第11章 湖北卷 (2)
- 萌芽:全國高考滿分作文精選
- 文池
- 2692字
- 2013-08-03 00:54:45
直到我漸漸長大,便開始懂了,甚至還有些同情那些美國語句。可能你會問,不論在哪一個方面都是居世界先列的超級大國的美國有什么值得同情的呢?但我認為,美國雖然有錢,卻也貧瘠得很。說得夸張一點,就是除了錢,窮得什么都沒有了。他們沒有文化,沒有語言,雖然強大,卻沒有自己的歷史。說到這里,我想你應該理解美國人非要創造出一個美式英語的道理了吧!
對,那就是因為他們沒有母語。對于當年那一批來到美國的英國人來說,他們早已不是英國人了。在遠離了那個地方后,再也不能以英國人自居,自然也不能再說那里的語言了。所以他們選擇了美式英語。獨立,不僅僅是一場戰爭,一個宣言。獨立,更是一種符號,一種語言。所以,在我看來,美國真正的獨立是從美式英語開始的。
在我的認識中,文化一直就是一種混亂不清的理念,我們口口聲聲說要守住中國的根,守住中華泱泱大國幾千年的文化,可是該怎么守?
我還記得早幾年,爸爸的一個好朋友偕妻女回大陸,他很早就去了香港,并在那里成家立業。他的女兒與我年紀相仿,卻始終不曾開口說話。某一次,我聽見她和她爸爸的對話,純正的英語讓我很是羨慕。事后,我跟爸爸說了自己的看法,爸爸卻說了句我當時聽不懂的話,他說“她已經不是中國人了”。
直到過了很久的今天,我才明白爸爸那句話的含義,一個連國語都不會說的人,注定是一個回不了家的游子,徘徊走四方,卻找不到根的感覺,很是可憐的。
母語是民族文化的載體,是民族自下而上發展之根,是文化最后的凈土,我們可以不抑制肯德基,可以忘掉怎么拿筷子,但要記住,不要忘記母語,不要忘記———我是中國人。
守住母語,守住文化最后的凈土,守住華夏之根。
[指手畫腳]
文章開篇即說出了一句令人警醒的話:“一個民族用以區分其他民族的最顯著的特點不是武器,不是權勢,而是語言。”后以美國人創造美式英語的歷史事實為著墨點,借由美國的獨立所悟出的道理來反思中華民族的母語所處的境地,據此提出用母語守住中國文化的觀點。
國語失落癥猛于虎
湖北考生
家里的電腦不幸染上病毒。母親對著黑屏上一個個冷漠的英文字母直眼瞪著。我回家修好電腦后,她還一直抱怨:凈是些ABCD,難道就沒有全中文的電腦嗎?
我心中一慟,是啊,為什么我們有方正,有聯想,卻沒有全中文的電腦?僅僅是因為電腦不是中國發明的嗎?我認為,我們正在喪失些什么,等到它悄悄地消逝了,我們就將陷入恐慌與失落。
推開門,我想到樓下書店去買本書。映入眼簾的是鄰人的大門。兩個小天使牢牢地釘在門板上,手中握著的木牌上是英文書寫的welcome(歡迎)。我看著木牌,久久地感覺不到鄰人熱心真誠的好客,仿佛只是19世紀某位英國紳士的禮節性問候,與那冷冰冰的拒絕卻有幾分相似。
鄰人的門口隱隱有些動靜,門把緩緩變動了方向,我逃難似地下了樓。母語是生存、交流的重要工具,誰說不是呢?面對金色的welcome,我什么也說不出來。這里不是倫敦,也不是紐約,這里只是中國一個普通的居民區,是一個孕育了屈子、生養了昭君的地方。下樓,我一步一步走得艱辛。我覺得有什么和我一樣,緩慢而無知覺地在下樓,下樓。
進了書店才發現一本宋詞也如此難尋。《教你如何學英語》之類的書籍卻讓人眼花繚亂。我看著冷漠的店員卻開不了口。失語,失語。我倉惶地在一片文明中尋找“紅了櫻桃,綠了芭蕉”的低吟淺唱,“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的壯志。哪個不起眼的角落里,終于,發現有些年頭的詞集。微卷的邊緣好似是被人翻過了。我想笑一笑,卻還是勉強,這個角落的灰塵與蛛網集體失語,冷冰冰地看著中華文化的失落。
結賬的時候看見出了門的鄰人在和別人打招呼。用時下的話說,這是一種禮貌,一種氣質。可是這種外語的招呼聲是英國的禮貌,香奈兒的氣質,不是“你好”的溫文與謙恭。我張張口,卻什么也說不出來。拿著書,我飛奔回家。
歐陽修在《玉樓春》里寫道:“未語春容先慘咽。”以前不懂,只是閑閑地認定不過是春風吹出的愁,秋水灌出的怨,不想得真有一天,未語春容先慘咽。
母親笑說,等我長大了要給她做一臺全中文的電腦。我以為,我們要做的,還有很多。
[指手畫腳]
作者選取現實中幾種常見的情景——染毒的電腦滿屏幕的英文單詞,鄰居大門上掛著的英文木牌,書店中英文學習書琳瑯滿目,宋詞詞集卻難覓蹤影,作為引入文章主題的鋪墊,最終進入討論母語的范疇,將自己對母語現狀的憂思與深沉熱愛極具張力地表現出來。
捍衛漢語
湖北考生
都德的《最后一課》一直以來就深深地震撼我的內心。如果連自己的母語都無法說,那將是怎樣的一種痛苦!
直至今天,在“英語”世界“殖民”的今天,法國仍舊以舉國之力“捍衛”法蘭西語言的尊嚴,法蘭西語言學院是專門負責督察法國文學報刊中法語不規范行為,而法國的外交官被規定,在任何正式的公共場合中,都必須用法語發言……
我們源遠流長的漢語文化是否到了應該被捍衛的時候呢?
漢語以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流傳了幾千年而未衰亡,這種強大的生命力早已被世人所折服。同為四大古文明,埃及文化早已在尼羅河水的泛濫和英國的殖民中泡得失去顏色;絢爛的古巴比倫文化在風沙的肆虐中成了廢墟;而強大的瑪雅文化,如今人們只有在亞巴遜原始叢林的遺址里想象它曾經的輝煌。唯有漢語,成為流傳五千年的文化屹立不倒,為世人所尊崇。
可是如今,漢語似乎被人們丟棄在遺忘的角落。在肯德基、麥當勞等外來快餐文化橫行中國的時候,外來語言也極大地沖擊著漢語的地位。
漢語,我們的母語,如今已愛莫能助岌岌可危,等待我們的捍衛。據中國語言學會的調查,在如今成千上萬的注冊商標中,有百分之五十是“洋”商標,采用外語名稱固然無可厚非,可怕的是那種崇洋媚外的心理。大學語文不及格無所謂,但英語四級過不了卻拿不到畢業證書,制度的畸形使如今很多的學子畢業后寫文章是漏洞百出。
我很敬佩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先生,在頒獎儀式上,楊先生堅持用漢語發言,捍衛了作為一個中國人的母語的應有地位,盡管楊先生的漢語不甚標準,盡管楊先生只是一個美籍華人。但憑此對漢語的拳拳赤子之心,我們沒有理由不敬佩楊振寧先生,他不僅是學術上的巨匠,也是人格上的大師。
有人比喻如今的漢語就像一條流行的牛仔褲,盡管是新的,卻洋洋灑灑地打著幾塊補丁。媚俗、低級、粗濫的語言就是這些“補丁”。我真的不希望我們流傳千百年的漢語,被司馬遷、魯迅等人推向一個又一個高峰的漢語,就此露出衰亡的征兆。
捍衛漢語,捍衛我們的母語!
[指手畫腳]
作者借由表現法國人捍衛本國語言的小說《最后一課》來引題,構思巧妙,通過設文句自然地過渡到探討漢語的主題上,以四大古文明的演變作對比,凸現漢語令世人折服的強盛生命力,同時結合當今漢語岌岌可危的生存環境,順理成章地提出“捍衛漢語”的中心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