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言
幾十年前在北京大學西語系任教的前輩師長當中,不論就學問造詣的精深還是就道德修養的深厚來講,都要首推朱光潛先生。
我最早是在中學國文課本上讀到朱先生的文章的,文章的標題是《我們對于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當時我覺得文章寫得很有意思,讀起來引人入勝,絕想不到后來能成為作者的學生。作為一個曾經親聆朱先生教誨的學生,他那和藹而又嚴肅的面孔和他嚴格要求、誨人不倦的師長風范一直留在我...
上QQ閱讀APP看后續精彩內容
登錄訂閱本章 >
全書完
張金言
幾十年前在北京大學西語系任教的前輩師長當中,不論就學問造詣的精深還是就道德修養的深厚來講,都要首推朱光潛先生。
我最早是在中學國文課本上讀到朱先生的文章的,文章的標題是《我們對于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當時我覺得文章寫得很有意思,讀起來引人入勝,絕想不到后來能成為作者的學生。作為一個曾經親聆朱先生教誨的學生,他那和藹而又嚴肅的面孔和他嚴格要求、誨人不倦的師長風范一直留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