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法與仁的博弈 (2)
- 煮酒論史:史記中的哲學與智慧
- 史冷金
- 3917字
- 2013-08-02 13:29:19
在形式對趙國極為不利的情況下又是李牧臨危受命,他仍然是以劣勢兵力繞過番吾,與秦軍在番吾西方二十里處進行會戰,以五萬不到兵力,擊潰楊端和十萬大軍,楊端和不得已引軍退至魏境鄴城。趙王遷大喜,命李牧為大將軍,司馬尚為副,沿太原汾水以北地區、閼與、番吾布防,抵御秦軍。
秦國經過數年連續攻趙,極大地削弱了趙國實力,但一時無力滅亡趙國。于是秦國轉攻韓國,公元前231年,攻下韓國南陽,次年,秦內史滕率軍北上,攻占韓國都城陽翟(今河南禹州市),俘虜韓王安,在韓地設置潁川郡,韓國滅亡。
公元前229年,秦大舉攻趙,名將王翦率軍由上黨(今山西長治市)出井陘(今河北井陘縣),端和由河內進攻趙都邯鄲。大將李牧再次迎戰,雙方屢有勝負,陷入僵局,相持一年之久。
秦軍不得進,利用反間計,以重金賄賂趙王寵臣郭開,他在趙王面前散布李牧、司馬尚想謀反,趙王中計,派趙蔥和齊將顏聚代李牧。李牧不從命,趙國暗中布置圈套捕獲李牧并斬殺了他,撤換了司馬尚。趙國臨戰而親佞臣誅良將。三個月后,秦將王翦乘勢急攻,大破趙軍,殺趙蔥,虜趙王遷及顏聚。趙公子嘉帶領宗族數百人逃代(今河北蔚縣四北),自立為王。但此時趙國已名存實亡,秦于趙地設邯鄲郡。
李牧無辜被害,使趙國自毀長城,也使后人無不扼腕嘆恨。胡三省注《通鑒》時,將李牧的被害與趙國的滅亡聯系在一起:“趙之所侍者李牧,而卒殺之,以速其亡。”司馬遷在《史記·趙世家貿》中說趙王遷“其母倡也”,“索無行,信讒,故誅其良將李牧用郭開”。司馬遷因趙王而遷怒其母,可見其何等義憤。
秦滅了韓,楚、魏、趙也名存實亡,燕、齊亦危在旦夕。地處趙國東北方的燕國是一個弱小的國家。當初,燕王喜為了結好于秦國,曾將太子丹交給秦國作人質。
太子丹見秦王政決心兼并列國,又奪去了燕國的土地,就偷偷地逃回燕國。他恨透了秦國,一心要替燕國報仇。但他既不操練兵馬,也不打算聯絡諸侯共同抗秦,卻把燕國的命運寄托在刺客身上。他把家產全拿出來,找尋能刺秦王政的人。
后來,太子丹物色到了一個很有本領的勇士,名叫荊軻。他把荊軻收在門下當上賓,把自己的車馬給荊軻坐,自己的飯食、衣服讓荊軻一起享用。荊軻當然很感激太子丹。
秦國大將王翦占領了趙國都城邯鄲,一直向北進軍,逼近了燕國。
燕太子丹十分焦急,就去找荊軻。太子丹說:“拿兵力去對付秦國,簡直像拿雞蛋去砸石頭;要聯合各國合縱抗秦,看來也辦不到了。我想,派一位勇士,打扮成使者去見秦王,挨近秦王身邊,逼他退還諸侯的土地。秦王要是答應了最好,要是不答應,就把他刺死。您看行不行?”
荊軻說:“行是行,但要挨近秦王身邊,必定得先叫他相信我們是向他求和去的。聽說秦王早想得到燕國最肥沃的土地督亢(在河北涿縣一帶)。還有秦國將軍樊于期,現在流亡在燕國,秦王正在懸賞通緝他。我要是能拿著樊將軍的頭和督亢的地圖去獻給秦王,他一定會接見我。這樣,我就可以對付他了。”
太子丹感到為難,說:“督亢的地圖好辦;樊將軍受秦國迫害來投奔我,我怎么忍心傷害他呢?”
荊軻知道太子丹心里不忍,就私下去找樊于期,跟樊于期說:“我有一個主意,能幫助燕國解除禍患,還能替將軍報仇,可就是說不出口。”
樊于期連忙說:“什么主意,你快說啊!”
荊軻說:“我決定去行刺,怕的就是見不到秦王的面。現在秦王正在懸賞通緝你,如果我能夠帶著你的頭顱去獻給他,他準能接見我。”
樊于期說:“好,你就拿去吧!”說著,就拔出寶劍,抹脖子自殺了。
太子丹事前準備了一把鋒利的匕首,叫工匠用毒藥煮煉過。誰只要被這把匕首刺出一滴血,就會立刻氣絕身死。他把這把匕首送給荊軻,作為行刺的武器,又派了個年才13歲的勇士秦舞陽,做荊軻的副手。
公元前227年,荊軻從燕國出發到咸陽去。《史記》中有這樣一段精彩的描述:“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大家聽了他悲壯的歌聲,都傷心地流下眼淚來。荊軻拉著秦舞陽跳上車,頭也不回地走了。
荊軻到了咸陽。秦王政一聽燕國派使者把樊于期的頭顱和督亢的地圖都送來了,十分高興,就命令在咸陽宮接見荊軻。
朝見的儀式開始了。荊軻捧著裝了樊于期頭顱的盒子,秦舞陽捧著督亢的地圖,一步步走上秦國朝堂的臺階。
秦舞陽一見秦國朝堂那副威嚴樣子,不由得害怕得發起抖來。
秦王政左右的侍衛一見,吆喝了一聲,說:“使者干么變了臉色?”
荊軻回頭一瞧,果然見秦舞陽的臉又青又白,就賠笑對秦王說:“粗野的人,從來沒見過大王的威嚴,免不了有點害怕,請大王原諒。”
秦王政畢竟有點懷疑,對荊軻說:“叫秦舞陽把地圖給你,你一個人上來吧。”
荊軻從秦舞陽手里接過地圖,捧著木匣上去,獻給秦王政。秦王政打開木匣,果然是樊于期的頭顱。秦王政又叫荊軻拿地圖來。荊軻把一卷地圖慢慢打開,到地圖全都打開時,荊軻預先卷在地圖里的一把匕首就露出來了。
秦王政一見,驚得跳了起來。
荊軻連忙抓起匕首,左手拉住秦王政的袖子,右手把匕首向秦王政胸口直扎過去。
秦王政使勁地向后一轉身,把那只袖子掙斷了。他跳過旁邊的屏風,剛要往外跑。荊軻拿著匕首追了上來,秦王政一見跑不了,就繞著朝堂上的大銅柱子跑。荊軻緊緊地逼著。
兩個人像走馬燈似地直轉悠。
旁邊雖然有許多官員,但是都手無寸鐵;臺階下的武士,按秦國的規矩,沒有秦王命令是不準上殿的,大家都急得六神無主,也沒有人召臺下的武士。
官員中有個伺候秦王政的醫生,急中生智,拿起手里的藥袋對準荊軻扔了過去。荊軻用手一揚,那只藥袋就飛到一邊去了。
就在這一眨眼的工夫,秦王政往前一步,拔出寶劍,砍斷了荊軻的左腿。
荊軻站立不住,倒在地上。他拿匕首直向秦王政扔過去。秦王政往右邊只一閃,那把匕首就從他耳邊飛過去,打在銅柱子上,“嘣”的一聲,直迸火星兒。
秦王政見荊軻手里沒有武器,又上前向荊軻砍了幾劍。荊軻身上受了多處劍傷,自己知道已經失敗,苦笑著說:“我沒有早下手,本來是想先逼你退還燕國的土地。”
這時候,侍從的武士已經一起趕上殿來,結果了荊軻的性命。站在臺階下的秦舞陽,也早就給武士們殺了。
荊軻刺秦王,這一戲劇性的歷史瞬間,包含著無數種足以改變歷史的一觸即發的可能性。而正因為如此,幾千年來這個不變的話題始終為文人學士們所津津樂道。
如果太子丹沒能夠逃出秦國;如果荊軻未能取下樊於期的項上人頭;如果太子丹有耐心縱荊軻去等待那個重要而又神秘的人物;如果荊軻能夠在殿上出手不凡以活捉或者結果秦皇……那么中國甚至世界的文明史將必然會發生一系列巨大的改變。
當然,這么多“如果”也僅限于其作為虛擬語態的假設,史實是:秦始皇萬分幸運地躲過了這一劫以及前前后后無數次足以改寫史書的劫數,安安穩穩地坐上了天子的交椅,依靠其過人的才干謀略和膽識統一了中國,一并統一了文字、統一了度量衡、更統一了華夏各民族的心,使它們緊緊團結在一起,始終不離不棄。而對于荊軻,歷史有一句最公正的評價:不以成敗論英雄。
行刺失敗后,秦王便以此為借口,派王翦率兵攻打燕國,秦軍在易水(今河北易縣境內)之西破燕軍。公元前226年,王賁攻薊(今北京西南),破燕太子軍,奪取薊城。燕王喜及太子丹率公室衛軍逃遼東(今遼寧遼陽)。秦將李信帶兵乘勝追擊至衍水(今遼寧太子河),再敗太子丹軍,消滅了燕軍主力。燕王殺太子丹向秦求和,秦國未允。但鑒于燕、趙的殘余勢力已不足為患,為集中兵力攻魏、楚,故暫停進攻。
早在秦軍攻取燕都時,秦國已把進攻目標轉向楚國。公元前226年,秦王政問諸將攻楚需要多少兵力,老將王翦認為楚國地廣兵強,必須有60萬軍隊才能伐楚,而李信則說只用20萬軍隊就能攻下楚國。秦王以為王翦因年老怯戰,沒有聽取他的意見,派李信和蒙恬率軍20萬攻打楚國。公元前225年秦軍南下攻楚,楚將項燕率軍抵抗。秦軍開始進軍順利,在平輿(今河南汝南縣東南)和寢(今河南沈丘縣東南)擊敗楚軍,進兵到城父(今河南寶豐縣東)。項燕率軍反擊,在城父大敗秦軍,李信敗逃回國。公元前224年,秦王政親自向王翦賠一禮,命他率60萬大軍再次伐楚,雙方在陳(今河南淮陽縣)相遇,王翦按兵不動,以逸待勞,楚軍屢次挑戰,秦軍不與交戰,項燕只好率兵東歸。王翦乘楚軍退兵之機,揮師追擊,在蘄(今安徽宿州市)大敗楚軍,殺楚將項燕。次年,秦軍乘勝進兵,俘虜楚王負芻,攻占楚都郢(今湖北荊州市),設置郢郡,楚國滅亡。
五國滅亡后,只剩下東方的齊國和燕趙殘余勢力。公元前222年,秦將王賁率軍殲滅了遼東燕軍,俘虜燕王喜,回師途中又在代北(今山西代縣)俘獲趙國余部代王嘉,然后由燕地乘虛直逼齊國。齊王建慌忙在西線集結軍隊,準備抵抗。公元前221年,秦軍避開西線齊軍主力,從北面直插齊國都城臨淄(今山東淄博市)。在秦國大兵壓境的形勢下,齊王建不戰而降,齊國滅亡。
秦統一六國戰爭的勝利,是由于秦國在戰爭中戰略戰術運用得當。秦王政在位時期,國力富強,有足夠的人力物力供應戰爭,在戰略上處于進攻態勢,勢如破竹,摧枯拉朽,相繼滅掉諸國。在戰術上,秦國執行了由近及遠,先弱后強的方針,首先滅掉了毗鄰的弱國韓趙,然后中央突破,攻燕滅魏,解除了北方的后顧之憂。最后消滅兩翼的強敵齊楚,這種戰術運用是符合實際情況的。在具體戰役中,秦國運用策略正確,如在滅韓趙的戰爭中,根據具體情況,而不是完全機械地按“先取韓以恐他國”的既定方針,而是機動靈活,趙有機可乘則先攻趙,韓可攻則滅韓。滅楚戰役是在檢討了攻楚失策后,根據楚國實力集中優勢兵力攻楚而取勝的。攻打齊國避實就虛,出奇制勝。相反,六國方面勢力弱小,在戰略上又不能聯合,各自為戰,根本不能阻擋秦國的進攻,戰爭中消極防御,被動挨打,以至一個個被秦國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