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梁惠王(上) (3)
- 孟子(中小學生必讀叢書)
- (戰國)孟軻
- 4387字
- 2013-08-02 23:39:52
“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7 ]下雨,則苗渤然[8 ]興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9 ],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10 ]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11 ]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
【注釋】
[1]梁襄王:梁惠王的兒子,公元前318年即位為魏國國君。
[2]語:告訴、對……說。
[3]就之:靠近他。
[4]卒然:即猝然,意為突然。
[5]定于一:天下安定在于統一。
[6]與:從,跟。
[7]沛然:大雨滂沱的樣子。
[8]渤然:興起的樣子。
[9]人牧:統治百姓的人,即指國君。
[10]引領:伸長脖子。
[11]由:通“猶”,意為好像。
【譯文】
孟子進宮拜見梁襄王,出來以后,對身邊的人說:“遠遠看去,他不像個國君,到了跟前,還是看不出他的威嚴。他突然發問道:‘怎樣才能安定天下呢?’我回答說‘要統一才可能安定’。他又問道:‘誰能統一天下呢?’我又答說‘不喜歡殺人的國君能統一天下’。他又問道:‘誰愿意歸順不喜歡殺人的國君呢?’
我又回答道:‘天下沒有不愿意歸順不喜歡殺人的國君的人。大王了解禾苗的生長情況嗎?在七八月間的天旱時節,禾苗都干枯了。可是如果天上突然烏云密布,隨之下起大雨來,這些禾苗就又能蓬勃旺盛地生長起來。像這樣蓬勃生長的情況,有誰能阻擋呢?當今天下,各國的國君沒有不喜歡殺人的。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出現了一個不喜歡殺人的國君,那么,全天下的百姓都會伸長了脖子望著他,希望被他解救。果真這樣的話,百姓歸順他,就好像水往低處流一樣,誰又能阻擋呢?’”
【闡釋】
在孟子生活的那個時代,各諸侯國之間“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頻繁爆發著殘酷的戰爭;即使在短暫的戰爭間隙,為了維護政權,諸侯國的國君們也經常屠殺生靈。總之一句話,百姓連最基本的生存權都得不到保證。
孟子當然反對這些。于是,當梁襄王向他提出“怎樣才能安定天下”這一問題時,他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依靠仁政統一天下的主張。在這里,孟子并不是一味地主張不殺人,而是主張“不嗜殺人”。所謂“不嗜殺人”,其實就是奉勸諸侯們不要主動殺人,不要濫殺無辜,更不要以殺人為樂,相反,應該是在不論何種情況下,都盡量不殺人或少殺人。
那么,在那個追求功利的時代,諸侯們“不嗜殺人”能得到什么“利”呢?孟子說,能統一天下,因為“不嗜殺人,民必歸之”,而且由一個“不嗜殺人”的國君來統一和安定天下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在這一章里,孟子跟梁襄王講了兩點內容。一是天下只有統一才能安定。這個道理很簡單,如果天下四分五裂,就會戰爭不斷,自然是不可能安定了。二是什么人能統一天下。孟子回答的也很簡單,他說:不喜歡殺人的人能統一天下。孟子所說的這個人是指執掌著生殺大權的諸侯,而且還得是個討厭戰爭的“和平主義者”。
總體來看,孟子這番簡單的道理依據的是百姓的心理,是非常正確的。正因為戰亂不斷,百姓吃夠了戰爭的苦,生活痛苦不堪,紛紛渴望能出現一個不愛打仗、不愛殺人的國君,如果真有哪個國君能做到這些,全天下的百姓必然會聞風歸服的。
然而,有理歸有理,正確歸正確,信服歸信服,但卻并不適用于戰國這一特殊的歷史時期。戰國時期,軍事和政治密不可分,諸侯們都明白統一天下離不開戰爭,因此,他們都認為孟子的思想過于“迂闊”,不如縱橫家的思想實用,也就沒有人肯真正接受孟子了。這不僅是孟子的悲哀,也是全天下百姓的悲哀了。
【原文】
齊宣王[1 ]問曰:“齊桓[2 ]、晉文[3 ]之事,可得聞乎?”
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4 ],則王[5 ]乎!”
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之可也?”
曰:“臣聞之胡龁[6 ]曰: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7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8 ],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不識有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9 ]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10 ]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無異[11 ]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12 ]知之?王若隱[13 ]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14 ]焉?”
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曰:“無傷[15 ]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16 ],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17 ]’也。”
王說[18 ]曰:“《詩》[19 ]云:‘他人有心,予忖度[20 ]之。’夫子之謂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21 ]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復[22 ]于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23 ],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24 ]之末,而不見輿薪[25 ]。’則王許[26 ]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
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27 ],何以異?”
曰:“挾太山[28 ]以超北海[29 ],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30],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31 ]。《詩》[32 ]云:‘刑[33 ]于寡妻[34 ],至于兄弟,以御[35 ]于家邦。’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權[36 ],然后知輕重;度[37 ],然后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王請度[38 ]之!抑[39 ]王舉甲兵,危士臣,構怨[40 ]于諸侯,然后快于心與?”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將以求吾之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
王笑而不言。
曰:“為肥甘不足于口與?輕暖[41 ]不足于體與?抑為采色[42 ]不足于目與?聲音不足聽于耳與?便嬖[43 ])不足使令[44 ]于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
曰:“否,吾不為是也!”
曰:“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45 ]土地,朝[46 ]秦楚,蒞[47 ]中國而撫[48 ]四夷也。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49 ]也。”
王曰:“若[50 ]是其甚與!”
曰:“殆[51 ]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后災,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后必有災。”
曰:“可得聞與?”
曰:“鄒[52 ]人與楚人戰,則王以為孰勝?”
曰:“楚人勝。”
曰:“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海內之地,方千里者九,齊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異于鄒敵楚哉?蓋亦反其本[53 ]矣!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賈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54 ],天下之欲疾[55 ]其君者,皆欲赴愬[56 ]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57 ],不能進于是矣。愿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試之。”
曰:“無恒產[58 ]而有恒心[59 ]者,唯士為能。若[60 ]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61 ]辟[62 ]邪侈[63 ],無不為已。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64 ]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65 ]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66 ]。今也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67 ],奚暇[68 ]治禮義哉?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釋】
[1]齊宣王:齊威王的兒子,約公元前319年即位為齊國國君。
[2]齊桓:指齊桓公。齊桓公是春秋時期齊國的國君,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
[3]晉文:指晉文公,春秋時期晉國的國君,是春秋五霸之一。
[4]無以:不得已。
[5]王:稱王,統一天下。
[6]胡龁:齊宣王的近臣。
[7]釁鐘:用牲畜的血液祭祀新鑄成的鐘,具體做法是用牲畜的血液涂抹在鐘的縫隙里。按照當時的禮儀,凡是新器物或宗廟開始使用時,都要殺牲取血加以祭祀。
[8]觳觫:因恐懼而戰栗的樣子。
[9]愛:吝惜。
[10]褊:本指衣服窄小,在這里指地方狹小。
[11]異:奇怪、責怪。
[12]惡:為什么、怎么。這里當疑問代詞講。
[13]隱:疼愛、可憐、痛心。
[14]擇:區別。
[15]無傷:沒關系。
[16]聲:指臨死時的哀鳴聲。
[17]庖廚:即指廚房。
[18]通“悅”,意為高興、喜悅。
[19]《詩》:這里指《詩經·小雅·巧言》篇。
[20]忖度:猜測。
[21]戚戚:心有所動的樣子。
[22]復:告訴。
[23]鈞:古代的重量單位,一鈞等于三十斤。
[24]秋毫:形容細小難見之物。
[25]輿薪:一車柴草。
[26]許:贊許,同意。
[27]形:情況,狀況。
[28]太山:即泰山。
[29]北海:即指渤海。
[30]折枝:形容行禮。
[31]運于掌:在手心里運轉。比喻治理天下很容易。
[32]《詩》:這里指《詩經·大雅·思齊》篇。
[33]刑:通“型”,指樹立典范和榜樣。
[34]寡妻:泛指國君的正妻,在這里特指周文王的正妻。
[35]御:駕馭、治理。
[36]權:本指秤錘,這里指稱物。
[37]度:本指尺子,這里指用尺子量。
[38]度:衡量。
[39]抑:相當于“還是”的意思。
[40]構怨:結怨。
[41]輕暖:這里指輕暖的衣物。
[42]采色:即彩色。
[43]便嬖:常伴國君左右而被寵愛的近臣。
[44]使令:差遣。
[45]辟:開辟。
[46]朝:使……來朝,即臣服之意。
[47]蒞:統治。
[48]撫:安撫、撫慰。
[49]緣木求魚:爬上樹去抓魚。比喻不可能的事。
[50]若:意為“你”,人稱代詞。
[51]殆:表示不肯定,意為“大概”、“可能”。
[52]鄒:諸侯國的國名,就是邾國,是個國土狹小的弱小之國。
[53]本:在這里指王道的根本。
[54]途:通“途”,路途。
[55]疾:痛恨。
[56]愬:通“訴”,即控告、訴苦。
[57]惛:通“昏”,昏庸、糊涂。
[58]恒產:可以賴以維持長期生存下去的固定的產業。
[59]恒心:人所常有的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