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獨攬大權,收留劉備(2)
- 卑鄙的圣人:曹操(第4部)
- 王曉磊
- 4462字
- 2013-08-02 22:49:48
徐佗聽他這么安排,心里很不痛快。他跟隨曹操的時間也不短了,整天就是打理文宗辦些雜物,莫說不及荀彧、毛玠、程昱受重視,就連后來提拔的滿寵、薛悌、王思等人都比不上。現在郭嘉、荀衍剛從河北至此,寸功未立他就得先伺候著,徐佗心里怎么服氣?但不樂意歸不樂意,徐佗還是不敢違拗,只得把書簡往荀彧懷里一塞,引著二人怏怏而去。程昱拿的這些竹簡是官員的名冊,曹操命他與董昭斟酌朝中有功有罪之人,欲要“賞有功,討有罪,矜死節”。程昱領命后忙了三天,又尋訪了不少人,才拿出一份詳細的名單。
“這就是護駕途中功績卓著之人?”曹操接過這份名單置于桌案上,“文若以為如何封賞?”
“晉封列侯即可。”
曹操低頭仔細看這份名單:
衛將軍董承,輔國將軍伏完,侍中種輯,尚書仆射鐘繇,尚書郭浦,御史中丞董芬,彭城相劉艾①,左馮翊韓斌,東萊太守楊眾,議郎羅邵、伏德、趙蕤(ruí)。
他看完沒有說話,提起筆來在后面又添上一個“丁沖”,這才點頭道:“就是這十三個人吧!”
荀彧見他夾了個私黨,插嘴道:“丁幼陽雖忠心保駕,然畢竟未有大功,與這些人為伍合適嗎?”
“怎么無功啦?”曹操反問道,“丁沖致書與我,首倡迎帝之事。現在許縣立朝本之于丁沖之策,這還不算功勞嗎?”
對于你而言當然算功勞……荀彧覺他強詞奪理,但也沒說什么。
曹操卻兀自有理:“鐘繇已經在里面也就罷了,若不是董昭自河內而來,資歷太淺,我還想給他一個侯位呢。”
程昱可不似荀彧那般講理,提醒道:“老劉邈是不是也添進去?”
曹操擺擺手:“算了吧……劉老大人乃瑯琊王之后,已經夠尊貴的了。再說那老頭子脾氣倔,我表奏其功弄不好馬屁拍到蹄子上。”這是一個能公開的理由,還有一個不能公開的理由——已經有一個王子服為偏將軍了,曹操可不想讓宗室勢力繼續膨脹。
“那咱們是不是送他些貴重之物?”程昱再次建議。
“堂堂宗室什么好東西沒見過?他既看不上眼,還顯得咱們俗氣……我看這樣吧,咱給三公送一些兗州來的貢梨、鮮棗,然后給老劉邈也送同樣的一份。”曹操瞇著眼睛得意洋洋,“老頭子重名節,要是知道自己與三公有同樣的待遇,準比得了十車金子還高興!”
程昱與荀彧對視一眼,心下佩服——曹孟德真把這些老家伙的脈門掐準了……忽然又聽曹操問道:“有功的且放一邊,還要誅殺有罪的,找沒找到合適的人?”
說到誅殺有罪,這確實有點兒難。畢竟現在朝中的文武都是跟著天子九死一生闖過來的,哪個不算忠肝義膽之人?程昱遍訪群臣才勉強找出一個:“有罪者乃羽林郎侯折。王師敗于弘農的時候,射聲校尉沮儁與侯折被創遭擒,沮儁寧死不屈痛罵李傕被殺。侯折卻跪地求饒得以身免,后來趁亂逃歸。這個人的罪名該殺了吧?”
其實這個罪定得有些牽強,雖然侯折向李傕求饒了,卻保全性命回來繼續護衛天子,因為這點兒事就處死人家,似乎矯枉過正了。哪知曹操還不滿意:“侯折不過區區一個羽林郎,殺他能立什么威呢?”
“依大將軍之見呢?”
曹操背著手溜達了幾步:“把官員名冊取來。”
不知誰又要倒霉了,程昱捧過幾卷官員名冊,曹操一把就拿了六百石以上的,展開看了半晌,終于露出笑容:“還真有兩個送上門來的。尚書馮碩、侍中臺崇,這兩個奸佞小人還沒死呢?正好叫我殺他們作法。”尚書馮碩、侍中臺崇皆是靈帝朝鴻都門出身,昔日曾黨附宦官,細算起來曹操之父曹嵩花一億錢買得太尉,礙于圣眷還辟用過這倆人。后來何進被害,董卓旋而入京,袁紹、曹操等人就沒來得及找他們的麻煩便天下大亂了。如今西京百官隨圣駕東歸,這兩個人竟也在其中。
“他們有罪嗎?”程昱資歷淺薄不明底細。
“這倆人早在六年前就該死了,殺他們一舉兩得,還能幫那些清流名士找找后賬,連帶整飭風氣。”曹操把竹簡一合,“就是這仨人了,一個尚書,一個侍中,再加上一個羽林郎,足可立威了。”
“諾。”程昱干脆領命。
“還有剛才提到的沮儁,正好矜其死節。”曹操提到這個人頗有些動容,“沮儁出身卑賤,十幾歲就當兵,硬是從北軍一個小司馬熬上來的,戰黃巾平叛亂沒少打仗,死得怪可惜的。既在弘農遇害,追贈為弘農太守,好好撫慰他的家屬。起草表章的差事,你與董昭商量著去辦吧。”見程昱也走了,荀彧才問:“大將軍留我還有何事?”
“我要你出任尚書令。”
“啊?!”荀彧一愣。尚書令雖為千石官員,可實際職權比三公還大,主贊奏機要總統綱紀,是錄尚書者以下的首要官員,幾乎等同于曹操的副手。可俗話說現官不如現管,尚書令與司隸校尉、御史中丞合稱“三獨坐”,對朝中之事無所不究,曹操既然還要出去打仗,等于說荀彧就是朝廷的實際主宰者。
“你萬萬不可推辭。”曹操瞇著眼睛道,“今朝廷立足未穩,必須要有人在我出兵之時總統朝政才行。你出身名門、處事干練、為人雅量,又在豫兗二地威望極高,尚書令這個位置舍你其誰?”
荀彧作揖道:“在下久不在朝中為官,資歷甚是淺薄,擔此要職何以為心!”
曹操料到他會推辭,低聲問道:“文若,既已迎天子至此,咱們不可復棄。你若不當這個尚書令,你覺得誰當合適呢?”
這一問可難壞了荀彧。倘若他不接受,結果無非兩種:一種是朝廷舊黨人物出來接任,到時候掣肘曹操削割兵權,諸將絕不會甘心;另一種就是曹操另派帳下別人,或是程昱之流,或是董昭之輩,那等心地狠辣的人占據此職,天子豈還有好日子過?
“怎么樣?”曹操笑呵呵地看著他,“你自己還能找出一個更合適的人嗎?”
荀彧無奈地搖搖頭。
“既然沒有異議,那我明日就正式表奏你為侍中,領尚書令,專參乘之任。”這越發了不得,侍中雖無實權,卻拿二千石俸祿,是專供皇帝安置寵臣的,可以隨駕侍奉。最獨特的就是這個“專參乘之任”,天子出行有乘輿法駕,再從諸多侍中里選一位學識淵博者與天子一起乘坐,順便講解地理掌故給天子聽。
一般來說這個參乘之人不固定,是按皇帝的心情而定,他想讓任何一位侍中伴駕都可以。但是自荀彧得了“專參乘之任”,從今往后除了他以外,別的侍中就都摸不到機會了。其實曹操這樣安排,除了給予荀彧足夠的榮耀,也有令他監視天子之意。
官位也有了、俸祿也有了、臉面也有了,可不知為什么,荀彧卻高興不起來,僅僅深吸一口氣拱手道:“謝將軍栽培。”
“你無需為難,我知道有僭(jiàn)綱常禮法的事情你做不出來。”說著曹操自桌案上又拿起一卷表章,“我奏請丁沖接替我為司隸校尉、鐘繇為御史中丞,這‘三獨坐①’的責任他倆替你分擔一二。”
“謝將軍。”荀彧心里明白,曹操既迎天子就必須要專權。御史中丞管監察、司隸校尉管討罪,加之尚書令總領政務,這三大要職都換做曹操一派,恐怕京畿地方官也要換一換了。
果不其然,曹操又道:“只是還缺一個許都令,這天下第一縣令要誰來干呢?”
“孝先如何?”荀彧第一個想到毛玠。
“不行!”曹操一擺手,“孝先已經任命為幕府東曹掾,專管選拔官吏人才,這個擔子太重,除了他別人挑不起來,不能動他。”
“那調萬潛來當如何呢?”荀彧又提出一個有德寬宏之人。
曹操還是搖頭:“萬潛在兗州資歷甚重,靠他能夠穩住當地人心,他也不能動……我看這樣吧,滿伯寧、薛孝威,兩者任取其一!”
荀彧的汗都快下來了,滿寵與薛悌都做事苛刻近乎酷吏。這樣的人來當天下第一縣令,能打擊權貴固然好,但是難免把事辦得偏激。曹操料到他不甚贊同,解釋道:“昔日我為洛陽北部尉,曾杖殺蹇碩之叔,一時京師治安大好。我看京師之地,必須要有一個鐵面無私的硬派人物才鎮得住啊!”
荀彧知他心意已決,干脆兩者相較取其輕,選一個稍微心善點兒的吧,便道:“滿伯寧可堪此任。”
“好,就用他吧。”
“既然權責分明,那皇上的政令頒布也當有所控制。”曹操冷森森道,“調董昭出任符節令!”符節令雖為六百石的官員,卻不從屬于任何人,掌管印璽、使節、虎符,是朝廷政令發布的最后一關,也是替天子收藏玉璽之人。
荀彧不置可否,卻聽曹操又接著道:“七署諸郎死傷殆盡,所余不過幾十人,我看光祿勛的位子咱們就不要搶了,留給西京舊臣桓公雅吧!”光祿勛是掌管護衛天子的,可如今南軍七署名存實亡,曹操拉攏過來也沒什么實際意義。桓公雅名桓典,昔日斗爭宦官,號稱“驄馬御史”,頗有名望,曹操用他不過是裝點門面罷了。
至此,荀彧為尚書令、丁沖為司隸校尉、鐘繇為御史中丞、董昭為符節令、滿寵為許都令,從朝廷中樞到京畿地方官全都換成了曹操一黨。他拉過荀彧的手拍了拍:“文若啊,以后咱們倆恐怕聚少離多了。惜乎軍中缺了你便又少一謀主啊!”
“奉孝不是來了嗎?”
曹操搖搖頭:“郭奉孝太年輕了,軍中還是要靠威望的。我想請你幫我請一個人。”
“誰?”
“令侄荀公達。”曹操到現在還一心念著荀攸。
荀彧臉一紅:“您這么說,公達比我還年長兩歲呢。”
曹操笑了,繼而眼中露出神往:“昔日我乃大將軍何進座上常客,那時候他府中盛友如云。其中荀公達、蒯異度、田元皓堪稱智謀翹楚。如今蒯越幫了劉表、田豐輔佐袁紹,我希望能把公達爭取過來,代你為軍中謀主。現聞他避難荊州,尚未屈侍劉表,我已經修好一封書信了,希望你與友若兄弟再寫一封信權作家書,請他來幫我。”
“這不算什么難事。您就是不提我也早有此意,另外除了公達,我還想請仲豫也來。當今天子也喜歡詩書文章,仲豫來陪王伴駕再合適不過了。”
“哦?求之不得啊!”曹操甚為贊同。荀仲豫名叫荀悅,論起來算是荀彧的族叔,年紀卻不大。他十二歲便能做文章,精通《春秋》,乃不可多得的文學之士。曹操覺得這事越想越可笑,“我說文若啊,仲豫論起輩分是你的族叔,你又是公達的族叔,你們仨上下所差不過十一二歲,名分上卻是三代人。倘若公達見了仲豫,難道真的開口叫叔爺嗎?”
“我們以表字相稱,不論輩分。”荀彧也笑了,“現今朝廷諸署臺初見端倪,應該征召一幫名士以長聲望才是。”
“這我想過了,當初在兗州就想過征召山陽張儉,但那時我人微言輕,現在應該可以征他入朝了。”張儉乃是黨人的領袖。昔日黨人中的杰出者有三君、八俊、八顧、八及、八廚之分。這三十七位名士,經黨錮之禍、黃巾之叛、割據之亂,如今只剩下張儉與劉表兩個人還活著。劉表正在壯年,而張儉已經七十歲了,曹操還是要把他搬出來撐門面。
“老人家歲數太大了,還是我來舉薦幾位吧。”荀彧不住搖頭,“昔日會稽太守王朗,豫章太守華歆,汝南許邵、許靖兄弟。”
“難啊!孫策橫掃江東,王朗戰敗、華歆受困,即便發出詔書也未必能來。至于許邵、許靖兄弟嘛……”曹操有些難以啟齒。當初他誆騙威脅許邵,換來“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評語,恐怕許邵早就對他厭惡至極了。
荀彧眼睛一亮:“昨日北海相孔融回朝了,此人久有賢名,何不援引此公委以重用?”
曹操不大高興:孔融與邊讓并稱一時,兩人頗為交好,現在邊讓已被自己殺了,孔融必定難以相處,再說他是孔子之后,名頭太亮反而喧賓奪主……想至此他只是隨口道:“先任為將作大匠①,以后再遷任他職也不遲。”說著他趕緊轉移話題,又從堆得老高的竹簡中抽出一份,“這是辭讓武平侯的表章,你幫我看看有何不妥。”
曹操這次受封的武平侯是縣侯,比先前的費亭侯高了一等。荀彧聽到一些風言風語,說這次加封是曹操暗地里鼓動董昭策劃出來的,而且為了彰顯威名,特意選了陳國的武平縣,取義武力平定天下。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曹操又寫什么辭讓表,實在是裝模作樣自封自讓。荀彧這會兒也沒多說什么,拿過來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