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佛道兩家,可以說作者是客觀公正,不偏不倚的。道家有得道高人,比如羅真人,佛家也有得道高僧,比如智真長老,梁山中道家的有兩個,一個公孫勝,一個樊瑞,而屬于佛家的也有兩個,一個魯智深,一個武松(頭陀打扮也算),道家中有敗類,比如在蜈蚣嶺調戲婦女的王道人,佛家也有敗類,比如勾搭潘巧云的裴如海,當然這些敗類都沒好結果,王道人被武松殺了,裴如海被石秀殺了(有人說石秀綽號“小武松”)。
智真長老當初見到魯智深時,開了天眼,察覺到魯智深是天孤星,和佛門有緣,羅真人見到李逵時,也使用法術,說道李逵是天殺星,為天罡之一。這兩個人都曾經給過偈語,羅真人給宋江的偈語“是逢冬暮,鴻雁分飛(損兵折將)。吳頭楚尾(宋江在吳地江州開始,楚州結束),官祿同歸(名利都得了)”,智真長老給魯智深的偈語“逢夏而擒,遇臘而執,聽潮而圓,見信而寂”也都應驗。但是總的來看,道家公孫勝在戰斗中威懾力要大于魯智深幾個,可以說,梁山中遇到棘手的問題,公孫勝一出手幾乎都能擺平。
高廉厲害,公孫勝出手擺平,芒碭山樊瑞厲害,公孫勝收服了他,喬道清難纏,公孫勝一出手就分出高低,之后更是吊打馬靈,后來公孫勝也是第一個離開梁山,跟著師傅修道而去。但稍微跟著公孫勝學了點法術的樊瑞在征方臘時,一出手就打敗鄭魔君,也從側面烘托了公孫勝的厲害(可能是作者對道家法術有偏好)。而公孫勝作為一個得道高人,參與到梁山中,又在征方臘之前飄然而去,其經歷可以說是一個得道高人的綠林人生,而武松和魯智深的經歷剛好相反,他們的經歷可以說是綠林好漢的禪意人生,而且提到一個就會想到另一個,因為這倆人相似處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