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機遇——用主動敲開機遇之門
善于創造機遇
要善于創造機遇。創造機遇的過程,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艱苦勞動的過程。為了你的成功,就必須去努力地工作,不斷地去發現問題、研究問題,這樣,機遇就會悄悄地來到你身邊。你要創造機遇,那么你就應該做一個工作計劃周密、目標明確的人。計劃可以使你對未來可能出現的情況或需要避免的情形有預先的打算。這樣,當機遇一出現時,你會及早地發現它、捉住它,成為機遇的駕馭者。
機遇可遇也可求
每個人出生時都是一樣的,但是,隨著時間和環境的變化,彼此之間就會出現很大的差別,有些人會很幸運地得到機遇的青睞,從而前途似錦,而大多數人卻沒有那么幸運,甚至在人生路上經常遭遇山重水復的命運。但是,命運有一半在自己手里,沒有幸運,我們就去追趕幸運,沒有機遇,我們就去創造機遇。
有一個小故事,說的是一個推銷員到森林里去銷售防毒面具。
他找到長頸鹿說:“買一個防毒面具吧!”
“不要。”長頸鹿說。
“你會需要的。”推銷員說。
“我們這里沒有污染,不會需要防毒面具的。”
“你會需要的!”銷售員說著轉身走了。
一段時間以后,森林里忽然開始建一座大工廠,也不知道是生產什么東西的。工廠的大煙囪整天呼呼地冒著煙,很快地,森林里到處都充滿了難聞的氣味,空氣再也沒有以前那么新鮮了,森林里的動物都感覺很難受,大家都說要是有個防毒面具就好了。
長頸鹿找到那個推銷員說,我們要防毒面具,而且需要很多,因為森林里突然有了工廠,也不知道那工廠是做什么的。
推銷員說,沒關系,我們有大量的防毒面具供應,森林里的工廠就是我們建的,它就是生產防毒面具的。
財富要靠自己去爭取,機遇要靠自己去創造。
在日本一個偏僻的山區里,有一個小山村因山路崎嶇,幾乎與世隔絕,幾十戶人家僅靠少量貧瘠的山地過日子,十分落后,生活極為貧苦。全村人雖然也想脫貧致富,卻一直苦于無計可施。
一天,村里來了一位精明的商人,他立即感到這種落后的本身就是一種可貴的商業資源,便向村里的長者獻了一條致富計策。于是,長者馬上召集全村人,對村民們說:“如今都是什么年代了,咱村的人還過著和原始人差不多的生活,我們深感內疚和痛心!不過,大都市里的人過著現代化生活的時間長了,一定會感覺乏味。咱不妨走回頭路,干脆過原始人的生活,利用咱的‘落后’,定會招來許多城里人。咱們呢,也可以借此機會做生意賺錢。”這一主意博得全村人喝彩。從此,全村人便開始模仿原始人的生活方式,在樹上搭房,披獸皮,穿樹葉編織的衣服。
不久,那位商人便向日本新聞界透露了他發現這個“原始人”的小部落的秘密,立即引起了社會各界的轟動。從此,成千上萬的人都慕名而至,參觀者絡繹不絕,眾多的游客為部落帶來了可觀的財富。
有經營頭腦的人來了。他們來這里修公路,造賓館,開商店,將這里開辟為旅游點。小山村的人趁機做各種生意,終于富裕起來了。
每個人一生中都會遇到許多機遇。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人善于抓住機遇并且充分利用它們,具有高度智慧的人更善于創造機遇。機遇是造就一個人成功的首要因素。機遇往往是突然地或不知不覺地出現,有時甚至永遠不為人所知,或只是在回首往事時才認識到過去的那件事是個機遇,慶幸抓住了它或者后悔失去了它。
沒有機遇,創造機遇
正如未來的橡樹包含在橡樹的果實里一樣,機遇也常常包含在奮斗之中。世界上有許多貧窮的孩子,他們雖然出身卑微,卻能做出偉大的事業來。
只有劃水輪的福爾頓,只有陳舊的藥水瓶與錫鍋子的法拉第,只有極少工具的華特耐,用縫針機梭發明縫紉機的霍烏,用最簡陋的儀器開創實驗壯舉的諾貝爾……是他們推動了世界文明的進步。
“沒有機遇”永遠是那些失敗者的托辭。如果你問他們為什么失敗,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會告訴你他們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不能得到像別人一樣的機會,沒有人幫助他們,沒有人提拔他們……他們還會對你嘆息好的地位已經人滿為患,高級的職位已被他人擠占,一切好機會都已被他人捷足先登……總之,他們是毫無機會了。
有骨氣的人從不會為他們的工作尋找任何托辭。他們從來不會怨天尤人,他們只知道盡自己所能,發揮自己的潛力邁步向前。他們更不會等待別人的援助,他們不會去等待機會,而是努力去為自己創造機會。
亞歷山大在打完一次勝仗后,有人問:“假使有機會,您想不想把下一個城邑攻占?”“什么?”他怒吼起來,“即使沒有機會,我也會創造機會!”世界上到處需要而恰恰缺少的,正是那些能夠創造機會的人。
比爾?蓋茨說:“如果讓等待機會變成一種習慣,那真是一件危險的事。”工作的熱心與精力,就是在這種等待中消失的。對于那些不肯工作而只會胡思亂想的人,機會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機會只屬于那些勤奮工作的人,因為只有不肯輕易放過機會的人,才能看得見機會。
成功永遠屬于那些富有奮斗精神的人,而不是那些一味地等待機會的人。機會是可以自己創造的。如果以為個人發展的機會在別的地方,在別人身上,那么一定會遭到失敗。凡是在世界上做出一番大事業的人,他們往往不是那些幸運之神的寵兒,反而是那些“沒有機會”的苦孩子。
童年時的林肯住在一所極其粗陋的茅舍里,既沒有窗戶,也沒有地板。以我們今天的觀點來看,他仿佛生活在荒郊野外,距離學校非常遙遠,既沒有報紙書籍可以閱讀,更缺乏生活上的一切必需品。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他一天要跑幾十里路,到簡陋不堪的學校里去上課。為了自己的進修,要奔跑一二百里路,去借幾冊要用的書籍,而晚上又靠著燃燒木柴發出的微弱火光閱讀。林肯只受過一年的學校教育,但是他竟能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中努力奮斗,最后一躍而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
世界上最需要的,正是那些能夠創造機遇的人。時機雖是超乎人類能力的大自然的力量,但人在機遇面前,不都是被動的、消極的。許多成就大事的人,更多的時候,是積極地、主動地爭取機會、創造機會。
培根指出:“智者所創造的機會,要比他所能找到的多。只是消極等待機會,這是一種僥幸的心理。正如櫻樹那樣,雖在靜靜地等待著春天的到來,而它卻無時無刻不在養精蓄銳。”人在等待機會的時候,不能放松養精蓄銳的積累功夫,而且要時時審時度勢,見縫插針,以尋求有利自身發展的機會。
當一個人計劃周詳,考慮縝密,在多種有利因素的配合下,機會常常會來到你的身邊。一個強者,總能創造出契機,常常與機會結緣,并能借助機遇的雙翼,搏擊于事業的長空。
人不僅要把握機會,更要創造機會。走向成功的人,絕不是一個逍遙自在、沒有任何壓力的觀光客,而是一個積極投入的參與者。善于創造機遇,并張開雙臂迎來機會的人,最有希望與成功為伍。積極創造機遇,也正是現代人必須具備的人生態度。
機遇是一種重要的社會資源。它的到來,條件往往十分苛刻,且相當稀缺難得,它并非那樣輕易得到。要獲得它,需要極大的“投入”,才會有“產出”,需要高昂的代價和成本,這就是準備相當充足的實力、雄厚的才能功底。機遇相當重“情誼”,你對它傾心,它也會對你鐘情,給你報答。
改變創造機遇
聰明人不應只等待機遇,更要為自己創造機遇。
有一個大師,一直潛心苦練,幾十年練就了一身“移山大法”。
有人虔誠地請教:“大師用何神力,得以移山?我如何才能練就如此神功呢?”
大師笑道:“練此神功也很簡單,只要掌握一點:山不過來,我就過去。”
我們知道世上本無什么移山之術,唯一能夠移動的方法就是:山不過來,我就過去。
工作中有太多的事情就像“大山”一樣,是我們無法改變的,至少是暫時無法改變的。
如果顧客不愿意購買我們的產品,是因為我們還沒有生產出足以令顧客滿意的產品。
如果我們還無法成功,是因為自己暫時還沒有找到成功的方法。
要想讓事情改變,首先得改變自己。只有改變自己,才會最終改變別人;只有改變自己,才可以最終改變屬于自己的世界。所以,如果山不過來,那就讓自己過去吧!我們不要做一個守株待兔的蠢員工,要積極行動起來,不斷為自己創造時機,只有這樣,才能在工作的競賽中獲勝。
太陽升起的時候,非洲草原上的動物就開始奔跑了。獅子知道,如果它趕不上最慢的羚羊就會餓死。對羚羊來說,它們也知道,如果自己跑不過最快的獅子,就會被吃掉。
我們每個人都是這樣,剛出生時都是一樣的,隨著環境的變化,時間的推移,有的會變成“獅子”,有的會變成“羚羊”。然而,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所面對的競爭和求生的挑戰都是一樣的。因此,你一定要有跑贏別人的智慧和勇氣,否則不是餓死,就是被吃掉。要想獲得生的機會,就要時時地調整自己,不斷改變自己的位置。這就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也是行動創造命運的自然法則。
成功與不成功只差別在一些小小的動作:每天花5分鐘閱讀、多打一個電話、多一個微笑……偉大的哲學家馮?哈耶克說:“如果我們多設定一些有限定的目標,多一分耐心,多一點謙恭,那么,我們事實上倒能夠進步得更快且事半功倍;如果我們自以為是地堅信我們這一代人具有超越一切的智能及洞察力并以此為驕傲,那么我們就會反其道而行之,事倍功半。”
在人生中的各方面都照這個方法做,持續不斷地每天進步1%,一年便進步了365%,長期下來,你一定會有一個高品質的人生。
不用一次大幅度的進步,一點點就夠了。不要小看這一點點,每天小小的改變,會有大大的不同,很多人一生當中,連一點進步都不一定做得到。人生的差別就在這一點點之間,如果你每天與別人差一點點,幾年下來,就會差一大截。
前洛杉磯湖人隊的教練派特雷利也清楚這一法則,他在湖人隊處于最低潮時,告訴球隊的12名隊員說:“今年我們只要每人比去年進步1%就好,有沒有問題?”球員一聽:“才l%,太容易了!”于是,在罰球、搶籃板、助攻、抄截、防守一共五方面都各進步了1%,結果那一年湖人隊居然得了冠軍。
有人問教練,為什么這么容易得到冠軍呢?教練說:“每人在五個方面各進步1%,則為5%,12人一共60%,一年進步60%的球隊,你說能不得冠軍嗎?”
你每天也應遵循這個法則,將這個信念用于企業、銷售、家庭、愛情、個人成長、身體健康或經濟收入上,一定會有180度的大轉變。
所以說,成功就是每天在各方面持續不斷地改變。每天進步一點點是卓越的開始,每天創新一點點是領先的開始,每天多做一點點是成功的開始。成功與失敗往往只差這么一點點,告訴自己:只要我能每天這么做,我就不會被失敗擊倒。每天多做一點點,慢慢地、慢慢地,你會發現自己離金字塔頂已經不遠了。
人生就是一個追求卓越的過程。你只需要今天比昨天進步1%,每天改變一點點,就已踏上卓越之路了。
想象創造機遇
想象是開啟機遇之門的金鑰匙,它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俗話說: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敢于想象,并將之付諸于實際行動中去,你就有可能創造出機遇。
電視機現在對我們每個人來說只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家用電器而已,但你或許并不了解,電視機的發明最初就源于一個人的想象。
那是1922年,美國一個年僅16歲的中學生費羅在黑板上畫著一幅莫名其妙的草圖,老師問他畫的是什么,他指著那幅草圖說,他要發明一個能通過空氣來傳輸圖像的東西。老師聽了之后目瞪口呆,要知道在當時即使是無線電收音機,對于人類而言也還是十分驚奇的東西,而16歲的費羅竟然異想天開地想發明傳播圖像的東西,這樣的想象力確實讓人感到難以理解。然而4年之后,費羅在一個實業家的資助之下,開始為實現自己美不可言的想象而專心工作著,并且不久以后,他果然發明了電視機。
這里講述費羅的故事,是想告訴人們想象和我們一刻也不曾分離,機遇就在你的眼皮底下等你去創造。費羅所具備的天賦條件并沒有什么過人之處,他也只是一個普通人,但他憑著自己的想象,并將之付諸于行動,終于創造了成功人生的機遇。那么你呢?你并不一定就比費羅差,說不定還可能比他強一點,你為什么就不能有一個妙不可言的想象,然后以自己的決心和信心將它實現,從而創造出成功的機遇,攀登上人生事業的巔峰呢?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嚴格地說,想象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愛因斯坦如此推崇想象,是因為他知道想象力是一個人干好工作的起碼要求,想象力是人類進步的主要動力,沒有了想象,人類將永遠停滯在野蠻落后的狀態之中。
想象力可以使你創造機遇,并且利用這個機遇,使你取得別人所沒有的成就。
有這樣一個例子,非洲島國毛里求斯大顱欖樹絕處逢生,就是得益于科學家豐富的聯想。在這個國家有兩種特有的生物——渡渡鳥和大顱欖樹,在16、17世紀的時候,由于歐洲人的入侵和射殺,使得渡渡鳥被殺絕了,而大顱欖樹也開始逐漸減少,到了20世紀50年代,只剩下13棵。
1981年,美國生態學家坦普爾來到毛里求斯研究這種樹木,他測定大顱欖樹的年輪時候發現,它的樹齡是300年,而這一年,正是渡渡鳥滅絕300周年。也就是說,渡渡鳥滅絕之時,也就是大顱欖樹絕育之日。這個發現引起了坦普爾的興趣,他找到了一只渡渡鳥的骨骸,伴有幾顆大顱欖樹的果實,這說明了渡渡鳥喜歡吃這種樹的果實。
一個新的想法浮上了坦普爾的腦海,他認為渡渡鳥與種子發芽有莫大的關系,可惜渡渡鳥已經在世界上滅絕了,但坦普爾轉而想到,像渡渡鳥那樣不會飛的大鳥還有一種仍然沒有滅絕,吐綬雞就是其中一種。于是他讓吐綬雞吃下大顱欖樹的果實,幾天后,被消化了外邊一層硬殼的種子排出體外,坦普爾將這些種子小心翼翼地種在苗圃里,不久之后,種子長出了綠油油的嫩芽,這種瀕臨滅絕的寶貴的樹木終于絕處逢生了。
聯想創造機遇,發揮聯想,充分調動自身的認識積極性,這既可以汲取無盡的知識營養,又可以進一步發展聯想能力,在聯想中產生飛躍式的認識,進而創造出機遇。
勤奮創造機遇
勤奮是走向成功所必備的美德。歷史上涌現出的許許多多杰出的人物,他們都是靠勤奮走向輝煌的。
英國首相瑪格麗特?撒切爾夫人具有過人的精力,她是一個靠自己的奮斗獲得成功的女士。她很少度假,每天睡眠不超過五個小時。她從低微的下層工作開始,經歷了漫長的過程,成為歐洲歷史上第一位女首相。由此可見,勤奮工作可以使一個人由平凡走向偉大,從而創造卓越。
在這個人才輩出的時代,要想使自己脫穎而出,你就必須付出比以往任何時代更多的勤奮和努力,擁有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的精神,否則你只能由平凡轉為平庸,最后變成一個毫無價值和沒有出路的人。
華勒是堪斯亞建筑工程公司的執行副總,幾年前他是作為一名送水工被堪斯亞一支建筑隊招聘進來的。華勒并不像其他的送水工那樣把水桶搬進來之后就一面抱怨工資太少一面躲在墻角抽煙,他給每個工人的水壺倒滿水并在工人休息時纏著他們講解關于建筑的各項工作。很快,這個勤奮好學的人引起了建筑隊長的注意。
兩周后,華勒當上了計時員。當上計時員的華勒依然勤勤懇懇地工作,他總是早上第一個來,晚上最后一個離開。由于他對所有的建筑工作比如打地基、壘磚、刷泥漿等非常熟悉,當建筑隊的負責人不在時,工人們總喜歡問他。現在他已經成了公司的副總,但他依然特別專注于工作,從不說閑話,也從不參加到任何紛爭中去。他鼓勵大家學習和運用新知識,還常常擬計劃、畫草圖,向大家提出各種好的建議。只要給他時間,他可以把客戶希望他做的所有的事做好。
華勒沒有什么驚世駭俗的才華,他只是一個窮苦的孩子,一個普普通通的送水工,但是憑著勤奮工作的美德,他得到了機遇的垂青,并一步一步地成長。
華勒的故事就發生在現在,就發生在這個充滿了機遇和挑戰的競爭時代。
所以,不管你現在所從事的是怎樣一種工作,不管你是一個水泥工人,還是一個優秀的精英,只要你勤勤懇懇地努力工作,你就會成功,就會得到上司的認可,你就會為自己的成功找到合適的機會。因為,你的勤奮帶給公司的是業績的提升和利潤的增長,帶給自己的是寶貴的知識、技能、經驗和成長發展的機會,當然跟隨機會到來的還會有財富。
如果一個人只想著如何少干點工作多玩一會兒,那么他遲早會被職場所淘汰。享受生活固然沒錯,但怎樣成為老板眼中有價值的職業人士,才是最應該考慮的。一個有頭腦的、有智慧的職業人士絕不會錯過任何一個可以讓他們的能力得以提高,讓他們的才華得以展現的工作。
正確認識你的工作,勤勤懇懇地努力去做,才是對自己負責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