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長安疑云(3)

  • 西游迷霧
  • 陶少伯
  • 4456字
  • 2016-11-14 19:08:59

取經人終于被菩薩找到了,與此同時長安城又發生了一事件。

就是涇河龍王打賭事件。

涇河龍王和袁守城打賭,私自改了降雨的點數,導致被玉帝判了斬刑。

監斬官是唐王臣子魏征,涇河龍王托夢向唐王求救,為救龍王唐王招魏征下棋,對弈時魏征打了個瞌睡,唐王沒忍心叫醒他,不想魏征在夢中斬了涇河龍王。

涇河龍王去地府告了唐王一狀,罪名是許救又殺,為此唐王進入地府復狀,他在陰間游歷受到了驚嚇,還陽后招開水路大會超度地府陰魂。

唐王將信佛敬僧定為國策,設法律定佛教為國教,為開水陸大會做好準備。

水陸大會期間觀音菩薩顯圣,她說小乘佛法度不得冤鬼,若想超度冤魂必須求取三藏真經,唐王聞聽決定派人西天取經,唐僧臨危受命擔起取經的重任,從此揭開了西天取經的序幕。

涇河龍王和袁守城打賭是因兩個“賢人”在涇河邊侃大山。

二賢人透露袁守城善占卜魚群,能幫漁夫盡捕涇河水族,涇河夜叉聞報告了涇河龍王,這才引出了龍王打賭事件。

兩位賢人一人叫張稍,一人叫李定。

二人到底什么來歷呢?

我們不知道。

兩位賢人讓我想起了來長安就杳無音信的觀音師徒。

這兩位也是很閑的人,她們自從到了長安就沒了半點音訊。

二人是否就是觀音師徒?

沒有證據能證明這一點,但我估計,即便不是觀音師徒也是她們派來的,因為就是他們的調侃吹牛才引出龍王和袁守城打賭,后來才出現了唐王入地府的事件。

打賭事件關系到唐王入陰間等一系列事件的發生,后續事件也是建立在二人泄密的基礎上。

唐王是西天取經最關鍵的人物,二人在涇河侃大山是引子,是觀音來長安布局的關鍵一步,如此重要環節親自上場的可能性很大。

二位賢人吹牛調侃時引用了大量的詩詞歌賦,內容很多是男女情愛的詩詞,如蝶戀花、鷓鴣天、天仙子、西江月、臨江仙。

原文:

《李定道:“張兄說得有理。但只是你那水秀,不如我的山青。”張稍道:你山青不如我的水秀。有一《蝶戀花》詞為證,詞曰:

煙波萬里扁舟小,靜依孤篷,西施聲音繞。滌慮洗心名利少,閑攀蓼穗蒹葭草。

數點沙鷗堪樂道,柳岸蘆灣,妻子同歡笑。一覺安眠風浪俏,無榮無辱無煩惱。”

李定道:你的水秀,不如我的山青。也有個《蝶戀花》詞為證,詞曰:

云林一段松花滿,默聽鶯啼,巧舌如調管。紅瘦綠肥春正暖,倏然夏至光陰轉。又值秋來容易換,黃花香,堪供玩。迅速嚴冬如指拈,逍遙四季無人管。》

這段詞賦是西游記篇幅最長的詩詞,因為篇幅很長在這里不展示了。

作者為何引用如此長的詩詞當做二人的調侃?

難道想展示兩位賢人有才華嗎?

當然不是。

如果作者想寫二人有才華,應該對他們有后續的描寫,可自從他們泄露天機惹出龍王打賭就從西游記中消失了。

二人一點也不像吹牛抬杠,更像是一對男女打情罵俏。

如此篇幅描寫二人調侃是否暗指觀音師徒有男女私情呢?

我的回答是否定的。

有些學者做過觀音師徒有私情的推斷,但我認為他們的推斷不符合邏輯。

有學者說,木叉護法拿個棒槌不離觀音左右,是她們有私情的證據。

還有菩薩初來長安時將土地趕到城隍廟,這也成了她們有私會的證據。

這不胡扯嗎。

這些推斷完全沒有道理,觀音趕走土地公是因為南贍部州沒有觀音行院。

她沒有落腳的行院,所以才把土地趕到城隍廟,說明南贍部州并非佛教地盤,至少南贍部洲沒有觀音落腳的行院。

至于木叉拿個棒槌不離觀音左右,說明其父托塔李天王是保皇派親佛派的人物。

這篇詩詞又做何解釋呢?

是表達觀音師徒的喜悅心情,當然也是作者愉悅心情的一種體現,因為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取經人順利得到了,只要再將唐王搞定了,佛教傳經大業就可以開始了。

是表達觀音菩薩良久布局收獲成果的喜悅之情,同時也是作者表達西游記正式開始的喜悅之情。

描寫這些詩詞歌賦是想告訴讀者,新的歷程就要開始了,經過良久布局西游記就要正式開始了,這是作者心情與劇情人心情一次高度的重合。

唐王還陽派遣送瓜人入地府,發生了送瓜人死而復生,送瓜人妻子借尸還魂,燒紙錢陰間可化金銀財庫等事件。

作者將冤鬼幽靈等陰間事件描述的栩栩如生,對后世鬼神論產生深遠的影響。

原文:

《太宗又道:“此是何處?”判官道:“此是陰山背后一十八層地獄。”太宗道:“是那十八層?”判官道:“你聽我說:

吊筋獄、幽枉獄、火坑獄,盡皆是生前作下千般業,死后通來受罪名。酆都獄、拔舌獄、剝皮獄,只因不忠不孝傷天理,佛口蛇心墮此門。磨捱獄、碓搗獄、車崩獄,乃是瞞心昧己不公道,巧語花言暗損人。寒冰獄、脫殼獄、抽腸獄,都是大斗小秤欺癡蠢,致使災屯累自身。油鍋獄、黑暗獄、刀山獄,皆因強暴欺良善,藏頭縮頸苦伶仃。血池獄、阿鼻獄、秤桿獄,也只為謀財害命,宰畜屠生,墮落千年難解釋,沉淪永世不翻身。一個個緊縛牢栓,繩纏索綁,差些赤發鬼、黑臉鬼,長槍短劍;牛頭鬼、馬面鬼,鐵簡銅錘。只打得皺眉苦面血淋淋,叫地叫天無救應。正是人生卻莫把心欺,神鬼昭彰放過誰?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

書中詳細描寫地獄情節,其實是作者人生觀的一種體現。

作者在現實遭遇種種不公并沒有宣泄舒展的渠道,只能通過地獄的公平法則來宣泄這些不公平,這與蒲松齡寫聊齋志異寄托鬼神懲治惡人是一個道理。

描寫地獄事件就是在宣揚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水陸大會前唐王曾設立法律信佛敬僧,凡有詆毀僧佛者斷其臂。

設立法律時大臣們分成兩派。

一為排外派。

一為親佛派。

排外派主張抵抗佛教,代表人物是太史丞傅奕,而親佛派的代表人物是宰相蕭星。

關于兩派的辯論是這樣的。

原文:

(1)《唐王傳旨,著太史丞傅奕選舉高僧,修建佛事。傅奕聞旨,即上疏止浮圖,以言無佛。表曰:

西域之法,無君臣父子,以三途六道,蒙誘愚蠢,追既往之罪,窺將來之福,口誦梵言,以圖偷免。且生死壽夭,本諸自然;刑德威福,系之人主。今聞俗徒矯托,皆云由佛。自五帝三王,未有佛法,君明臣忠,年祚長久。至漢明帝始立胡神,然惟西域桑門,自傳其教,實乃夷犯中國,不足為信。》

排外派的主張屬于儒家主張。

儒家學說是統治階層最喜歡的學說,儒家思想是君臣父子,災刑福德皆系于君主,有幾分無神論的論調,強調了人的作用卻又神話了君王。

(2)《時有宰相蕭星,出班俯囟奏曰:“佛法興自屢朝,弘善遏惡,冥助國家,理無廢棄。佛,圣人也。非圣者無法,請置嚴刑。”

傅奕與蕭星論辨,言禮本于事親事君,而佛背親出家,以匹夫抗天子,以繼體悖所親,蕭星不生于空桑,乃遵無父之教,正所謂非孝者無親。蕭星但合掌曰:“地獄之設,正為是人。”太宗召太仆卿張道源、中書令張士衡,問佛事營福,其應何如。二臣對曰:“佛在清凈仁恕,果正佛空。周武帝以三教分次:大慧禪師有贊幽遠,歷眾供養而無不顯;五祖投胎,達摩現象。自古以來,皆云三教至尊而不可毀,不可廢。》

親佛派的反擊很巧妙,他們先說了信佛的好處,又列舉了很多名人作證很具說服力。

唐王內心早打算信佛了,儒家學說雖好但解不了燃眉之急,地府成千上萬冤魂還等著超度呢。

他見親佛派說出信佛的諸多好處,遂頒布法律親近佛教,再有毀佛謗僧的斷其臂。

唐王既然設定了法律,佛教在南贍部州也算立足了,觀音菩薩只需在水陸大會將度鬼真經傳給大唐,唐王再用度鬼經度了地府的冤魂,那佛教的傳經就算是成功了。

佛教為何冒著失敗風險非要西天取經呢?

佛教要唐王取經的理由有三點。

(1)西天取經是玉帝的意愿。

玉帝是想借唐僧取經向三界表達自己對佛教的態度,同時也借機考驗天庭神仙的站隊立場,他想看一下哪些神仙忠心自己,哪些神仙死心塌地的效忠道祖。

通過取經逼迫搖擺不定的中間派看清形勢站好隊伍,否則今年的蟠桃會休想參加。

玉帝一點也不怕取經任務失敗,因為大不了重新來過,在道教沒有金丹的期間他有足夠話語權。

取經的結果重要但取經的過程同樣重要。

(2)佛教吸取以前傳教失敗的教訓,這一次寧可麻煩一點也要把事情做好。

為什么這樣說呢?

因為佛教之前有過傳教失敗的例子。

烏雞國大家都知道吧,本來佛教已經把烏雞國王搞定了,佛祖甚至許給了國王金身羅漢的果位,但在度化關鍵時刻還是被道教暗中破壞了。

烏雞國可是在西牛賀州,佛教在自己地盤都能傳教失敗,那在南贍部洲更得小心謹慎了。

有了上次的教訓他們在大唐傳教更要周詳穩妥了。

(3)佛教怕道教借機發難說越界傳教非法傳經。

佛祖說西牛賀州時在前面加個“我”字,說明佛教的地盤只有西牛賀州。

大唐屬于南贍部州境內,觀音菩薩都沒有行院寺廟,佛教在此傳經屬于越界傳播,若道教挑事佛教一點不占理,可唐王自己派人取經就不一樣了,就不屬于越界傳教了,誰再出頭反對也沒用了。

以上就是佛教非要唐王取經的理由。

唐王開水陸大會必須得選出一位高僧做頭領。

唐僧被選中頭領是憑著其父和外祖的背景,若按他自己的根基和威望就是再選十次也輪不上,這也是觀音大費周章布局他出身的原因。

水陸大會期間觀音菩薩顯圣,她說小乘佛法根本度不得冤鬼,若想度鬼必須西天求取大乘佛法,唐王聞聽是深信不疑,馬上派人西天取經,這時候唐僧挺身而出。

唐僧站出來也是無奈之舉,因為之前受唐王的恩惠太多了,他是不得以才站了出來。

從上千和尚中選他出來本身就是天大的恩惠,唐王送完錦瀾袈裟又送錫杖,對唐僧可以算是恩深義厚,從此他就會聲名遠播。

如山重的恩惠怎能不讓唐僧站出來?

唐僧回到寺院后有過這樣一段對話。

原文:

《他徒弟道:“師父呵,嘗聞人言,西天路遠,更多虎豹妖魔。只怕有去無回,難保身命。”玄奘道:“我已發了弘誓大愿,不取真經,永墮沉淪地獄。大抵是受王恩寵,不得不盡忠以報國耳。我此去真是渺渺茫茫,吉兇難定。”》

從對話中我們能看出,唐僧取經并非志向遠大而是不得已而為之。

唐僧去取經,唐王有哪些表現?

他當即和唐僧結拜成兄弟,并稱唐僧為御弟圣僧。

接著是賜唐姓,賜名號三藏,其意是西天有經三藏,要唐僧赴湯蹈火誓取三藏真經。

臨行時唐王又在酒里彈了一撮土,其意是寧戀本鄉一捻土,不愛他鄉萬兩金。

唐王的尊尊囑托其實是怕唐僧不盡心,是怕他半途而廢或一去不返,同時也能看出唐王的精明,他把握人心的能力非常強,把唐僧架得高高的不怕不就范。

唐僧取經是佛教多年經營的結果;是唐王恩寵的逼迫;又是自身虛榮心的引誘。

唐僧取經不是他有宏圖大愿,也不是要宣揚佛法,完全是多重力量控制的結果,從未出生針對他的陰謀就已經展開了。

唐僧對佛教事業并也沒有什么追求,對三藏真經的需求也不高,唯一想法就是完成唐王的囑托,同時還有一點小心思,希望自己也修成正果。

唐僧取經成功后,他的果位竟然排在觀音菩薩前面,這個傳經策劃總指揮竟然沒上位佛果。

原因導致觀音菩薩沒有競爭過唐僧和孫悟空?

關于這個問題,我們到了有關的章節在揭曉。

為了能更好的了解西游記,我們先來評價一下唐僧的人品。

唐僧是取經團隊唯一的凡人,從多次事件中的表現,發現他并沒有想象中的偉大。

遭遇小白龍表現的膽小怕死,又默默叨叨得理不饒人。

兩次攆猴事件中表現的面慈心狠、虛偽狡詐。

從多次事件我們得出結論,唐僧是一位喜歡甜言蜜語、拉幫結派、邀功爭利、面慈心狠、且無情無義的家伙。

有讀者可能不同意我的觀點,但事實卻是如此,雖然登上靈山時唐僧有了諸多轉變,又重新回歸了正面人物,但早期的唐僧確實如剛才所說。

以后我會一點一滴剖析唐僧這個人,請大家仔細閱讀以后的章節。

預知后事如何?

請看下回《初出長安第一難》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油尖旺区| 财经| 揭西县| 宜丰县| 聂荣县| 西吉县| 平塘县| 甘肃省| 什邡市| 泸水县| 郴州市| 宁国市| 伊宁市| 海丰县| 瓦房店市| 和硕县| 永州市| 寿阳县| 八宿县| 会昌县| 徐州市| 巴彦淖尔市| 和田县| 华池县| 安达市| 纳雍县| 诏安县| 贡觉县| 靖边县| 扬州市| 特克斯县| 博兴县| 冕宁县| 南投市| 茌平县| 新营市| 溧阳市| 分宜县| 锦州市| 桦川县| 蕲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