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投資組合理論是在格雷厄姆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現代投資組合理論主要由投資組合理論、資本資產定價模型、APT模型、有效市場理論以及行為金融理論等部分組成。它們的發展極大地改變了過去主要依賴基本分析的傳統投資管理實踐,使現代投資管理日益朝著系統化、科學化、組合化的方向發展。
1952年3月,美國經濟學哈里·馬考威茨發表了《證券組合選擇》的論文,作為現代證券組合管理理論的開端。馬考威茨對風險和收益進行了量化,建立的是均值方差模型,提出了確定最佳資產組合的基本模型。由于這一方法要求計算所有資產的協方差矩陣,嚴重制約了其在實踐中的應用。
1963年,威廉·夏普提出了可以對協方差矩陣加以簡化估計的單因素模型,極大地推動了投資組合理論的實際應用。
20世紀60年代,夏普、林特和莫森分別于1964年、1965年和1966年提出了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該模型不僅提供了評價收益一風險相互轉換特征的可運作框架,也為投資組合分析、基金績效評價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1976年,針對CAPM模型所存在的不可檢驗性的缺陷,羅斯提出了一種替代性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即APT模型。該模型直接導致了多指數投資組合分析方法在投資實踐上的廣泛應用。
我們來比較一下格雷厄姆時代之前的投資組合理論和之后的投資組合理論。
傳統投資組合的思想——多樣化。不要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面,否則“傾巢無完卵”;組合中資產數量越多,分散風險越大。
現代投資組合的思想——最優化。最優投資比例:組合的風險與組合中資產的收益之間的關系有關。在一定條件下,存在一組使得組合風險最小的投資比例;最優組合規模:隨著組合中資產種數增加,組合的風險下降,但是組合管理的成本提高。當組合中資產的種數達到一定數量后,風險無法繼續下降。
現代投資組合理論的應用和存在的問題
投資組合理論為有效投資組合的構建和投資組合的分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礎和一整套分析體系,其對現代投資管理實踐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4個方面:
第一,馬考威茨首次對風險和收益這兩個投資管理中的基礎性概念進行了準確的定義,從此,同時考慮風險和收益就作為描述合理投資目標缺一不可的兩個要件(參數)。在馬考威茨之前,投資顧問和基金經理盡管也會顧及風險因素,但由于不能對風險加以有效的衡量,也就只能將注意力放在投資的收益方面。馬考威茨用投資回報的期望值(均值)表示投資收益(率),用方差(或標準差)表示收益的風險,解決了對資產的風險衡量問題,并認為典型的投資者是風險回避者,他們在追求高預期收益的同時會盡量回避風險。據此馬考威茨提供了以均值一方差分析為基礎的最大化效用的一整套組合投資理論。
第二,投資組合理論關于分散投資的合理性的闡述為基金管理業的存在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在馬考威茨之前,盡管人們很早就對分散投資能夠降低風險有一定的認識,但從未在理論上形成系統化的認識。投資組合的方差公式說明投資組合的方差并不是組合中各個證券方差的簡單線性組合,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證券之間的相關關系。單個證券本身的收益和標準 差指標對投資者可能并不具有吸引力,但如果它與投資組合中的證券相關性小甚至是負相關,它就會被納入組合。當組合中的證券數量較多時,投資組合的方差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更多的取決于證券之間的協方差,單個證券的方差則會居于次要地位。因此投資組合的方差公式對分散投資的合理性不但提供了理論上的解釋,而且 提供了有效分散投資的實際指引。
第三,馬考威茨提出的“有效投資組合”的概念,使基金經理從過去一直關注于對單個證券的分析轉向了對構建有效投資組合的重視。自20世紀50年代初,馬考威茨發表其著名的論文以來,投資管理已從過去專注于選股轉為對分散投資和組合中資產之間的相互關系上來。事實上投資組合理論已將投資管理的概念擴展為組合管理。從而也就使投資管理的實踐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
第四,馬考威茨的投資組合理論已被廣泛應用到了投資組合中各主要資產類型的最優配置的活動中,并被實踐證明是行之有效的。
格雷厄姆智慧法則五:要有耐心
每個投資者應該為可能不妙的短期效果做好資金和精神上的準備。
——本杰明·格雷厄姆
寧靜致遠,淡泊明志。
——諸葛亮
長期投資的意義
格雷厄姆有一句至理名言,被他眾多弟子引用: “從短期來看,股市是一個投票機;而從長期來看,股市是一個稱重機。”長期投資的之所以意義主要是三個原因:
第一,格雷厄姆發現價值比價格的變動更慢,而價格在長期內傾向于回歸價值。變動慢的價值比變動快的價格更容易為人類的認知能所把握,而價值對價格的主導作用在長期內才能發揮作用,所以從價格價值的二元變動規律出發,必須堅持長期投資;
第二,短期交易使得交易者離市場更近,容易受到價格和其他投資者情緒的影響,從而形成非理性的決策,而長期投資由于離市場更遠,不容易受到價格和群體情緒的影響,所以長期投資的投資者更為理性。
第三,長期投資可以利用復利原理,利滾利,財富增值遠比短期投資快,更為重要的是長期投資可以節省交易費用。從累計收益和節省交易費用的角度來看,長期投資具有重要意義。
從以上三點,我們就知道格雷厄姆關于具有耐心的說法是正確的。
長期投資存在的困難
長期投資固然是必要的,但同時也存在很多困難。為什么實際操作中長期投資如此艱難呢?我們找到了如下理由,這些理由是一位不知名人士總結出來的,其中具有深的洞見:
首先,能長期生存、基業長青的企業為數甚少,發現長青企業同樣挑戰智慧。
據美國《財富》雜志報道,美國大約62%的企業壽命不超過5年,只有2%的企業存活達到50年,中小企業平均壽命不到7年,大企業平均壽命不足40年;一般的跨國公司平均壽命為10~12年;世界500強企業平均壽命為40~42年,1000強企業平均壽命為30年。中國集團公司的平均壽命是7~8年;小企業的平均壽命是2.9年,中國企業的平均壽命約3.5年。百年企業, 鑄就輝煌,追求基業長青,幾乎成為每個企業的目標。但根據上文數據可以看出真正做到基業長青是企業家最大的挑戰。
而作為投資者,由于受到每個人的知識經驗的局限,發現基業長青的企業也充滿挑戰。正如查理·芒格所言:對于一個投資者來說,一生中能發現一到兩個真正杰出的長存的企業并堅持長期投資,就已經會十分富有。
另外在長期投資過程中,企業不斷面臨新的內部和外部變化。例如:企業內部會出現股東的變化、管理層的更替,等等。企業的外部環境同樣日新月異,例如:萬科面臨宏觀地產調控,股價持續下跌,如何處理投資時時面臨不確定性。要在長達數十年甚至更長時期內堅定地對一個企業做長期投資,是對人性和智慧的挑戰。 發現一家杰出長存的企業很難,但像珍藏珠寶一樣長期珍藏公司則難上加難!其次,誘惑長期投資者的美麗女妖塞任波段操作。
根據這位匿名人士的十年的從業觀察,99%以上的投資者很難抗拒“波段操作”。而且這個比例并沒有下降的趨勢,假如將股市比喻成大海,投資者是希望達到彼岸的海員的話, 那么“波段操作”極似希臘神話中的半島半人的女妖塞任,常用美妙的歌聲引誘航海者。“波段操作”本身并沒有錯誤,而且是使投資者收益最大的理想化方法,像塞任的歌聲那樣美妙絕倫,問題是在歷史的長河中和實際操作中幾乎沒有人能持續成功。
這位匿名人士的話反映了絕大多數人對長期投資的擔憂,而這些擔憂是有著現實依據的,其實巴菲特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可能他也是那一代價值投資者中唯一解決了這一問題的一個。關于他的解決之道可以翻看本書第三章關于市場專利的那節。
格雷厄姆和巴菲特不同的長期投資手法
在格雷厄姆看來投資就是價值投資,同時也是長期投資,三個詞的內涵是一樣的。其他價值投資者也認同這種看法,但是對于所謂的價值卻存在很大的分歧,在投資手法上也大為不同。我們這里就來談談格雷厄姆和巴菲特兩師徒在長期投資上存在的差異。
格雷厄姆主要基于靜態價值進行投資,具體而言就是有形資產,通過對有形資產為核心的價值進行評估,他得出了價值和價格之間的差值,通常而言,由于是基于靜態價值評估,所以他基本上不管公司長期的成長和贏利情況,只有賬面上的價值在股價上得到了體現,他就會抽回投資,投到下一個具有隱藏價值的公司上。所以,他的價值投資一定沒有巴菲特那么長,他的贏利狀況也沒有巴菲特那么好,最為關鍵的是隨著有形資產贏利能力的提高,隨著證券分析技術的進步,格雷厄姆那種以有形資產為基礎尋找隱藏價值的方法逐漸失去市場。
巴菲特早期的證券投資完全是遵循格雷厄姆的方法,后來隨著實踐出現了問題,巴菲特才開始反省。其實,格雷厄姆的價值投資基本上就是類似于保險精算,通過分散投資來獲取大概率情況下的收益,而巴菲特由于天性使然,所以一直持有較少的股票,這使得他無法獲得格雷厄姆一樣穩定的收益,所以他陷入了理論和實踐上的沖突。之后,他認識了查理·芒格和菲利普·費雪,他們讓巴菲特明白了無形資產的價值,而彭博的著作更讓巴菲特明白了持久競爭優勢對于長期價值投資的重要性,由此巴菲特開始將集中投資法與無形資產價值評估有機結合起來。
巴菲特的方法也是尋找價值和價格之間的背離,但是他看的是包括無形資產在內的價值,而無形資產是公司成長性和收益的來源。巴菲特投資的不再是簡單的資產,他投資的是公司。資產是靜態的,而公司是動態的,公司的價值可以持續增加,而資產則未必。巴菲特以收益為評估重點,而格雷厄姆以資產為評估重點。巴菲特專門尋找那種目前價值被低估,而且又能長期報酬高增長的公司;而格雷厄姆則只看目前價值是否被低估的股票。巴菲特不光尋找價值被低估的,還尋找能夠持續增值的,而格雷厄姆則只尋找價值被低估的。這使得巴菲特的投資期限要遠遠長于其老師,因為他還要賺取增值的部分,而非僅僅是“安全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