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社會,市場成了推動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而市場經濟成了現代社會的首要制度。市場崇拜帶來的是效率崇拜、速度崇拜、規模崇拜。市場和科技都被完全神化和意識形態化了,過分的市場崇拜只會被貪婪的市場所吞噬。美國發展得非常快,特別是近二十年來都沒有出過大的經濟衰退,經濟發展穩定快速。大家對這個世界經濟老大心悅誠服,好多國家誠心拜師,開始研究美國模式,并且逐步實施,做著向美國看齊的美夢的時候,金融危機像一個大耳光狠狠地煽在美國臉上,不,似乎全世界的臉上。為美國“腿軟”的鍍金時代,政府吹噓的“牛市”經濟,世界各國的盲目相信和崇拜說不。巴菲特說,潮水退了,你才知道誰在裸泳。而對于我們來說,金融海嘯來了,我們才知道誰是外強中干。美國正是如此。首先超低經濟利率讓大量的錢在市場上流通,確實有利于刺激經濟。大量的錢投入在市場上,人們踴躍地去消費,去借款買車買房子,但是二十年的超低利率,時間未免也太長了點。眾所周知,在低利率的情況下,誰借錢就等于賺錢。大家都爭先恐后去借錢,可能并沒有還錢的能力,可是交易額就是借來的錢數,超低利率容易讓經濟生泡泡。
雖然格林斯潘一直為自己辯解——超低利率只能生“沫”不能生“泡”,不會對經濟產生多大危害。可千里之堤毀于蟻穴,沫多了就會聚集成一個大泡沫,這個泡沫越吹越大,把美國經濟的虛假繁榮吹上神壇,結果吹得越高,跌得越慘重。在每個階段,美國都有一個“龍頭行業”。上個階段似乎是互聯網時代,網絡已經滲透進大多數美國人的工作和生活,各種媒體的宣傳也讓人感到高速網絡連接無處不在。風險投資到處找人幫著花錢,凡是沾點互聯網“貴族血統”的股票似乎都能扶搖直上,就像是在趕一場盛大的集市,建網站的建網站,搞設計的搞設計,或者認購購買網站股票等等。“偏執狂老板”英特爾公司董事長安迪·格羅夫發出了網絡時代的警世名言:“趕快跳上電子商務的高速列車,否則你將死無葬身之地!”IPv6更是狂傲——讓地球上的每粒沙子都有一個IP。政府對此也眉開眼笑,畢竟新興行業總是能給國家創造大量稅收的。但是很快,2000年的互聯網,在經歷了眼花繚亂的聒噪和肆無忌憚的狂歡之后,上個世紀末積累的夢幻,終于在一個全新的世紀之初,開始膨脹,膨脹,然后破滅。仿佛就在一夜之間,2000年成了網站的苦命年。
不僅是互聯網,似乎整個高科技領域都面臨著一次較大的調整。各個網站股票急劇下跌,而股價的下跌,嚴重地打擊了投資者的信心,使得靠風險投資為生的新興互聯網業遭受滅頂之災。整個互聯網業愁云密布、寒氣逼人,但災難并沒有就此停止。就像傾倒的多米諾骨牌一樣。從2001年到2002年,互聯網業的危機很快波及處于產業鏈上下游的電信制造業和運營業。許多通信企業股票下跌,盈利狀況惡化,紛紛宣布裁員,整個信息通信產業步入了前所未有的寒冬之中,成為重災區。全球經濟都受到牽連。而金融危機爆發前,美國的經濟被炒得火熱,而在這火爆的經濟里,有一個行業的“火爆”更是讓人嘆為觀止。那就是房地產行業。到底美國房地產是怎樣的,誰在買?誰在賣?為什么如此“繁榮”?根據調查顯示:購買新房的美國人中,有23%的購房者是用于投資,而不是自己居住。13%的人是買第二套房子,因為認為房價還會上漲。在邁阿密,一半的買家都在出售房子。許多房子在有住戶之前,可能被轉手了好幾次。也就是說,人們不再順應市場,去關心房子的價格,而是更注重房子到底會不會再升值。買房子的不是老百姓,而是那些投機商人。
在這個時候,幾乎和上個世紀的“郁金香熱”有一拼,因為連普通老百姓都成了“投機商人”,買一兩個房子來等房價上漲自己轉手獲得利潤。老百姓當然不知道什么是經濟泡沫,他們只知道這樣做能賺錢。2001年以來,2/5的美國新增就業崗位和房產市場有關,如建筑、房屋租賃和房產經紀等。如果房價跌了,這些崗位可能會拖美國經濟的后腿。而正是這個時候,美國經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昌盛,這和房地產這個“龍頭企業”吹成的大泡沫有著必然聯系。這個時候,房地產的泡沫已經吹起來了,有錢的炒房,沒錢的也貸款炒房。而且貸款門檻極低,幾乎有的拿身份證過去你就可以獲得巨額貸款,而貸款對象是一群收入極其不穩定、信用也不怎么好的人。這就相當于往一群野獸旁邊扔上一個大肥羊,吃可以,卻是吐不出來。事實上,泡沫早就端倪顯現,幾個經濟學家還跑去和格林斯潘吵架。可是,同20世紀90年代選擇延長股市泡沫一樣,這一次格林斯潘又選擇了延長樓市泡沫。格林斯潘認為“美國個別地區房地產市場出現泡沫,但不至于影響整個經濟”。
美國政府當然更不樂意把泡沫捅破,本來互聯網泡沫、9·11恐怖襲擊就讓美國經濟陷入一種可怕的境地之中,再加上后來的伊拉克戰爭,什么都沒撈到,卻換回來4000具年輕的尸體和國際社會的鄙夷,還有一張大大的戰爭費用賬單。如果經濟再衰退,恐怕小布什真該擔心,自己會像尼克松一樣被趕下臺。所以經濟肯定是不能“衰退”的,房地產的泡沫絕不能捏碎。格林斯潘當然也不希望自己任期內,經濟出現大規模衰退,畢竟,總被人像神一樣地崇拜感覺還是很不錯的。從2001年1月3日到2004年6月30日,美聯儲一直在降息并且使美元利率處于低水平。在此期間,美聯儲將聯邦基金利率從650%降為100%,總共下降550個基點。美國人買房的熱情不斷高漲,次級抵押貸款成了大量信用等級不高的購房者的選擇。投資者的熱情刺激了房價的上揚,自2001年到2005年,美國全國平均房價翻了一番,而同期美國人平均收入水平并沒有太大的變化。自2005年到2006年,為了抑制房地產過熱,美聯儲17次加息。在節節攀升的利率面前,美國房地產市場終于開始逐步降溫,一些地方的房價走平甚至開始下跌。
終于,在布什和格林斯潘都下臺的時候,金融危機全面爆發。盡管美國四處惹是生非,指責中國沒人權,打著“打擊恐怖,維護正義”的幌子把伊拉克打成殘廢,積極地對其他國家指手畫腳,事實上,美國本身就是一個問題簍子。除了上文提到的直接導致衰落的大問題外,還有很多小蛀蟲。美國到處指責別的國家沒人權,自己卻是全球貧富差距最大的國家。美國吹噓自己正是一個“新鍍金時代”。那么這個鍍金時代是漏斗形的。“舊鍍金時代”, 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的美國,工資水平大幅上漲,數千萬美國人擺脫了窮困,并擁有了自己的住房,享受著空前舒適的生活。由于他們的加入,中產階級成為美國社會的中堅力量。富人的數量變得很少,而且相對于欣欣向榮的中產階級來說,他們也不再富裕得那么厲害了。社會是梭子形的,拉出個美國人都自認為自己是中產階級。有車有房有地位,生活富裕輕松,甚至物質太富裕了,精神反而空虛了,各種叛逆墮落的風氣此起彼伏。
那個時候最富裕的是洛克菲勒,1895年他被迫交納所得稅,申報收入為125萬美元。這個數字幾乎是當時美國人均收入的7000倍,大家都非常憤怒,你怎么可以賺那么多錢,貧富差距太大了。可是如果放在今天,洛克菲勒作為最富裕的美國人簡直是太寒酸了。投資人雜志《Alpha》報道,對沖基金經理詹姆斯·西蒙斯的收入達到17億美元,是美國人均收入的38 000倍還多。大家別忘了,他只是個基金經理,他不是最有錢的,頂多在那個行業里算是中上等。我們就可以猜測美國貧富差距到底有多大。當然數據是最有說服力的。《紐約時報》2008年10月5日報道,在過去30年中,美國收入和工資分配是所有高收入國家中最不平等的。最富有的20%的美國人年均收入達168 170美元,幾乎是收入最低的20%人口的15倍,后者的年均收入僅為11 352美元。
紐約市1%最富有的人的收入占紐約市總人口收入的37%,64名億萬富人擁有財富達3440億美元,比2年前該城市億萬富人的綜合財富高出469%。聯合國2008年10月22日的報告表明,包括紐約、華盛頓、亞特蘭大和新奧爾良等美國大城市的貧富差距之懸殊堪比非洲城市,市民收入不均的比例非常高。當然有人說,美國經濟發展得很快呀,GDP都看出來,美國人生活確實在提高、在改善。最關鍵的是,不僅GDP不一定反映大多數人的情況,而且說的也是平均收入。舉個例子,一群“平民”去一個小鎮度假,收入是每年3萬美元,一個億萬富翁也來到這個小鎮度假,于是在GDP統計出來的數據:來這個小鎮度假的人均年收入已經達到了過億美元,“平均財富”驟增。再比如,原來是一千個平民百姓去小鎮度假,花了1千萬,富翁一個人去花了1500萬。平民變“窮人”已經去不起了,這個時候GDP還是增長的。
美國在人們心目中是一個獨具特色的地方,哪個孩子長大后都有可能是總統;也是一個精英薈萃的地方,淵博的知識和萬丈的雄心比出身、比階級更重要,大家都為“美國夢”而深感自豪。美國前總統小布什出身在大資產階級家庭,但是他卻相當為自己的左右手都是通過個人努力從社會低層爬上來而感到自豪。布什說,司法部長“在一所兩居室房子里長大”,他的父母是“小學都沒讀完的移民工人”。而“武士公主”賴斯是個“必須比白人優秀三倍”的黑人,經過了顛沛流離的生活,最后考上大學,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可是,現在,美國社會階層浮動越來越小,升降速度也越來越慢,科技、全球化和不受約束的市場都傾向于讓窮者更窮,富者更富。在美國,這一切都更加明顯。當然對于富豪們來說,經濟繁榮加上大把地賺錢,這不只是個“新鍍金時代”,而是貨真價實的“黃金時代”。有學者指出“父輩經濟地位是兒女提升社會地位的關鍵”。更何況,美國的醫療保險問題在金融危機來臨的時候,也成了“裸泳者”。
美國的醫療保險體系曾經被稱為“這個國家所做的最好的事情之一”,可美國花在醫療方面的經費是全世界最高的,負擔非常重。但是每一任新總統都不愿意醫療改革,奧巴馬一上臺就信誓旦旦絕對讓每個生病的美國人都能得到救治。為什么呢?怕失去民心。2005年美國國家醫保基金就出現支出大于收入的問題,最后美國政府不得不動用醫院信托基金的利息來彌補醫保270億美元的虧空。醫療保險的負擔會成為一個越來越大的窟窿。而且隨著醫療保險費用不斷增加,無醫療保險的人數也迅速上升,大家確實是看不起病了,這在經濟狀況好的時候也無可厚非,但在金融危機之下對于工薪階級家庭而言無異于雪上加霜。在美國有這樣一個尷尬的現狀,美國政府說了,在一定貧困線以下的人口可以享受免費醫療。但是有的家庭剛剛超出貧困線,但又負擔不起高額的醫療費用,這在美國大概有3900萬人,沒有醫療保險的人80%都是這種情況。另外還有各種形式的犯罪、吸毒、恐怖主義、單邊主義盛行等等。現在金融危機一來,各種問題都凸顯出來,原來讓美國人引以為豪的經濟超速發展現在已經成了痛處——原來這只是泡沫經濟。美國的“新鍍金時代”腿有點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