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師說人因為不肯檢查自己的心,所以才無法安心。
他做過這樣的比喻:人的心,是高山、海洋所不能比擬的寬廣,星云大師解釋所謂“心如虛空”,就是放下頑強固執的己見,解除心中的框框,把心放空,讓心柔軟,這樣才能包容萬物、洞察世間,達到真正心中萬有,有人有我、有事有物、有天有地、有是有非、有古有今,一切隨心通達,運用自如。
他提醒人們:檢查自己的內心就會發現,放下執著之心,珍惜當下,才是真正的解脫。
人總是執著于財富,執著于情感,執著于自己得不到的那些東西,所以對人生的一切都有著強烈的占有欲,同時也產生了患得患失的心態。
而最好的心態是空,星云大師講過這樣的故事:
有一位道樹禪師,他把寺廟建在一個道觀旁邊,道士自然不高興了。那些道士也不簡單,有法術,時常呼風喚雨,結果把寺廟里面年輕的沙彌都嚇跑了,只有道樹禪師一點兒也不為所動,一住20年。
道士們最后沒辦法,決定搬家。有人問道樹禪師:“你怎么能贏過那些有法術的道士?”他說了一個字:“無。”
“無”怎么能贏啊?
禪師說,他們有法術有神功,但他們不知道,“有”是有窮有盡,有量有邊,有了之后就沒有了。我呢,“無”,“無”就是無窮無盡,無量無邊,所以我當然能勝過他。要把“有”和“無”真正調和起來,則是用“空”來調和。
星云大師在這個故事里講的這個“無”字,足夠我們品味一生一世,只有懂得了“無”,才是找到安心的妙方。
想想看,我們每天都在這個藍色的星球上生活。
我們總是覺得自己擁有的太少了。
也許,我們心有不足,凝望天空的時候,天空也在看著我們。
天空也許永遠也不理解人類,為什么總要執著于自己帶不走的一切——錢財、名譽、情人,或者一切的一切。
實際上,佛家講“破我執”,就是最好的讓我們找到安寧的回答。
一位弟子向佛陀詢問:可否用一句話表達佛陀的教法?
佛陀的回答是:一切都不可執著。
也就是說不要執著于“自我”的幻想;然后破“法執”,因為一切皆空。
只有當下才是可以把握的。
一個人被老虎追趕,他拼命地跑,一不小心掉下懸崖,他眼疾手快抓住了一根藤條,身體懸掛在空中。他抬頭向上看,老虎在上邊盯著他;他往下看,萬丈深淵在等著他;他往中間看,突然發現藤條旁有一顆熟透了的草莓。
現在這個人有上去、下去、懸掛在空中和吃草莓四種選擇,讓我們猜猜這個人會做些什么呢?
就當我們用自己聰明的大腦都不能替這個人找到答案的時候,我們發現,這個人做的事情也許會很簡單。
他吃草莓,這種心態就是活在當下。
他現在能把握的只有那顆草莓,那他最應該做的事情就是把它吃了。
也許你會問,馬上就要死了,還吃什么?
但是,他不是還沒死嗎?機會在動態中出現,沒準老虎走了,他還可以爬上來。
拿這個問題問幼兒園的孩子,孩子一定毫不猶豫地回答,吃草莓。孩子比我們大人快樂,因為他們活在當下。
對于人生來說,諸行無常,一切皆流,無物常在,我們怎么能執著于眼前,而幻想所擁有的一切不會失去呢?人身的額每一個時刻都在改變,上一秒鐘和下一秒鐘,許多事情,當年和現在的感受又不一樣。
想一想我們自己也是如此,當年撕心裂肺的事情,現只不過是一聲嘆息;當年忘也忘不了的人,不知道什么時候突然就想不起名字了……
身體在變,感覺會變,心情會變,沒有什么永恒存在。當然包括痛苦,所以接受無常,才是對人生最大的理解和對自己最大的寬容。只有這樣,對人和事的變化保持開放的心態,從容地面對生命中的所有變遷起伏,珍惜當下,才不會讓自己終日生活在惶恐不安之中。
那么,怎么把握當下呢?
怎么做,才能放下心頭沉重的東西呢?
如果此刻,也就是當下,你還在為一些事情糾結,你不妨嘗試這樣的方法——對所有的事情說再見,對你所擁有的東西練習放下,最少一天想一次:把全部放下。
在睡前可以這樣做,跟自己可愛的妻子、可愛的小女兒說再見,跟自己的車子、票子、房子說再見,每天跟你所心愛的東西講一次再見,一天練習一次。體會放下,只珍惜睡眠的舒適感。
把一天當成一生來用,很多事情你就不會拖到明天。有很多該做的善事,該斷的惡事,我們都想:還有明天,明天再做。可是,明天還有明天要做的事情。就這樣,人們難以享受活在當下的舒適感。可是,如果把一天當成一生,每天所遇到的人、事,對你來說都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會過得很輕松,內心很安寧。
終于有一天,你會悟到“無”的奧妙:原來,生于世間,很多東西雖然都在你家,但只是你替眾生保管而已。當該用的時候,你會用得很自然,不用的時候,沒有必要過于糾結。我們每個人都是眾生的秘書而已,替他人保管東西。
多久沒有享受寧靜了?
也許你要說,自己生活的環境太嘈雜,看看周圍——大街上,車來車往;工作中,人來人往;回到家,忙忙碌碌……為了更好地生存,夜以繼日地賺錢,身體越來越糟,生活也是一片枯燥,就像一只轉個不停的陀螺,周而復始,何時能得到一刻的寧靜?
實際上,內心的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它的強大有一部分是來自心靈的寧靜和自然,這種寧靜可以讓你得到更好的生存。得到了寧靜,外部的一切干擾和煩憂其實終將成為過去,內心會進入井然有序的一種狀態。
不禁想到了大城市中的萬家燈火,當街道睡了,月亮睡了,星星睡了,還是有人睜著眼,不是因為世界不安靜,因為他的心沒有睡,他的心太牽念外物,就是不肯聽一聽自己內心的需要。而相反,如果在嘈雜的環境中,我們的心是安寧的,誰會因為窗外知了的叫聲就輕易皺眉頭呢?
星云大師告訴人們:
所謂“寧靜”,并不是指外在的一切運作都停止:飛機不飛,車子不跑,人們不講話等,不是這樣的;我們不必抹殺外在的一切聲音,而要學會在喧鬧中沉入內心的空寂境界,即使在熱鬧場所,心靈仍然澄澈空明,絲毫不為所染。如此,在心靈的寧靜和莊嚴下,道德可以完成,人格也可以升華。
請你品讀下面的文字:
慧能大師去法性寺的時候,有一天,他看到兩個和尚在飄動著法幡的旗桿下面爭論不休。
其中一個和尚說:“明明是旗子動嘛!這還有什么好爭論的?”
另一個和尚反駁說:“沒有風,旗子怎么會動,明明是風在動。”
兩個人爭論不休,誰都覺得自己是正確的,周圍很快聚集了一堆看熱鬧的人,大家都議論紛紛,莫衷一是。
慧能大師搖頭嘆了口氣,走上前去點撥眾生:“既不是風動,也不是旗子動,而是你們大家的心在動。”
有人說笑著把這事報告了主持方丈,方丈聽罷大吃一驚,急忙率領眾弟子前來拜見慧能大師,頂禮膜拜道:“阿彌陀佛!望大師能長住此地,指點弟子們迷津。”
于是慧能大師就在此設壇講經說法,不久禪宗的思想就傳遍了大江南北,令眾生傾慕不已!
從這則公案可以看出禪師們對心外事物的觀點,他們主張一切從修煉自身的寧靜出發,不苛求外物的狀態,思考問題,也不會滯留在事物的表象上面。畢竟,一切現象都是因為自身的起心動念而生。心靜則萬物莫不自得,心動則萬象差別自現。
對于我們同樣如此,即使做不到絲毫不為外物所動,也要努力讓自己的心在結束了一天的工作后,有機會進入空寂,哪怕一剎那的寧靜,也會讓我們對自己有所把持,長此以往,我們就不容易被外在情況動搖。還能保持身心安定,能把自己的情況看得很清楚,對于能做、不能做,該做、不該做的事,也都非常清楚。逐漸的,我們就擁有了這種大智慧。
那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煉自己呢?星云大師以自己的慈悲,為我們準備了一個可行的良策,他說:“一天當中,我們起碼應該保有十分鐘的寧靜,讓精神有喘一口氣的閑暇,有一個可以讓陽光照進來的間隙。在一年當中,都市里的人們至少要有一個月的安靜生活。否則,長期陷于浮躁、動蕩、嘈雜的生活中,人們會迷失方向、不辨是非,被人趁亂牽著鼻子走。而沉靜下來以后,才能真正面對問題,與自己對望,最終達到‘身心安泰’的平安境界。”
我有一個朋友正是如此,她給人的感覺總是安靜、從容,不論任何時刻,她都似乎很享受。有一次,我們安排了一趟旅行,這次旅行輾轉了多個地方,在旅途的勞頓中,我因為疲憊而煩躁。
在火車上,我發現她正安安靜靜地整理一張張火車票、汽車票,把這些東西細心地收藏起來,我問她:“這么累了,為什么不休息呢?”
她饒有興致地說:“若干年后,再回過頭來看,那些門票、地圖會勾起自己的記憶,現在的點點滴滴,仿佛又回到從前,把所經歷的一切再慢慢回味。我現在收藏的,就是對歲月的寧靜回憶。”
聽完她的話,我頓時發現,一火車的嘈雜聲,也擋不住那一刻,她所擁有的心神安靜。
所以,為了自己更好地生活,不妨從此刻和自己做一個約定,讓我們舍得給自己一點時間,沉入一個絕對寧靜和專注的時刻,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