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長二年(1597年),上述的幾位將領率七萬余人再次開赴朝鮮。
出發之前,麻貴特地交代陳璘:大明的海軍并沒有固定的目標,只要率領艦隊游蕩在大洋之上,看到日本船只直接擊沉就可以了。
于是,陳璘從海軍指揮搖身一變成為了朝鮮海域的海賊王,但凡過往船只就沒有他不搶的,有時候甚至連朝鮮的商船隊伍也要上去揩一把油。
而此時的李舜臣,又開始奮斗了起來。他帶著被元均基本敗光了的朝鮮海軍,在鳴梁大破藤堂高虎的艦隊,并且和陳璘聯手,共同打擊日軍的補給線,展開了海上的封鎖。
與此同時,各地的朝鮮義軍、正規軍再度活躍起來,紛紛和明軍聯手,共同打擊侵略者。在規模上,朝鮮義軍有了相當的長進,比起之前文祿役幾百數千的小打小鬧來,在慶長役后期,義軍基本動輒就能達到萬把人,可謂是形勢一片大好。
要說,仗打到這個份上,勝負其實已經分曉。
日本要輸了。
這批五年前意氣奮發渡海出國的二世祖軍團,現在早已沒了當年的豪氣:繼續進攻,那是沒的可能;要想撤退,卻又因沒有命令而不敢擅專,更何況海上還有明朝聯軍的封鎖。
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固守,或者說死守現有的領地,拖上一天是一天,正所謂只要活著,總有希望。
于是,日本人開始在朝鮮大肆修山寨,造城池,加強防御以備不測,并且將自己的三路大軍布成一個品字形陣線,以便互相呼應。
當然,麻貴并不打算坐視不管。
慶長二年(1597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修建中的蔚山城,突然迎來了以麻貴、權慄(朝鮮元帥)為首的將近六萬明朝聯軍。
顯然,他們不是來做客而是來攻城的。
蔚山城,因建于蔚山之上而得名。而蔚山,是釜山的最后屏障,交通便利且可直達大海,戰略位置極為重要,一旦被人攻下,則意味著日軍的后勤保障乃至回國退路將被全部切斷。
在這樣的危急時刻,原本負責防守蔚山的兩名主要日軍將領加藤清正和毛利秀元卻都不在現場:清正此時在離城不遠的西生浦,秀元則去了釜山。
留在蔚山的,只有以淺野長政為首的一萬人。
二十二日,明軍先頭一千余人發動了突襲。日軍措手不及,慌亂之中,毛利家家臣冷泉元滿、阿曾沼元秀等人先后戰死。
聞訊趕來的淺野長政立刻發兵追擊,但是卻中了對方的埋伏。一陣亂斗之后,日軍損失五百余人,淺野率部退入城內龜縮不出。
同時,明朝聯軍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對蔚山城的三面包圍。
好在這個時候,總指揮加藤清正迅速結束了在西生浦的工作,及時趕回城里,開始帶領大家一起抵御來攻的兩國聯軍。
二十四日,聯軍開始攻城,但是日軍依托要塞和險要地形,利用鐵炮將來攻之敵如數擊退。
二十五日,明軍休息。本來朝軍也是要休息的,但是朝鮮大將揚元對著元帥權慄大聲疾呼道:“明國人雖然休息,但是我們朝鮮人絕不休息!”
被感動了的權慄當即下令,由朝鮮人單獨攻城。
于是,朝鮮人爬山,日本人打槍,明朝人圍觀。
結果是:一陣鐵炮,朝鮮軍爭先恐后地逃下了山,開始和明軍一起休息了起來。
二十六日,風雨大作,聯軍本著大無畏的精神出戰,但依舊無果。
二十七日,這一天雖然戰場上依舊沒有結果,但是麻貴想出了一個絕好的主意,那就是火攻,并且當下就準備齊全了各種可燃物和火種之類,準備在第二天放火燒山。
二十八日,風雨交加,放火已經成了一個奢望。但是,麻貴一計不成再生一計—我打不死你也能困死你!
可以說,連續做了快一個星期的無用功,麻貴的腦子總算是開竅了。
之前我們就提過,蔚山城還處在修建中。換言之,這就是一座爛尾樓工程,防御效果已經打上了一個折扣。而且,此刻城內的物資也極其匱乏,糧食暫且不提,都十二月末的大冬天了,炭薪、棉衣卻是異常缺乏,甚至連飲水都嚴重不足,所以城池被攻落,那本身就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對此,明軍主將麻貴表現出了放人一條生路勝造七級浮屠的高尚境界,他主動派使者前去談判,要求加藤清正主動投降,只要交出城池,可以既往不咎,并且讓全城大小安全地回日本。
當兩名使者來到城內見到清正后,清正對于投降一事表示要考慮考慮,接著他又提出,希望能夠先進行交換俘虜。
對于清正的提議,麻貴明確回答不行,并且認為這是多此一舉:你只要投降了,明朝的俘虜你自然要放,日本的俘虜留我這兒當然也沒用啊。
但是加藤清正似乎特別執著于俘虜一事兒,他三番五次地要求先交換俘虜,然后再投降,還強調說這是原則問題,違反原則的事情他是不會做的。
就這么來來回回地拉鋸了幾次,麻貴又明白過來了:他們是在拖時間。
反應是反應過來了,可惜慢了半拍。
慶長三年(1598年)一月三日,從西生浦來的日本援軍終于出現了。,分別由鍋島直茂盛、黑田長政、加藤嘉明、毛利秀元、長宗我部元親等共率一萬三千人馬分四路從水陸兩道開來。
一月四日,聯軍開始撤退。
說心里話,在這時候撤退,是相當傻缺的。畢竟日本人里外加起來不過兩萬余,而明朝聯軍的人數至少在五萬之上,這種情況下,你跑什么?
但還真就有人下命令說跑了,這個人叫做楊鎬。
楊鎬,河南商丘人,萬歷年進士。
他當時的職務,說得官方一點,叫做右僉都御史,說得白話一點,其實就是明朝援軍的現場副指揮。名義上他是麻貴的下級,但實際上,因為楊鎬是文職,依照明律文高武一等,所以,他這個副職倒成了傳說中的名譽總指揮。
在不久之前,楊鎬還在蒙古打了個打敗仗,這次被派到朝鮮來是戴罪立功來了。
可惜因為自身的能力有限,所以功還沒立,新罪卻又給戴上了。
楊鎬撤退的原因很簡單—他害怕了。
他怕日本的援軍將自己的退路給截斷,然后兩面夾擊把聯軍給做成肉加饃。
楊鎬并不知道日軍的援軍到底有多少人,他只是看到了又是馬又是船的,心理上先退縮了。
這一退縮,就把原本的勝仗變成了敗仗。
本來麻貴心里也不踏實,一看楊鎬下令撤退了,本著你提議你背黑鍋的基本思想,他也就順坡下驢地開始安排起了撤退計劃。
計劃比較簡單:明軍分四路先后撤退,動作越快越好。
但是剛剛起步沒走了多少路,日軍就追過來了。
這帶頭的,是毛利家的家臣吉川廣家—吉川元春之子。
楊鎬見狀,立刻改變了行動計劃,將原本的撤退模式自行轉換為了逃跑模式。
這下算是壞事兒了。
領導一跑,屬下自然責無旁貸,于是紛紛效仿,終于,將原本唾手可得的勝利轉化為了集體逃亡。
而日軍方面自然也毫不客氣,從一開始的吉田廣家,到之后的黑田長政、鍋島直茂,都紛紛加入到了追殺的行列。到了最后,連原本被打的縮在城里伸頭喘氣都不敢的加藤清正也雄起了一回,帶兵出來過了一把乘勝追擊的癮。
最終,明軍大敗。幸虧游擊將軍茅國器等人拼死殿后,才不至于全軍覆沒,但仍造成了喪師萬余的嚴重后果。根據日本方面首實檢的報告來看,被割下頭顱的聯軍共有一萬零三百八十六人。
戰后,楊鎬被眾言官結結實實地參上了一本,然后萬歷下令撤銷其在朝職務,立刻回國。
接著,麻貴開始收攏殘部,并且要求朝廷增援。
萬歷表示同意,于是,在朝明軍很快便達到了十萬余。
這里需要說一下的,是明軍的人數。
關于這場援朝戰爭,明朝方面到底出動了多少人,歷來眾說紛紜。之前的文祿役倒還好,基本上意見比較統一—總人數為李如松為首的四五萬人。但后來的慶長役就不同了,從五六萬到七八萬,一直到十五二十萬的說法都有,極個別吃撐了的還表示明朝方面的援軍超過了三十萬。
根據最為正統的《明史》記載,明軍在慶長役中所派遣的人數基本上為八萬。
但是,最正統的不見得就是最精確的。
《明史》這部史書,相對來說確實是比較嚴謹的,當然,僅僅是相對而言。實際上,這部書的客觀公正性很值得懷疑。由于清朝在修編此書之前,恰逢爆發了一系列的文字獄事件,使得大量的關于明朝的文獻記錄資料被銷毀,所以在一些數字細節上,往往會出現或多或少的誤差。此外,清朝的史學界雖然習慣通過抬敵人來達到抬自己人的目的,但更多的則是充斥著對前朝的人為貶低。整部《明史》中,貶低明朝國力的文字比比皆是,有意壓低明朝軍力、財力的痕跡也不少見。所以,對于這八萬人的數字,多半是被人給縮水過了的。
實際上,關于赴朝的人數,在當時的朝鮮以及明朝都有記錄,比如朝鮮的《宣祖實錄》《神宗實錄》《肅宗實錄》《光海君日記》等書以及明朝的《皇明經世文編》等。根據這些史料,我們得知,明朝先后兩次出兵朝鮮的總人數為十六萬五千人左右,去除文祿役的那四五萬人,剩下的就是慶長役的參戰人數,基本在十二三萬上下。
援軍到手之后,麻貴再次做出了部署。
東路軍:明軍兩萬四千,將領麻貴;朝鮮軍五千五百,將領金應瑞。目標仍舊是蔚山。
西路軍:明軍兩萬一千九百人,將領劉綎;朝鮮軍五千九百二十八人,將領權慄。目標順天。
此外,為了配合陸軍順利拿下要塞順天,麻貴還安排了聯軍水師協同作戰:由陳璘帶一萬九千四百人,和李舜臣的七千三百二十八人一起,水陸兩道一起夾擊順天。
最后是中路軍:由董一元率領的四萬五千人,外帶朝鮮軍隊四千兩百六十人,目標是泗川。
單從陸地上來看,泗川的戰略位置最重要,一旦被攻下,那么蔚山和順天兩處的日軍將被隔開,彼此不能呼應,聯軍也能順順當當地將其各個擊破。緣此故,明軍的中路軍不但人數最多,指揮官也是最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