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君詫道:“若凡人平常修行,二三百年方能呼風喚雨,而此子幾月盡能修成,定是那三卷仙書作祟,果然如此,那散仙就絕非無名之輩,查尋仙籍定見分曉。”
時值功曹說:“卑下曾徹查過,可那期間并無仙將下凡。”
“噢?這么說此仙乃修煉于人界?真想不出會是何方神圣所為,既然如此,吾當開慧眼視之。”老君說罷,便念動真言,眼中閃過元始天尊授書與張角之事。大驚,暗想師兄元始天尊不聞三界之事久矣,今破格授仙法與凡人,定有深意。此事不宜張揚,應簡化之。
于是說道:“果然是一散仙,不過卻也有些道行,那張角原也是修道之人,故得其果甚易,眾仙將不必大驚小怪。”
以太上老君的地位說出這番話來,眾仙自然信了,但這如何能瞞的過觀世音菩薩?老君開慧眼之時,菩薩也已知元始天尊授書之事。然元始天尊的地位與佛祖一般,連道祖都不予以道破,佛家人自也不必點出,況且這一分為三之法剛通過,不應再生事端,所以觀音菩薩只合十雙掌道了聲“阿彌陀佛”。
此二人算是心善之舉,然也有聞此而心生惡念之人。
玉帝得聞曹丕之事后本一直郁郁,老君剛才的一番話卻讓他另有所想,心念這散仙或許能助他一臂之力,此人雖只授書與凡人,然這三本天書卻使凡人學會了仙術,其必然會影響勝負之結局,我何不借機找個理由安排一些心腹之人下凡,傳法與曹丕身邊諸將,那勝算必然大大增加。
想到這里,玉帝不禁心中一樂,忙道:“承道祖之言,此散仙雖微不足道,然其所授仙術卻嚴重影響了人界戰事,對三方人界代表足以形成威脅,不容小覷。”
太上老君聽出了玉帝話里有話,問道:“那依玉帝之意?”
玉帝如此說道:“我看不如三方各選賢能下界去尋那仁人志士,授其武技戰法,由這些人來保護各自代表人皇免遭張角仙法之難,彰顯公平。”
諸神皆不知玉帝本意,但從客觀角度來考慮,三方都不吃虧,于是紛紛點頭贊同。太上老君隱瞞了道兄元始天尊之事,心中有愧,未作細想,便也同意了。唯觀音菩薩想得多,道:“仙界本是一體,何須分出你我他來,分派而為實無奈之舉,怎可加之與凡間?依貧僧看,玉帝之意尚有不妥。”
玉帝面露不悅,可也沒辦法,只能說:“望菩薩指點。”
“派眾仙下凡授法于人界英雄以抗張角,此舉甚善,只不需去分出你我他三派來。以吾之意,可在人間設一島,名曰‘英雄島’,引凡人英雄前往,而諸仙將可在島上擇人授法,待眾凡人返回時,自會平治張角濫用仙法引起的人間戰亂。至于三位人皇,人有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能收服多少赴島英雄相助皆在于人皇之能,此自有天數,我等當順其自然,諸位覺之如何?”觀音道。
老君道:“觀音大士此言甚對,當從之。”
道祖開口,道派眾神均附和,佛派群仙對觀音菩薩也是言聽計從,只剩下玉皇大帝尷尬在場,一番如意算盤看似就要落空了,表面上仍強顏歡笑道:“觀音菩薩所言極是,比本王想的周到,就依菩薩之言好了。”可他心里此刻卻是亂想如麻,想盡可能找出一些對自己和那下界代表人皇有利的招法,當然,要能否定掉菩薩的提議就更好。于是找茬道:“可那凡間人腳程極短,騎馬一日也只能行幾十里,故若想招納天下群雄,這英雄島的位置就很關鍵,對四方人皆不可太遠,不知菩薩意欲何處?”
觀音菩薩點頭道:“玉帝言之有理,人界眾生皆無法力,選任何一處所在都會有人覺的遙遠。既如此......不若將這英雄島設于仙界之中,如何?”
“仙界?”玉帝又問:“那凡人肉體凡胎如何升天?”
菩薩道:“吾可傳眾仙一道魂體分離術,待凡人夜晚休眠之時,可將其魂魄與肉體分離,引其魂飛升至英雄島,授法后再令歸位,此招可盡攬人界群雄。”
眾神仙剛開始覺的荒唐,待觀音菩薩解釋后,皆服其大智慧,感而嘆之。玉帝見菩薩之局無懈可擊,也無話可說了。
老君道:“既如此,當立刻派仙將下凡,人界共有十三州,每州可選百人,盡挑慧根或武根突出之輩,待入英雄島后再擇優授法。如今玉帝乃三方之一,當避嫌,故此事便交由托塔天王全權處理,待觀音大士授法后便即刻下凡尋人。天界一日,地上一年,凡人壽命且短,眾仙將需速辦此事,不得拖延,明日早朝再議入島授法相關事宜。”
計議已定,凌霄寶殿中諸神仙領命后各自散去,托塔天王迅即安排好了千名下凡仙將,眾仙受觀音菩薩指點后便一一下凡而去。了卻此事后,觀音駕云回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將天界變故告知如來佛祖,佛祖嘆道:“人有七情六欲,除之方可升天,盡享極樂。然玉帝當初受道祖提攜,未除欲根便入主天宮,故有此劫。幸得道祖想此妙計,同時平天人二界之亂,經此劫難后,玉帝斷成正果,三界方可定矣。”
菩薩道:“恕弟子愚鈍,以佛祖之意,未來三界之主仍是玉皇大帝?”
佛祖笑曰:“不可說!不可說!道祖既以天意論之,吾亦認同。此事便交由你處理吧,切記萬事當順其自然,不可強求而為之。”
菩薩道了聲“謹遵法旨”后,便拜辭而回普陀山。
卻說玉皇大帝散朝后回到了后宮,神情一片恍惚,坐立不安,想昨日還被尊位三界之主,今日卻已落魄失位,內心無法平衡,整日郁郁寡歡。內侍仙官見狀上前道:“眾舞姬尚在樂閣靜候,玉帝若有不適,可招之而來。”
玉帝怒道:“吾有今日之果,皆賴此享樂之事,如今火燒眉頭,汝竟還敢勸吾失德,該當何罪?”
內侍仙官忙跪拜求饒道:“玉帝饒命,卑下見玉帝不悅,方想此招以討歡心,未曾想觸怒天顏,罪該萬死,還望玉帝念卑下近侍千年的份上,切勿將吾打下凡間。”
打下凡間?玉帝本是生氣之語,未作他想,可近侍仙官說的這四個字,讓他眼中一亮,暗想:人皇曹丕年幼,尚不能與劉備爭天下,我唯有壯其父,以其制備,方有勝算。今日下凡千余仙將,我何不派人混跡其中,下凡去輔佐曹丕之父,量道祖和佛祖不開慧眼,定然無法知曉,可行之。心念及此,便扶起下跪近侍仙官,對他說:“本王待你如何?”
仙官未知其意,拍馬道:“吾常感天恩浩蕩,侍奉萬年亦不足以為報。”
“好,今日我便給你報答的機會。”仙官聞言一顫,方知禍至,玉帝附耳悄然道:“你即刻下凡,尋那人皇曹丕之父,從之,助其成大業以抗劉備。若功成,吾歸帝位,當招你回天宮,升為天宮元帥,盡享榮華。若失敗,權當歷練,對你亦有助益,如何?”
近侍仙官權衡利弊后,稱愿為此一搏,玉帝便讓其待命。又派人喚來了太白金星,問道:“今道祖、菩薩與吾共享這一分為三之法,你覺的誰人能勝?”
太白金星實乃玉皇大帝座前傳令星官,平日深得玉帝器重,今日引道祖前來,致天界政權有變,心中愧疚,欠身道:“往日天界安穩全仗玉帝之功,今雖形勢不明,吾亦愿助玉帝一臂之力,但有差遣,盡管示下。”
玉帝喜道:“諸天神仙中,唯有金星近知吾意,待吾功成日,定有所報。”說完便上前附耳,如此如此,這般這般布置了下去,金星領命押送近侍仙官而去。
且說千名仙將下凡,須過東西南北四天門,四天門分由四大天王把守,凡經此下凡仙將皆一一記錄在案,嚴格限制下凡時辰,遲而不歸者概以天條處置。
時增長天王正帶仙兵執勤南天門,經此而下凡者眾多,典籍官忙的不亦樂乎。這時忽見太白金星押一人飛至,增長天王忙問:“莫非金星亦要下凡?”
金星答道:“確是如此,但吾與諸仙將有所不同,吾乃奉玉帝旨意,親將此近侍仙官打入凡間,受三世苦難之歷練。”
增長天王又問:“此近侍仙官所犯何罪?需受如此嚴懲?”
金星說:“想玉帝之所以驕奢靡費,皆聽此人之言,今玉帝受菩薩和道祖點化,痛改前非,故令吾嚴懲之。”
“此事何勞星官親自處理,交由懲戒司便了。”
“玉帝口諭,須讓吾親見其下凡落難,方可回宮,故無敢勞仙官大駕。”
增長天王道:“既如此,登記后便可下凡,只須早去早回。”
太白金星道:“多謝天王告點”
增長天王安排金星插隊登記后,金星便攜近侍仙官駕祥云下到了凡間。
二人乘祥云邊走邊看,看到凡間戰火連連,食不果腹之民遍地,近侍仙官連連搖頭,萌生退意,太白金星忙以好言相勸,許以玉帝之諾,方止之。
待至沛國譙郡,按下云頭,化為兩個農夫,太白金星道:“吾只能送仙官至此,待下凡仙將選人間豪杰去英雄島時,自有人引汝前往。汝須謹記玉帝旨意,輔佐曹丕父子,助其成大業。今在凡間,需退去法力,方不被人所疑,望汝好自為之。”
金星收取了近侍仙官法力后,便騰云而去了。
近侍仙官一失法力,便與平常凡人無異,頓覺身體沉重,年輪突現,饑餓之感彌盛,于是忙找地方討飯吃去了。
來到人間方知苦,近侍仙官接連走了十好幾戶,卻無人施舍。后終有好心婦人給了他一個小米窩頭,金燦燦黃橙橙,看似仙梨,他毫不猶豫的猛咬了一口,豈料入口滿是粗硬干澀之感,難以下咽,全吐了出來,還以為那婦人故意刁難他了,摸上門,打算理論一番。可推開門,看到此戶人家老兩口正津津有味的吃著窩頭,似十分甜美可口,恐有分別,忙搶過來咬了一嘴,卻又盡吐之,原來味道是一樣的,并未從中作祟。
婦人見先前八尺大漢復歸,奪走手中窩頭,十分懼怕,以為是山中賊寇,忙跪下討饒道:“將軍饒命,我家中能吃的也只有這窩頭了,將軍若未飽腹,可盡皆拿去,只求饒我二人一命。”
近侍仙官十分過意不去,扶起了二人,問婦人道:“嫂嫂貴姓?”
婦人十分詫異,怯懦道:“吾隨夫姓許。”
近侍仙官道:“吾實乃天將下凡,今受汝一飯之恩,來日必將厚報。今凡姓欲從這‘許’字,將汝之盛德褚于心中,故吾名為許褚是也。若他日有人以吾之名送禮至,嫂嫂二人無需推辭,可盡受之,以報今日之恩。”說完他撕下衣角,將未吃完的小半個窩頭包了起來褚于棉襟之中,作揖道別而去。徒留夫婦二人驚呆于原地,想此人先稱自己是仙人下凡,后又棄自己生父母所賜之名,另起他姓,以為是一癡兒,便未將此事放于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