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百家探秘 變法者不得好死(3)
- 心尖上的先秦
- dayeyilang
- 1604字
- 2014-06-26 17:38:36
公孫鞅在秦國得到孝公的重用后,開始著手具體的變法事宜。這時候,秦孝公又擔心天下百姓不理解自己的一番苦心,會對自己加以非議,又對變法產(chǎn)生了動搖。
火車跑得快,全憑車頭帶,一個國家的興盛與否,和國家領導人的思想開化與否關系極大,為了堅定孝公變法的信心,公孫鞅又同孝公進行了深入的談話。他對孝公說,干大事的人,是不能夠猶猶豫豫,前怕狼后怕虎的,天下之事欲立則立不欲立則廢,婆婆媽媽的干不成任何大事,是男人就該果敢的站出來,為天下興亡承擔責任,讓國家盡快興盛起來,把天下人的財富,收入自己的囊中;不然的話,干脆回家抱孩子種地,守著一個女人,過自己一家一戶的小日子得了,當什么國王呢?既然您做了國王,就要有國王的氣度,就有責任把天下給治理好,就有義務把天下的不平事給平定了,當了國王就要敢做敢為,敢做敢當,不能跟個小娘們兒似的,這也怕那也怕,到頭來啥也干不成。
接下來,公孫鞅又詳細述說了變法的好處,進一步堅定了孝公的信心,再一次獲得了孝公的大力支持。
同時,為了掃清障礙,統(tǒng)一思想,公孫鞅首先在朝堂上和各位大臣展開了辯論,他針對秦國大臣的一系列不同意變法的非議,逐一的進行了批駁,經(jīng)過幾番激烈的言論交鋒,他用“三代不同禮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的著名觀點,說明了變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并用大量的歷史事實,說明了變法的迫切性,加上孝公的大力支持,終于獲得朝臣一致認同,把變法活動推到了前臺。秦孝公經(jīng)過認真思索,下定決心,任命公孫鞅為秦國的國家副總理,具體領導全國變法事宜。
很快的公孫鞅制定出了一系列法令:“令民為什伍,而相牧司連坐。不告奸者腰斬,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匿奸者與降敵同罰。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為私斗者,各以輕重被刑大小。僇力本業(yè),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史記商君書》)并準備在秦國推行。
為了讓百姓相信新法規(guī)的效力,公孫鞅決定在秦國的國都雍州城,舉行一個大型的推廣宣傳活動,向社會各界推廣政府的誠信度,讓百姓認可政府的誠信,對政府的法規(guī)積極遵從,對政府的政策積極支持。這樣的活動,靠送蘋果手機,靠忽悠,肯定是不行的,公孫鞅不愧是個人才,是個高明的策劃大師,經(jīng)過思索,他想出了一個簡單實用效果極佳的方案,在城南門豎立了一根三丈長當時一個人可以很輕松扛走到城北門的大木頭,然后下令說,如果有人能將這根木頭扛到城北門,獎勵他十兩黃金。政府的命令一宣布,成千上萬的都愣住了,很長時間沒人響應,因為這太容易了,大家都不敢相信這是真的,都認為是政府又在忽悠老百姓,這年頭政府忽悠老百姓的事太多了,這樣簡單的一件事就給十兩黃金,誰信呢,大家都這樣想。公孫鞅見沒人響應,又下令把賞金提高到五十兩黃金,又過了好大一會兒,出來了一個愣頭青,他二話不說,扛起木頭就走,不大一會就把木頭從南城門扛到了北城門,他剛把木頭放下,立刻就有兩個士兵帶著他走到了領獎金的地方,立即有官員給了他五十兩黃金,兌現(xiàn)了政府的承諾。這下可了不得了,眾人耳聽為虛,眼見為實,見到一個愣頭青,就因為相信政府,按照政府的約定將一根木頭從南城門扛到了北城門,就得到了政府允諾賞賜的五十兩黃金,看來政府這次是要動真格的了,扛一根木頭就給五兩黃金,乖乖,這五十鈴黃金多好得到呀,我怎么這么傻,沒有去扛木頭呀。許多人看到政府講信用,按約定把五十兩黃金發(fā)給那個扛木頭的愣頭青,腸子都悔青了,一再從心里罵自己沒有上去扛木頭,并暗自下定決心,以后一定聽政府的,堅決的執(zhí)行政府的法令,看來跟政府不會錯的。
公孫鞅要的就是這個效果,花五十兩黃金,就能做一個如此成功的廣告,一下子把政府的威望給樹立起來,這讓孝公也很開心,從這一件小事中他也看到了公孫鞅的才干,看到了百姓對政府的期待,更進一步的堅定了變法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