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廚神傳奇 伊尹的四大發明(4)
- 心尖上的先秦
- dayeyilang
- 5321字
- 2014-06-26 17:38:36
伊尹的另一項發明是糞種與灌溉,這是伊尹對中國農業的重大貢獻。
通過認真的觀察思考,伊尹發現糞種有利于農作物的成長。據史書記載:湯有旱災,伊尹作為區田,教民糞種,負水澆稼。「區田以糞氣為美,非必須良田也。諸山、陵、近邑高危傾阪及邱城上,皆可為區田。區田不耕旁地,庶盡地力。凡區種,不先治地,便荒地為之。以畝為率,令一畝之地,長十八丈,廣四丈八尺;當橫分十八丈作十五町;町間分為十四道,以通行人,道廣一尺五寸;町皆廣一尺五寸,長四丈八尺。尺直橫鑿町為溝,溝一尺,深亦一尺。積穰於溝間,相去亦一尺。嘗悉以一尺地積穰,不相受,令宏作二尺地以積穰。種禾、黍於溝間,夾溝為兩行,去溝兩邊各二寸半,中央相去五寸,旁行相去亦五寸。一溝容四十四株。一畝合萬五千七百五十株。種禾、黍,令上有一寸土,不可令過一寸,亦不可令減一寸。凡區種麥,令相去二寸一行。一溝容五十二株。一畝凡四萬五千五百五十株。麥上土,令厚二寸。凡區種大豆,令相去一尺一寸。一溝容九株。一畝凡六千四百八十株。區種荏,令相去三尺。胡麻,相去一尺。區種,天旱常溉之,一畝常收百斛。上農夫區,方深各六寸,間相九寸。一畝三千七百區。一日作千區。區種粟二十粒;美糞一升,合土和之。畝用種二升。秋收,區別三升粟,畝收百斛。丁男長女治十畝。十畝收千石。歲食三十六石,支二十六年。中農夫區,方七寸(齊民要術引作九寸,據后漢書注改),深六寸,相去二尺。一畝千二十七區。用種一升。收粟五十一石。一日作三百區。下農夫區,方九寸,深六寸,相去二尺。一畝五百六十七區。用種六升。收二十八石。一日作二百區。區中草生,茇之。區間草,以〔鏟鏟〕之,若以鋤鋤。苗長不能耘之者,以●鐮比地刈其草矣。」(賈思協《齊民要術》卷一,引氾勝之述伊尹區田;《后漢書.劉般傳》章懷太子注,引上農區田以下;《文選》卷五十三嵇叔夜《養生論》李善注,引上農區田至得百斛,文句皆小異。)
糞種是一種古代的一種耕種方法。《周禮·地官·草人》:“凡糞種,騂剛用牛,赤緹用羊。”鄭玄注:“凡所以糞種者,皆謂煮取汁也……鄭司農云:用牛,以牛骨汁漬其種也,謂之糞種。”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收種》:“依《周官》相地所宜,而糞種之。”范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一編第五章第二節:“《周禮·草人》分土壤為九類,用九種動物骨煮汁拌谷物種子,種在一定的土壤上,稱為‘糞種’。”而糞種的發明人正是伊尹,出身農家的他同農民有著深厚的感情,發明糞種來源于自己的生活實踐。
灌溉,即用水澆地。灌溉原則是灌溉量、灌溉次數和時間要根據藥用植物需水特性、生育階段、氣候、土壤條件而定,要適時、適量,合理灌溉。其種類主要有播種前灌水、催苗灌水、生長期灌水及冬季灌水等。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人口多、耕地少、水資源緊缺、水旱災害頻繁,特殊的氣候、地理等自然條件以及社會條件決定了中國農業必須走灌溉農業的發展道路。我國是世界上從事農業、興修水利最早的國家,早在5000年前的大禹時代就有“盡力乎溝洫”、“陂障九澤、豐殖九藪”等農田水利的內容,在夏商時期就有在井田中布置溝渠,進行灌溉排水的設施,西周時在黃河中游的關中地區已經有較多的小型灌溉工程,如《詩經,小雅?白華》中就記載有“泥池北流,浸彼稻田”。意思是引渭河支流泥水灌溉稻田。據民間傳聞,是伊尹發明了灌溉技術,他曾經主持建設了一條大渠,將伊河水從十里之外印入漫子頭,在大旱之年依然取得好收成,驚動了當時的有莘國,并被有莘國網作為一項重大科技成果上報給當時的夏桀,他也因此獲得很大的名聲。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由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的變革時期,由于生產力的提高,大量土地得到開墾,灌溉排水相應地有了較大發展。春秋戰國時期,以鐵器和牛耕的推廣為主要標志,我國的農業生產力在發生了一個飛躍。但當時的鐵農具以小型的镢、鍤、鋤之類為多,鐵犁數量很少,而且形制原始,牛耕的推廣還是很初步的。長期的戰爭又使新的生產力所包含的能量不能充分發揮出來。秦的統一本來給生產力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但秦朝的苛玫暴斂,無限度地使用民力,又造成了社會生產的破壞。劉邦結束了楚漢相爭的局面,重新統一了中國,社會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時期。漢初統治者吸收了亡秦的教訓,實行了“休養生息”的政策,重視對農業生產的保護和勸導,社會經濟獲得了恢復和發展。到了漢武帝時期,生產力又上了一個新的臺階,以“耦犁”的發明和推廣為標志,鐵犁牛耕在黃河流域獲得了普及,并向其他地區推廣開去。春秋戰國以來生產力躍進所蘊涵的能量,至此充分地迸發出來,農業生產獲得全方位的發展,商品經濟也呈現出一片繁榮。農業生產力的這種空前的發展,為農業科技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經驗和新的基礎。《氾勝之書》正是在這新的基礎上對新的經驗所作的新的總結。在戰國秦漢農業經濟的發展中,關中地區處于領先的地位。商鞅變法后,秦國長期實行獎勵耕戰的政策,農業經濟發展很快,牛耕也比關東六國有較大程度的推廣,鄭國渠的建成又大大加強了秦國的經濟實力,奠定了秦統一六國的基礎。秦帝國建立后,賦役的重負主要壓在原山東六國的頭上,對原秦國本土的經濟則采取了保護政策,大量的遷民又使秦本土的人力資源和財力資源獲得補充,因此,在山東六國農業經濟瀕于崩潰的同時,關中地區的經濟卻相對穩定和有所發展;從而在楚漢戰爭中成為支持劉邦取得戰爭勝利的可靠后方。重新統一后的漢帝國,繼續建都關中;關中又成為漢朝政府發展農業生產力的重點地區獲得全國各地人力物力的支持。西漢時期,關中地區興建了一系列大型水利工程,冬麥的種植有了很大發展,趙過總結的“耦犁”和代田法也是首先在關中地區推廣的。關中成了“膏壤沃野千里”的首富之區。據司馬遷的估計,“關中之地[4],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眾不過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史記·貨殖列傳》)。氾勝之在這一地區負責勸農工作,使他在機會接觸和了解當時最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我國自戰國以后,黃河流域進入大規模開發的新階段,耕地大為擴展,溝洫農田逐漸廢棄,干旱又成為農業生產中的主要威脅。在氾勝之從事勸農活動的關中地區,情況更是這樣。這里降水量不多,分布又不均勻,旱澇交替發生,尤以旱的威脅最大。灌溉工程雖有較大發展,但旱地畢竟是大多數,需要盡可能地接納和保持天然的降水,包括每年西北季風送來的冬雪。總之,這是一個典型的旱農區;這種自然條件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農業技術發展的方向。氾勝之生活的時代,還向農業生產和農業科技提出了一些新的問題和新的要求。一是人口的迅速增加。據《漢書·地理志》所載,漢平帝年間在籍民戶為一千二百多萬,口數為五千九百多萬,這是漢代人口的最高峰。對糧食的需求量也因此越來越大。二是西漢中期以后,土地兼并日益發展,大量農民喪失土地,社會上出現嚴重的流民問題。成帝時,雖然“天下無兵革之事,號為安樂”(《漢書·食貨志》),但更大的社會危機也在蘊釀之中。漢朝統治者面臨一個如何安置無地或少地農民,穩定和發展農業生產的問題。
著名的如魏國西門豹在鄴郡(現河北省臨漳)修引漳十二渠灌溉農田和改良鹽堿地,楚國在今安徽壽縣興建蓄水灌溉工程芍陂,秦國蜀郡守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千里,水旱從人”的“天府之國”。秦漢時期,我國第一個全國統一國力強盛時期,也是灌溉排水工程第一次大發展時期。特別是西漢前期的水利建設大大促進了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鄭國渠(建于公元前246年)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前興建的灌溉工程,當時號稱灌田4萬頃,使關中地區成為我國最早的基本經濟區,于是“秦以富強,卒并諸侯。”漢武帝時,引渭水開了漕運和灌溉兩用的漕渠,以后又建了引北洛河的龍首渠,引涇水的白渠及引渭灌溉的成國渠。漢代除在統治的腹心地區渭河和汾河谷地修建灌溉工程外,還為了鞏固邊防、屯兵墾殖,在西北邊疆河西走廊和黃河河套地區也修建了一些大型渠道引水工程。隋唐北宋時期,我國第二個灌溉排水工程發展時期是隋唐至北宋時期。唐朝初年,定都長安,曾大力發展關中灌溉排水工程,安史之亂后,人口大量南遷,江浙一帶農田水利工程得到迅速發展,沿江濱湖修建了大量圩垸,排水墾荒種植水稻,塘堰灌溉更為普遍。同時提水工具也得到改進和推廣,擴大了農田灌溉面積。到晚唐時期,太湖地區的賦稅收入已超過黃河流域,成為新的基本經濟區。到北宋時期,長江流域人口占全國人口的比重已從西漢時的不足20 %上升到40 %多。宋神宗支持王安石變法,頒布了《農田利害條約》(又名《農田水利約束》),這是第一個由中央政府正式頒布的農田水利法令,同時還設立全國各路主管農田水利的宮史,使農田水利建設得到進一步發展。南宋王朝偏安江南后,又進一步推動江南水利的發展,不僅蘇浙一帶水利得到長足發展,而且東南沿海及珠江三角洲水利建設也開始有所發展。明清兩代,我國歷史上第三個灌溉排水工程發展時期。這一時期全國人口有了較大增長,從元代的5000多萬人,發展到明代的9000萬人,到清代康熙年間超過了l億多,到清代末年已達到4億人,全國人口在500多年間增長了7倍多。人口的增長,耕地面積和畝產必須相應地擴大和增長,所以,也促進了水利的大發展。明、清時期長江中下游的水利已得到廣泛開發,僅在洞庭湖區的筑堤圍墾,明代就有200處,清代達四五百處,所謂“湖廣熟而天下足”,可見兩湖地區已成為全國又一個基本經濟區。與此同時,南方的珠江流域,北方的京津地區,西北和西南邊疆地區灌溉事業都有了很大的發展;東北的松遼平原在清中葉開禁移民以后,灌溉排水工程也有所發展。19世紀中期以后,由于帝國主義的入侵,我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這一時期水利在局部地區雖有所發展,但是總的來說則是日趨衰落。19世紀后期,由于西方近代科學技術傳入中國,一批水利學者從國外學習歸來,開辦水利學校,傳播先進科學技術。1914年,我國第一所水利專科學校——河海工科專門學校在南京成立。1917年以后,長江、黃河等流域相繼設立水利機構,進行流域內水利發展的規劃和工程設計工作。1930年由李儀祉先生主持,開始用現代技術修建陜西省涇惠渠,以后又相繼興建了渭惠渠、洛惠渠等灌區。
雖然我國灌排事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面臨著嚴重的挑戰,水資源短缺已經成為中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隨著工業和城市化的發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水被用來滿足工業和居民生活的需要,灌溉用水將更加緊張,農業灌溉缺水每年達300多億立方米,但農業用水浪費嚴重,全國灌溉水利用率只有40 %左右。全國洼澇、鹽堿、漬害農田面積近3300多萬公頃,這些低產農田經過40多年的開溝排水和綜合治理,大部分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但隨著農業發展對治理標準要求的提高,以及部分地區由于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因之,進一步治理的任務還很大。
漫灌,就是利用人工方法,漫灌要挖溝渠,將水引到田地里澆莊稼,以前用人工,后來用牲畜、拖拉機,后來最先進的用激光測距的先進機械,取決于經濟和地理條件,例如需要灌溉的地域面積大小,有什么可用的技術,人工費用等。植物在畦和隴溝中排成行或在苗床上生長,水沿著渠道進入農田,順著隴溝或苗床邊沿流入。也可以在田中用硬塑料管或鋁管引水,在管上間隔距離開孔灌溉,用虹吸管連接渠道。應用管道可以控制水流量,由于溫度、風速、土壤、滲透能力等不同,漫灌容易造成有的地方水多,有的地方水不足的現象,管道可以移動,因此可以控制不產生這種不均的現象。尤其是如果采用自動閥門更可以增加效率。由于漫灌比較浪費水資源,需要較多的勞動力,并且容易造成地下水位抬高,因此使土壤鹽堿化,在發達國家已經逐漸被淘汰。但由于只需要少量的資金和技術,在多數發展中國家中仍然被廣泛使用。
我國是世界上從事農業、興修水利最早的國家,早在5000年前的大禹時代就有“盡力乎溝洫”、“陂障九澤、豐殖九藪”等農田水利的內容,在夏商時期就有在井田中布置溝渠,進行灌溉排水的設施,西周時在黃河中游的關中地區已經有較多的小型灌溉工程,如《詩經,小雅?白華》中就記載有“泥池北流,浸彼稻田”。意思是引渭河支流泥水灌溉稻田。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由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的變革時期,由于生產力的提高,大量土地得到開墾,灌溉排水相應地有了較大發展。著名的如魏國西門豹在鄴郡(現河北省臨漳)修引漳十二渠灌溉農田和改良鹽堿地,楚國在今安徽壽縣興建蓄水灌溉工程芍陂,秦國蜀郡守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千里,水旱從人”的“天府之國”。秦漢時期是我國第一個全國統一國力強盛時期,也是灌溉排水工程第一次大發展時期。特別是西漢前期的水利建設大大促進了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鄭國渠(建于公元前246年)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前興建的灌溉工程,當時號稱灌田4萬頃,使關中地區成為我國最早的基本經濟區,于是“秦以富強,卒并諸侯。”漢武帝時,引渭水開了漕運和灌溉兩用的漕渠,以后又建了引北洛河的龍首渠,引涇水的白渠及引渭灌溉的成國渠。漢代除在統治的腹心地區渭河和汾河谷地修建灌溉工程外,還為了鞏固邊防、屯兵墾殖,在西北邊疆河西走廊和黃河河套地區也修建了一些大型渠道引水工程。
伊尹發明的糞種與灌溉,對中國農業做出了重大貢獻,受到了千秋百代的好評,他的功德必將福澤萬民,光耀千秋,永遠得到中華民族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