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白江口大敗倭寇 蓬萊宮誕生龍子
- 武曌傳奇
- 漁樵江渚上
- 3501字
- 2013-09-02 11:00:04
武后道:“陛下不用親征,只需派人前去討伐即可。”李治道:“何人為帥?”武后道:“可命英國公李績為遼東道大總管討伐高句麗,大將軍劉仁軌熟悉水戰可統領大唐水軍。”李治聽罷,大喜,依計而行。話說在朝鮮半島上有三個國家,高句麗,百濟和新羅。那時高句麗國力強大,經常欺凌大唐的盟國新羅。有一次,高句麗聯合百濟一舉出兵占據了新羅三十個城池。大唐聞訊派人居中調停,高句麗不聽,肆意妄為,簡直傲慢得不得了。李唐為了打擊高句麗的囂張氣焰,先是出兵一舉滅掉了百濟。百濟國一亡,朝廷當即任命郎將劉仁愿率領三千唐兵接管了百濟城。李績班師回朝。當年十二月,劉仁軌的水兵兵伐高句麗。那天天氣惡劣,海風大作,漁船紛紛躲避。監軍李義府急功近利,對劉仁軌道:“劉將軍,皇上等我們的捷報呢,請速速出兵。”劉仁軌道:“李監軍,今海風大作,一旦出兵必將船翻人亡。”李義府道:“劉將軍未免小題大做了吧。這海風雖大,我們樓船是經受得起的。此時趁高句麗不加防備,一舉消滅,豈不一勞永逸?”劉仁軌架不住李義府的攛掇,遂于當日出海。到了海面之上,忽然狂風大作,波濤洶涌,樓船不時傾斜,頃刻有翻船之險。果然沒多久,唐軍雖船翻人亡,死傷不計其數,但是主力尚在。朝廷聞訊派監察御史袁異式到下面調查此事,監軍李義府把責任推脫得一干二凈,反把罪責推給了劉仁軌。袁異式把劉仁軌綁將起來嚴加審訊:“劉仁軌,你可知罪?”劉仁軌道:“我知罪。”袁異式道:“我身為監察御史,理應秉公處理此事。你貿然出兵以致損兵折將,按律當斬。不過我要上表朝廷,等旨意定奪。”說完派人將劉仁軌監押起來。李義府于是跟著袁異式見了高宗,道:“陛下,不殺劉仁軌,何以對得起死去的將士?”此時中書舍人源直心出面替他講情道:“劉將軍乃我大唐難得的人才,若殺之實在可惜。那海風大作,非人力所能所能抗拒。望陛下明鑒。”李治道:“我該如何處置?”李義府道:“罷免官職,留在軍中聽用。”李治聽完點頭道:“言之有理。”沒多久,劉仁軌被削奪兵權,回家賦閑去了。過了一個月,百濟發生了大事。唐左衛中郎將王文度受命去安撫百濟的百姓,不道船到中途,王大人一病不起與世長辭了。話說百濟國內有個僧人名叫道琛,他不甘心亡國,于是聯絡了故將扶余福信,占據了周留城(今韓國公州)扯起了造反的大旗,公然和大唐對抗。
二人又密謀派人到倭國迎來了故太子豐,并立其為國王。道琛和扶余福信率眾攻打百濟府,劉仁愿兵少將寡急忙修本章告知李治。李治下詔劉仁軌官復原職,接管了王文度的部將,并且請求新羅出兵。沒多久,兩軍會合,聲勢浩大直逼百濟城。這個道琛派人在熊津口修建了兩道柵欄,以阻唐軍。唐軍勢如破竹,一舉拿下。百濟軍或殺或落水者,不計其數。道琛見勢不妙,退守到了任存城,這樣一來百濟城之圍迎刃而解。劉仁愿見到劉仁軌喜極而泣:“若非將軍馳援,后果不堪設想。”劉仁軌道:“此次擊敗百濟,乃皇帝洪福所致,也是眾將奮戰的結果。”兩軍會合進了百濟城,休整一番。這年的二月份,天降大雪,天氣干巴巴的冷。唐平壤道行軍總管蘇定方攻平壤未克,遂班師回朝。唐高宗恐兵士疲敝,下詔意欲召回。劉仁軌上表慷慨陳詞,表達了自己對時局的看法,陳述利弊,最終說服了李治。他說:“福信兇暴,殘虐過甚,余豐猜惑,外合內離,鴟張共處,勢必相害。”此話點中了敵人的要害,真是一語中的。那時扶余福信和扶余豐以為唐軍即將撤退,于是放松了警惕和防守。劉仁軌率眾出其不意一舉攻占支羅成(今韓國懷德),百濟國主扶余豐在大將扶余福信的保護下,狼狽逃竄,一直退守到真峴城(今韓國岑縣)。二人仗著城池堅固,憑險而守。這個扶余豐本來就猜疑大將扶余福信,二人之間的隔閡愈來愈大。扶余福信裝病,意欲國王前來探望一并拿下。怎奈機密泄露,扶余豐先發制人派人擒住福信就地正法,余者潰逃。扶余豐然后命使者到了高句麗,倭國請求出兵。那時的倭國國王早就對朝鮮半島垂涎三尺了,這一次對他來說無疑是很大的機會。倭將毛野稚子率領兩萬千人出兵新羅,兵勢甚峰,先是攻克沙鼻岐城,接著占領了奴城,切斷了唐軍與新羅之間的聯系。高宗李治聞聽倭寇出兵,不由得火冒三丈,對武后道:“這個扶桑倭國,真是不自量力,想與我大唐為敵,真是可笑至極。你有何主意?”武后笑道:“這個倭國乃井底之蛙,素來夜郎自大,今日與我為敵,必定蓄謀日久。依我之見,集我大唐人力物力與之一戰,打掉他的囂張氣焰,令他心服口服。”李治點點頭道:“言之有理。如今劉仁軌統領水兵,不過七千余人,戰船一百七十艘,和倭兵比起來在數量和人數方面相差甚遠。”武后道:“我深知劉將軍諳熟韜略,必能以弱勝強。如今可派右武威大將軍孫仁師率領我大唐精銳陸軍前去增援,以備無患。”李治于次日當即下令孫仁師領命出征,大軍日夜兼行馬不停蹄月余便到了熊津,與劉仁軌兵合一處將打一家。
大廳之上,孫仁師和劉仁軌站在中間,諸將頂盔戴甲,環立左右。孫仁師道:“今陛下任我為帥,望諸位齊心協力,一舉蕩除倭患。爾等直言不諱,暢所欲言。”百濟國的降將扶余隆朗聲道:“屬下有話要說。”孫仁師問劉仁軌:“劉將軍,此是何人?”劉仁軌道:“大帥,此人名叫扶余隆乃百濟人,今棄暗投明歸我大唐。”孫仁師道:“將軍真是好樣的。他日立功,我必將奏明天子。”扶余隆謝過孫仁師。孫仁師和顏悅色道:“將軍有話請講?”扶余隆道:“元帥,加林城是百濟的水路要塞,一旦拿下,這對我們相當有利。元帥不可不察。”劉仁軌道:“此事不妥,加林城易守難攻,百濟國的主力全部集結在那里,如果我們攻打不僅會折損兵士而且會貽誤戰機,被人家牽著鼻走。孫子云,致人而不致于人。我的意思先拿下周留城,周留是扶余豐的根基所在,也是他經營的巢穴。一旦攻克,敵人必將大亂,其他的城池都會成為我們的囊中之物。”扶余隆聽完又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劉將軍所言不錯,但是周留若被我們拿下,倭寇必將在白江口登陸解該城之圍。將軍務必早作打算。”劉仁軌道:“我們早就準備好了。大帥你下令吧。”這孫仁師果真是個帥才,他安排起來井井有條叫人心服口服。孫仁師帶著大唐騎兵陸路進發,劉仁軌則率領水軍沿著白江口行進,打算在周留城下匯合。扶余豐聽說唐軍水路并進,頓時慌了手腳,他問太子:“忠勝,我們該這么辦?”扶余忠勝道:“父王,兒臣愿去一趟倭營,請求他們援助。”扶余豐道:“快去快回。”扶余忠勝領命而去。他見了倭將廬原君臣以利誘之:“一旦貴國助我打退了唐軍,那我百濟國愿意做你的附屬國,年年進貢。”廬原君臣一口允諾。劉仁軌先到了白江口,聽聞倭寇將前來增援扶余豐,不由得心花怒放,因為他早就想和他們較量了。大唐的水軍在當時可是比較強大的,戰船分為六種,樓船、蒙沖、斗艦、走軻、游艇、海鶻。中國的戰船體積大,抗風力極強。劉仁軌命令水軍嚴陣以待,大唐兵士磨拳搽掌斗志昂揚。倭兵姍姍來遲來到白江口,唐軍馬上亂箭齊發射退倭船。倭兵失利,暫且后退。倭兵很氣惱次日接著輪番攻擊,唐兵嚴陣以待予以痛擊。這時狂風大作,劉仁軌心道,天助我也。于是下令往敵船射火箭,風助火威,只見倭船被火光吞噬,人們說著嘰嘰咕咕的倭話,顯然驚恐萬分。唐軍趁勢攻殺,倭兵和百濟的兵士,或殺或燒或溺,不計其數。劉仁軌箭法出眾,有百步穿楊之能,他見一名倭將欲乘坐小船逃遁,于是搭弓放箭,只聽嗖的一聲,箭似流星正好在射中那人的后胸。劉仁軌命人前去捉拿,小校去了不大會兒就回來稟報:“那倭將已經死了。”劉仁軌問身旁的俘虜倭兵道:“此是何人?”那倭兵懂得漢話,遂道:“他是敝國的大將樸市田來津。”劉仁軌道:“媽的,老子竟然捉到一條大魚。”廬原君臣見大事不妙,于是率眾投降。百濟國主扶余豐狡猾得像個狐貍早就溜之大吉了,他連夜去了高句麗。此戰史稱白江口之戰。這一戰,令倭寇膽戰心驚,之后與大唐遞交國書,數百年來不敢覬覦我中華一寸土地。王子扶余忠勝投降大唐,百濟被一舉蕩平,劉仁軌功莫大焉。
這一年,李治的兒子李旦在蓬萊宮誕生,這節骨眼兒他又收到大唐得勝的捷報,真是雙喜臨門。群臣紛紛前來祝賀,李治高興得都合不攏嘴了。罷朝三日,與民同樂,犒賞三軍。這時百濟的降將沙吒相如、黑齒常之跟著孫仁師回到長安,高宗大加封賞,極其隆重。李治這天喝醉了酒,自己來到武后的床上倒下便睡。這覺一直睡到天光大亮,他睜開眼一看睡在身邊的的女子并非武后,他大吃一驚問道:“汝是何人?”那中年少婦款款道:“我是武后的親姐,名叫武順。”李治道:“羞煞朕也,快穿上衣服。”武順極不情愿地穿上衣服,脈脈含情地望著李治道:“陛下,我美嗎?”他話音剛落。小太監在屋外喊道:“武后駕到。”李治手忙腳亂,便道:“你先躲避一下.。”武順嬌聲道:“我躲哪里去?”究竟武順躲到何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