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秦弦弄西音
書名: 天書傳奇作者名: 海東燕英本章字數: 5091字更新時間: 2013-02-19 15:54:19
齊瑟彈東吟,秦弦弄西音。
慷慨動顏魄,使人成荒淫。
話說張九齡說自己被貶與太子無關,太子問為什么?
張九齡說:“宰相為太子爭辯就遭罷免,這不是明皇的性格。其實是為另一件事。當初我舉薦長安尉周子諒擔任監察御史。太子被廢后,明皇準備提張守珪、牛仙客為左右宰相。周子諒極力反對,說他倆不堪宰相大任。致使皇上大怒,將他斬首。我是因舉薦失察罪,被貶為荊州長史的。”
“這只不過是借口罷了。我被貶為庶人后,父皇已經對你冷落。父皇想讓張守珪任宰相,你說張守珪生性貪婪,好大喜功,不配做宰相;父皇又舉薦李林甫,你說他無才學,會機變,善鉆營,也不適宜做宰相;父皇不顧你的反對,依然任命李林甫為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所有政事皆讓李林甫處理,只等尋找你的過錯。”李瑛說。
“人無完人。就才能而言,張守珪、李林甫都堪稱宰相大任。張守珪中宗時已經入仕,開元十五年,吐蕃攻陷瓜州。明皇調張守珪為瓜州刺史,兼墨離軍使。張守珪接到任命后帶少數親兵往瓜州上任,時值吐蕃軍隊撤離不久,瓜州城劫掠之余殘破不堪,而吐蕃又隨時可能卷土重來,形勢非常嚴峻。時不我待,張守珪馬上組織留存的軍民修筑州城,但剛把修城用的板堞立好,吐蕃軍隊突然馳臨城下。城中軍民見狀,相顧失色,倉猝臨敵,均無斗志。但張守珪卻非常冷靜,他先布置軍民固守,之后命人在城上擺酒席,歌舞怍樂,會集將士飲宴。這時吐蕃已把瓜州城團團圍住,見城上唐軍飲酒作樂,全不把也們放在眼里,一時摸不著頭腦,遲疑觀望半晌,不敢貿然攻城而退。張守珪在城上見吐蕃退去,立刻命軍士追擊,此時吐蕃兵并無斗志。大敗逃奔。戰后,張守珪率領軍民修復城池,房屋,招集逃難百姓,人民生活漸趨安定。不久,張守珪因功加封銀青光祿大夫。明皇為了加強對吐蕃的防御,又特置瓜州都督府,以張守珪為都督。瓜州地多沙磧,不宜禾稼生長,而且每年降雨稀少,主要靠冬天潴雪。到春夏時,以雪水溉田,但經戰爭之后,潴雪引水用的渠堰大都毀壞,當地缺少木材,修復困難。張守珪為了求得木材,密乞神靈賜予。誰知適逢突然發了大水。幾千根大木,順河道沖至瓜州城下。張守珪命人取木修堰,從此瓜州人把他當成活神仙,刻石頌揚。再說李林甫,出身于李唐宗室,是高祖叔伯兄弟李叔良的曾孫。祖父李孝斌,官為原州長史:父親李思誨,官為揚府參軍。開元初,遷太子中允,后升至國子司業。開元十四年遷為御史中丞,隸管刑部、吏部侍郎。我之所以反對,明皇心里明白,我是存了私心的。”張九齡笑道。
“這又怎么說?”李白問。
“咳!從神龍革命到這開元盛世,這其中的來龍去脈,又怎是一句話說得清楚的?”張九齡看了一眼太子,說。
明皇確實是個好皇帝。明皇登基后,百廢待舉:兩次兵變大大地傷了朝廷元氣,吏治的混亂、腐敗更是亟待治理。當務之急是要找一個好宰相。明皇挑中的第一個人就是韋安石。韋安石曾在武后朝出任宰相。他首先幫助明皇整頓吏治,提高朝廷的辦事效率。第一,精簡機構,裁減多余官員,把中宗以來的許多無用的官員一律裁撤,不但提高了效率,也節省了朝廷支出。第二,確立嚴格的考核制度,加強對地方官吏的管理。在每年的十月,派按察使到各地巡查民情,糾舉違法官吏,嚴懲不怠。第三,重新將諫官和史官參加宰相會議的制度予以恢復。這本是太宗時期的一種制度,讓諫官和史官參與討論國家大事,監督朝政。到了武后主政之后,提拔了許敬宗和李義府等人做宰相,有的事不敢公開,因此將這種制度也就廢除了。第四,重視縣令的任免。明皇認為郡縣的官員是國家治理的最前沿,和百姓直接打交道,代表了朝廷形象。所以,明皇經常對縣官親自出題考核他們,確切地了解這些縣官是不是真正地稱職。如果考試優秀,可以馬上提拔,如果名不副實,也會馬上遭到罷黜。韋安石后,是在中宗、睿宗時擔任宰相的崔湜。崔湜向明皇提出:檢田括戶,打擊豪強,增加國家收入。明皇任命宇文融為全國的覆田勸農使,下設十道勸農使和勸農判官,分派到各地去檢查隱瞞的土地和包庇的農戶。然后把檢查出來的土地一律沒收,同時把這些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對于隱瞞的農戶也進行登記。這樣下來,一年增加的客戶錢就高達幾百萬之多。崔湜以后是岑曦,他也是中宗、睿宗時的兩朝宰相。岑曦向明皇提出了抑制佛教,崇尚道教和儒教。岑曦后是張說。張說提出朝廷要建立雇傭兵。從關內招募到軍士十二萬人,充當衛士,這就是“長從宿衛”,也叫做“長征健兒”。這次改革是從府兵制到雇傭兵制的轉變。此后經過十多年的努力,明皇將這種制度推廣到了全國。這種制度使原來的府兵輪番到邊境守衛的做法取消,解除了各地人到邊境守衛之苦。張說之后是姚崇。姚崇辦事果斷,曾得到武后的重用。他向明皇提出了十個條件,若明皇不答應,他就不出任宰相。這就是“十事要說”:它包括了勿貪邊功、廣開言路、獎勵正直大臣、勿使皇族專權、勿使宦官專權等,明皇基本上都按照姚崇的建議執行了。對于皇親國戚,姚崇也不進行照顧。當時薛王李業的舅舅王仙童欺壓百姓,為非作歹,姚崇奏請明皇批準后,懲辦了王仙童。姚崇還主持了開元初年對蝗災的治理工作。當時在黃河的南北地區都發生了嚴重蝗災,蝗蟲飛起來遮天蔽日,對莊稼的破壞異常嚴重。姚崇深知如果不能及時消滅蝗蟲,不僅會導致經濟的重大損失和百姓的災難,而且對于國家穩定也至關重要。他親自指揮,下令各郡縣要全力以赴消滅蝗蟲,有功的進行獎勵。在他的大力推動下,蝗災沒有再繼續蔓延,很快被制止住了。姚崇之后是宋璟,他也很重視對人才的選拔任用,雖然他掌握朝政大權,但他決不徇私枉法,相反,對自己的親屬還更加嚴格地要求。一次,他的遠房叔叔宋元超在參加吏部的選拔時,對主考官說了自己和宋璟的特殊關系,希望能予以照顧,弄個好官兒做做。結果被宋璟得知后,不但沒有給他說情,反而特地關照吏部不給他官做。宋璟之后是張嘉貞;張嘉貞之后是宇文融;宇文融后明皇有任命我為宰相。明皇知人善任,賞罰分明,辦事干練果斷。可我幾次向他舉薦仙人你出任宰相,都被他駁回。所以明皇舉薦張守珪、李林甫時,我也給他駁回。
“老相國說到這里,李白正有一事不明:老相國與李白素昧平生,為何舉薦李白出任宰相?還有老相國又是受誰之托,從小就照顧李白?”
張九齡看了一眼李白,沉思一會,說:“本來這件事我是想把它帶進棺材去的。可天有不測風云。明皇糊涂,太子蒙冤,大唐江山危在旦夕啊!我不得不把這件事說出來:托我照顧你的就是上官昭容。”張九齡說。
“上官婉兒?我與她不認不識,她為何讓你照顧我?”李白吃驚地問。
“其中的緣由上官昭容沒說,我只把我知道的告訴你。好在上官昭容尚在人世,你們還有相見的機會。”張九齡說。李白迷茫地點點頭,聽張九齡往下說。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這是我寫給上官昭容的一首詩。那是長安二年我考中進士,面見昭容,見她氣質高雅,好比幽山蘭桂,即興所寫。昭容很高興,便留我在她身邊擔任調校書郎。天天聽到昭容的教誨,讓我受益終生。那時候武后已年老體衰,狄相國病重,朝政大事皆由昭容一人處理。這是我親眼目睹的,不是從書上看的。可以說神龍革命沒有上官昭容的支持,張諫之怎能輕易殺死二張,逼武后禪位?中宗復位后,她被封為昭容,專掌詔命,就是最好的說明。景龍三年,太子重俊聽信讒言,預謀篡權,又是昭容中流砥柱、趁著應對。她攜中宗、韋后登上宣武門,向門下的叛軍高聲勸降。叛亂的羽林軍當場倒戈,太子重俊兵敗被殺。中宗立重茂為太子。此時的韋后意欲獨掌大權,昭容深感危急。幾次我聽她和太平公主說起朝廷局勢,都深感不安。屈指盤點皇子皇孫,覺得還是明皇最為合適。便讓太平公主以姑姑的身份多與明皇走動,讓明皇時刻關注朝廷動向。可以說沒有當初的昭容,哪來以后的明皇啊!昭容深謀遠慮,洞若觀火。就是在這時候,她讓我外出嶺南,主持修筑梅關古道上的大庾嶺驛道,避開了朝中之禍。臨行前,他讓我去劍南暗中看望你,并讓我承諾一生照顧你。我問為什么?她只是望著西方的云彩,默不作聲。誰知這一別竟成了永訣。唐隆元年六月,中宗去世,韋后想登基稱帝。昭容大驚,勸韋后千萬不可貿然行事。說:我們既無武后之才,又無武后之德,若登基稱帝,必招來殺身之禍。不如急流勇退,還政于睿宗,落個逍遙自在。韋后不聽,一意孤行。于是昭容便與太平公主假詔明皇進宮護駕,誅殺韋后。昭容率宮女秉燭迎接明皇。誰知明皇突然反目,說昭容是韋后的同黨,要殺昭容。眾人連忙跪求。明皇不允,依然令高力士斬昭容于旗下。后來我寫了一組感遇的詩,眾人都說我為明皇而寫,也有人揣測我為張說張相所寫,其實我是為昭容寫的:
西日下山隱,北風乘夕流。燕雀感昏旦,檐楹呼匹儔。
鴻鵠雖自遠,哀音非所求。貴人棄疵賤,下士嘗殷憂。
眾情累外物,恕己忘內修。感嘆長如此,使我心悠悠。
“明皇為何要殺上官昭容呢?”李白問。
“我是開元六年返回的京城。那時候明皇正派人將昭容的詩作收集起來,準備編成文集。宰相張說讓我回來幫助他整理昭容的文稿,最后撰成《唐昭容上官氏文集》二十卷,明皇令張說作序。張說在《唐昭容上官氏文集序》中說:古者有女史記功書過,復有女尚書決事言閥,昭容兩朝兼美,一日萬機,顧問不遺,應接如意,雖漢稱班媛,晉譽左媼,文章之道不殊,輔佐之功則異。獨使溫柔之教,漸於生人,風雅之聲,流於來葉。非夫玄黃毓粹,貞明助思,眾妙扶識,群靈挾志,誕異人之資,授興王之瑞,其孰能臻斯懿乎?自儀鳳二年上官昭容就在武后身邊掌管宮中詔命,深悟武后治國之道,駕馭大臣,得心應手。明皇害怕昭容哪一天與自己反目,自己不是她的對手,才揮淚斬馬謖。這只是我的猜測,這些年來我曾幾次問過明皇,明皇總是王顧左右而言他。這個謎恐怕只有明皇自己知道了。”
“在關帝廟內,我和二爺親耳聽上官昭容講起過這件事:當時明皇進宮后,上官昭容執燭率宮人迎接。并把她與太平公主所擬遺詔拿給劉幽求觀看,然后就偷偷躲了起來。劉幽求拿著遺詔在明皇面前為昭容說情,明皇不許,令高力士斬殺昭容。昭容女扮男裝,由仆人將她護送出宮。”天寶說。
“原來是這樣。高力士是明皇的心腹,對明皇忠心耿耿,絕無二心。這件事上,他為何要隱瞞明皇呢?據說當時全城戒嚴。就算昭容逃出皇宮,若此時高力士告訴明皇說昭容失蹤,明皇必全城搜捕。那時候昭容想逃走談何容易?”張九齡似乎自言自語地說。
“天寶說的不錯。關帝廟內,上官昭容確實是這么說的。父皇派高力士殺上官昭容的時候,她應該已經出宮了。當聽到是高力士去殺她的時候,她也吃驚為什么高力士會替自己掩蓋真相?更令她吃驚的是李輔國也知道她沒死的消息。”李瑛道。
“是的,高力士和上官昭容非常熟悉,怎么會認錯呢?一定是高力士將錯就錯,敷衍了事;李輔國知道昭容沒死,太子是怎么知道的?”張九齡問。
“那一天,李輔國來,說上官婉兒沒死,她身上藏著一個天大的秘密。讓我派光王出宮尋找。”李瑛說。
“什么秘密?”張九齡問。
“他說天機不可泄露。其實他也不知道。只是聽老太監們說,武后曾多次派上官婉兒出宮,行為極為詭秘。恐怕連宰相狄仁杰都不知道上官婉兒出宮的事。于是我便派光王出宮,尋找上官昭容。”李瑛說。
“那你有沒有問李輔國,這些消息他是怎么知道的?”張九齡又問。
“問了。他說上官婉兒出宮都是他親眼所見。他說明皇進宮護駕的那天晚上,他害怕被亂箭射死,便藏在一個角落里。沒成想見上官昭容女扮男裝,化裝成父皇的傳令兵逃了出去。”李瑛說。
“傳令兵?那她手上有明皇的手令嗎?”張九齡又問。
“李輔國沒說,但應該有。”李瑛說。
“上官昭容沒說她逃出宮后,去了什么地方嗎?”張九齡問。
“沒有。后來追殺我們的人來了,昭容讓天寶到院子里誘惑敵人,她領我們從關帝后面的地道中逃走了。地道里伸手不見五指,我們都是手牽著手走出來的。等到了小樹林里,卻不見了上官昭容。當時一是形勢所迫,而是我疑心她是狐貍所變,便沒有派人回洞尋找,急匆匆地走了。”李瑛說。
“狐貍所變?”張九齡驚愕地看了一眼李瑛,問。
“上官昭容出生于麟德元年,若真的活著,今年應該是76歲。關帝廟內的上官昭容雖說頭發雪白,拄著拐杖,說話慢聲細語;但她面色紅潤,神采奕奕,行動敏捷,思路清楚,絕不是老態龍鐘的老婆婆,所以我才對她產生懷疑。”李瑛說。張九齡一邊聽,一邊點頭。
“我們也是從地道中逃出來的。我們是借著燭光走出來的,但地道里面并沒有上官昭容。”阿蠻說。天寶贊同地點點頭。
“神龍見首不見尾。上官昭容的本領,又怎是我們所能料透的?”張九齡嘆道。
“上官婉兒有傳說中的那么厲害嗎?”李瑛有些不相信地問。
正是:已從招提游,更宿招提境。陰壑生虛籟,月林散清影。
天闕象緯逼,云臥衣裳冷。欲覺聞晨鐘,令人發深省。
要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