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玉漿倘惠故人飲
- 天書傳奇
- 海東燕英
- 5165字
- 2013-02-19 15:54:19
第19回:玉漿倘惠故人飲
九重出入生光輝,東來蓬萊復西歸。玉漿倘惠故人飲,騎二茅龍上天飛。
話說司馬承禎領李白、孟浩然來到國清寺,一行禪師從禪堂中迎了出來。
“故人別來無恙?”司馬承禎問道。
“茍延殘喘,靜等仙人到來。朝聞道,夕死足矣!”一行禪師笑道。
“哎,大幕剛開啟,鑼鼓還未敲。禪師可不能先走啊!”
說罷兩人哈哈大笑起來。
“這位就是禪師要見的李白。”司馬承禎將李白拉到一行禪師面前,說。
一行禪師仔細地看著李白,邊看邊點頭,嘟囔著:“見過!見過!就是這個模樣!”
“禪師見過我?”李白吃驚地看著一行禪師,問。
“是的,是的,五百年前咱們同在佛祖跟前聽差!”一行禪師說。眾人不由大笑。
“這位是……”一行禪師指著孟浩然問。
“孟子第三十三代孫、襄陽孟浩然。”孟浩然忙上前行禮,說。
“哦,‘不才明主棄,’的鹿門山孟夫子。”一行禪師說完,眾人又是大笑。
一行禪師引眾人來到大雄寶殿后面的禪堂。禪堂里沒有桌椅,地上只有不少的蒲團,想必是議事的地方。一行禪師坐在蒲團上,大家也圍他而坐。
“天書顯,世道變。這句話在江湖上流傳出自北周年間;北周大象二年,北周宣帝宇文赟病死。周靜帝宇文衍年幼,左丞相楊堅專政。正是聽了這種江湖傳言,才萌生稱帝之意。北周大定元年二月,大丞相楊堅受禪登基,改元開皇,是為隋文帝;文帝亡,煬帝繼位,多有殺戮,于是又有了十八子坐天下的傳言;隋朝末年,群豪并起,天下大亂。李淵高祖起兵晉陽、東征西討,終于奪得天下。貞觀年間,又有唐三代后必有武氏篡權。高宗年間,高宗患病體弱,不能處理政事;太子弘同樣體弱多病、幾次監國都不能獨立完成太子政務,故高宗曾命東宮官員和李賢代為處理政務。這都是不爭的事實。太子李賢讀書過目不忘,聰慧非常,曾令高宗贊嘆不已。長大后容貌俊秀、舉止莊重,深得父皇寵愛。成為太子后,曾三次監國,他處理政事明確公允,受到大臣的擁戴,高宗也對他加以褒揚。但明崇儼一案,讓他蒙冤;搜查太子府第,查出皂甲三百余副,更令武后大怒,這才將他流徙巴州。中宗、睿宗不成大器,這是武后臨朝稱帝的根本原因。長安年間,江湖上又傳出三加天,等于乾;老姥看寶書,小道變乾元這種童謠。神龍元年,宰相張柬之等人發動政變,逼迫武后退位,迎中宗登基,復唐國號。開元年間,這首童謠重在江湖傳起,武惠妃勸玄宗重道教、抑佛教,無為而治,消災避難。玄宗聽信婦家之言,將朝政委任宰相處理。李林甫嫉妒賢能、口蜜腹劍,致使tiannu人怨。看來大唐的災難不遠了。”一行禪師開門見山地說。
“難道世上真有天書嗎?”李白懷疑地問。
“何謂天書?難道真的從天上掉下來的書才叫天書嗎?不是。里面的文字我們不認識的書就叫天書。現在小孩子寫字,東扭西歪、缺胳膊少腿,我們就訓斥說:這是寫的什么?像天書似的。”
一行禪師說完,三人不由會心地笑了起來。
“我聽天寶說過,他父親劉尚云在天姥山從狐貍手中搶到的天書,里面的字像蝌蚪,一個也不識。”李白說。
“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少說也有幾億年了。幾億年來發生了多少事?我們又知道多少呢?先師曾對我講過,咱們眼下使用的字叫秦字;它是秦始皇帝統一六國后,為規范文字書寫、令李斯書寫頒布的。那秦字的源頭在哪里呢?在先祖黃帝那里,為倉頡所造,史稱倉頡造字。凡事皆有因果。黃帝之前有沒有文字?有,它由盤古大帝所造。既然幾億年來一直使用盤古大帝的文字,為什么黃帝還要令倉頡另造文字呢?據說是為了打仗的需要。當時黃帝與蚩尤爭天下,鹿死誰手不得而知。就像現在一樣,雙方傳令使用的文字是一樣的,一旦傳令兵被敵方截獲,命令就落入敵方手中,戰爭的結局可想而知。于是乎黃帝便令倉頡重新造字,只有自己的將領認識,別人就是得到了命令也不認識,也就無濟于事。俗話說一招鮮吃遍天。黃帝獲得天下,并不是力牧多么神勇、風后多么有智慧、發明了幾件兵器,真正的原因恐怕在于黃帝重新創造了新文字。”
“那盤古大帝創造的文字從此就不用了嗎?”
一行禪師的話李白、孟浩然真是聞所未聞,李白不由問。
“黃帝統一天下后,為了穩定天下,開始推行自己的文字,廢棄盤古大帝的文字。而能夠學習文字的人必須由黃帝來決定,這有導致了炎帝的不滿,所以才有了后來的板泉大戰。結果我們當然知道了,又是黃帝取勝。這樣黃帝的政令才開始通行天下。以后又經顓頊、堯、舜、禹等帝王的修訂,到夏啟廢除禪讓制、實行世襲制、建立夏朝時,那時的文字已于現在所差無幾了。正是從那時起才出現天書一說。所以說咱們今天所說的天書,其實就是黃帝統一天下以前、用盤古文寫成的書籍。”一行禪師說。
“那盤古時的文字就從此失傳了嗎?”李白忍不住,問。
一行禪師笑笑,說:“說失傳就失傳了,因為自夏朝以后,再沒有關于這種文字的記載;說沒失傳它又沒失傳,因為我親眼見過這種文字……”
“啊?”這次不僅李白、孟浩然吃驚,連司馬承禎也不由驚嘆出聲。
一行禪師望著吃驚的司馬承禎,微笑著說:“驪山咱們那位老朋友手里就保留著一本用盤古文字寫的書。”
“你說的就是那本《西天王母握歸藏經》?”司馬承禎問。
一行禪師搖搖頭,繼續說:“說起來那是五十多年前的事了。那年我去驪山,終于見到了這位神龍見首不見尾的朋友。那天他興致很高,約我到他的住處喝茶。我們就說起了江湖中傳聞的天書,他便拿出了那本《西天王母握歸藏經》給我看。他告訴我說,當年黃帝仙逝后,顓頊帝繼位。為了感念黃帝的豐功偉業,顓頊正式頒旨廢棄盤古文字,使用倉頡所造的新文字。令倉頡率人進駐驪山,專心翻譯過去留下來的經典。為了和黃帝時期的典籍相區別,倉頡每部書的名字都用‘西天王母握什么經’來命名。經書全部刻在竹簡之上,竹簡全部用蠶絲線串聯。據這位朋友說,當時倉頡共翻譯了西王母的一十三部經書便溘然離世,成為了千古遺憾。而流傳下來的僅有六經,這就是:《山經》、《海經》、《大荒經》、《歸藏經》、《草經》、《兵經》。”
“那其它七經禪師可知道是什么?”李白又問。
“當時我也忍不住問了那位朋友,他告訴我說,除這六經之外,還有《上經》、《中經》、《下經》、《正經》、《始經》、《端經》、《文經》這七部經書。”
“《山經》、《海經》、《大荒經》雖然沒有讀過,但聽說過。可這《歸藏經》、《草經》、《兵經》怎么沒聽過?”李白疑惑地問。
一行禪師又是一笑,說:“那《易經》和《黃帝內經》聽說過嗎?”
李白點點頭,說:“這兩部書我倒拜讀過。”
“《易經》就出自《歸藏經》;《黃帝內經》就出自《草經》。據那位朋友說,一十三經之首是《文經》,它是講說文解字的,是入門經;《山經》是講天下山河的;《海經》是講天下海江的;《大荒經》是講四極蠻荒之地的;《上經》是講盤古年間之事的;《中經》是講神農年間之事的;《下經》是講西王母年間之事的;《始經》是講歷法的;《端經》是講宇宙奧秘的;《兵經》是講治軍作戰的;《正經》是記錄歷代大帝言行的;《草經》是講治病救人的;《歸藏經》是講生活百科的。其實咱們看到的《風后握奇經》就源自《兵經》。”
一行禪師一邊說,三人一邊點頭贊嘆。待一行禪師停頓之際,李白又問道:“這么說,劉尚云從狐貍手中搶到的,就是西王母的《歸藏經》?”
一行禪師沒有回答李白的話,接著說:“我的那位朋友說:,《山經》、《海經》、《大荒經》是講地理的,每朝每代、帝王將相必須熟讀,故保存的最完整。后世把它合并為《山海經》;《歸藏經》是講生活百科的,每朝每代也用的著,所以也流傳下來;但今人和古人的生活習慣早有天壤之別,所以禮儀、修身養性之類的東西都已失傳,而只有占卜、祭祀之類的東西流傳下來。過去巫師所用的重在祭祀,占卜也只是占卜黃道吉日什么的,況且自黃帝以后,巫師自成一派,授徒皆采用言傳身教,所以就占卜祭祀方面也只流傳下來百分之一;人吃五谷雜糧,哪有不生病的道理?所以這部《草經》也流傳下來。《神農百草》、《黃帝內經》皆出于此;據我這位朋友說,最讓人可惜的是遺失了《外經》:它是專門講治療外傷的,換腿術、換心術、換手術、換眼術、換頭術里面皆有記述……”
“啊?難道傳說中的換頭術世上真有?”李白睜大了眼睛,不相信地問。
“咳!幾億年的文明,我輩能看到的到底有多少呢?遠的不說,就是那秦始皇焚書坑儒,誰知燒掉了多少經典古籍呢?”司馬承禎嘆道。
“你那位朋友說沒說里面的文字是蝌蚪文呢?”李白問。
一行禪師笑了,說:“我剛才說我親眼見過這種文字,其實你們也都見過的。”
“我們也見過?”三人不約而同地問。
“嗯。咱們使用的八卦、那一長橫、兩短橫就是盤古大帝創造的文字。”
一行禪師話音剛剛落,三人又是驚訝失聲。
一行禪師望著三人驚異的面孔,會心地笑了。“當時我同你們一樣。宇宙中最復雜的東西往往是最簡單的,此話真的一點不差。說盤古大帝睿智,此話一點不假。他用世上最簡單的一橫,創造了世上最復雜的文字,并使用了幾億年。直到黃帝因時所迫,另造新字,這種文字才逐漸消失。”
“那禪師見到的天書中的文字,也和文王六十四卦中的一樣嗎?”司馬承禎忍不住問。
“不一樣。我敢說,文王也沒見過盤古大帝的這種文字,不然他就不會把六十四卦那樣排列。我們把一長橫叫陽;兩短橫叫陰;其實這是后來的占卜家附會給它的意思。一長橫這里應念做‘啊’;兩短橫這里應念做‘吧’。”
三人一聽一行禪師懂得盤古文字的發聲,驚喜不已,屏住了呼吸,靜靜地聽他往下講。
“每個符號共有九個位置:上、中、下、左上、右上、左下、右下、左中、右中;左中、右中為了和‘中’區別,在寫作時采取豎立的形式。每個位置各有各的讀音,這樣單音共有十八個。這十八個音符或單、或兩兩組合、或三三組合就形成了變化無窮的文字。”
三人一聽,恍然大悟。
“這種文字看似簡單,其實非常難學。比如說‘乾’:我們讀作‘qian’,古人也讀作‘qian’;我們把它換成盤古文,那上面的一橫就讀‘q’、中間的一橫就讀‘i’、下面的一橫就讀‘an’;乾卦后面是兌卦:同樣我們讀‘dui’,古人也讀作‘dui’;我們再把它換成盤古文,那上面的兩短橫就讀‘d’、中間的一橫就讀‘u’、下面的一橫就讀‘i’;同樣的位置、不同的組合它的發音也不一樣。(注:唐朝時沒有漢語拼音,為方便閱讀,此處特借用漢語拼音。關于盤古文字的詳細讀法,請閱讀拙作《紅毛公雞》。)我想黃帝創造新文字以后,眾人紛紛拋棄幾億年的舊文字、來學習新文字,易學易懂是根本之所在。”
三人點頭稱是。
“禪師這趟驪山之行受益匪淺啊!”司馬承禎羨慕地說。
“真人動心了!那次我們確實談的非常開心。他說倉頡翻譯的西王母的一十三經并沒有失傳,這一十三部經書就握在天姥山眾位神仙的手中。他機緣巧合,那一年到天姥山來做客,偶然認識了上元夫人。他好話說了一大筐,才從上元夫人的手中借到了這部《西王母握歸藏經》;他抄錄完后趕緊還給了魏夫人;上元夫人看他守信,又把《文經》借給他,讓他抄錄。如果劉尚云搶到的經書是蝌蚪文,那一定是《文經》而不是《歸藏經》。可據那位老朋友說,這世上僅他有這本經書,這狐貍又從哪里盜取來的呢?真真讓人捉摸不透。”說到這里,一行禪師也疑惑起來。
“劉尚云是在天姥山從狐貍手中搶來的,說不定狐貍是從神仙那里盜取來的。”李白說。
“據我那位朋友說,西王母留下來的典籍皆刻在玉片上,字是橫寫、燙金;一張玉片比咱們現在的一頁紙還要大些;玉片用黃金鑲嵌后裝訂成冊,正反兩面皆有字。倉頡造字時反其道而行之,采用豎寫。玉片既貴又重,所以采用了便宜的竹簡,只刻一面、另一面棄之不用。我的那位朋友從神仙手中借閱的都是竹簡,他回來后抄寫在紙張上,裝訂成冊的。由此推斷劉尚云從狐貍手中如果搶來的是一本紙書,那必是我那位朋友的。”
一行禪師說完,三人陷入了沉思。
“那江湖上流傳的箴言、童謠真的出自天書嗎?”孟浩然打破沉默,問。
一行禪師笑了,說:“我剛才說了,古代是沒有天書一說的;只是到了夏代,才稱用盤古文寫成的書為天書。這是我們見到天書一詞最早的來源。據我那位老朋友考證,天書第一次大規模的毀滅應在顓頊帝時期。顓頊帝為了推行新文字,不得不強行收繳過去的舊典籍;第二次大規模毀滅應在大禹時期。據他考證,大禹時期確確實實發生過洪水泛濫的大災害。許多典籍或被洪水沖進大海;或被洪水淹埋地下。我那位老朋友更是提出了他自己的觀點。造成這些上古典籍不存于世更重要的原因,是這些書的材質太貴重了。玉是上等的玉,金是純潔的金。也許留有他的人自行毀壞,把它變成美酒佳肴了。也許倉頡當時考慮到了這些,在選擇書籍的材質時,就選了漫山遍野永遠也砍伐不盡的竹子。正因為竹子不值錢,反而把這些典籍保存下來。所以世上并沒有天書。如果我們非要找一本天書,那就是我們每天都見到的伏羲八卦。”說完,一行禪師微微地笑了起來。
“那這些箴言、童謠又從哪里流傳出來的呢?”孟浩然見一行禪師沒有回答自己剛才的提問,接著問。
正是:豈知驅車復同軌,可惜刻漏隨更箭。人生會合不可常,庭樹雞鳴淚如線。
要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