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 民間驕子
- 筆墨留痕
- 4565字
- 2011-07-19 18:53:25
第十五章初露鋒芒
在一條車水馬龍的大街上,俊康神采奕奕地穿梭于鬧市之中,正要趕去報社的他邊走邊回想起出門時的情景。
“俊康,今天是你第一天當記者,我給你做了一套新衣服,趕緊穿上試試,看合不合身。”雪嵐邊說著邊給他換上。
等俊康把扣子系好后,一身西服打扮的他再戴上一頂用格子布做成的鴨舌帽,掛上工作證,一副典型的記者形象便呈現在眼前。
“哇!瞧你這模樣,外人還真看不出來你是個學生,太像了!”偉昌驚嘆道。
“偉昌,要是你也能跟我一起并肩作戰,那就好了。”俊康頗感遺憾地說。
“誰說我不能,雖然我沒有被錄取,但你如果需要我幫忙的話,我也會從旁協助的。反正啊,你這輩子是撇不掉我了。”偉昌故作高傲地說。
“瞧你這孩子,吹牛也不臉紅,說不定到時候還要俊康反過來幫你呢!”雪嵐笑說道。
“媽,你可別小看我哦,我也能成大事兒的。”偉昌不服氣地說。
“好,好,你能不能成大事兒以后再說。俊康,該出門了,第一天報到,可別去晚了。”雪嵐催道。
“嗯,姑媽,偉昌,我走了。”俊康挎上背包便出門去了。
俊康邊想邊走,不一會兒就來到了驕陽報社。
“俊康,這么早就到了,快進來吧。”宇棠熱情地招呼道。
“棠哥,其他人呢?”俊康看著辦公桌前空蕩蕩的座位問。
“他們還沒來,你先坐吧。”宇棠讓俊康在自己的位置上就坐。
漸漸地,人員都陸續到齊了,等他們紛紛入座后,陶翁面向眾人說道:
“孩子們,今天是你們第一天踏進新聞這個行業,也許你們對‘新聞’這個詞的概念并不清晰,也許你們當初的選擇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而已,但其實人類有很多成功的發明往往就是從好奇開始的,尤其做新聞記者,沒有好奇心,將無法勝任。當然了,我們好奇心的產生必須以追尋事實真相為前提,過分盲目的獵奇反而會損人不利己。李大釗先生曾經說過,‘現在的新聞就是將來的歷史’。歷史是容不得半點弄虛作假的,尊重事實,秉筆直書是歷代史官的職責,我們也一樣,身為新聞工作者,就要為正義事業呼吁,做好國家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宇棠,把這些發下去。”陶翁指著先前放在桌子上的一沓書對宇棠說。
看到書本都陸續發到了學生們的手中,陶翁接著說道:“你們手上拿到的這本書叫《應用新聞學》,是我國著名的新聞學家任白濤先生在1920年出版的,書本上的內容你們下去以后要仔細看、認真讀,我在這里就不多講了。我只想說,里面有一句話我認為是全書的精髓,希望你們能時刻銘記在心,那就是‘筆可焚而良心不可奪,身可殺而事實不可改’。但愿你們日后都能成為報社的翹楚,成為新聞界的驕傲!”
陶翁的一席話,讓在座的每一個人都聽得熱血沸騰。俊康看著手中的書,眼神堅定而剛毅,像是在說:我一定不辜負陶社長的期望!文舉則把書本緊緊地攥在手里,用嫉妒的眼神看著俊康,像是在說:我一定要超越你!
在接下來的時間里,他們都要向前輩們學習打稿、發電報和攝影。俊康跟著宇棠摸索了很久,前兩關還好過,就是攝影關把他給難住了。宇棠手把手地教了他好幾遍,可俊康拿著相機搗鼓了半天,還是一頭霧水,再加上相機太笨重,時間一長,俊康連拿都拿不穩了。
回到家后,俊康把今天在報社里發生的事情告訴了家人。偉昌拿著俊康借來的相機不停地擺弄著,不以為然地說:
“有這么難嗎?我倒不覺得。”
“我是真的被它弄糊涂了,你要不信,拍幾張試試。”俊康打算用事實來說話。
“拍就拍,等曬出來的時候再拿你拍的照片跟我的比比看,看誰的技術好。”偉昌拿過相機說。
“偉昌,人家俊康學了半天都沒學會,你才學不到兩分鐘就想跟人家比,別夸口得太早。”雪嵐笑道。
“這可說不定,是不是夸口,明天就見分曉了。”偉昌得意地說。
晚飯過后,俊康獨自在房里看書,他認真地翻閱著剛發的那本《應用新聞學》,邊看邊做筆記。
“俊康,相機還你,今天我算是過足癮了!”偉昌一臉興奮的樣子。
“你過足了癮,我可就慘了,這是我跟人家借的,你別把人家的膠卷用光才好。”俊康邊檢查相機邊說。
“慌什么!我像是那種做事沒分寸的人嗎?對了,你在看什么?”
“這本書是今天發的,我剛開始看。”俊康把書遞給了偉昌。
“《應用新聞學》,你看這個就能當好記者了?”
“才不是呢!明天還要出去實習,要學的東西可多了。”
“去哪里?”
“聽棠哥說,前段時間有兩位從BJ來的議員到咱們鎮上考察,明天召開記者會,他要帶我們去采訪。”
“這是要跟當官的打交道啊,你行嗎?”偉昌懷疑地看著俊康。
“所以才要出去磨練啊,經驗是要靠慢慢積累起來的。”說完,俊康的目光落在了書桌上的記者證,凝視良久后陷入了沉思。
翌日,俊康、文舉、伯鑫在宇棠的帶領下,來到了記者招待會的現場。
此時,會場內外已經圍滿了前來采訪的記者,各種相機不停地對著主席臺上的人拍照,其隆重的場面不亞于市長蒞臨。
宇棠他們好不容易才擠到了較前的位置,只聽主持人說道:
“感謝蔡議員對此次農業考察的精辟論述,下面有請唐議員上臺發言。”
眾人把目光移向了正坐在議席上的一位中年男士,只見他舉止優雅地走上主席臺,面對媒體發言道:
“民以食為天,治國之道在于牧民,衣食足則知榮辱,倉廩足則知禮節,所以農業的發展對于國家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對這次的考察有很深的體會,記得去年來福州的時候,恰逢旱季,農民顆粒無收,到處都在鬧饑荒。現在,看到今年的收成這么好,跟之前的情況相比真是天壤之別。當然,期間我也發現在生產過程中所存在的一些不足之處,比如種植方法實施不當,防蟲滅害措施欠妥等等,這些都有待改進……”
臺上,唐議員滔滔不絕地發表著他的議論;而臺下,記者們手中的筆也沒有片刻的停歇,都生怕記漏第一手消息。俊康趁著唐議員講話的空隙,不經意轉頭看了一下宇棠,正在做筆記的宇棠速度異常迅疾,鋼筆在他的本子上不停地來回走動、靈活自如,看著紙上筆走蛇龍的字體,俊康的眼睛都瞪大了。平常,俊康只有伏在桌子上才能把字寫順,但如今要懸空做筆記,對他而言的確有困難,這也難怪他在看到宇棠深厚的功底時會如此驚訝。
“好了,下面你們有什么問題請隨便問吧。”唐議員話音剛落,各路記者都爭先恐后地舉手提問,宇棠也不例外。
記者們提出的問題,大到古今中外的農業發展史,小到各地的人文風俗差異,都囊括其中。在這些問答中,宇棠就爭取到了好幾題。
宇棠看到俊康一直沒有說過話,便鼓勵他說:“俊康,有什么想問的就大膽地問,別緊張。”
俊康點了點頭,深呼吸一口氣,自信地舉起了手。由于他站得比較靠前,唐議員很容易就看見了,伸手示意讓他提問。
“唐……唐議員,請問您對今后在農業改革方面有什么計劃?”俊康略帶緊張地提問道。
“首先,我會引進先進的生產技術來提高農作物的生產水平;其次,對于農田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也要加以改良;再者……”看到唐議員如此重視自己提出的問題,認真作答,俊康也不敢怠慢,全神貫注地把唐議員的話語都記錄下來。
站在身后的文舉也不甘示弱,正想舉手提問,卻被旁邊的人碰掉了他的筆,人多位窄,丟失的筆已不知去向,想問人借筆,可他環顧四周,又有誰的手是停過的?無奈之下,他只好在提問后憑記憶記下了回答的內容以及后面的發言。
回到報社后,各人匯報了自己的工作成果。陶翁滿意地說:
“很好,你們今天的表現都很優秀,尤其是俊康和文舉,第一次出去采訪就爭取到了發言權,敢于提問,精神可嘉。你們都把自己做的筆記好好整理一下,寫一篇新聞交上來。”
說干就干,大家開始在自己的座位上忙碌起來,俊康不停地翻看筆記,邊看邊做修改,還加上一點自己的見解和評論。伯鑫今天雖未曾發問,但他也在盡責地做好攝影的工作,無論遠拍、近拍、特寫他都能輕松完成、游刃有余,此刻他正在回想起拍過的照片,思索著要給它們配上個什么樣的小標題才好,來個圖文并茂。至于文舉,在查看一小部分筆記的同時,也在努力地回想起記憶中的內容,希望能找到一些有用的信息。
當所有的稿件都交齊后,陶翁又說:“為免今后再發生報道失實的情況,你們的筆記要統統上交核查,老楊,核查的工作就交給你去辦。”
“是,社長。”楊主編回答道。
“陶社長,我有件事不知道該不該說。”文舉突然叫住了正要離開的陶翁。
“文舉,有話直說無妨。”陶翁和藹地說。
“我……我的筆記不全,能不上交嗎?”文舉心虛地說。
“筆記不全,那你的新聞材料是從哪里來的?”陶翁奇怪地問。文舉知道再也瞞不住大家了,只好將實情和盤托出。
“什么?你自己提的問題,一個字答案都沒寫,只用腦袋就能記得住?”楊主編懷疑地問。
“你們相信我,雖然這只是個意外,但我真的記住了,我肯定我沒有記錯!”文舉保證道。
“不是我們不愿意相信你,但好記憶總不如爛筆頭,別的還好說,可是問答部分必須是被訪者的原話,不能有任何偏差。之前報道失實的風波雖然過去了,但群眾心里的陰影還在,我們真的擔不起這么大的風險啊!”陶翁委婉地說。
“要不你們給我點時間,我再重寫一份,我保證不會出絲毫的差錯。”文舉極力哀求道。
“沒有實時的記錄作為依據,重寫再多也沒有用,這次就算了,報社不會追究你的責任,不過你的稿件恐怕就不能發表了。”陶翁遺憾地說。
“為什么?你不相信我?”文舉不甘心地問。
“我是在為大局著想,只要是有問題的稿件,一律不采用。”陶翁用平靜而堅定的口吻說道。
文舉看著陶翁遠去的身影,失望不已。
結束了一天的工作,俊康去照相館取回曬好的照片,在路上仔細端詳著。偉昌拍的照片,焦點清晰,焦距恰到好處,完全想象不到竟是出自一個初學者之手,比起自己拍的半成品已經夠專業了。
“偉昌,沒想到我才跟你講過一遍,你就學會了,真是出乎我的意料。”回到家的俊康把照片遞給偉昌說。
“我就說嘛!哪會有這么難?”偉昌不以為意地說。
“真沒看出來,你居然對攝影這么有天分,我要有你的一半就好了。”俊康羨慕地說。
“你也別灰心,我看你拍得也不是太差,以后多加練習就行了。”偉昌安慰道。
“既然你那么喜歡攝影,下次我去采訪的時候,你來當我的攝影師,專門負責拍照,怎么樣?”俊康提議道。
“沒問題,以后需要人拍照的話,跟我說一聲,保證隨傳隨到。”偉昌大方地說。
“好,就這么說定了!”俊康笑道。
“媽,怎么樣,我沒說錯吧?將來我肯定能成大事兒。”偉昌得意地看著雪嵐說。
“是,知道你厲害了,那你以后就多幫助俊康,順便也展示一下你的本事。”雪嵐看到偉昌有了一技之長,心里也替這個兒子感到高興。
幾天后,報紙終于印出來了,大街小巷到處都是報童們的叫賣聲,引得路人紛紛爭相取閱。
“嗯,寫得好,他的文章我是每期必讀,讀完以后,那感覺真是大快人心啊!要是我學生寫的作文也能像他那樣,少點八股的味道就好了。”一教員贊賞道。
“下邊這篇寫得也不錯,見解獨到,評論也很有見地,雖然文筆稚嫩了一點,但比起那些只會打官腔的老手來說,這個要真率多了。”一同僚表揚道。
“還有這幾張照片,拍得也很清晰,不像以前的那些,總是黑乎乎的一團,眼耳口鼻都分不清楚,上面的標題也很有意思,妙趣橫生卻又不失莊重。”另一同僚欣賞道。
群眾的眼睛到底是雪亮的!毋庸置疑,宇棠的文章又上了頭條,俊康寫的報道尾隨其后,還有伯鑫精心挑選的照片和附帶的標題也在要聞版占有一席之地。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刊登出來,初嘗喜悅的他們都興奮不已。可憐的文舉,通覽全文,只有在公布新晉學生記者名單這一欄里才找到自己的名字。更讓他難堪的是,在排列的名單中,俊康排在第一位,而自己卻排在了最后一位,用的還是最小的字號。文舉感覺自己受到了莫大的恥辱,由起初的不甘轉為嫉妒,伴隨著這份隱藏的敵意,文舉悄悄地將報紙撕成了兩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