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105▄
- 萬始朝元
- 高振耘
- 3964字
- 2025-01-08 09:55:06
魏國的太子在宗廟舉行冠禮,魏王拓跋宏想變更北地習俗,召見群臣對他們說:“你們要朕遠追商、周呢?還是希望朕不及漢、晉呢?”
咸陽王拓跋禧回答說:“群臣都希望陛下能超越前代的圣王。”
拓跋宏說:“如此說來,是應該變易風俗習慣呢?還是應當因循守舊呢?”
回答說:“但愿圣王政事日日革新。”
拓跋宏說:“是希望功業只到我為止呢?還是希望能傳留到子孫后代呢?”
回答說:“但愿傳到一百代。”
拓跋宏說:“這么說一定要有所創新,你們不能違背命令。”
回答說:“皇上命令,臣下服從,誰敢違背?”
拓跋宏說:“名分不正,言辭不順,禮樂就不能振興。現在我要禁絕鮮卑的語言,完全遵從中華的漢話。年齡三十歲以上的,習性養成已很久,或許一下子不容易改變。三十歲以下在朝廷任職的,不準依舊說鮮卑話。如果有故意說鮮卑語言的,要加以降職貶除,各位自己應該深刻警戒,王公卿士認為對不對?”
回答說:“確實像陛下的圣意。”
拓跋宏說:“朕曾經與李沖討論這個問題,李沖說四方的語言不同,不知究竟以誰說的為標準,他說皇帝說的就是標準的了。李沖這話,論罪該處死啊!”
于是回頭對李沖說:“你辜負國家,應讓御史拉下去處斬。”
李沖連忙脫了禮帽叩頭謝罪,拓跋宏又責備留守洛邑的官員說:“昨天看見婦女們還穿著夾領小袖的衣服,你們為什么還不遵守以前的詔令?”
那些官員都自認有罪,一個個請求寬恕,拓跋宏說:“朕說的不對,你們應該在朝堂上力爭,為什么入朝就都順著旨意,退了朝就不遵從呢?”
治書侍御史薛聰是薛辨的曾孫,品行正直有見識,他很看高自己,不隨便與人交往。即使在看不見人的房間,也整天嚴肅莊重,見到他的人沒有不肅然起敬的。他廣泛閱覽古代典籍,精力過人,對于前人的言行,也多有深入的研究和了解,辭藻辯駁與應對更是他所擅長的。
遭逢父親喪事,薛聰在墓旁修建房舍守孝,哭泣的聲音使路人悲傷感動,兄弟的情誼和睦深厚,但家教特別嚴,弟弟們即使成家做官,常常也免不了要受棍棒的懲罰,都對他肅然起敬。不到二十歲,州郡征用為主簿。
太和十五年開始做官,擔任著作佐郎。在當時,拓跋宏留心于厘清氏族,審定官秩品級,士大夫入仕做官,優等的人也只能擔任奉朝請,薛聰一開始就是著作佐郎,當時的人都評論稱贊他。后來升任尚書侍御史,所以他彈劾的人,即使是強橫也不回避,拓跋宏有時想寬恕人,薛聰就據理爭辯。拓跋宏常說:“我看到薛聰,不能不感到害怕,何況是其他人呢?”
從此權貴外戚都不敢妄動,屢經升遷到直閣將軍,兼任給事黃門侍郎、散騎常侍,依然擔任直閣之職,薛聰很受拓跋宏的信任,對外把他看作德才兼備的能臣,對內把他視為可靠的心腹。親信禁衛之兵,都委任薛聰管轄統領,所以整個太和年間,薛聰一直擔任直閣將軍。
群臣退朝以后,薛聰總是陪伴侍衛在皇帝身邊,談話直到夜深人靜。時政得失他都參與謀劃,時常勸諫皇帝的過失,所進諫的事多被皇帝采納。他穩重沉著細密,外人無法窺探行跡,拓跋宏想要提升他的名爵地位,他總是堅持推辭不接受,拓跋宏也很體恤了解他,對他說:“你的道德修養已經很高,本來就不是用官爵可以使你感到榮耀的。”
又任命他為羽林監,拓跋宏曾和朝臣議論天下姓氏的地理位置和人物,拓跋宏認為:“北方人稱土做拓,稱后為跋。魏的祖先出于黃帝,以土德稱王天下,所以叫做拓跋氏。土,黃中的顏色,萬物的根元,應該改拓跋氏的姓為元氏。各功臣舊族從代遷移來的,姓氏有重復的。都把它改了。”
于是開始把拓跋氏改為長孫氏,達奚氏改為奚氏,乙旃氏改為叔孫氏,丘穆陵氏改為穆氏,步六孤氏改為陸氏、賀賴氏改為賀氏,獨孤氏改為劉氏,賀樓氏改為樓氏,勿忸于氏改為于氏,尉遲氏改為尉氏,其余所改的不能全記下來。
拓跋宏又對薛聰開玩笑地說:“世人都說你們薛氏是蜀人,肯定是蜀人嗎?”
薛聰回答說:“我薛氏的遠祖廣德,世世代代在漢朝做官,當時人稱之為漢人。我的九世祖薛永,隨劉備入蜀,當時人稱為蜀人。我現在事奉陛下,只能算臣虜不能算蜀人。”
拓跋宏拍手笑著說:“你自己說明不是蜀人就行了,何必還要挖苦我呢?”
拓跋宏非常重視門第家族,因為范陽的盧敏、清河的崔宗伯、滎陽的鄭羲、太原的王瓊四姓,是門望士族最推崇的,就有意把四姓的女兒迎娶來安排在后宮。隴西人李沖憑著才學識見被任用,是當朝顯貴的重臣,他所締結的姻親,沒有不是清譽的望族,拓跋宏也娶了他的女兒做夫人。
然后詔令黃門郎、司徒左長史宋弁厘定各州的士族,多有加以升級,也有降等的,又下詔令說:“代人最初沒有什么姓氏家族,即使有功臣或賢德者的后裔,同貧寒卑賤出生的沒有什么兩樣。所以做官顯達的地位高至公卿,自小功、大功的,至齊衰的親屬,仍然居于卑下的職位。其中穆、陸、賀、劉、樓、于、嵇、尉八姓,自太祖之來,在當代功勛顯赫,地位高至公卿,明顯可知,通知司州、吏部,不讓八姓之人擔任卑下的職務,看成和盧、崔、鄭、王四姓一樣。除此以外,應當排列士流的,不久再另下敕令。舊時部落長老,而皇始以來三代做官在尚書以上,以及品第登列王公的,也確定其姓。其中長老的后嗣,而官位不顯赫的定位族,如果本來不是長老,而官位顯赫的也定位族,大凡這些姓族,都應該細加考核,不允許作假冒認。命令司空穆亮、尚書陸琇等人詳細擬定辦法,務必讓他們平正公允。”
陸琇是北魏太保陸馥的兒子,陸琇九歲那年,父親陸馥很是為自己繼承人的事情發愁,他感到自己已經年老,精力不濟,必須盡早在六個兒子當中選出一人來繼承家業。可大兒子忠厚有余,又智力不足。二兒子雖然精明,卻不喜歡讀書,三兒子體弱多病,不能為業。四兒子性情魯莽,難以統攬全局。五兒子癡呆更無指望。只有六兒子比較合適,可是陸琇現在只有九歲,年齡實在太小,難以支撐大業。為此陸馥憂心忡忡,一連幾日寢食不安。
父親苦惱,做為兒子的陸琇也非常擔憂,遂問道:“我看您近日來愁容不散,必有心事,不妨說給兒子聽聽,我或許能為您分憂呢!”
陸馥見陸琇發問,長嘆一聲說:“唉,想你祖父有十二個兒子,我為長子以才學繼承了家業,如今我已老矣,而你的幾個哥哥都難撐大業。你勤奮好學,是我心目中的理想人選,可是你尚年幼,怎么能讓我放心呢?”
陸琇聽罷不禁一笑,回答說:“父親,繼承家業不是比力氣大小,您又何必為兒子的年幼擔心呢?”
陸馥聽兒子如此一說,自感眼力不錯,心中釋然,于是放心地讓陸琇接替了自己的爵位。陸琇果然沒有辜負父親的重托,他在繼承爵位以后,越發勤奮讀書,專心事業,由于政績卓著,很受朝廷賞識。就在父親死后襲封建安王,歷任侍御長和光祿大夫,后又轉任祠部尚書和司州大中正等重要職務。
魏國舊有的制度,王國的諸嬪妃都應娶八族及清望門第家的女兒。咸陽王拓跋禧娶隸戶的女兒做嬪妃,拓跋宏深加責備,于是下詔為六個弟弟聘定妻子,對他們說:“以前所娶的,可做為妾媵。咸陽王禧能夠聘前潁川太守隴西人李輔的女兒,河南王干可聘前中散大夫代郡人穆明樂的女兒,廣陵王羽能夠聘驃騎諮議參軍滎陽人鄭平城的女兒,潁川王雍可以聘前中書博士范陽人盧神寶的女兒,始平王勰可以聘前廷尉卿隴西人李沖的女兒,北海王詳可聘吏部郎中滎陽人鄭懿的女兒。”
當時趙郡各姓李的人物尤其多,各有美盛的家風,所以當時談門第高貴的,總以盧、崔、鄭、王、李五姓為第一。眾人就議論,認為薛氏是河東興盛的家族,拓跋宏說:“薛氏,蜀郡人,怎能入郡姓?”
直閣薛宗起在殿下拿著長戟,出列回答說:“臣的先人,于漢朝末年在蜀做官,兩代以后又還歸河東,如今六代相傳,早不是蜀郡人了。想陛下黃帝后裔,受封在北方,難道也叫做胡人嗎?如今不能用郡姓,活著沒有什么意思。”
于是把長戟在地上摜碎,拓跋宏慢慢地勸他說:“如此說來,朕排列在甲,卿排列在乙了?”
于是把薛姓列為郡姓,并且笑著說:“卿非宗起,而是起宗了。”
拓跋宏又同群臣談論銓選調遷的問題說:“近代出身高低貴賤各有定分,這種做法究竟如何?”
李沖回答說:“不知上古以來,陳設官爵名位,而已是為了富裕人家的子弟呢?還是為了把政事處理好呢?”
拓跋宏說:“想把政事處理好而已!”
李沖說:“那么陛下為什么專門選取顯貴人家的子弟,而不選拔真正有才能的人呢?”
拓跋宏說:“只要有過人的才能,不怕在上位的人不知道,但君子的門下,即使沒有當代合用的人才,德行總是純粹篤厚,因此朕任用顯貴人家的子弟。”
李沖說:“傅說、呂望怎能用門閥地位來銓選他們?”
拓跋宏說:“非常特異的人,從古以來只有一兩個而已!”
秘書令李彪說:“陛下如果專門根據門閥地位來銓選官吏,不知道魯國的三卿同孔門四科的弟子,誰更優秀些?”
著作郎韓顯宗說:“陛下怎能以顯貴的承襲顯貴的地位,以卑賤承襲卑賤的地位呢?”
拓跋宏說:“如真有高明特異出類拔萃的,朕也不拘泥這個制度。”
不久劉昶入朝,拓跋宏就對劉昶說:“有人說,看有才能的就囑托重任,不必拘泥門第,朕認為不是這樣,為什么呢?因為清濁同流混雜在一起,士人和庶族、爵位和車服就沒有分別,這實在不行。我們現在八族以上的士人,品第有九種,九品以外,庶族的官位又有七等。如果有特異人才,也可以從興家一直做到三公。正怕賢才難得,也不能為一個人亂了我朝的制度啊!”
所以說,選舉的方法,先論門閥地位,然后再論賢德才能,這是魏、晉深刻的毛病,而歷代互相因循沒有能改變。所謂君子、小人的區分,不在于時代食祿與貧賤低微。就今天看來,是愚者智者都能夠認識到的,而在當時,即使拓跋宏那樣賢明,還難免有這個毛病。因此,能明白地辨證是非,不受世俗觀念迷惑的,確實是非常少的。
所以拓跋宏下詔說:“都城近郊范圍內七十歲以上的人,三月到京師參加養老的典禮。國老、老邁黃發的,給予中散大夫、郡守的榮銜。六十歲以上的,給予給事中、縣令的榮銜、庶老直接給予郡縣的榮銜,各自賜予飾有鳩鳥的拐杖、衣裳。各州品評人才的中正,各自推舉自己鄉里人民所敬仰的,年齡在五十歲以上、清寒簡素而修德守身、不曾做過官的人,授給他令長的職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