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281)
- 北緯三十度游記
- 張弘
- 6740字
- 2011-06-09 15:31:37
第十三部山城重慶
第十七章
山城霧都山霧間奇絕美景星羅棋布
巴郡渝州巴渝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
第一節(281)
奉節小寨天坑外星人工作間揭秘
忠縣中壩遺址華夏史水淹城探源
游船停靠在白帝城,長江三峽游程已告結束,同時,也正式登上重慶的大地。
重慶是中國四個直轄市之一,地處中國西南部,是長江上游地區的經濟中心、金融中心和現代化制造業基地。由于其歷史悠久,古有巴郡、渝州等稱呼,被GWY公布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因這里地理環境多山多霧,故又有‘山城’、‘霧都’的別名。
重慶座落在青藏高原與長江中下游平原的過度地帶,位于北緯28.10度至32.13度,東經105.17度至110.11度。轄區東西長470公里,南北寬450公里,總面積8.24萬平方公里。為BJ、天津、上海三個直轄市總面積的2.39倍,是我國面積最大的直轄城市。地處四川盆地東部,其北、西、南部分別由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大婁山環繞,地貌以坡度面積較大的山地、丘陵為主,故有‘山城’之稱。
重慶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公元581年隋文帝改楚州為渝州,古重慶簡稱“渝”。公元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后繼帝位,自翊“雙重喜慶”,升恭州為重慶府,重慶由此得名,距今已有800余年。具有三千多年悠久歷史的重慶,旅游資源十分豐富,這里有集山、水、林、泉、瀑、峽、洞為一體的壯麗景色,還有巴渝文化、民族文化,三峽文化、移民文化、都市文化與一爐的文化景觀。全市共有自然、人文景點300余處,特別是雄偉壯麗的三峽、璀璨多彩的重慶夜景、秀麗怡人的芙蓉江、規模宏大,技術精湛的大足石刻等等,都是重慶重要的旅游資源。
巴渝文化是長江上游富有鮮明個性的民族文化之一。巴渝文化起源于巴文化,它是指巴族和巴國在歷史發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間,大自然熏陶、惡劣的環境,練就了一種頑強、堅韌和驃悍的性格。因此,巴人以勇猛、善戰而稱。如川劇中的“變臉”、“噴火”、“水袖”等獨樹一幟的絕活,遠涉重洋,傳遍世界。
科考隊員是從長江三峽一路走來,到了奉節縣地界,他們從渝東北翼線路進入重慶地區。奉節地處CQ市東部,位于北緯30.29度至31.22度之間,屬四川盆地東部山地地貌,長江橫貫其中,山巒起伏,溝壑縱橫。旅游資源得天獨厚,自然、人文景觀星羅棋布。但科考隊員唯獨選擇了絕世奇觀——天坑地縫。
奉節的“天坑地縫”,位于長江三峽西部,奉節縣南部興隆鎮荊竹鄉小寨村的山區。東西長37.5公里,南北寬19.5公里,面積達340平方公里。轄天坑地縫、龍橋河、迷宮河、九盤河、茅草壩五大風景片區。最高海拔2084.2米;最低海拔236.4米。地縫中已開發的天井峽大橋至回頭石段約5千米,有棧道自羅家坪下到地縫,形成環線。溶洞豎井多而怪異,兩岸夾道的巖石千姿百態;巖壁上的叢林遮天蔽日,森然欲合;天坑地縫是一道絢麗多彩的丹青長卷;石林、溶洞、洼地、豎井等等,包羅萬象,應有盡有。
尤其是‘小寨天坑’,是世界上深度和容積最大的巖溶漏斗,口部最大直徑626米,最小直徑537米,坑底最大直徑522米,垂直高度666.2米,總容積11934.8萬立方米。天坑四面絕壁,如斧劈刀削,十分宏偉壯觀。坑中有無數幽深莫測的洞穴和一條洶涌澎湃的暗河。經中外探險家曾多次深入天坑探險,已探明天坑中的暗河經出水洞流向迷宮河,并推測天坑中的暗河來自神秘的大地縫。
天坑,是人們對地理學上喀斯特地質中‘漏斗’的俗稱,這一帶的天坑多得無法統計,有的小如茶杯,有的大如球場。而小寨特大天坑,是全球目前發現的最大的天坑,雄踞世界第一。地縫,也是讓中外科學家贊不絕口的一處世界奇觀。在兩島山谷之間,樹林陰翳著一條神秘的深谷,遠處望去宛如大地裂開的一條大縫隙。
更令人稱奇的是,在這片石灰巖地區,竟雕塑出一個神奇而龐大的地下洞穴群。千姿百態的地質、千奇百怪的洞穴、千瘡百孔的風景區,令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們稱贊不已,真正是“世界一流魔幻式洞穴”。
自1994年以來,雖然中國、英國、法國、愛爾蘭四國的探險家,先后有七、八次來小寨天坑探險,所發現也只能是冰山一角。迄今為止,已知小寨天坑是世界上最大的漏斗,無論是天井峽的寬窄、暗河龍橋河的長度,都堪稱“世界之最”。究竟還有多少洞穴及多少驚動世界的重大景觀,還很難說清。最起碼,小寨天坑現已引起全球科學家、探險家們的共同關注,人們相信,小寨天坑的神秘面紗一定會逐步揭開。
環球科考隊員這次來到奉節并不是為了觀景,所以他們下船后,便直奔小寨天坑而來。其中如英國地質學家布特等人,都是參加過這里的考察。科考隊隊長張翰東及美國“NASA”攻關部主任艾利克斯等,也是研究過這里的情況,決心這次要爭取搞個水落石出。
他們到了奉節便開車跨過長江大橋,沿著201省道南行,目標就是要奔向世界最大的小寨天坑。車隊先是在清澈湍急的河水畔公路上行駛,公路向著盤山上慢慢地攀升著,眼前陡坡急彎逐漸增多,但已爬上峽谷另一側頂峰,眼下的景色讓人們為之一振,仿佛把谷底翻過來看似的。用了大約一小時,來到了天坑景區,路邊的停車場的車輛已經排起了長龍。景區小道旁,當地百姓販賣著土特產,更多的是烤玉米、紅薯和茶雞蛋之類的,顯得熱鬧非凡。再前行即進入了景區,一塊“小寨天坑”的介紹,醒目的大字指示人們,這里就是小寨天坑。
小寨天坑,座落在北緯30.44度,東經109.29度附近。小寨天坑是構成地球第四紀演化史的重要例證,更是長江三峽成因的“活化石”,故被全世界譽為“天下第一坑”。被國家建設部首批選入《中國國家自然遺產、國家自然與文化遺產預備名錄》。
走進景區,首先天坑給人們的印象是,露出地面的巖壁向兩邊伸展,像一只巨大的蝴蝶振翅欲飛。在進口觀景臺看天坑局部,坑壁四周陡峭,峭壁上有小道通到坑底。第一步需要先下到300米深處的一級臺地,雖然小路上多有濃蔭遮護,但三月的氣溫已經很高了,大家無不汗流浹背。
但下行臺階逐漸變陡變窄了,大約走了一個多小時,從密林的間隙中看到了坑底,一條地下河從洞中涌出,其轟鳴聲清晰可聞。仿佛已經來到了坑底,但往下一看,坑底的游客小如螻蟻;再望上一看,四面峭壁合圍,頭頂藍天宛如一面恬靜的湖泊。但仰視過久,頓時覺得頭暈腿軟。
大家再下行百十米,坑底形態一覽無余,小寨天坑之精華盡現眼前。此時此地人們無不盛贊天地造化之神奇,感嘆大自然鬼斧神工之巨大威力!
距坑底越近,氣溫越低,濕度越大,石階上苔蘚濕滑。地下河水量之大出人的意料,向導告訴大家此水從附近地縫過來,又悄然鉆入地下不見了。大家終于抵達了坑底河邊的一塊巖石上,只見四周陰暗潮濕,天空變小,人們抬頭觀看,游客真正如‘坐井觀天’之蛙了。從臺地上降落了兩條瀑布,半空中已經散落成水花,在坑底連星星點點也不見蹤影。
絕大多數游客到此處難以前行,便告一段落了。但來自中國洞穴協會的向導,卻告訴大家“我們的探險才剛剛開始”。只見他同布特到最前邊帶領大家,在陰暗濕滑的洞底,繼續向下行摸索著前進。只聽前面“噗通”一聲,一位壯士跌滑倒了,把臺相機摔得粉碎。原來是萊.讓,想獨辟蹊徑,結果弄巧成拙,白敬文迅速上前救護。一切安然無恙,只惹來大家一頓哄笑。人們繼續默默無語地跟著向前走著,
科考隊員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又經過無數次地披荊斬棘,小心翼翼地向著一處陰暗的洞穴前進著,突然,黑暗中一群蝙蝠被驚動,在四周亂飛亂撞,有的干脆直撞人們的身上,并發出“吱吱”的怪叫聲。就這樣,他們又前行了300多米,布特說:“外星人的工作間,就是這兒。”張翰東比劃著手勢說:“大家先不要爭著過來!”只見他與艾利克斯對周圍的環境空氣作了測量,其結果,艾利克斯說:“這里的伽馬射線、地磁極等指標還算正常,只是目前這里是在巖縫里,由于陰暗潮濕,空氣較為稀薄,所以,最好這里不能久留,到眼前看看拍個照就行了。”
大家都在輪番參觀,唯獨張翰東卻蹲下做詳細地作了記載:確實看到了七個三角型箱子,與布特教授所說的七個圓球一樣,也排列成曲線圖形。他還帶著手套摸了摸箱子,好像不是金屬做成的。艾利克斯也湊了過來,并用類似小鉗子的工具,鉗下了一個小角,包在塑料袋中準備拿回來化驗。
他們走出洞口,沿著羊腸險道下到天坑最底部,布特安裝好超導遠紅外探測攝像器,從天坑底部自下而上地對數百米高的峭壁做著一圓周掃描時,考察隊發現在峭壁內6米深處確實隱藏著七只直徑為4米的大圓球。這些大圓球按曲線排列,球面上還刻著一些無法破譯的文字與符號。艾利克斯用“裂變徑跡法”測定,大圓球距今7500~8000萬年,其主要成分是金屬鈦。
在天坑底部,布特又帶領大家發現了那個多棘恐龍的頭骨化石,并講解著:這是生活在侏羅紀的恐龍,距今1.5億年至7500萬年以前的食肉類恐龍。令人們困惑不解的是,這個頭骨竟被鋸成相等的兩半,之后又縫合,切割痕跡十分整齊,其手術水平與現代醫學水平不相上下。很難想象是地球人類所為,那么,是誰實施了外科解剖呢?
2006年8月,中國洞穴研究協會派了8名科學家和探險家,會同國際洞穴協會聯合組織了第九次科學考察活動,對小寨天坑進行為期15天的考察探險活動。據此有人推測,這個天坑,很可能是地外“智慧生命”的一個工作基地。否則,在洞內參觀的人們,時間稍長為什么感到渾身像有電流通過而四肢麻木呢?
人們在困惑到極點時,就會想方設法地尋求救助。科考隊員們走出天坑后,張翰東的頭一件事就是咨詢大壯。當趙曉敏給大壯發去消息后,大壯當即就發回了答復:
“張翰東您好:關于重慶‘小寨天坑工作間’問題,經小溪查閱法艾東宇宙檔案,那里確系外星人的工作間,但并不是法艾東人的工作基地。目前地球上研究飛碟問題的專家幾乎都知道,地球有史以來,經常造訪的外星生命至少有四種:即類似法艾東人、試驗用動物、類人的外星人、機械人。再細分析外星人種類:一是矮小、頭眼較大的太陽系內外星人,如法艾東人;再是身材巨大的,來自太陽系外的外星人。而這個工作間,就是他們在一億年前考察地球時建造的。當時是為了觀測火星大沖蒞臨小寨天坑上空時,由大圓球接收到信息,再傳給工作間處理。但由于當時地球是恐龍稱霸的時代,嚴重地影響了對地球的考察,久而久之將其工作間廢棄了。不過,對小寨村來說是好事。這個遠古外星人的工作遺址,對于這個由暗河沖擊碳酸巖層塌陷形成的地質奇觀來說,無疑為之蒙上了更加神秘的面紗,一定會招徠好奇探秘的全世界人們來到這里,從中發展這里的旅游事業。”
離開奉節縣繼續上溯長江,經過云陽縣時,只見雄踞長江南岸的一幢飛檐亭閣映入眼簾。向導介紹說,這是巴蜀勝景之一的張飛廟,當時人們為了祭祀三國名將張飛而修建命名的。說話間游船拐過了江灣,經過了萬縣,又見長江北岸,孤峰突起,寨樓凌空。一問向導,原來是忠縣在即。這樣秀美的景致,大家豈能錯過?
忠縣位于CQ市中部,三峽庫區腹心地帶,地處北緯30.03度~30.35度,東經107.3度~108.14度,面積2183平方公里。境內低山起伏,溪河縱橫交錯。忠縣是三峽工程移民搬遷重點縣,老縣城三分之二被水淹,通過移民搬遷建設,忠縣將彰顯“一城兩岸,帶狀組團,山水園林,橋島特色”。被譽為山城特征,水城神韻,島城風貌,月城形象的“東方威尼斯”城市。
忠縣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人類就在這塊土地上勞作、繁衍,創造了早期的忠州文化,,成為華夏文明之一的長江搖籃重要組成部分。忠縣是巴文化的主要發祥地之一,文字記載的歷史已達2300年。周朝為巴國地,唐貞觀八年為紀念戰國時期州人巴曼子“刎首留城”和漢末巴郡太守嚴顏,‘寧當斷頭將軍,而不做投降將軍’之壯舉,唐太宗賜臨州為忠州,民國二年設忠縣至今。
忠縣不僅人杰地靈,而且旅游資源非常豐富,有“世界八大奇異建筑”之一的江上明珠“石寶寨”、有享譽“江中仙島”之稱的“皇華城”、有被稱為“人間勝境”的“白公祠”、還有“避暑勝地”天池山、風景秀麗的翠屏山及“中華一絕”的漢代文物等等。尤其是近代在干井鎮開發的中壩遺址,被專家譽為“中國活的二十四史”。
游船停泊在石寶寨,在長江北岸臨江有一俯高十多丈的巨石,陡壁孤峰,拔地而起。相傳為“女媧補天”所遺的一尊五彩石,故稱“石寶”;此石形如玉印,又名“玉印山”。明末譚宏起義,據此為寨,“石寶寨”名由此而來。
石寶寨塔樓依玉印山修建,依山聳勢,飛檐展翼,造形十分奇特,始建于明代萬歷年間,經康熙、乾隆年間修建完善,整個建筑由寨門、寨身、閣樓組成。共12層,56米高,全系木制結構。原建9曾,隱含“九重天”之意,1956年新中國成立后,在修補建筑時所建的頂三層。石寶寨是中國目前僅存的幾座木結構建筑之一,被國際上稱為“世界八大奇異建筑”之一。石寶寨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盆景”和江中“小蓬萊”,必能引來全世界的旅游者的青睞。
關于石寶寨還有很多的民間傳說,最著名的如“出洞米”:相傳石寶寨的玉印山有個出米洞,每日都有米從洞口流出,以供和尚們食用。終有一天,一個和尚不知好歹,偷偷將洞口鑿大,以圖多撈一把米上街換錢。不料,天不遂人意,從此那洞口竟粒米不出了。從傳說中既感受到蒼天的恩賜;又尖銳地揭示了世人的貪心。
科考隊員們離開石寶寨,便在游船中瀏覽了名為“江中仙島”的皇華城。位于重慶忠縣城東約四公里處,浩瀚的長江之中,一座方圓約2平方公里,海拔272米的孤島拔江而起。只見環島懸崖峭壁,據向導介紹,島上平坦如砥,田疇交錯,林泉井邑,城桓斷壁,石馬奔騰,這里就是風景秀麗的皇華城。
滾滾長江自西向東橫穿忠縣,忠州鎮是縣政府駐地,因為這里是三峽庫區搬遷的重點縣,老城三分之二已被淹沒,縣領導在接待我們時強調,老城居民多數已搬遷,以后再看三峽移民文化,只有老城風貌留存最多,所以我們要看重老城,這就是我們獨有的資源,以創新的思維,依托現有的半城,打造文化旅游創意產品,這是最符合忠縣發展實際的,以“忠、義”二字詮解三峽移民精神的根本。
王自治說:“請問中壩遺址在哪里?現在是否已變成水下遺址了吧?”
縣領導旁邊的忠縣文物管理所的所長回答:“中壩遺址位于三峽庫區腹地,就在縣城的正北6公里的干井河兩岸的臺地上,遺址東西長約350米,南北最寬約140米,總面積約5萬平方米。由于河水的常年沖刷,使遺址的主體部分現已淪為一座面積約7000平方米的孤島,故被稱為中壩遺址。”
王自治又問:“是什么時間發現的中壩遺址?”
所長說:“中壩遺址始于上世紀50年代末被發現,1987年,在SC省文物普查工作中,被重新發現確認后,1997年三峽庫區文物保護搶救工作正式實施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擔了該遺址的搶救性發掘工作。中壩遺址搶救出土文物總量達20多萬件,相當于國內一個大型博物館的藏品數量。”
趙曉敏問:“您能詳細介紹一下嗎?是否有稀世珍品?”
所長繼續回答著:“忠縣出土文物包括陶、石、骨、銅、鐵等質地的各類器物小件4035件總計約20萬件。最為典型的器物,是新石器時代到戰國晚期的器物群。包括敞口深腹小平底缸、盤口罐、侈口罐等,具有鮮明的本地土著特色。特別是當時考古學者們,還是首次發現了奇異的唐代‘瓦棺葬’。”
王自治問:“我聽說你們發掘了5000年連綿不斷的‘通史’式遺址,是這樣嗎?”
所長回答:“中壩遺址文化層厚達12.5米,從上到下依次為新石器時代、夏、商、西周、春秋、戰國、秦、漢、南北朝、唐、宋、明、清,十分完整地展現了五千年至今的中華文明史。專家們說,像發掘中壩遺址這樣‘通史’式的遺址,不但在國內絕無僅有,在世界上也是極為罕見的。因此,1998年中壩遺址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艾晶也問道:“能說說發掘中壩遺址的重大意義嗎?”
所長說:“考古工作本身就是一種非常有意義的。自1997年SC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進駐中壩以來,長達6年的搶救性發掘,他們認為中壩遺址,是三峽重慶庫區最重要的遺址,其地層堆積之厚、延續時間之長、出土遺址遺跡之豐富,在中外已發現的遺址中,都是極為罕見的。其文化信息的蘊含量難以估量,因而被稱作重慶庫區5000年歷史的縮影和見證。需要強調一點是,眾多難得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遺跡、遺物,為研究三峽庫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提供了重要而豐富的實物資料。另外,中壩遺址還有助于揭開神秘的巴文化之謎。中壩遺址最高海拔僅148米,自上個世紀末已被永埋水底,這個‘通史’式的中壩遺址,將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從這個觀點出發,讓我們再一次表示,向考古工作者們致敬!”
科考隊員們沿著北緯三十度線繼續向西推進,CQ市在召喚。
(第十三部第十七章第一節結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