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278)
- 北緯三十度游記
- 張弘
- 7077字
- 2011-05-08 13:24:30
第十二部第十六章
第三節(278)
上溯長江高峽平湖神女迎遠客
會師巴東古道懸棺巴人揭疑謎
一分隊離開荊州長江天鵝洲白暨豚自然保護區后,決定上溯長江,首先來到了素以“楚蜀咽喉”之稱的宜昌。YC市位于長江中上游交界處,地處長江三峽的西陵峽口。宜昌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故古稱夷陵,素以為“荊宜要沖,鄂西重鎮”著稱。歷史悠久的宜昌,是楚文化的發源地,在春秋戰國時為楚西寨,自古是鄂西政治、軍事的中心,自古為筆兵家必爭之地。如三國的“長坂坡之戰”和“夷陵之戰”都發生在這里。
宜昌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曾養育了著名的愛國詩人屈原、民族團結的使者王昭君等。古今著名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歐陽修、郭沫若等都來過宜昌,并留下了光輝的詩篇。
宜昌的中心城區,由長江穿城而過,長江三峽風景名勝區的重點景區西陵峽景區和龍盤湖風景區點綴其間,長江葛洲壩和三峽工程雄踞市內,葛洲壩電站為中國之最,三峽大壩電站為世界之最。
三峽是萬里長江第一段山水壯麗的大峽谷,為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它東起湖北YC市的南津關,由西陵峽、巫峽、瞿塘峽組成,全長191公里。它是神州山水的瑰寶,長江風光的精華,是中國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大峽深谷,有許多名勝古跡,同這里旖旎的山水風光交相輝映,古往今來,閃爍著迷人的光彩,名揚四海。長江三峽是世界大峽谷之一,以壯麗山河的天然勝景聞名中外。
科考隊員們來到了三峽大壩瀏覽,為了進一步開發長江水利資源,國家在YC市三斗坪建成超巨型三峽水利樞紐工程。這個工程由攔河大壩、泄洪建筑物、水電站、和通航建筑物等部分組成。建成后,三峽水位升100米,真是高峽出平湖,蔚為壯觀。總工程期18年,工程總投資900.9億人民幣。水庫面積1084平方千米,總容量393億立方米,防洪庫容量221.5億立方米,水電裝機總容量1768萬千瓦,年發電量840億千瓦小時。
三峽工程對于防洪、發電、航運有著數不盡的好處。但有得就有失。據統計,由于三峽庫區水位上升多達135米,被淹沒的國家級文物有一處、省級保護文物5處、縣級保護文物10處。如位于SC省涪陵城北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的白鶴梁,在離南岸100米的江水中,唯遇江水特別枯落時才露出水面。這是古代的一部珍貴的千年水位資料,現在已淹沒與水下。再如豐都‘鬼城’現已成為鬼島;白帝城已成為孤島;石寶寨已成為江中樓閣;奉節將全部被淹;張飛廟已被遷。從峽谷景觀看,夔門雄風已大失,巫山的朝云暮雨難經預測,可能正在發生變化,西陵峽已成為風平浪靜。
西陵峽,從湖北的宜昌、秭歸開始,長約75公里。它包括兵書寶劍峽、牛肝馬肺峽、崆嶺峽、燈影峽等眾多急流險灘組成,西陵峽以灘多水急,礁石林立,航道迂回曲折而聞名。但如今的西陵峽長江航道經過多次整治,特別是葛洲壩水利工程建成后,早已變成水勢平緩,過去那種行船之艱難的狀況,已經成為這里的史話。
隊員們開始蹬上游船瀏覽三峽壯麗的風光。走出西陵峽僅十多公里的三峽北岸,置身于兩側絕壁千尋的峽谷之中,可以看到離地一百多米的懸崖處,大洞口擱置一具古棺,棺蓋已經掀開,斜沉棺面,這就是大棺木崖。大棺木崖的對面,又是一座高插入云天的大山,三峰相疊,形如太極圖,名曰太極山。大家用望遠鏡看去,在刀削斧劈的山崖中間,又有兩個山洞,洞里都有古棺,這就是小棺木崖。
向導介紹說,據鄉間古老的傳說這里葬著萬年之久的古人,洞中有無數的金銀財寶,還有一箱箱“無字天書”,凡夫俗子得不到這些寶貝。據說上個世紀二十年代,棺木崖下住著國民黨的軍隊,有個連長自認為是不俗之人,財迷心竅,爬上洞中去搜寶,結果被摔得粉身碎骨。到了五十年代,本地一位會爬崖的采藥老人,帶著三個勇敢地小伙子,系上麻繩,爬進了棺木崖的洞中,才第一次揭開了這個古洞神秘莫測的面紗。
大棺木崖的洞口寬約四米,高五米,深十米,中間一條巷道直通洞底,兩側棺材碼棺材,不下數百。全是獨木挖成,獨木棺內未經刨削,茬口粗糙,似乎用錛斧一類工具挖鑿的。棺內尸骨的頭部一律朝向洞里,尸身裹著麻布,外包水竹薄蓖席,用細蓖條捆扎,墊在白晶晶的細砂上。棺材四周還有殘缺不全的灰色陶瓷和獸骨,巖壁上還有壁畫。洞底有一耳洞,被一塊巨大的石塊堵住。洞中別無它物,只是進入洞中,總使人覺得有一種神奇莫測之感。
心急口快的趙曉敏,又不能打斷向導的講解,便問起身旁的王自治教授來:“王教授,千刃絕壁上的懸棺真是讓人難以理解。您說棺木為何懸于此崖上?古人是怎樣把它們放置上去的呢?懸棺內葬的究竟是什么民族什么人呢?到底是什么觀念支配了古人的意志呢?”連珠炮式的問題提了一大堆,王教授一時又難以回答,便推脫地說:“別急,三峽有得是懸棺要看,尤其是到了大寧河小三峽,那里的懸棺比這兒還多,全都隱身在云霧繚繞的峭壁之上。那時我再從頭講起,怎么樣?”
游船繼續沿著西陵峽畔溯江而上,在距宜昌40公里處,便來到了宜昌所轄的秭歸縣。向導介紹說:這里是三峽工程所在地,是中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故鄉,是整個三峽旅游的起點和終點,更是連接三峽、神農架的重要節點。秭歸歷史悠久,文化燦爛,這里不但誕生了世界文化名人屈原,而且古代美女王昭君就是從這里出寨。世界龍舟運動從這里起源,至今保留著賽龍舟、吃粽子、掛艾蒿、辦農民詩會等古老習俗。這里物產豐富,尤以臍橙享譽中外,被國家命名為“中國臍橙之鄉”。游船繼續向上游駛去。
一路走來,游船帶領隊員們瀏覽了長江三峽在最長、灘多水急聞名的西陵峽后,行至秭歸的香溪河口,西陵峽行程結束,并直接進入巫峽。巫峽位于三峽中間,東起巴東縣官渡口,西至重慶巫山縣的大寧河口,綿延45公里。這里的峽谷特別幽深曲折,是長江橫切巫山主脈背斜而形成的。巫峽是三峽中最為可觀的一段,宛如一條迂回曲折的畫廊,充滿詩情畫意,處處有景,而且景景相連。尤其是“巫峽十二峰”,更顯得群峰競秀,氣勢崢嶸,云霧繚繞,姿態萬千。
張翰東示意讓游船到前面的巴東縣停一下,原因是與二分隊約定在這里會師,明天就是3月3日,共同去神農架考察。隊員們卻一致反對,其理由是:好容易來到了神女峰下,而今晚會師,可是現在還有一個下午的時間呀!無奈的分隊長,只得強調晚上六點必須返回巴東。大家紛紛應諾著,游船開過屬于巫峽的官渡口,一會兒游船就來到了神女峰下的神女洞江岸,大家紛紛離船登岸,開始攀爬神女峰。
神女峰又名望霞峰、美人峰。是巫山十二峰之一,位于巫山縣城東約15公里處的巫峽大江北岸,一根巨石突兀于青峰云霞之中,宛若一位亭亭玉立、美麗動人的少女,故名神女峰。每當云煙繚繞峰頂,那人形石柱,像披上薄紗似的,更顯得含情脈脈,楚楚動人。每天都是第一個迎來燦爛的朝霞;又是最后一個送走絢麗的晚霞。故名“望霞峰”。
據向導介紹,早在二十四億年前,這里的海底礁石和第四紀冰川巖石星羅棋布,經過天地造化,鬼斧神工,不但形成了美麗的神女峰,而且還使這里的巫峽十二峰各有特色:有的若金龍騰空、有的如雄獅昂首、有的似鳳凰展翅、有的像少女亭亭玉立,千姿百態,嫵媚動人。其中以神女峰最秀麗也最有名。尤其是三峽大壩蓄水后,游人泛舟神女的石榴裙下仍需仰頭眺望,才能欣賞到神女的綽約風姿。
艾晶說:“向導,能給我們講個神女峰的傳說故事嗎?”
向導說:“我給講個‘巫峽十二峰’的故事吧。”向導一邊領路一邊講述起來。
相傳,在夏禹治水的年代,瑤池里住著西王母的第二十三個女兒瑤姬,她聰慧美麗,心地善良,活潑開朗,但耐不住天宮中寂寞的生活。與八月十五日這一天,她邀請身邊的十一個姐妹,偷下凡間,騰云駕霧,傲游四方。當她們來到巫山時,只見十二條惡龍興風作浪,正在治水的大禹也被洪水圍困于期間,瑤姬十分敬佩大禹,決定助他治水,便送給他一本《上清寶經》亦關于治水的書。
還沒等告訴他如何破譯這本書,她與眾姐妹一起,被西王母派來的天兵捉回瑤池。最后,十二位仙女掙脫了神鏈,重返人間,幫助大禹疏通了峽道,解除了水患。從此,瑤姬愛上了三峽,成天奔波于巫山群峰之間,他們姐妹十二人忘記了回瑤池的事,久而久之,他們變化成了十二座奇秀絕美的峰巒聳立在巫峽兩岸。瑤姬是十二仙女的杰出代表,所以,她所立的山峰位置最高,名氣也最大。
大家上岸后約前行10分鐘即來到了神女洞,繼續前行就開始進入如詩如畫的紅葉灌木林區了。向導告訴他們,這種紅葉灌木林名叫黃霧,在神女峰一帶生長得最多,為多年生植物,葉為互生,葉片形狀如乒乓球拍大小,多分布于海拔二千米左右的高山地區。這種植物的葉片顏色變化很奇特,現在的春季發芽時,是淡淡的紫紅色,夏季是墨綠色,七月開始轉為黃色,八月則變為朱紅色,到那時的紅色最為艷麗。
傳說神女引導大禹治水后,被三峽的美景迷住不思返,后來化作山峰,彩裙就化作了漫山遍野的樹木,因而神女峰下的紅葉最紅,三峽中的紅葉種類很多,但比色澤艷麗,葉形獨特,紅葉時間最長,唯數神女峰下的紅葉。
趙曉敏看著紅葉子像兩個小手掌在拍手,恰是在歡迎我們的到來,便興奮地說:“神女瑤姬也太客氣了,用這么多的紅葉鋪地毯,以迎接我們這些遠方的客人,是否有些浪費?環球考察隊員誰忍心踏得下去呢?”
夕陽西下,大家在行進中,吸允著原始林木的清幽氣息,眼前,第二道風景畫卷展開了——這里是神女的蘭草園。只見足有近萬顆蘭草,品種約幾十個。雖然現在還沒到蘭草開花的季節,但仍可見典雅如玉的素潔身段,仿佛輕盈的仙樂在園中蕩漾,它們伴著微風在輕歌曼舞。各色古藤造型的園林景觀更是一絕。最大的一株蘭草是長在‘神女’的左腳邊上,約兩米見方。向導告訴他們,也許是屈原生怕神女一人在這里寂寞,專門為神女種的。神女腳下是紅葉,身邊又偏愛蘭草,而且是萬株素潔典雅的蘭草。
大家就這樣有說有笑,不知不覺已來到了神女的身旁。其實,神女峰高不過兩千米,但真正登上神女峰頂,是根本不可能的,人們只能在它身旁與之合影留念。當人們從照片中看著身披晚霞依然神彩奕奕的神女峰,無不贊嘆著,這是多么癡情的神女呀!張翰東早已下令,趁著晚霞,趕緊按原路返回,打道回府,與二分隊會合。
無巧不成書。正在此時,二分隊分隊長伊頓打來電話,鄂西一帶山多路險,今天就不能抵達巴東縣會合了,特此請假,預計明天可到達巴東縣。張翰東當即告訴他,明天一分隊將到達興山縣,已經進入神農架地區了,你們可從恩施上209國道,直抵興山縣。
張翰東把二分隊的行蹤一告訴大家,隊員們頓時心里樂開了花。艾晶說:“干脆,咱們來個露宿神女峰!”白敬文緊跟著:“這個建議好,我們已經長時間沒有露營了。”趙曉敏說:“請大家別嚷嚷了!你們聽?”的確,從西面傳來了長江船工號子的呼叫聲,而且越來越近似的。向導告訴大家,這是神女峰上住著船工,閑暇時在演練長江號子。說著便把人們帶去。
從神女峰上行30分鐘,又經過一段搓腳下坡路,便來到了一家屬巫山縣望峽村望峽2組戶主劉賢德家,這是一個純樸善良的三峽人家。劉家數代在這里以拉纖、喊號子為生。近年來,隨著三峽大壩的通航,拉纖的船工越來越少了。隨著旅游業的興起,劉家也能與時俱進,劉賢德就把長江號子用于呼叫游客來農家小店食宿。這一招還真靈,把環球科考隊員們都呼喚來了。
這個家的女主人迅速獻上了可口的農家飯菜,是這群山南海北的科學家們胃口大開,尤其這里春天生長的各種野菜,和當地的多般烹飪,不屑一會兒,就把個桌子上吃得精光。女主人為避免人們的尷尬,嘴里還直勁地喊著:“吃得好,吃得好哇!”主食過后,女主人又端上當地時興的水果,如早熟柑桔、三峽笤酥、黃花梨,和一壺三峽名茶——茗香園。
大家吃飽喝足后,抬頭眼望漫天星空,無盡的遐想盡在對神女的眷戀之中,人們都在企望著神女能走進自己的夢鄉。艾晶此景此情,詩興大發,感慨地吟詠她創作的《神女峰》來:
“漫山紅葉似彩霞,鋪天蓋地到山崖;神女下凡迎遠客,夜宿峰上有人家。”
第二天一大早,沒等神女峰披上第一縷朝霞,科考隊員們早已踏上去興山縣城的路上。興山縣位于HUB省西部,長江西陵峽以北,地處秦巴大山區,座落在北緯31度、東經110度附近,因“環邑皆山,縣治興起于群山之中”而得名。興山縣東臨宜昌,西連巴東,南接愛國詩人屈原故里,北枕神農架。209國道和宜姊省道貫穿東西。這里我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故里,早在七、八千年前人類就在興山一帶繁衍生息,西漢時期,王昭君自愿請嫁匈奴,為民族團結和邊疆安寧作出重要貢獻。2008年這里的“王昭君傳說”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資文化遺產名錄。
隊員們驅車來到了這里聞名遐邇的香溪河畔,瀏覽昭君村古漢文化旅游區,只見左右雙溪夾流,四周青山環抱,修竹雍翠,四季花開飄香。昭君宅、梳妝臺、娘娘泉、后花園、撫琴臺、紫竹苑、昭君書院、浣紗處、琵琶橋、選妃臺、離鄉灘、昭君渡等20多處遺跡遺址羅列期間。這里最出名的,還是全長90公里的香溪河。因“昭君浣紗,溪水盡香”而得名。
最讓科考隊員們難解之謎,就是香溪出自神農架的深山中的一條小溪,自北而南,流入長江。然而,香溪中確實散發出陣陣清香,千年之謎終未能解。香溪為什么香呢?王自治說:“這可能與王昭君有關。王昭君是興山縣香溪河畔寶坪村人,在漢武帝時被選入宮;元帝竟寧元年(公元33年),她自愿以身和親,嫁給匈奴韓邪單于。相傳她在出寨之前曾還鄉探視,在路過溪邊洗臉時,不慎將一串珍珠失落在溪水中。此后溪水便常年發出一種香味,香溪因此而得名。”
藤仁新野補充說:“王昭君在當年回鄉省親后返回長安時,正是陽春三月,香溪河畔桃花盛開。昭君回首往昔,淚別鄉親。她手持琵琶,彈起《故鄉曲》,兩岸桃花,落英紛紛,桃花入溪后,化為許多桃花魚,緊隨于船邊,護送昭君而去。”
張翰東說:“傳說是美麗的,但又難解游人心中之謎。既然香溪河中不時地散發著清香,那就應該追溯香溪之源頭去看看。我記的有一篇資料曾介紹過:如果在源頭的溝壑之間,發現有野菊叢生,而且其香撲鼻,這就是植物學家所命名的‘神農香菊’之緣故。其葉中所含香料竟多達4·5%,其根、葉及花均可提取香料,可作食品添加劑。如果此謎被揭開,那么到香溪河的游客,一定會為這里的‘神農香菊’而增添游興。”
晚上在興山縣賓館的隊員們,終于等到二分隊隊員的到來。大家共進晚餐后,張翰東帶領一分隊全體與他們共同召開了全體隊員談心會。想不到二分隊的隊員們情緒相當高漲,先是伊頓匯報了自湘北一路來的所見所聞,包括考察洞庭湖,和瀏覽桃花源。接著又講起了湘西北的山水風光。尤其張家界是中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以及誘人的風景,異峰巧石,山泉瀑布,深林奇樹,珍禽奇獸共同組成一幅幅相映成趣,嫵媚動人的自然絕景。
接著,英國地質博士布特,講了湖北WFTJZ自治縣姚家坪村的三面環山地帶,有一處豎井式的天然溶洞,俗稱‘龍洞’的奇風怪洞之謎。每年春夏秋三季終日有奇風:而人在洞口外由于方位不同,感受迥異,尤其是距洞口20米之內甚為明顯。其西北側為腥風,腥若魚、蛇;東北側為冷風,寒浸肌骨;其余方位則熱風拂面。遠近人士前往探奇者,無不稱絕。一洞三風舉世奇,自古無人敢進入。他自稱鉆了半個地球的山洞,也沒見過這么神奇的奇風怪洞。所以,這次耽誤了大家的時間,在此請大家見諒。
張翰東問:“后來這個洞怎么樣了?”
于渙生說:“曾有人見過一條巨蟒從洞中鉆出了,當時有人將一直活雞捆住,以長繩置于筐內,并吊入洞中,結果下落50米后,雞也不見了。又有人以巨石投入洞中,其響聲持續數分鐘之久,洞中傳來窸窣之聲,由此,人們推斷此洞確有巨蟒之類的存在。”
伊頓說:“這里更讓人疑惑的是:為何洞口外的數米內為不毛之地;進熱風者植物則萎靡不振;而今冷風者則綠草如茵,楊柳依依,生機勃勃。看來這種不同的風,能使這些綠色生命苦樂不均,悲歡不一嗎?所以,我不讓布特等人下洞,以后還有機會再專門來這里破解這個謎吧。”
接著法國地理學家萊·讓講了湖北利川縣的騰龍洞奇觀。這里的自然景觀非常豐富,在騰龍洞中有一座奇特的交響石壁,它位于一個白洞的左側,這里有一個長200余米的天然的浮雕長廊,其中部有一段凹入的金色花紋,寬約一米。奇怪的是當人們走到這花紋的近前,就能聽到一種優美動聽、氣勢非凡的‘交響樂’;而當人們稍微離開這一段花紋時,交響樂聲就驟然消失。為什么游人一到交響就開始;而人過此處又嘎然而止呢?難道游人竟是這個‘交響樂’的指揮嗎?
辛哈說:“我聽到向導說的一個美麗傳說:遠古時有一條惡龍在此興風作浪,洶涌的洪水把清江兩岸良田淹沒,從而,激怒了雷公。終于有一天把惡龍被禁錮在騰龍洞的夾層中。從此,這條龍口含寶珠,一見來人就發出美妙的交響音樂,而人一走就唖然無聲了。”
伊頓說:“騰龍洞原名落水洞,因洞口水流勢若騰龍欲飛,故又名騰龍洞。清江水至此陡落30米,急流瀑布潛入地下而為伏流,故又叫‘臥龍吞江’。我認為水流之聲經過洞內各種復雜構造的反射,有的高亢、有的低沉、有的徐緩、有的激越,終于形成美妙的交響樂章。除此,無法解釋這種奇特的自然現象。”
一分隊隊員也要給他們講神女峰的故事,被張翰東制止了,他說:“時間太晚了,人們都奔波了一天,該休息了。特別是明天我們還有重要的任務。如果說隊員們剛才講過的都是無比神奇的話;那么,明天我們將去深入到更加神奇、更加神秘的神農架。今天,我們就涉足了神農架林區中的一條神農溪水,小河一路在流淌,而沁人的芳香不息。神秘的大自然,就是這么神奇。讓我們養足精神,明天將進軍那更加神奇、更加神秘的神農架吧!”
(第十二部第十六章第三節結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