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9章 (277)

  • 北緯三十度游記
  • 張弘
  • 6719字
  • 2011-04-28 09:48:31

第十二部第十六章

第二節(277)

岳陽樓縱覽洞庭云帆舟楫

桃花源耕耘湘北地杰人靈

伊頓分隊自從洪湖一帶同張翰東分隊分手后,當即離開湖北抵達HUN省北部的YY市。市政府安排他們吃了午飯,徑直把車開到岳陽樓瀏覽。

YY市,位于HUN省北部,古稱巴陵,又名岳州,是一座有著2500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岳陽,是湘北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和旅游勝地。地處北緯29.22度,東經113.06度。是湖南唯一的臨江城市,被稱為HUN省第二城,位于中國中心長江、京廣鐵路、京珠高速公路均在岳陽交匯,地處一湖(洞庭湖)、兩原(江漢平原、洞庭平原)、三省(湘、鄂、贛)、四水(湘江、資江、沅江、澧水)、五線(京廣鐵路、武廣高速鐵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國道、長江)等多元交匯點上。承東聯西,貫穿南北,是長江中游僅次于武漢的又一個“金十字架”。

這里的氣候宜人,溫暖期長,寒冷期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科考隊員們來到洞庭湖畔,聳立在YY市西門城頭上的,就是馳名中外的江南三大名樓之冠——岳陽樓,與湖北武漢的黃鶴樓、江西南昌的滕王閣并稱為江南三大名樓,岳陽樓卻并獨占鰲頭。

岳陽樓是以東漢末年“魯肅閱兵樓”為基礎,一代代沿襲發展而來。唐代以前,主要作用于軍事上。自唐代始,岳陽樓便逐步成為歷代游客尤其是風流韻士游覽觀光,吟詩作賦的勝地。北宋范仲淹膾炙人口的《岳陽樓記》,吟詠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名句,更使岳陽樓著稱于世。

千百年來,無數文人墨客登臨勝境,憑欄抒懷,并記之于文,詠至于詩,形之于畫,使岳陽樓成為藝術創作中反復描摹、久寫不衰的主題。登上岳陽樓,可以瀏覽八百里洞庭湖的湖光山色。2001年是首批核準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

在洞庭湖中,與岳陽樓隔水相望,有一處四面環水的小山,名叫君山,原名湘山,又名洞庭山,洞庭君山等,即神仙洞府之意。君山四周環水,風景旖旎,這里有著眾多的流傳于此的神話典故。傳說舜帝的二妃娥皇、女英曾到這里,死后極為湘水女神。屈原稱之為“湘君”現已修復有二妃墓、湘妃祠、柳毅井、傳書亭、郎吟亭、飛來鐘等古跡。

伊頓率二分隊乘船向君山開去,君山系洞庭湖中小島,位于YY市區西南方,水程12公里,面積0.98平方公里,是一個山體呈橢圓形,兩旁高而中間底的小島,山上有大、小峰72個。這里云霧繚繞,土地肥沃,宜于竹類和茶樹生長,如羅漢竹、斑竹等,相傳斑竹上的點點斑痕,乃舜帝二妃攀竹痛哭時遺留下來的,島上所產特色綠茶——君山銀針茶,可謂馳名海內外,唐時就定為專為帝王飲用的貢茶。

君山從古至今名貫中外,覽岳陽樓之華麗,沐洞庭湖之輝光,吞吐巫山云雨,聚集衡岳霓裳,隱隱云間洞府,巍巍水上天堂,八百里湖波浩渺,幾千年古跡昭彰。君山還有著許多優美動人的神話傳說,歷代遷人騷客在此留下了許多名篇佳作。

如屈原的《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篇;李白有“帝子瀟湘去不還,空余秋草洞庭間,淡掃明湖開玉鏡,丹青畫出是君山。”唐代詩人孟浩然的“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這聯名句,早在一千年前就名聞華夏了。有著1600多年歷史的岳陽樓,更是岳陽古城的一顆璀璨明珠。也是歷代名人尋訪登臨的勝地。

對君山響山之謎,人們早有耳聞。清人龔顯行《響山賦》云:“疑玉女金石叮咚,千巖韻逸,萬壑聲洪。疑帝子瑤瑟玲瓏,聚驚嘯虎,瑤谷哀鴻。”張元忭詩云:“山自坐中見,聲從行處聞。卻疑仙樂奏,欲問洞庭君。”

其實,響山之響,僅限于其山麓200余米地段之密林中。此處下臨懸崖峭壁及浩瀚的洞庭湖水,人行于此,可聞叮咚之聲,宛如行走于下臨空間的樓板之上。傳說君山下有通道,與對岸的岳陽樓相通。更有甚者,竟以自古“吳楚乾坤一眼通”之說,猜想為君山下的地道可與江蘇太湖的苞山相通。君山東麓中部山坳里有一口井,石井欄上刻有“柳毅井”。來到這里,使人們向起唐代文人李朝威寫的著名傳奇故事《柳毅傳》。

在大自然奇觀面前,科考隊員們爭論起來。秦乃正認為地下有可能內藏金屋,以供仙女奏樂用的;辛哈反駁說:“這些不過是浪漫詩人的無盡遐想罷了。”伊頓說:“根據聲學原理,可能還是天工造物吧?”英國地質學家布特和法國地理學家萊.讓,從密林腳下摳出一些散碎的石子為佐證,布特說:“還是伊頓分隊長的猜想有道理。是否在遠古洪荒的年代,由于地殼運動,使君山的內部結構形成若干奇特的空洞?遇有人們踩踏等外界環境,就會發出美妙的聲音,形成北緯三十度附近又一大奇特的景觀。”

伊頓讓大家來到了君山茶館稍事休息,并讓服務員端上了當地產的君山銀針茶,伊頓說:“大家都跟布特教授沾光了,此茶作為對他解開響山之謎的獎勵吧。”服務員端來一杯杯,放在大家面前。只見用開水沖泡時,芽尖朝天,直挺豎立,懸浮杯中,如萬筆書天,緩緩沉杯底,三起三落,堪稱茶中奇觀。色澤金黃,芽壯勻齊,銀茸密附,甘純清爽。服務員介紹著:這種茶具有悠久的歷史,盛產于唐代,始貢于五代,由此歷代專門做貢茶。建國后,君山建立茶園,發展到430多畝,年產量增加了400多倍。1956年在萊比錫國際博覽會上,君山銀針茶被譽為“金香玉”,并榮獲金質獎。

大家休息后,又開始乘船遨游洞庭湖了。洞庭湖位于HUN省北部,長江荊江河段以南,是中國第二大淡水湖,面積3968平方公里,原為古云夢大澤的一部分,北與長江相連,是長江重要的調蓄湖泊。洞庭湖名字的意思,即是神仙洞府,可見其風光如此之絢麗迷人。在范仲淹《岳陽樓記》的筆下形容的洞庭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把八百里洞庭被寫得“波瀾壯闊,雄渾博大的氣勢,”描寫得惟妙惟肖。如今的洞庭湖同樣是水勢浩淼,風光綺麗,山巒突兀,浩瀚迂回。其最大的特點是湖外有湖,湖中有湖,魚帆點點,水天一色。

洞庭湖上空,風和日麗。隊員們隨波逐流駛向遠處的河汊,漸漸地靠近一塊露出湖面的巨巖。突然,從礁石附近傳來了“救命啊!救命啊!”的凄厲呼喚聲。大家掃視湖面,周圍卻無絲毫異樣的跡象,除了科考隊員外,四周別無他人。向導說:“還有一次也是晴朗的中午,同樣是這種奇怪的現象,今天再一次發生了。”大家在船上分頭圍繞著幾塊露出水面的大石頭轉著,終于被科學家們看出了破綻。

伊頓說:“據我看聲音是幾塊露出水面的大石頭發出來的。我通過儀器測試了磁性,不難看出這是磁礦石,經長年累月的風雨波濤沖刷后,表明特別光滑,具有錄音裝制的性能。在一定條件下,它將當時沉船落水的聲音收錄下來,一俟外界的陽光,溫度和地電等條件適合,便把錄音的能量釋放出來了。

萊.讓說:“這種解釋,顯然不符合我們對現代錄音機的理解。磁鐵礦的石頭能有另一種錄音機的可能嗎?”

伊頓說:“過去我在國外也曾發生過類似的事件,一座年代久遠的古墓,這座大型古墓的內壁上,飾有很多精致的寶石。在墓的外面又修筑了一件玻璃房子。一天夜里,雷暴雨傾盆而至。兩位守墓人到玻璃房子檢查是否漏雨。突然,一陣驚雷,閃電劃破長空,在光照下,看見古墓里有幾個穿著古代服裝的人,在來回走動著,見到兩位守墓人后,一人還向他們走來。這個景象持續了約一分鐘,圖像才逐漸消失。科學家們來到現場研究了寶石的性質,分析了出事現場當時的氣候。最后一致推測:在下葬的當天夜里,也是雷雨交加,人們冒雨工作。這一現象被墓壁寶石存儲了。在同樣的氣候條件下的夜里,寶石的錄像便再現了。洞庭湖的幾塊大磁鐵礦石錄音,恐怕也不出這個推測。其中的原理還有待于我們拿出根據。”

為了節省時間,伊頓把二分隊分為二半,他與秦乃正等人去了CD市南的桃源縣;委托于渙生一干人駕車直接開往CD市北的石門縣。然后,再到張家界會合。

石門縣位于HUN省最北端,北緯三十度線從其腹地穿過。最高峰壺瓶山海拔2098.9米,為HUN省最高峰,這里被稱為“湖南屋脊”。壺瓶山自然保護區面積665.8平方公里,是大湘西旅游圈與大三峽旅游圈的交匯點,是湖南十大山岳景觀之一。壺瓶山國家自然保護區是華中地區“彌足珍貴的生物物種基因庫”,是歐亞大陸同緯度帶中最完整的物種寶庫,是世界自然基金會等國際組織確定的全球200個重點生態區之一。

石門縣壺瓶山有七條呈放射狀的深澗,從大山深處的溶洞密林中噴涌而出,飛落千米,以千百水疊、激流、清潭、瀑布匯入清澈數丈的澧水支流滯水。壺瓶山未受到第四紀冰川的侵襲,原始森林茂密,森林覆蓋率達94%,這里保存有大量珍稀動植物。

其中現已查明植物總量6500種,如珙桐、石門鵝而櫪等;陸棲脊椎動物172種,如華南虎、短嘴金絲鳥等珍稀瀕危動物53種。壺瓶山盛夏不署,負氧離子含量最高達每立方厘米10萬個。壺瓶山是民俗風情濃郁的土家聚居地,詩人李白曾在此留下詩句“壺瓶飛瀑布,洞口落桃花”的佳句。

壺瓶山旅游以森林茂密,溪澗縱橫,瀑布遍掛,溶洞成群,奇泉噴涌,動物眾多,神秘離奇,而蜚聲四海。向導說:“于分隊長,您是研究生物的專家,但你們聽說過地球上還有九個頭的鳥嗎?”于渙生回答:“倒是聽說過,但我們從未見過,您說的什么意思?”向導說:“在壺瓶山境內就多次發現過九頭鳥。”向導的一言出口,大家頓時歡聲雷動,定要去看九頭鳥。分隊長于渙生更是求之不得。向導便帶領大家前往石門縣南坪河鄉鷹子尖村走去。

由于這一帶山高路險,而且多有原始森林,溪澗縱橫,所以不宜開車,大家只得按步當車。向導說:“在原始森林中穿行,是這里的捷徑。”在行進中,年輕的向導好勝心強,為了追捕一只野豬,便將分隊引入原始森林的更深處。直到走到一個溪澗旁邊,溪水擋住了前路,才停了下來。向導說:“你們沒看見溪水上邊有一棵‘大樹’橫在溪水中嗎?”他邊說邊帶領大家踏著‘大樹’走過了溪水。

最后一個走過溪水的向導,正在樂不可支之際,‘大樹’突然動了起來,并慢慢地向山上移動,山邊的小樹及灌木叢被壓得倒向兩側。此時的于渙生如夢方醒,這才恍然大悟。原來‘大樹’竟是一條大蟒蛇,大家只見大蟒周身比大水桶還粗,鱗片呈棕黑色,每片鱗比手掌還要大,而且鱗片粗糙,似老松樹皮。大蟒爬過的地方,如壓路機壓過一樣的光滑。向導告訴他們,湖南早就有這樣千年的壽星大蟒,也叫蟒蛇王。

幾經周折方來到了鷹子尖村,村民中找到了民兵張承運,他介紹說:“有一次我在后山打柴。忽見樹上棲息著一只怪鳥,其體形大小如同斑鳩,它的頭上卻長著九個腦袋,一個大腦袋,額頭上方還長著連成一串的八個小腦袋,呈半月形。每個小腦袋上嘴、鼻、眼、耳俱全,并覆蓋著一圈像女人頭上留的‘劉海’一樣的鳳毛。

當時他抓起一把沙石向怪鳥投去,只見該鳥除兩翼奮飛外,八個小頭亦有小翅分開騰飛。張承運回家后,將其所見之事告訴父親,父親神秘地說:‘這一帶山中歷來就有這種鳥,家里祖宗幾代都看過。只因傳說這種鳥是災難的傳播者,所以誰見了也不說出去,以免災禍降臨’。”

于渙生在當地群眾中先后調查了20多位村民,普遍認為九頭鳥并非神話。據查,在湖南歷史上早有如實的記載,壺瓶山的鷹子尖、水桶寨、云麓等處也都見過這種九頭鳥。于渙生與村長約定,一定為我們活捉一只九頭鳥,以作為教學的標本。

再說伊頓小分隊抵達了CD市,該市是湘西北的交通樞紐、和經濟文化中心。常德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歷來被稱為“洞庭明珠”,據這里考溯9000年前即有遠始文明。常德地靈人杰,英才輩出,自古迄今,曾有屈原、宋玉、陶淵明、司馬相如、李白、范仲淹等先賢偶居;到了近代仍有賀龍、任弼時、王震等先輩元勛創功建業,以及馮玉祥、余程萬等愛國將領在此地駐師抗日,還有林伯渠、丁玲、翦伯贊等人杰賢才。

桃花源,景色優美,林壑幽靜,為古今游覽的勝地。東晉詩人陶淵明以此為原型,寫下了千古絕作的《桃花源記》,從此“世外桃源”享譽中外。為此,分隊來到了距CD市34公里的桃源縣,在縣城西15公里處,見到了水溪附近的桃花源。

此處,群山環抱,東西寬3.5公里,南北長4.5公里。只見前面是滔滔不絕的沅江,后面是綿延起伏的武陵群峰,境內古樹參天,修竹婷婷,壽藤纏繞,花草芬芳,有石階曲徑、亭臺、牌坊裝點,宛若仙境。桃花源分桃花山、桃仙嶺、秦人村四個景點,其中桃花山和秦人村為桃花源的中心,共有七十余處景點供游客游覽。

人們來到桃花山牌坊,據介紹,這個牌坊1943年傾塌后,于1973年按原貌修復,牌坊上以石刻介紹了桃花山的概況。‘桃花源’三個遒勁的大字映如人們的眼簾,牌坊兩邊的大柱上有“紅樹青山斜陽古道,桃花流水福地洞天”一副對聯,概括了桃花源的主要景致。

過了牌坊上桃花山,迎面一條水流不斷的小溪,顯然是桃花溪。溪的右側,長著一片茂密的桃林,窮林橋就隱藏在桃林的深處。桃花溪一帶的景致,有如《桃花源記》中的描述:“忽逢桃樹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尤其是桃花盛開的時節來到這里,濃淡相間,艷如胭脂,令人陶醉。

穿過桃樹林,涉過窮林橋,就是桃花源著名的菊圃和碑廊,碑廊盡頭是明代建筑的方竹亭,亭內碑碣壁列,多為古人題寫。方竹亭繼續前行,有一小橋名曰遇仙橋,橋下潺潺流過的桃花溪水,宛如琵琶之音,在仙境中輕輕滑落。向導說:“這里就是瞿童遇仙的地方。”跨過遇仙橋石級盤繞而上,即來到了造型別致的水源亭。

亭邊有桃花源,這里水清如鏡。潭的上方為‘秦人古洞’,相傳秦時人們為了躲避戰亂的藏身之處。狹窄的洞道只有數十寸寬闊,科考隊員們只能匍匐而過。一過洞,眼前豁然開朗。舉目所及,但見:“土地平闊,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這大概就是陶淵明筆下,眼見的理想世界了。

沿著月牙形的山灣,一條長600米的竹廊令人稱絕,在碧波微瀾的千丘池中,聳立著一座小亭,亭內石碑上刻著清朝乾隆皇帝詠嘆桃花源的詩句,因此,人們就把此亭呼為‘御碑亭’。再向上可直達桃花山的最高峰,登峰極目遠眺,沅江水票繞如帶,桃源縣城歷歷在目。下山后經過婷婷如蓋的摩頂松,即到淵明祠遺址。繞過淵明祠,沿右側山徑而下,即到桃花觀,這是桃花源主體建筑,雄踞桃花源主峰。關門的上方刻有‘桃花觀’,橫額兩邊門坊石柱上有一幅對聯“秦時明月,洞口桃花”的對聯,觀內藏有歷史文人騷客的詩、書法、石刻。

桃花觀下的集賢祠,供奉有陶淵明、王維、蘇軾、王安石等先賢的圣像。出了集賢祠往右拐,循林中小徑,既有一個六角亭立于森林深處,這是尋契亭,亭下方有向陸橋,它與遇仙橋隔山對峙。據傳,當年武陵漁人即從這里進出桃花源的。

千余年來,這里一直是人們尋幽探勝之佳處。據《桃源縣志》稱,此處原名“烏頭村”,自陶淵明文章發表后,才更名至今。隊員們瀏覽到此,最猶豫不決的是:諾大的中國,桃花源竟有無數個,陶淵明這一刻畫的理想世界桃花源——世外桃源,落筆于何處呢?

吳昊說:“對此,我曾研究了一段時間。我想,就像在XZ找香格里拉一樣,這些都是人們為了追求理想,渴望生活的具體表現。關于世外桃源的準確地點問題,除了眼下湖南CD市桃源縣外,各地自認的就有十多處。例如……。”他舉出了如下事例:

據《酉陽州志》載,‘核其形。與淵明所謂桃花源者,毫厘不爽。’又說:‘秦有儒生數人,為避焚書之禍,輾轉入酉,駐扎藏書洞’云云。這個地方就是SC省酉陽縣的大酉村。

再如安徽黟縣,陶潛家居安徽柴桑,公元405年為彭澤令。此二地均距黟縣僅一、二百里。黟南有武陵嶺、武陵村,陶令曾稱黟南人為武陵人。黟縣有小盆地,歷代文人稱之為“舊秦村”、“桃花源”。李白詩云:“黟縣小桃園,煙霞百里間。地多靈草本,人尚古衣冠。”外人進入,沿章水溪流到漁停,絕壁下有一洞,叫桃園洞。穿過此洞可見盆地,豁然開朗。桃源洞一帶今尚有陶潛后人。

另外,還有幾種說法,認為桃花源是指:浙江天臺城西之桃源洞、福建永安城北之桃源洞、湖北九宮山留祖村之桃源洞等等。也有人認為,桃花源是指廬山之康王谷;山東鄒縣北至峰山。還有人認為,桃花源在TJ市薊縣與HEB省平谷縣交界之盤山中;在SD省掖縣山中。甚至還有的認為,桃花源是指北宋時臨安縣嘉會門外之冷水峪。

如此眾多的桃花源,究竟何處是陶令所指呢?

伊頓實在不知所措之際,便要通了王自治教授的電話。王自治回答說:“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所指的桃花源,是通過藝術構思后,筆下描繪的桃花源。甭說十多處地方的人們認為是桃花源,就是全世界的人們,也都在尋找‘世外桃源’的理想境界。要問我到底在哪兒呢?我認為哪個都是,又都不是。抑或是洞在此,而溪在彼,桃花卻又在另一處?我想,這正是陶淵明源于現實而又高于現實所創作的桃花源,讓人們永不止步地追求理想境界,這才是陶令的真正目的,也是陶令崇高理想的真正兌現。”

(第十二部十六章第二節結束待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德县| 加查县| 南川市| 长汀县| 左贡县| 区。| 肇州县| 新余市| 安阳市| 沂源县| 巴青县| 简阳市| 宣恩县| 沂水县| 西乌| 浪卡子县| 崇信县| 宣威市| 祁阳县| 淳安县| 平谷区| 万山特区| 阳谷县| 商南县| 永州市| 沁源县| 咸宁市| 阿荣旗| 双桥区| 巴林左旗| 桑日县| 苏尼特左旗| 昌宁县| 金湖县| 抚顺县| 招远市| 织金县| 当涂县| 沾化县| 龙川县| 余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