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8章 (276)

  • 北緯三十度游記
  • 張弘
  • 7549字
  • 2011-04-19 10:53:18

第十二部華中鄂南湘北

第十六章

兩湖平原魚米之鄉鐘靈毓秀

三峽岸邊風光旖旎人杰地靈

第一節(276)

富饒的江漢平原魚米之鄉

神秘的長江兩岸奇景迷離

中國的百慕大——鄱陽湖魔鬼水域被揭謎后,環球科考隊員便從JX省JJ市一路向西進發,抵達了HUB省省會WH市。在這里休整兩天,然后,分兩路:一路從鄂南上溯長江三峽兩岸西進;另一路則沿湘北西進,然后,回歸北緯三十度線附近的巴東再全隊會師。

HUB省,因大部分地區屬于古鄂州,故簡稱“鄂”。位于中國的中部,地處長江中游。因湖北位于洞庭湖之北,故稱湖北。介入北緯29度05分至33度20分;東經108度21分至116度07分。北緯三十度線由本省南部穿過,世界第三大河——長江,由西向東貫穿鄂南全境。

WH市是長江中下游的特大城市,長江及最長的支流漢江橫貫市區。形成了武昌、漢口、漢陽三鎮隔江鼎立的格局。唐朝詩人李白在此寫下“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詩句,因此,自古又稱“江城”。

武漢是一座文化古城,這里的考古可上溯到距今六千年的新石器時代,是現存距今三千五百年前最完整的商代古城,是東周時這里是楚國的軍事和經濟要鎮,三國時孫權為了與劉備爭奪荊州,更名為‘以武治國而昌’的“武昌”。

公元223年孫權在武昌蛇山修筑夏口城,并在城內黃鵠磯處修筑瞭望樓,取名“黃鶴樓”。元明清時期武漢成了全國性的水利交通樞紐,和中國內陸最大的港口,被成為江南“四大名鎮”之一。中華民國時期,武昌起義爆發于武昌,打響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槍。

新中國成立后,于一九五七年十月武漢長江大橋通車,二零零八年底武漢過江隧道通車,二零一零年三月,國務院批準武漢的城市性質為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

武漢是座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景觀多集中于城區。最著名的景點如天下第一樓——黃鶴樓、中國最大的城中湖——東湖等等。科考隊員們休整期間來到這里,因武漢素有“百湖之城”的美譽,所以,多數隊員都去了東湖游覽;而王自治一些‘學究派’,便聚集來到蛇山要瀏覽黃鶴樓,要揭開這里的黃鶴之謎,便驅車前往黃鶴樓。

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的黃鶴樓,(江西南昌的滕王閣、湖北武漢的黃鶴樓、湖南YY市的岳陽樓被人們并稱為江南三大名樓)始建于三國時期,故址在武漢蛇山之黃鵠磯頭,屢經興廢,最后毀于清光緒十年,因附近民房起火殃及而被毀掉。

新中國成立后,一九五七年建武漢大橋的武昌引橋時,占用了黃鶴樓舊址。于一九八一年,開始在蛇山之巔(距離原址約一公里)重建黃鶴樓。并以黃鶴樓為中心興建公園,已于一九五八年對游人開放。

科考隊員們欣賞著新建的這座仿古建筑,是依據清代式樣,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以現代工藝和材料建成的。共五層,高51.4米,層層有琉璃飛檐。黃鶴樓內部層層風格迥異,既有古色古香的古韻,又有現代化音響及電梯等設施。底層為一高大寬敞的大廳,其正中藻井高達10米,正面壁上為一幅巨大的“白云黃鶴”陶瓷壁畫;兩旁立柱上懸掛著高達7米的楹聯:

“爽氣西來,云霧掃開天地撼;

大江東去,波濤洗凈古今愁”。

二樓大廳正面墻上用大理石鐫刻的唐代閻伯理撰寫的《黃鶴樓記》,它記載了黃鶴樓興廢沿革和名人軼事;兩側為兩幅壁畫,一幅是“孫權筑城”,形象地說明黃鶴樓誕生的歷史;另一幅是“周瑜設宴”,反映了三國名人去黃鶴樓的活動及節日實況。三樓大廳的壁畫為唐宋名人的“繡像畫”,如崔顥、李白、白居易、陸游等,以及他們吟詠黃鶴樓的名句。四樓大廳用屏風分割成若干小廳,內置當代名人字畫。頂層大廳有《長江萬里圖》等長卷、壁畫。

整座公園西起孔明燈,東至完成洞,全長800米,面積達250畝。主樓附近還配有碑廊、白塔等。游山瞰江,令人心曠神怡。尤其是黃鶴樓有許多歷史名人登樓抒懷,留下不少佳作。其中,唐代詩人崔顥的《黃鶴樓》一詩,眾**譽,被評為“千古絕唱”。其詩云: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元代辛文房的《唐才子傳》說,李白登黃鶴樓本欲賦詩,因見崔顥之作,便不敢寫了,嘆道:“眼見有景寫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催顥的名氣更大了。

趙曉敏說:“王教授,關于黃鶴樓這么美麗的名字是怎么來的呢?”

王自治說:“黃鶴樓的名字,是來自于‘仙人乘黃鶴’的傳說。”

愛麗絲說:“請王教授給我們講講這些傳說好嗎?”

王自治說:“關于黃鶴樓的傳說有很多,但其中不乏有優美動人之處,有的至今令人們傳播不已。我覺得最為精彩的,是根據《報應錄》記載。”他講起了如下故事。

從前有位姓辛的先生,平日以賣酒為業。有一天,酒店來了一位身材魁偉,但衣著襤褸,看起來很貧窮的客人,神色從容地問辛先生,能給一杯酒喝嗎?而辛先生并不因對方衣著襤褸而有所怠慢,急忙將一大杯酒奉上。如此經過半年,辛先生不以這位客人付不出酒錢而先露出厭倦的神色,依然每天請這位客人喝酒。有一天客人告訴辛先生說:“我欠了你很多酒錢,沒有辦法還你。”于是,從籃子里拿出橘子皮,畫了一只黃色的鶴在墻上,接著,以手打著節拍,一邊唱著歌,墻上的黃鶴也隨著歌唱,合著節拍,翩翩起舞,酒店里的其他客人看到這種奇妙的事都付錢觀賞。

如此經過了十年,辛先生也因此積累了很多財富。有一天那位衣著襤褸的客人,又飄然來到酒店,辛先生上前致謝說:“我愿意照您的意思供養您。”客人笑著回答說:“我哪里是為這而來的呢?”說后,便取出笛子吹了幾首曲子,沒多久,只見一朵朵白云自空而下,畫鶴隨著白云飛到客人面前,客人便跨上鶴背,乘白云飛上天去。辛先生感謝及紀念這位客人,便在此處蓋了一棟樓,取名為黃鶴樓。

吳昊說:“請問,這位仙人是那位神仙?”

王自治說:“關于這則動人的神話,歷來有三種不同的說法:第一種說法認為這位仙人,是黃子安。據《南齊書州郡志》記載,‘古代傳說,有仙人子安常乘黃鶴過此,故名。’道出了黃鶴樓命名的由來;第二種說法認為是費祎。依《圖經》的記載,‘昔費祎登仙,嘗甲黃鶴還憩于此,遂以名樓。’是指費祎尸解為仙后,曾駕著黃鶴回來,并在這棟樓休息,所以名為黃鶴樓。第三種認為只是一位仙人。”

張翰東說:“這三則神話傳說,除了說明黃鶴樓命名的由來之外,還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示,即酒店主人不嫌貧愛富,不以貌取人,而得到仙人幫助成為巨富。”

于渙生說:“武漢是我的家鄉,自幼上學時聽老師講過,黃鶴樓的名字是因建于黃鵠磯,所以因此故名的。”

王自治說:“清代朱駿聲在他的《說文通訓定聲》中寫道:‘鵠形似鶴,色蒼黃,亦有白者,其翔極高,一名天鵝。’若按此說,確有黃色的鵠,外形不過似鶴非鶴,作為黃鶴樓的命名,還是別有一番韻味的。不過黃鶴樓的得名,是‘因山’還是‘因仙’?在這兩種說法中,我認為神話傳說固然有趣和動人,但不是黃鶴樓樓名的真正由來。歷來的考證認為,黃鶴樓建在黃鵠山上而得名。不過古代的‘鵠’與‘鶴’二字,一音之轉,互為通用,故名為‘黃鶴樓’。‘因山’得名的說法,也為其奠定了地理學的基礎。但兩種說法各具功能,相得益彰,并行不悖,可令賞樓者插上縱橫想象的翅膀,滿足人們求美情志和精神超越的需求,還是共存于永久好哇。”

大家跟著王自治教授游完了黃鶴樓后,又瀏覽了武漢三大名勝——晴川閣和相傳春秋時期俞伯牙與鐘子期結為知音的古琴臺景點。然后,按照總部的指示,多在長江兩岸,江漢平原中轉轉。所以第二天,張翰東率科考團直接南下湘北,送伊頓分團去湖南的YY市,分手后張翰東分團進入江漢平原。

江漢平原,是由長江和漢江沖積而成的平原,與洞庭湖平原合稱為兩湖平原,位于HUB省中南部,南與洞庭湖平原相連接。介入北緯29.26度~31.10度,面積3萬余平方公里。自長江出了三峽過宜昌后,便浩浩蕩蕩流經我國中部地區,長江在宜昌、岳陽、武漢、九江、南京等地,一共拐了五個大彎,然后注入太平洋。總稱為長江中下游平原,江漢平原被稱為我國四大平原之一。

江漢平原沃野千里,土層深厚、肥沃,是湖北的“糧倉”,也是全國最重要的商品糧基地之一。素有“湖廣熟,天下足”之說,是著名的魚米之鄉。江漢平原地勢平坦,河渠交織,具有獨具的地理景觀,素有“水鄉澤國”之稱。湖北號稱“千湖之省”,江漢平原集中了絕大多數的湖泊,不愧為全國湖泊面積較大的省份。

洪湖,是HUB省最大的淡水湖,宛如江漢平原上一顆璀璨的明珠。這里水質清澈,氣候溫和,物產豐富,是湖北的魚米之鄉。盛產稻谷、棉花、鮮魚、蓮藕、菱角。湖區沼澤地帶多種水禽生息繁衍,尤其是洪湖野鴨最為著名,全區常年產量30萬斤以上,超過了全省水禽產量的一半。

深山藏有野人,屢有目擊者或接觸,而千古之謎至今未解;深澤藏有水怪,往往撲朔迷離,至今亦是多存疑謎。湖北的司機對張翰東說,洪湖市境內多有湖泊,距洪湖市郊外有個“龍潭水怪”的地方,你們是否去那里看看?于渙生說:“這里的湖非常多,大都是沖積湖,哪來的水怪呢?”艾利克斯認真地說:“我們應該去那里看看。”

位于洪湖市以東30公里有個龍口鎮雙潭村,因村東、西各有一個水潭而得名。村西邊的水潭里時有不明生物出現,當地人認為這里有靈氣,故稱之為‘龍潭’。不明生物則被稱為“龍潭水怪”,迄今為止已經是第三次出現,最后這次則是出現時間長達15分鐘,近500名村民有幸目睹了‘水怪’。

第一次被發現是1988年村里抗旱抽水的師傅晚上12時,看到有怪物從潭子的南部向北游去,水怪的兩眼相距近一尺,并發著綠光,約5分鐘后消失。1989年HUB省水生物研究所派人到實地考證,確認該潭已有600年歷史,并探測到龍潭自南向北50米處的水下,有一對直徑2米的大洞,疑為水怪藏身之處。

水怪第二次現身是在1998年8月的一個下午。當時村婦談三梅到潭邊洗菜,看到一只長4米,寬一尺五的黑色物體,以為是漂在水上的一棵樹,便回家叫丈夫拿竹嵩來撈。不料該物正緩緩游到水潭中間直到消失。此時夫婦二人才恍然大悟,剛才看到的就是大家平時說的水怪。

幾次湖怪的出現,引起了各級政府的重視,2001年由HUB省著名潛水專家組成的龍潭水怪勘察隊,拉開了我國首次實地探測“水怪”的序幕。5月下旬開赴雙潭村,當天對龍潭水下地形做了初步探測,接著對水下情況進行了錄像,又通過華中水下工程公司總工兼隊長吳轉運親自下潛,結果,均未發現任何明顯異常。

同HUB省一些專家說的一樣,即雙潭村龍潭距洪湖市城區30公里,距長江直線距離約2000米,龍潭屬于遠古的云澤地區,但現在既不通江,也不連湖,龍潭面積僅150畝,從600多年歷史來看,絕不可能存在不明生物。

為什么當地村民一而再,再而三地稱他們發現了“水怪”呢?專家們認為,不排除目擊者在頭昏、眼花,并在潛意識中聽到龍潭“水怪”的傳聞,見著潭中漂浮的樹、飲水的牛都有可能引起目擊者錯誤的判斷。但村民們堅信他們發現的不是水牛等常見的生物,為此,他們還準備組織人員下水探個究竟。

科考隊員的車隊徑直開到了龍口鎮雙潭村,據考證,真正發現湖怪的第一人,是雙潭村的村長黃某。那是1969年農歷六月初六,這天暴雨成瀑,空氣中云霧騰騰,因當時誤傳長江潰口的消息,全村一片混亂。他回家后,猛然看到潭中央翻起巨浪,接著又看到一條黑杠在潭中緩慢地移動,他走近湖邊細看,一個形體碩大呈弧形,看不到頭和尾的怪物在水中來回游動,先后浮沉三次,每次都涌起大浪,半小時候沉入潭底。他認為碰上了‘水鬼’,運氣不好,自認倒霉,就沒做宣傳。近幾十年來,時常有人看到湖中怪物的出現。

為了探個水落石出,雙潭村村長發動全體村民,都自覺地行動起來了:組織了30多臺抽水機,但抽了三天三夜,水位僅下降了3米后,就再也退不下去了。面對水下暗洞直翻水泡,又是冰涼潭水,村民們無一人敢下水,只得掃興而歸。但此事由于宣傳面大,一度引來上萬名觀光、旅游客,都想一睹湖怪的廬山真面目。

洪湖市龍口鎮雙潭村出了湖怪,在當地有史以來,人們認定了的確是個謎,有人據稱這里是一個與尼斯湖水怪并列的當代世界之謎。2001年晚上九時,四名村干部正走在恐怖的岸邊,突然從湖中傳來“唉——”的一聲長嘆,一口粗氣吐得沉悶而有力,并持續約十多秒鐘。當時,四人中的村支書談小春感到奇怪,那絕不是水聲,也不是熟悉的牛聲,四人循著聲音往潭中一看,天那!是一頭巨大的奇型異獸,只見它把水桶般的頭伸出水面,兩只眼睛像電燈泡,并放出綠光。

村主任和村支書當時都較為鎮靜,倆人看清了20米遠的怪物,然后向距離僅80米遠的村廣播室跑去,當即通知村民都起來,看這個怪物又出來了。霎時就聚來了500多人,而“水怪”旁若無人地繼續游動。人們的眼光在夜幕下渾然一體,而“水怪”眼睛卻像兩只電燈泡,還兼做村民的‘照明’。“水怪”在眾目睽睽之下,驚現于世至少有15分鐘,最后游到潭的中部下沉,那龐大的身軀排開的水合攏時,還發出悶雷似的聲音,湖面恢復了平靜。

雙潭村村長對科考隊員們說:“最后一次探測依然是無果而終。這次探查后華中公司的副總吳運轉對我們說:‘對于是否有水怪,我們不能肯定有或肯定無,水怪也有可能受驚嚇而跑掉;也許這正如神農架的野人一樣,我們沒能抓到水怪,也未出現人們所期待的結果,這正是自然界的魅力所在’。村民十分期待科考團的科學家,給村民們出個主意。”

張翰東說:“依我看,這位吳運轉潛水專家說得好,就湖怪來說,尼斯湖怪至今沒有答案。國內的XJ湖怪、長白山天池湖怪、四川九寨溝怪獸都同龍潭水怪一樣沒有結論。從遠古到現代,從浩瀚的宇宙到無垠的海底,地球上的一切事物,宇宙間的一切現象,都存在謎團。人類自誕生之日起,就不斷地探索著這些謎團。舊的謎團一個個揭開,新的謎團又一個個出現,這是一個隨著科學的發展,人類永無止境的探索。如果人類不去探索自然的謎團,又怎么能有今天科學的進步與文明呢?湖怪之謎的確像野人之謎一樣,都是大自然的魅力所在,也是北緯三十度附近的一道奇特景觀。雙潭村必定會抓住大自然賜予的誘人的觀賞特點,招引來探討者和游客,讓人們期盼目睹這一水怪奇觀,起碼可以帶動村里旅游業的發展。”

司機又開車西行約一小時,把隊員們送到了HUB省石首市。因為‘湖北長江天鵝洲白暨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就在該市內,其保護對象是白暨豚及其生態環境。天鵝洲是長江的一處故道,地處石首市下游約20公里的長江北岸,水面積約18~20平方公里,汛期與長江相通。故道內餌料豐富,水文條件優越,水質基本上未受污染。由于這里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白暨豚的分布區,成為半自然狀態下保護和恢復白暨豚種群的重要基地。

湖北白天鵝濕地生態旅游區,是個令人神往的圣地,藍藍的天空,綠綠的草地,清清的湖水,飛翔的天鵝,奔駛的麋鹿,游弋的江豚……,只有在神話中才有的景致撲面而來。這就是長江九曲回腸的第一灣——天鵝洲濕地生態保護區所見到的美麗景觀。這里四面環水,水灘交融,洲立其中,構現出一派美麗的風景。

白暨豚是中國的稀世珍寶,也是世界的珍稀動物。它生活在長江中下游的干流中,被當地人們譽為“長江女神”、“東方美人魚”,被科學家們稱為“水中大熊貓”。白暨豚,是中國特有的珍稀水哺乳動物,白暨豚屬鯨目動物的齒鯨亞目。

在汪洋大海遨游的鯨,體大無比,最大的藍鯨體長可達34米,體重195噸;而分布在我國長江三峽以下干流中,生活的一種超小型的淡水鯨——白暨豚,其身長只有2米,體重不到200公斤。皮膚細膩光滑,背面淺灰,腹部潔白,像魚雷似的流水型身軀,用寬大的尾鰭上下擺動,前進體態矯健優美。

在保護區內隊員們近距離地接觸了這種可愛的水哺乳動物。生物學家于渙生為大家做著講解:“它形態似魚,但不是魚。幾千萬年前,它曾生活在陸地上后來海陸變遷,白暨豚被生活環境所迫,才再度回到水里生活。由水生到陸生,而后再次回到水生。白暨豚在進化過程中,原來的前肢變得像魚的鰭一樣,叫鰭肢,后肢已退化,外形無痕。雖然它外形像魚,但它并不是魚,而是典型的水生哺乳動物。

魚在水里用鰓呼吸,用鰭游泳,通過產卵繁衍后代。而白暨豚作為水哺乳動物,用肺呼吸,鼻子長在頭頂,一出水面就可呼吸,可潛泳2分鐘。它有長長的吻,兩側排列130顆圓錐形牙齒,吃起小魚小蝦,囫圇吞下。白暨豚是胎生,有一對卵巢和一個雙角**,母體生殖器兩側還有一對Ru房,通過肌肉強有力的收縮,乳汁很快排入幼體口中,從而加速了它在水中的哺乳過程。”

在白暨豚自然保護區內,人們偶爾發現幾只白暨豚聚集起來,在水面嬉戲。趙曉敏問道:“現在長江中能有多少白暨豚?”總工程師告訴他們:“經過多年的考察,現在長江水中約有40多個白暨豚群體,總共不超過300頭。”

趙曉敏插話:“您說的是整個長江流域嗎?”回答:“是的。目前世界上現存的淡水豚類僅有四種,白暨豚就是其中之一,再有白暨豚的‘堂兄弟’——江豚(俗稱江豬),它們有很多相似之處,乘船到宜昌江段能見到江面上一種黑乎乎的動物時隱時現,稱為江豬,也很可能其中有白暨豚。在全世界只在長江中有,并已確定是瀕危品種。因此,白暨豚的資源保護,已成為當務之急。”

艾晶問:“你們多年在長江中考察白暨豚,肯定有什么動人的故事吧?”

保護區的總工說:“我國人民對白暨豚的認識和記述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但成立保護區之前,人們對白暨豚的狀況還一無所知。十多年前我們曾在洞庭湖捕獲一頭雌性白暨豚,名叫淇淇,當時淇淇與一群白暨豚一起由湖入江,其中與淇淇配偶的一只雄體有病,行動不便,無力返回長江。淇淇便冒死相隨,不愿棄之離去,以致雙雙被漁民捕獲。雄獸不久病亡,淇淇在人們的精心侍候下活至今天。不過再想給它配偶,比什么都難啊!”

愛麗絲說:“多么聰明可愛而又感人的白暨豚啊?你們的工作太有意義了。”

總工說:“我們從化石研究的資料中得知,這種動物早在幾百萬年前,就存在于地球上。所以,科學家們冠以‘水中大熊貓’的美譽。在研究中它有幾個突出的特點:一是豚類動物游泳速度快。一秒鐘能游十五到二十米,堪稱水生物中的游泳冠軍,特別是它那松軟的皮膚,能減少百分之九十水的摩擦力。”他掃視了周圍的人們,繼續說道:

“目前,世上已研制出‘海豚皮’潛艇,可減少前進阻力的一半。二是仿生白暨豚特別發達的回聲定位功能,可用于海洋事業。三是白暨豚有兩個大腦輪流睡覺,從中,可以揭示人類睡眠的奧秘,使工作和學習時間大為延長。四是豚類特別聰明,它們通過馴練有可能成為軍事偵察、海底打撈、潛水聯絡、驅除鯊魚、看護養殖魚群等充當人們的得力助手。當然,保護資源,人工繁殖發展種群是前提。但白暨豚具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如果把研究白暨豚的成果應用到實踐中去,將是白暨豚對人類做出的更大貢獻。”

(第十二部第十六章第一節結束待續)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盐边县| 洛南县| 兴宁市| 孙吴县| 页游| 梨树县| 峨眉山市| 永德县| 峨边| 饶平县| 凤台县| 盐池县| 拉萨市| 宁阳县| 菏泽市| 罗定市| 中超| 河间市| 彩票| 新疆| 柞水县| 柏乡县| 宜春市| 大余县| 湘乡市| 康平县| 高雄县| 汪清县| 曲靖市| 贵港市| 大关县| 抚顺县| 莒南县| 汕头市| 滨州市| 娱乐| 湟源县| 阿拉善左旗| 平南县| 和林格尔县| 瑞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