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272)
書名: 北緯三十度游記作者名: 張弘本章字數: 6701字更新時間: 2011-03-04 11:48:47
第十一部第十五章
第二節(272)
黃山四絕鑄就歸來不看岳
靈泉三瀑尋蹤探秘夢幻谷
張翰東率一分隊隊員,跨過新安江直抵黃山南大門,大家觀景心切,便直接乘纜車周游一圈,尤其是攀登了光明頂、蓮花峰、天都峰三個黃山最高峰,然后,按照黃山的“四絕”、“三奇”等特點,用趙曉敏的話說來說,就叫‘先有初步印象,再選擇重點欣賞’。
黃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黃山市境內,為“三山五岳”中之一。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美譽。是道教圣地,有著眾多的遺址遺跡。傳說軒轅黃帝曾來此地煉丹;這里是中國最美的、最值得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黃山是著名的旅游、避暑勝地,1985年入選全國十大風景名勝;1990年12月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名錄》,2004年2月入選世界地質公園,2006年元月被評為“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2007年5月8日黃山市黃山風景區,被國家旅游局正式批準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
黃山地處北緯30度1分、東經118度1分。南北長約40公里、東西長約30公里,山脈總面積1200平方公里,核心景區面積160.6平方公里。黃山原名黟山,古代別名崗山。唐天寶六載(747年)唐玄宗根據軒轅黃帝在這里采藥、煉丹,并得道升天的傳說,改其名為黃山。
黃山之美,有著讓人們難以用語言來形容的意境之美,和使人易于產生聯想之人文之美。無論是在艷陽高照下鐵骨崢嶸的陽剛之美,還是云遮霧繞若隱若現的嫵媚之美,或陽春三月漫山遍野心花怒放的浪漫之美,甚至在雪花飄舞的冬日處處銀光素裹下的圣潔之美,一年四季,無不給人以美的享受和熏陶。
黃山之風景秀麗,是集天下名山之所長。如泰山之雄偉、華山之險峻、衡山之煙云、廬山之瀑布、雁蕩山之巧石、峨眉山之俊秀,而黃山無不兼而有之。所以,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兩次游覽黃山,贊嘆說:“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又留下:“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等美譽,更有“天下第一奇山”的稱贊。可以說黃山無風不石,無石不松,無松不奇,并以奇松、怪石、云海、溫泉的黃山“四絕”而著稱于世。加之二湖、三瀑、十六泉、二十四溪相映爭輝,使四季景色各異。
黃山四絕,首當其沖的是“奇松”。黃山“無處不松,無松不奇”,所以,黃山奇松,位列“四絕”之冠。黃山之松,是我國中東部高山主要松屬中的一種,黃山松的生長高度,一般在海拔800米以上的花崗巖分布區,其松針葉短,粗而稠密,葉色濃郁,枝干曲生,針葉扁平,盤根于石,傲然挺立,以天然造型而稱奇,他以尖石為母,云霧為乳,在極艱難中緩慢生長,一株外形矮小的黃山松,樹齡往往也得幾百年,甚至在上千年以上。
挺立在海拔1660米的玉屏樓前側,和文殊洞北的登山道旁的松樹齡,都壽逾千歲,高9.91米,胸圍2.07米,一側枝伸出,低垂于文殊洞口,狀似展臂揖身招引賓客,這就是聞名中外的“黃山迎客松”,它是黃山松的杰出代表,被譽為“華夏第一松”。黃山的名松100多棵,其中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有32棵。
這些名松形態奇美,神韻非凡。“矯如龍,盤如虬,昂如鶴,立如人,偃如雨蓋,臥如扶欄”。黃山是松樹的海洋,松樹是安徽省的省樹。目前黃山的十大名松中,如裸根似盤龍五爪的龍爪松,盤曲生長、俯臥昂首的臥龍松、探海凌波的探海松、引入仙境的接引松、生長有56個枝椏,象征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團結松、以及黑虎松、連理松等,無不令人拍手稱奇、釋口叫絕。
黃山重巒疊嶂,怪石林立。在波瀾壯闊的黃山峰海中,可謂“峰峰無石不迷人”。黃山“怪石”就成為黃山的又一絕。如夢筆鋒,似巨筆直插云天雞公峰;如雄雞引頸長啼、美女峰,如淑女亭亭玉立。有的巖石如老翁相互攙扶,緩緩而行;有的如姐妹牧羊,羊群吁吁;有的如獅子雄踞高山,威勢赫然。
在天海景區,“怪石”就更多更奇了。有的石頭宛如碩大的鯊魚,在海中劈浪而來;有的石頭宛如烏龜慢慢爬行。“飛來石”一塊石頭就正巧立在山巔上、“仙人對奕”有如兩個仙翁在捋須舉子,怡然下棋、“猴子觀海”猶如千百只靈猴,面對著茫茫云海,有的歡呼眺躍,有的舉手遮眼,有的坐在石上其姿態千變萬化,栩栩如生。目前,載入《黃山志》中有名的黃山怪石就達121處,還有許多頗具觀賞價值的“怪石”,至今還尚未命名,有待于人們敞開思維,為它們命名立傳呢。
黃山“怪石”,大者就是一座玲瓏剔透的小山峰,如仙桃峰、筆峰、老人峰等,這些亦峰亦石的景觀,之所以能成為稱奇于世的奇峰,盡皆由于這些峰上形象生動的怪石而得名;而小型怪石,卻恰似一座大的盆景。如“猴子觀海”中的“猴石”,石塊大小均在3米以內,如雕如塑,妙趣橫生。有的“怪石”因觀賞角度的改變,景致也隨之發生變化,具有移步異景的奇趣。如石門溪旁的“喜鵲登梅”,若從皮鵬的入口處觀看,則又變成了“仙人指路”。這些怪石,均屬于變換著的巖石地貌景觀。
黃山,主要是由質地堅硬的花崗巖組成,本應該渾然一體,怎么會有千姿百態的怪石呢?張翰東向隊員們解釋說:“黃山在4億年前曾是一片汪洋,幾千萬年前喜馬拉雅造山運動,使黃山再次上升,覆蓋表面的沉積巖分崩瓦解,暴露出花崗巖。黃山多雨,逐漸滲透在裂縫之中,如果結冰,冰體膨脹產生張力,終使其巖石分裂、風化,成為石柱錯列的形態。簡言之,是大自然雕刻家在黃山塑造了為數眾多的、各種各樣的藝術品。”
“自古黃山云成海”,這是已故的劉伯承元帥,欣賞黃山景致后留下的詩句。云海是山岳風景區的重要景點,而黃山的云海更為千山之最,是黃山最引人入勝的著名景點。“黃山云海”令人叫絕,所以是黃山的第三絕。這里秀峰疊峙,危崖突兀,幽壑縱橫,氣流在山巒間穿行,上行下跌,環流活躍。漫天的云霧和層積云,隨風飄移,時而上升,時而下墜,時而回旋,時而舒展,構成了一幅奇特的千變萬化的云海大觀。
云海的形成,有其原因和規律。黃山地處山高谷地,林木繁茂,日照時間短,水分不易蒸發,因而濕度大,水氣多。雨后常見屢屢青煙,自山谷升起,這里真可謂云霧之鄉。尤其是每年的冬春季節,因冷空氣活動頻繁,在雨雪天氣后,常常出現大面積云海,特別是壯觀的云海日出,讓無數游客流連忘返。古人有詩贊黃山云海曰:
“望中洶涌如驚濤,天風撼樹大海潮。有峰高出驚濤上,宛然舟楫隨波漾。”
黃山第四絕,即天下名泉。黃山因群峰高聳,冷暖空氣在上空對峙時,成云至雨,落即為澗,山澗溪流,匯聚而下,瀑布飛虹,沖積而成潭,潭益而成溪泉,黃山有名可數的,就有二湖、三名瀑、七池、十五泉、十五潭、二十四溪、三十六源等。山中水體勝景,隨處皆是。溪流縱橫,清澈見底,流水潺潺,如同鳴弦。黃山以瀑水景觀為最,懸垂如練,濺珠如玉。
黃山瀑布,最為壯觀的是三瀑,即九龍瀑、人字瀑和百丈泉。九龍瀑位于丞相源下,苦竹溪上。因其一折一瀑,一瀑一潭,轉折九次而得名;人字瀑位于溫泉景區,紫石、朱砂兩峰間。此瀑長50米,宛如兩條巨龍飛奔巖上,因此,古時也稱其為“雙龍飛瀑”;百丈泉位于溫泉至云古寺途中,高近百米,寬約50米,瀑水順千尺懸巖而下,形成百丈瀑布,故此而得名。
“溫泉”之所以成為黃山的四絕之一,因為此泉有一定的醫療價值,所以被成為“靈泉”。據宋景佑《黃山圖經》記載:傳說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曾在此沐浴,皺褶消除,返老還童。溫泉由此名聲大振,始被稱為“靈泉”。經過科學家的測定,這里的溫泉水的確具有一定的醫療價值。尤其對消化、神經、心血管、新陳代謝、運動等系統的某些疾病,具有一定的治療和保健效果。
溫泉的水溫常年保持在42度上下,日出水量可達400多噸,而且水質純正,清澈甘醇。溫泉景區建有獨立的溫泉浴室和游泳池,不但來黃山游覽的游客,可以在下山后到此沐浴,以舒緩登山的疲勞;而且歷代文人雅士,曾在此沐浴期間,留下了贊美黃山溫泉的詩句。如唐代詩人賈島沐浴后,贊稱:“此水真吾師”。我國大文豪郭沫若贊曰:“黃山黃山誠是奇,尚有溫泉足比華清池”。
黃山之美,可謂“三山五岳,唯我獨尊”。在安排隊員們住宿時,黃山政府派來的向導告訴大家,今晚就住西海景區,泡泡溫泉,做好準備,明天要游覽西海大峽谷。張翰東說:“是否能讓我們看看最新開發或正在開發的旅游景點呢?”向導說:“那也得去西海景區呀。”
第二天,大家急切地詢問到什么景點?向導說:“據說近幾年黃山又發現了一個新美景——夢幻谷,科學家把它譽為地質學上的一個奇跡。具體的地點我也叫不準,反正山里的土語說‘要問路,找挑夫’。向導掛了一系列電話,又說:“現在連山里的挑夫、轎夫都找不到夢幻谷的方位了。據說只有一種人了解那里,即黃山的探路人。但游客卻永遠也見不著他們。我看咱們還是邊走邊問吧。”說著,他又用手機與黃山旅游公司進行了聯系,時間不長,小車送來了一位在附近作業的,名副其實的黃山探路人。
經向導向大家介紹,此人名叫陸雋。只見他年在不惑,但看上去依然是年輕小伙。四方臉龐,襯托著略似古銅色的皮膚,顯然是一幅飽經風霜的臉譜。一米八的大個子,雖經歷近三十年的山人磨練,脊梁挺直,動作麻利,能看出勤勞樸實的中國人特性。雖張口說話讓外地人不甚理解,能聽懂中國話的,只須一句就明白,他說的是純粹的安徽地方鄉音。
趙曉敏等幾個文人,百思不得其解地詢問教授王自治,夢幻峽谷到底在什么地方呢?是什么吸引或迫使他們冒著生命危險,深入峽谷區探尋呢?王教授說:“連本地向導都叫不準,我哪能知道呢?還是悄悄地走,睜大眼睛看吧!”
探路人帶領大家很快就離開了平坦的大道,現在走的不是公路,而是艱難跋涉地向著大山走去。張翰東問他為什么不走公路,陸雋回答說:“這是去夢幻谷的捷徑。否則,轉繞起來至少得幾十公里就沒了。”他們剛剛走上通往夢幻谷的山路,大家就被震懾住了。山路上坡度超過三十度,橫插在絕壁上的路比比皆是,這么險峻的山路也是必須通過的,足以看出千百年來人們探索黃山之美的決心。雖然勉強來到了山根前,面對著光滑如冰的峭壁,人們還是無能為力。問他路為什么這么難行,陸雋解釋說,據祖輩人傳說,‘山里面是神仙住的世界,人類是無法逾越的’。
向導逐個囑咐著隊員們,這里是黃山人跡罕至的西海地區,要格外小心,一旦越出欄桿,就會墜入由峭壁組成的群峰叢中,即使沒受傷,但能否上來就成問題了。好在現已行至一座由探路人在幾個月前搭起的棧道,來往人都能順利地通過。據探路人解釋說,當初搭起這座簡易的棧道,主要是為了專業人士進入到這里進行考察。像他們這樣的探路人出入這里,是在任何輔助設施都沒有的情況下,冒著生命危險,為人們尋覓美景并鋪設輔助設施的。隊員們聽到此處,無不用崇敬的目光,看著這位高大的探路人。
趙曉敏在路上,請探路人講些探新景點的故事,陸雋痛快地答應著,首先講起了明代旅行家徐霞客來黃山的故事。
有一次,當徐霞客來到黃山瀏覽時,當時的向導給了他兩個方案:一是登蓮花峰雖然路途很長,但人可以爬上去;另一個是登天都峰看起來不遠,但是無路可攀。徐霞客選擇了后者。那時甭說纜車,連個輕便的繩索都沒有。徐霞客全靠徒手攀巖,在絕壁上他兩次險些喪命。但憑他豐富的登山經驗,最終僅用了十幾個小時登上了天都峰。他用自己的身體力行向世人證明,黃山并非不可逾越。后人跟著他的足跡,學著他的精神,爬上了一座又一座黃山高峰,并留下了石刻在高峰作為紀念,自明清以來,共留下有兩萬余首詩詞歌賦,為攀登游覽黃山留下了極其寶貴的財富。同時,每個時代都有各不相同的新景點發現和修繕,希望這次環球科考隊也能有所發現。
一路上經過接觸交流,隊員們更加了解了探路人。原來他們多數都是祖輩傳留下來的職業,就是為黃山探路修路的。真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呀。千百年來他們專去游客無法到達的地方,那些最險絕的地方,往往有最好的風景,黃山有句俗語叫“無險不奇”,而且以奇制勝,所以探路者認為最險最奇的地方,就是最能體現山岳之美,也是他們所追求的最終目的。
又經過一段艱難的路程,回頭一望,我們已經繞過了六座山峰,愛麗絲問探路人陸雋,黃山為什么有這么多狀似石柱的奇特山峰呢?他回答:“這正是我們數代探路人所思考的問題,直到上個世紀人們才逐步相信,這不是神仙棲息的森林,而是來源于遠古一系列、非同一般的火山爆發。”
張翰東接著話題說:“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我曾隨著艦隊在太平洋上觀測了一次海底火山爆發現狀。熾熱的巖溶遇著水和阻力強大的地殼迅速凝結,同時放出巨大的能量形成炸雷般的聲響,這種地下噴發不會形成火山錐,而是凝結成具有柱狀節理的花崗巖巨石,當它們抬升到地表以上就開始了獨特的風化,形成了柱狀山峰。千百年來人們對它們加一想象,便成了似是而非的動物植物形象。甚至還能想象成如三國演義中的不同人物,這樣,就把山川擬人化地當成人類歷史中的一部分。在游客的眼光中黃山就有了人性之美;地質學家們則由衷地贊美它的科學價值。”
艾利克斯說:“三年前我曾來到過中國黃山考察。這里山體基礎構成是花崗巖,這種花崗巖被稱為柱狀花崗巖,這里的山峰都很陡,就是由這種柱狀花崗巖構成,所以叫著花崗巖峰林地貌,這種山峰像林子一樣,又多又好看,類似地貌都會招來無數的畫家來此作畫。”
向導高興地說:“黃山也是畫家們最喜歡來此作畫的地方。從明代開始有一批著名的畫家專以畫黃山為業,他們認為黃山與眾不同的造型,剛好符合他們反叛當時的復古守舊風氣;到了清代形成了有史以來唯一以山命名的畫派,而且規模空前。直到今天每一個美術學院的學生,都要通過黃山寫生這門功課。難怪有人說‘黃山是中國山水畫的第一模特’。”
科考隊員們在行進中,陸雋又遇到了一位同行,他雖然也帶著頭盔像這里的工人一樣,但他卻背著相機,趙曉敏上前一搭訕,發現他對攝影很在行,嘮起來后方知,這里很多專家去不了的地方,都是由他拿著照相機,把那里的風景先拍下來,提供給專家研究確定的。所以,他對美景異常敏銳,還非常謙虛地說:“我們這里即使是一名普通工人,也要對美感有一定的鑒賞力。這樣,才能懂得捕捉和保護環境中點點滴滴美好的東西。比如,修建一條幾公里長的路,旁邊的一草一木都不能破壞。”
此時,我們來到了距離夢幻谷最貼近的地方,陸雋說前邊就是我們探路人的總部,聽到說話聲,總部朱隊長迎了出來。知道我們是環球科考隊的,非常熱情地接待了一番。說到這里的氣候,他說:“我在這里最怕的是打雷。有一次天上下起雷雨來,我們躲在山洞里,坐在石頭上,突然一聲巨響,人被蹦了起來。所以你們現在已經走在峽谷里,這里霧雨連綿,萬一打雷,就怕一震就跌下深谷中了。”
與朱隊長等人告別上路后,大家議論起來。難道真的讓他言中了嗎?一出門大霧就涌了上來,而且還聽到悶雷似的不尋常的聲音。特別是山路上原本就很窄的山路,雷一震豈不跌下懸崖?向導又強調說:“這里不僅打雷下雨,夏天還時常伴有山洪呢!”路上遇著的攝影師可不管這么多,依然走在隊伍的最前邊,而且見到美景就要拍攝。秦乃正快步走上前向他請教,為什么要急著拍照呢?他說:“攝制組沒來過這里,當然要抓緊拍照了!”
天空已經昏暗下來,最著急的是向導。因為現在已是下午四點,按現在行進的速度,最快也得晚上八點才能抵達大峽谷。而且回來的路上還有一座高山,這樣的話我們豈不是要在大峽谷中進入夢鄉了嗎?那里可是蛇蟲野獸們聚集的地方,難保科考隊員安全過夜。聽向導說完這番話后,與陸雋同路的一名探路工人自告奮勇,當即就答應帶領他們抄近道繞過山峰,以最快的速度趕到大峽谷。
無限風光在險峰。科考隊員們這次真的體驗到探路人的艱苦和危險。我們從未見過夢幻峽谷,現在雖然夜幕降臨,但夢幻谷卻如夢似幻地展現在我們面前。當隊員們歡呼著勝利終于到來之際,可是,陸雋等探路人卻高興不起來。原因是據那位領我們繞過山峰的探路人說,夢幻谷中有人發現不經過攀爬,就能從外界直接進入夢幻谷,還說,這個夢幻谷面前,有好長的路段我們仍沒到達,包括一些絕美的景點。
然而我們入谷底的人,至今還找不到通往外界的出口。他掏出為我們描述而畫出的峽谷地形圖,據專家猜測可能是與冰川活動有關,也可能是地質學上的奇觀。讓我們回到三百萬年前的一個漫長而極其寒冷的時代,冰川覆蓋了地表的大半,由于溫度使冰川的移動,其巨大的力量在黃山上鑿出個深槽,就是今天的夢幻谷。
科考隊員們以無限敬仰的心情,凝視著這些敬業而無休止地追求、高尚而偉大的探路人。世人是多么希望把路修到夢幻谷的谷底,揭開夢幻谷之謎,為人們奉獻出黃山一個新的美景!如果說黃山是三山五岳唯我獨尊,但是再美好的景致,也美不過那些發現、建造、保護這些美景的勞動人民——探路人!
(第十一部第十五章第二節結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