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267)
- 北緯三十度游記
- 張弘
- 8075字
- 2011-01-15 15:53:26
第十部第十四章
第二節(267)
象山石浦港浙東漁文化探秘
余姚河姆渡原始村文明尋蹤
當人們來到浙江之后方知道:為什么都說江南好呢?原來這里除了是魚米之鄉外,還多是山水勝地,號稱文物之邦。一分隊科考隊員們水、路兼行,很順利地從普陀山來到NB市。原來寧波是一座美麗的港口城市,也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更有著豐富資源的著名旅游城市。它的名片很多,如東方大港,河姆文化,名人故居,儒商搖籃,佛教圣地等等。在NB市最值得一游的,就是“天一閣”和“天童寺”了。NB市政府派來了足夠的旅游中巴車及向導,拉著科考隊員便分頭去瀏覽了。
天一閣,是中國第一的民間藏書樓。天一閣位于NB市區風光秀麗的月湖之畔。始建于明朝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公元1561~1566年),是兵部右侍郎范欽的私人藏書樓。也是我國乃至亞洲現存最古老的民間藏書樓。占地面積2.6萬余平方米,以藏書文化為主要特色,總體布局由天一閣、東園、陳家祠堂、秦氏支堂、書畫院和地方志等景點組成。天一閣保存了大量珍貴的古代書籍,現有藏書30余萬冊,是研究我國古代歷史、人物、風俗、民情等珍貴的歷史資料,素有“南國書城”之美譽。不但以其藏書而聞名于世,還以其書樓設計之奇特和園林構筑之秀美而譽滿全國。
據說范欽在興建書樓時反復考慮過防火問題,他在閣前開鑿了一座水池,池下有暗溝與月湖相通,使池水終年不竭,萬一失火,可就近汲水搶救。范欽的曾孫范光文在閣前池邊建造假山,增筑小橋亭榭,環植竹木,用山石砌成“九獅一象”,面積雖小,相當精巧,頗具江南園林特色。后來各地保存《四庫全書》的七閣,都是模仿天一閣的式樣而建。從此,天一閣享譽全國。后來,又把歷代碑林移到天一閣后院,名曰“明州碑林”;其中以三塊“南宋旅日華僑碑”最為珍貴,也是國內現存最早的華僑文物。
素有“南國書城”的天一閣,是范欽取千古奇書《易經》的“天一生水”的說法,把藏書樓定名為“天一閣”,閣內藏書13000多卷,其中大部分是明代刻本和抄本,有不少還是海內孤本。除了藏書外,在防火、通風、防潮等各方面有獨到之處。難怪人們常說:“到寧波不到天一閣,等于沒有到過寧波。”
天通禪寺位于寧波以東25公里的太白山麓,號稱“東南佛國”,為佛教禪宗五山之第二,建于西晉永康元年(公元300年),至今已有1600多年歷史。寺院傍山而筑,梯級布局,有天王殿、法堂、先覺堂、羅漢堂、鐘樓、御書樓等20多幢古建筑,占地面積5.8萬平方米,其規模之大,為國內罕見。天童寺坐落在國家森林公園,整個寺院掩映于茂林修竹間,群山環抱,古木參天,有十大景點點綴其間。寺內還有清代順治、康熙、雍正皇帝的御書碑刻等文物。
天童寺作為佛教圣地,不但是臨濟宗的重要門庭,還是擁有800萬教徒、33000余所寺廟的日本佛教主要流派曹洞宗的祖庭,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有著重要地位,在日本和東南亞久負盛名。
相傳,西晉僧人義興和尚云游到此,開山搭廬,潛心苦修。在渺無人煙的山中有一個小孩,每天給他送齋送水,最后寺院建成。有一天,小孩向義興和尚告辭說:“我是太白金星,玉皇大帝見你精進虔誠,派我變作童子照顧你,現在大功告成,我走了。”說完騰云而去,后人便以太白名山,天童為寺。
天童寺四面環山,重嶂疊翠,古松參天,間有“深徑回松”、“鳳崗修竹”、“雙池印象”、“西澗分鐘”、“平臺鋪月”、“玲瓏天鑿”、“太白生云”等十大勝景點綴其間。宋王安石在鄞縣任縣令時,曾留下描繪天童的詩句:
“山山桑枯綠浮空,春日鶯啼谷口風;二十里松行欲盡,青山捧出梵王宮。”描寫得十分貼切。
于渙生科考小組帶領科考隊中年輕的、喜歡海的隊員們,則直接開車南下,首先來到了浙江中部沿海NB市的象山縣,象山縣地處北緯28度45分、東京122度,瀕臨太平洋。是由628個島礁組成,海岸線長達800公里,占全省的六分之一。其地理位置具有非常明顯的亞熱帶季風性氣候特征,故四季分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光照充足,溫和濕潤。
象山歷史悠久,早在6700年前就創造了塔山文化,春秋時期為越國鄞地,唐神龍二年(706年)立縣。因該地有山“形似伏象”,故取名象山。這里的森林覆蓋面積達58%,所以,此地空氣中豐富的負氧離子,大氣中每立方厘米含負氧離子一般為400個~700個,而象山負氧離子含量高達1.47萬個,被稱為自然的‘綠色’空氣,并譽為“天然氧吧”。
縣政府把科考小組帶到了象山半島最南端的石浦港,是ZJ省的又一顆東海明珠——是僅次于舟山沈家門的第二大魚港。石浦港歷史悠久,早在西漢時期就有了記載。石浦港山環水抱,地形獨特而美麗,石浦人世世代代以魚為生,蘊含著眾多神奇的漁文化和豐富而廣博的漁風情。盡管時代更替與變遷,人們倘佯在石浦老街中,依然可以玩味到明清建筑的絲絲風貌,和漁賈文化的連綿氣息。
石浦古城沿山而建,依山臨海,人稱“城在港上,山在城中”。即一頭連著漁港,一頭深藏在山間谷地,城墻隨山勢起伏而筑,城門就形而構,居高控港是石浦古城雄姿的主要特征。老屋梯級而建,街巷拾級而上,婉蜓曲折,饒有風趣。中街始建于明代,曾是繁華的商貿街,沿街商鋪有100多家,幾個別具特色的封火墻,是為了防火防盜而建。后街有頗多的老宅,歷盡風雨滄桑,現已有數百年的歷史了。
人們在老街瀏覽,不經意就會遇到老宅或古跡。如600多年歷史的“關帝廟”,是漁民為了乞求風調雨順、阻擋海盜而建;“惜字亭”則有一段漁民崇尚知識,珍惜字紙的古詩;“大夫第”為清末四品官員院宅,盡顯大戶人家氣派等等。
象山的漁文化應溯源于境內的塔山文化。距發掘7000余年前出土的文物看,居住在今縣城南平原的先民,就已學會以海為生,大量的陶制品留下了他們親手描繪的水波紋和貝殼印痕。相繼發現的姚家山、紅廟山和毛洋廟山頭、高塘島朱門村新石器遺址都在昭示著這樣一個事實:我們的文化根系,散發著濃郁的與海共舞的腥咸。
在長期的以海漁為生實踐中,這里的先祖們學會了造船、織網、甚至學會了制作各類船具、各類網具。漁民先祖很早就傳下來一套實用的諺語:即“初三潮,十八水,初八,二十三小水低。”象山農歷初三潮位最高;初八、二十三在一月中潮位最低。掌握了出海、歸航時間、氣候、海上作業的一系列程序外,還包括勞動禁忌、服飾要求等等。形成了與內陸和山地文明迥異的、以“漁”為核心的、獨特的文化現象。以這種物質性的文化現象為出發點,逐漸形成的漁區風俗、信仰和崇拜,及以勞動伴生的號子、歌謠、傳說、故事等精神品質的要素開始豐富漁文化。
這里從宋末開始流傳媽祖文化,到元代建的媽祖廟(或稱天后、天妃廟),從此,給當地人的生活帶來了全方位的影響。從古至今,媽祖的庇國護民,救苦救難,樂施善助,孝義節烈等精神,幾乎成了這里的人們,尤其是漁區百姓的性格,視為最為傳統的美德。
石浦港地處舟山、漁山、溫臺三大漁港中心,象山是NB市的漁業重點縣,石浦港是這里的重點漁業基地,這里全年的漁業產量占NB市的四分之一。石浦港的漁船駛出港口便可捷足先登,優先捕獲這里的黃魚、帶魚、鯧魚和石斑魚等各種經濟魚。另外,石浦港周圍港灣眾多,灘涂廣闊,適于多種魚蝦、貝藻生長,特別是對蝦、紫菜等養殖規模位居全省第二位。石浦港真不愧為是東海的明珠。
于渙生小組給隊長打電話,準備直接去溫州,順便考察一下南、北雁蕩山。張翰東不允許,他說:“政府已經安排好了,明天下午之前,一分隊全體都要趕到余姚的河姆渡參觀。”于渙生想科考小組只好原路返回,但小組其他成員不同意返回NB市,藤仁、辛哈等人請求小組要到奉化縣蔣介石的故居,去看看溪口的蔣氏老宅或順路去雪竇山瀏覽一番,再去余姚河姆渡也不遲,于渙生只得同意大家的意見。
他們離開象山縣,途徑寧海縣北上抵達距NB市僅二十公里的奉化溪口的蔣氏故居。這里東靠武嶺,北臨雪竇山,水繞山環,景色秀麗。穿過壯觀的武嶺門,三里長街沿溪而筑。街旁屋舍,古色古香,儼然一座江南小城。
大家走馬觀花地瀏覽了文昌閣小洋樓、武嶺門、豐鎬房及蔣家曾在這里開的玉泰鹽鋪。還有當地新造的類似展覽館的“民國大雜院”,里面就是搜集了民國時代老百姓的主要生活用品,這里還搜集了當時蔣氏家中的三個房間的家具,包括蔣母和蔣經國以及蔣介石與宋美齡結婚時的照片等。
溪口小鎮有山有水也很有生氣,其秀美的景色讓人賞心悅目,流連忘返。其實最讓于渙生一行人惦記的,還是別誤了明天下午對河姆渡的考察。為此,他們直接開車奔向“四明第一山——雪竇山風景區。舊時傳說三隱潭隱居著“蛟龍”,每遇到天旱,村民們常常來向“蛟龍”求雨。隱潭其實是一個峽谷,兩邊都是巖壁,是這里的峽谷和千丈巖飛瀑形成了三個隱潭而已。
一隱潭居于峽谷頂端,山泉從頂端循峭壁傾瀉而下,形成一道瀑布,使兩壁間頓成奇觀,瀑布之下是個隱潭。二隱潭兩邊較為開闊,瀑布呈斜坡形曲折而下,與一隱潭相比另有一番景象,流泉再與西岙山谷間下流的溪水匯合,注入三隱潭。三隱潭靠東邊是一塊大巖壁,旁有石峰,山泉從石洞中入潭,形成更為奇特的景觀。在三隱潭石壁的另一邊就是妙高臺,一波三折的流泉,加上奇巖峭壁、修竹山花,真是曲徑通幽哇。
瀏覽三隱潭后,人們簡言之:蹬上妙高臺四處眺望,感到一個“險”字;觀千丈巖飛瀑,驚嘆一個“奇”字;探入三隱潭,則要贊美一個“幽”字了。難怪趙曉敏同艾晶來到這自古以來就是文人墨客吟詠之地,面對三隱潭美景,也放聲地吟詠起來:
“古昔何方仙?鑿破青山骨;兩壁蒼翠間,飛泉風雷突。
旁無猛虎蹤,中有蛟龍窟;安得觀勝景,為霖濟萬物。”
突然,于渙生的電話鈴響了,原來是張翰東詢問他們到哪了?知道他們還在溪口的雪竇山后,就告訴他們已經到了河姆渡,下午就開始參觀河姆渡博物館了。指示他們不要北上河姆渡了,這里來的人夠多了。由奉化直接到浙江中部的JH市一帶瀏覽,然后,到紹興與他們會合。
河姆渡遺址是我國新石器時期的一處原始村落遺址,位于杭州灣南岸、四明山北麓的姚江之濱。1973年夏天,當地群眾在興修水利時,發現了這一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層的厚度達四米、疊壓著四個文化層遺址。根據碳—14測定遺址第四文化層的年代距今約7000年。自1973年和1977年兩次發掘,合計發掘面積3000平方米,出土了骨、石、陶、生產工具、生活器具、原始藝術品等文物6700余件。還發現大量的人工栽培稻谷、大批干欄式木構建筑和豐富的動植物遺存。河姆渡遺址的發掘,為研究東方文明起源,尤其是當時的農業、建筑、紡織、藝術等各方面的發展,都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實物資料。
河姆渡遺址博物館,分為文物陳列和遺址現場展示兩部分。文物陳列館緊鄰遺址西側,由6幢建筑組成,單體之間用連廊相接。建筑造型根據河姆渡7000年前“干欄式”建筑風格,“長脊、短檐、高床”的特點而設計。構筑出高于地面的架空層,再配以土紅色波紋陶瓦、沙米黃毛面墻磚,不但顯得古樸、野趣,更與河姆渡文化融為一體。序廳屋面形似展翅翱翔的鯤鵬,深刻表現出河姆渡先民愛鳥、崇鳥的習俗。河姆渡遺址博物館,以其眾多的文物精品、豐富的文化內涵,為人們翻開了河姆渡文化這部埋藏了7000多年的巨著,因而吸引著絡繹不絕的中外游客。
河姆渡遺址位于ZJ省余姚市河姆渡鎮,是中國東南沿海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其文化特征具有濃郁的江南水鄉地域特色。在中華民族遠古文化的形成過程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1982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河姆渡遺址全面反映了全國原始社會母系氏族時期的繁榮景象,是我國建國以來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文物曾多次出國展覽,深深地震撼著整個世界。
科考隊員們來到了距余姚25公里的河姆渡村落,參觀在這里仿造再現的河姆渡古村落。展示了現代化表現手段與原始古樸風貌有機協調的獨特魅力;逼真重現了河姆渡人的生活、生產狀況,自然生活環境,原始部落的局部風貌;直觀營造了古農業文明的氛圍;形象反映了七千年前的生產力發展狀況和先民們征服自然、繁衍生命的豐富文化內涵。
古村落內用雜亂茅草覆蓋的幢幢土樓,籠括粗獷的原始布置,迷人的古老樂曲,充滿神秘的氣氛。恍惚中忽而感覺人們似乎成為7000年前那剽悍有力、古老質樸而朝氣蓬勃的河姆人。中國長江下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主要分布在杭州灣南岸的寧波、紹興平原上。東到舟山島。據放射性碳的斷代校正,年代約為公元前5000~3300年。河姆渡文化的發現與確立,擴大了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的領域,說明在長江流域同樣存在著古老而燦爛的新石器文化。
河姆渡古村落的裝飾藝術品,有用砩石、和玉制作的玦、璜、管、珠等人體裝飾品,也有以陰刻幾何形、動植物圖案裝潢的炊具、盛儲器、生產工具柄部和建筑構架,還有一批木雕魚、陶人頭、豬、羊、魚以及用象牙制作的鳥身匕形器,和雙鳥朝陽蝶形器等極其珍貴的藝術佳品。河姆渡古村落是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的珍貴文化遺產,值得我們今天去倍加愛護和由衷敬仰。
于渙生接到隊長的指示后,便同王自治等一行人向浙江西南方向前進。在行車的路上王自治說:“早就聽說過在蘭溪市西面有個‘諸葛八卦村’,這次可以一睹為快了。”吳昊說:“對,走過路過,且不能錯過嗎。”NB市導游司機說:“距蘭溪市西行18公里即是。另外在JH市西南的武義縣,還有個‘俞源太極星象村’,也是個旅游勝地呢”大家頓時歡騰起來,趙曉敏當即表態:“先去俞源,再去蘭溪,爭取一個也不漏掉。”艾晶也跟著起哄,敦促司機開足馬力,向武義縣奔去。
“俞源太極星象村”是中國民俗文化村,是ZJ省JH市四大景點之一。位于北緯28度附近,坐落在ZJ省武義縣西南部,距縣城20公里。系明朝開國謀士劉伯溫按天體星象排列設計建造的。現存宋、元、明、清古建筑1027間,古建筑內木雕、磚雕、石雕工藝精制,巧奪天工。在村口有占地120畝的巨型太極圖,村中布有“太極塘”、“太極井”。俞源村文化底蘊深厚,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密切融合,是古生態“天人合一”的經典遺存,也是尋古探秘休閑的旅游勝地。
俞源太極星象村是劉伯溫按照“黃道十二宮二十八星宿”排列設計建造的。在面積3.4萬平方米范圍內,名勝古跡眾多。古屋、古橋保存完好,各種雕刻,異常精美。始建于南宋的洞主廟,是遠近聞名的圓夢勝地。村口設一占地達8公頃的巨型太極圖、村中的“七星塘、七星井”是古生態文化的經典遺存,這些都是考察、觀光游覽的首選之地,尤其每年的夏末,這里的圓夢節更是熱鬧非凡,各個景點都開展豐富多彩的旅游活動。
南宋時,在松陽任儒學教渝的杭州人俞德過世了,兒子俞義護送靈柩回杭州,夜晚路過這里并留宿,半夜俞義驚異地發現停放在溪旁的靈柩,竟被紫藤纏繞起來。于是俞義認定這里是塊神地,便決定在此地葬父。以后與當地人通婚,逐漸建造了俞源村。
600多年來,俞源村沒發生過洪災,村泰民富,富甲一方。更為奇怪的是:俞源村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六日必定下雨,即使是大旱之年,也不例外;村口太極圖陰魚中的那棵有600多年樹齡的白櫟樹,長到二十七米高了,現在還在長;有許多建造物上從古至今梁上無灰塵、無蜘蛛、無蒼蠅、蚊子、無白蟻、無鳥雀過夜;建于清康熙二年的“聲遠堂”,沿桁條上的九條木雕大鯉魚,竟會隨季節氣候之變化而變成黃色、黑色和紅色;“七星塘”中的第三口“玉衡塘”,任誰也碰不得,只要哪家村民填塘造房了,那么他必遭火災,無一例外……。
更吸引人的還是“諸葛八卦村”。科考小組驅車趕往浙江中西部的蘭溪縣境內,距縣城西18公里處,就是“諸葛八卦村”了。經村長介紹,這個村現居住著諸葛亮后裔4000多人,已成為全國諸葛亮后裔最大的聚居地。村內以明清建筑為主,現有保存完整的明清古民居及廳堂有200多處,雖歷經數百年,但村落九宮八卦的格局一直沒變,其“青磚、灰瓦、馬頭墻、胖柱、小閨房”的建筑風格,成為中國古村落、古民居的典范。1996年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史記載,諸葛亮十四世孫諸葛浰五代唐時任壽昌令終。其子青遷徙蘭溪西陲硯山下,傳至27世孫諸葛大獅覓得地形獨特的高隆崗(今諸葛村),并以祖制九宮八卦設計布局村落。整個村落以鐘池為核心,按八條小巷向外輻射,形成內八卦,村外八座小山環抱村落,構成天然的外八卦,諸葛村的諸葛亮后裔繼承了諸葛亮“樂躬耕于隴畝兮,吾愛吾廬”的耕讀傳家精神,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在歲月的變遷中,孕育出了濃郁的鄉土文化,是浙江古文化的三大標志之一。
村內一口名叫鐘池的池塘,半邊池水半邊地,兩面各設一口井,形成極具象征意義的魚形太極圖。這里的位置不僅是在地理上居于全村的中心,在整個建筑布局上也處于眾星捧月的地位。鐘池周圍構建向四周輻射的八條街巷,分別指向村外的八座小山崗,環繞湖面的幾十座古老的廳堂及村民住宅,自然地歸入內八卦的坎、震、巽、離、艮、坤、兌、乾八個部位。當人們步入村中縱橫交錯的古巷時,大有似連非連、似通非通、曲折玄妙之感,猶如陷入諸葛亮當年布下的八卦圖,橫來直去,不知所向。
從高空俯瞰,內外八卦賦形莊嚴完整,整個山村隱約之中透出一種和諧而又莊重的神秘。村長介紹說:“至今諸葛村已有700多年的歷史了,雖然外界戰亂不斷,但山村卻少有兵燹內亂,這是諸葛村得以完好的重要原因,更是來到這里的人們所津津樂道的話題。游人來到諸葛村中游覽,其中最雄偉、最壯觀、最重要的景點就是諸葛氏族的總祠——丞相祠堂和諸葛村一個十分特殊的紀念場所——大公堂了。
大公堂位于村落中心,坐北朝南,前面就是八卦陰陽魚形的“鐘池”,邊上有一道墻,面對大公堂的是一幅大八卦圖,背面是一個“福”字;大公堂三進兩明堂,層層斗拱出挑,神采飛揚,有一種激勵人們奮發向上的動感和神韻。大門兩側次間粉墻上楷書斗大的“忠”、“武”兩個黑字,“武”是諸葛亮死后蜀漢皇帝的謚號;“忠”則是亙古以來百姓對諸葛亮一致的評價。大公堂內,掛著“三顧茅廬”、“草船借箭”、“借東風”、“空城計”等八副彩圖,演繹著諸葛亮一生的豐功偉績;透過栩栩如生的壁畫,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高大形象呼之欲出。
三進大廳的正壁上寫著武侯誡子弟書,其中的名句“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雖然早已耳熟能詳,但此刻讀來卻分外讓人震撼。當年諸葛家族聲動天下,但他們很少有人混跡官場;當時他們向往的則是寧靜和淡泊,躬耕隴畝或‘不為良相、即為良醫’。諸葛后裔銘記祖誡,現今的“中醫藥展覽館”就是最好的歷史見證。加之旅游業的興起,更貼切地掀起了諸葛村的神秘面紗:一隊隊觀光客驚異而來,欣喜而走,八卦村的神異,諸葛人的恬靜,仍然享譽天下。看來,雖然寧靜的山村熱鬧起來了,可那淡泊明志的古風依存,這就是蘭溪的諸葛村。
王自治說:“無論是‘俞源太極星象村’,還是諸葛后裔的‘諸葛八卦村’,用的都是‘太極圖’和‘八卦’,只能說明了一個問題:我國的古建筑物基本上都依照《易經》原則,進行選址與建造。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布衣百姓,從宮庭殿室到平民住宅,乃至宅內的布局、裝飾與擺設,無不留下《易經》風水的烙印。”
吳昊問:“為什么呢?”
王自治回答說:“中華民族的文化源頭是什么?東方文化的靈魂是什么?翻開中華文化的發展歷史,六、七千年以來,代代相承、前赴后繼從不間斷的文化學說,就是《易經》!一句話,易經——是中華文化之魂!”
(第十部第十四章第二節結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