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219)
- 北緯三十度游記
- 張弘
- 6848字
- 2009-07-11 15:35:15
第二部第四章
第四節(219)
普賢膝下圣燈照
何許遠涉尋蓬萊
環球科考隊原本是為了休息幾天,才登上雄奇險秀的峨眉山。未曾想,一天來步行山路足有40公里。王自治教授帶領乘滑竿的幾個隊員,雖不用安步當車,但在登上金頂最后一段路的最長最陡的險坡——經歷有2380個石級的七里坡,也足夠驚險刺激了。
到金頂他們同步行的隊員相會后,隨著熙熙攘攘的人群,來到了金碧輝煌的金頂銅殿。首先看到的是48米高的四面十方普賢菩薩,她騎著金象和蓮花寶座的佛像,在西面陽光的照耀下,放射著更加耀眼的金光。
金頂上有正殿,始建于晉漢時期。因其殿鎏金瓦、柱、門、窗皆為銅中摻金建造,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因其金光閃閃而取名為金殿。一到這里人們仿佛進入了瑤池,從遠處就傳來一派鐘鼓齊鳴的樂聲,大有聆聽仙樂悠悠之感。信步走進寺門,五個遒勁有力的大字‘永明華藏殿’,在斜陽的照耀下,顯得光彩奪目。
原來是明代神宗皇帝,到金頂一游時,所親賜的額匾。進入寺內,紅綢黃緞琳瑯滿目,五彩斑斕。經詢問,廟前主持介紹說,這里的香火向來興旺。除旅游觀光者外,還有大批到仙山許愿、還愿和祈禱朝圣的香客。因此,一進這里總是佛煙裊裊,香爐總是紅紅火火。
科考隊員來到這佛國圣地,其中也不乏有信奉佛教的。如日本的藤仁新野教授、印度的穆罕默德.辛哈博士就地買了把高香,虔誠地禮佛敬香。美國的艾利克斯夫婦和艾晶、趙曉敏等人也像教徒那樣,盡情地模仿著香客以作助興。王自治捅了張翰東一把,示意咱要隨鄉入俗,不能在這里太掉價,找個心愿咱也上柱香。張翰東說:“為了全人類的共同事業,祝愿我們環球科學考察取得圓滿成功。”從中也品嘗著佛教徒的虔誠滋味,他倆也為祈禱佛主敬上了香火。
金頂是峨眉山旅游觀賞車和纜車的一個終點,也是奇景勝景最為集中的地方。不但有峨眉山奇景中的四絕,即日出、云海、佛光、圣燈;而且在華藏寺的側面為臥云庵,庵左側為睹光臺,是峨眉山觀賞‘四絕’景色的最佳地點。
大家走出華藏寺,只見后面是約720米的斷巖,峭絕如削,下臨三千多米的深壑。但見云霧浮沉,其深不可測,令人觸目驚心。取名為‘舍身崖’。
趙曉敏問:“為什么叫這個名字?”王教授說:“顧名思義,即跳崖自盡唄。”大家湊近約有一米高的絕壁防護墻,只見眼下數千米的深淵,峭壁如刀削斧鑿一般。隱隱看見崖底似有人在晃動,傍邊游客告訴他們,可能是深山的采藥人。艾晶不服氣地說:“我就不相信有人跑這么老遠,再從這里跳崖自盡?”王教授說:“據說多數跳崖尋死者,大都是些善男信女。在崖上一但見到了五彩斑斕的佛光,便誤認為得道成佛的時機到了,就立即向光環撲去,結果墜入深谷而亡。當然,也有個別‘識破紅塵’的,或‘了斷人生’的,甚至還有‘畏罪自殺’的等等。常此以往人們就把這個山崖稱作‘舍身崖’。”
艾晶又說:“我就不信地方和政府,能不管這種現象的滋生和蔓延嗎?”王教授說:“人要是想死,誰也沒有辦法。跳崖尋短見的也不都是鐵板一塊。去年云南一位游客上峨眉山要尋短見,但一跳下去的一剎那間就后悔了。結果掉在半崖上,經過呼救,總算讓救護隊解救下來。實際上峨眉山上被有救護隊和政府的相關部門,絕不能讓這種現象蔓延發展的。峨眉山金頂派出所有一位姓段的警官,據說在七年中,經他共救助了80名輕生者。可見政府和地方,對此現象的重視程度。”
突然,云霧像錢塘江的海潮一樣,洶涌奔騰而來,忽而就淹沒了整個崖底。觀看舍身崖的人們,情不自禁地往后撤步。眼看著無以名狀的云霧,也在跟隨著撤步的人群,從崖底下攀登上來。只一剎那,金頂小廣場上四周就充滿了云霧。接著,金頂廣場上的人們,似乎面對面都看不清是誰了。“請原地站好,不要亂動”,可能是管理員在呼喊著,游客的心理更是緊張起來。只是一刻鐘的時間,覺得背后一陣微風吹來。說時遲那時快,金頂上的云霧又乖乖地溜下了懸崖。
愛麗絲激動地說:“你們看!那不是云海嗎?”大家用期待的眼光向懸崖下望去,啊!這里真是海洋的真實寫照哇。天際里是一片云霧的海洋,洶涌的云霧如波濤在翻滾。遠近的山頭包括千佛頂、萬佛頂只露出孤島一樣的巔峰。王教授說:“我去過黃山、廬山、武夷山,要說觀云海,首選峨眉山最為壯觀。”腳下是茫茫的白云,被緩緩起伏的云浪簇擁著那一座座罕見的‘孤島’。現在大家好像站在山頭,或仿佛坐在船上觀海。
趙曉敏激動地詠唱著好一個“天塵云影共徘徊”呀,大家都在盡興地欣賞云海。她見大家都沒有反應,又問起王教授來:“這佛光是怎么一回事啊?”他回答說:“佛光,又叫著‘寶光’,也有人叫著‘祥光’。是金頂上較奇特的佛光,被譽為峨眉山奇景十佳之首。之于它的原理嗎,還是請我們的年輕地球物理學家張翰東給講講。”觀看云海的人們,都把目光盯在他身上,期待著他的回答。
張翰東毫不猶豫地說:“其實它是一種自然現象。濃霧彌漫著天空,透過那微弱的陽光,就會把人們的身影出現在紗幔似的云霧上。人們身影的外圍,有環繞著幾圈五彩的光環這種燁燁生輝的光環,就像傳說中菩薩頭上的佛光。這是光波在空氣間傳播時產生的繞射,也叫著衍射。當光線穿過大小等于光波波長的小孔時,所發生的偏離直徑的現象。用現實一點的話來說,就是當山間出現較低的云霧時,陽光的高低角度相對稍低些,人們站在山崖上,太陽、人和云霧恰好三點成一線,人在中間,背向太陽。這時的陽光經過云霧小水滴的衍射作用,便會出現那種奇異的佛光效果。”
王教授也插話說:“現在不正是夕陽斜照,風和日麗嗎?”他又鼓勵大家說:“峨眉山金頂上的佛光,敢稱其為十景之首,就是站在現在的高度,腳底山崖下云海翻騰,頭上蔽日晴空,非常符合出現佛光的條件。所以人們常說,‘不登金頂看云海佛光,峨眉山就算白來一趟’。提起來峨眉山,就會聯想起金頂的云海佛光;說到佛光首先想到的就是峨眉山。”
聽了兩人的解說,隊員們眺望著云霧籠罩的山澗,仍在不時地露出一座座峰頂。雖然已是下午三點半,頭頂仍是碧藍如洗的晴空中,斜掛著一輪火紅的太陽。遙望遠處的雪山,冰清玉潔,在斜陽的照耀下,發出耀眼的金光。腳下白茫茫的云海在隨意翻滾,時而露出一片片綠色的林海;時而露出一幢幢宏偉的殿堂亭閣。那迎風飛涌而來的彩云,帶著反射太陽的斑斕霞光,千姿百態,變幻無窮。使觀賞的人們目不暇接,心曠神怡。
心誠者靈。趙曉敏和艾晶按他們的指導,正目不轉睛地佇立在舍身崖前。由于太陽下山角度的變化,在她倆注目的云海上,漸漸地出現一個半圓形的巨大的彩色光環。赤橙黃綠青藍紫,七色俱全,鮮艷奪目。更為奇怪的是,在七彩光環之中,還有她們各自的身影。無論你是舉手、投足,都能淋漓盡致地呈現其中。趙曉敏在光環之中舉起了像機,留下了自已難得的、最美好的回憶。
艾晶卻激動地喊了起來:“快來看佛光啊!”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周圍的隊員及游客們,一下子圍了過來,就像戰士聽到命令那樣,一排人站在她倆的身旁。旁邊的英國地質學家布特教授,法國的地理學家萊讓教授,和張翰東等人,其實早已看到了佛光,只是不愿意顯露罷了。不一會大家都看到了佛光,還看到了自已的身影。稍頃,隨著云霧濃淡的變化,光環的色澤也在發生著時明時暗的變化。約一刻鐘的時間,光環和人影都漸漸隱去,同時也結束了人們飄飄欲仙的特殊感受。雖然人們難離難舍的不愿離去,但留在人們心中的佛光倩影,卻久久揮之不去,永生難忘。
“下一步去哪兒?”坦率的李大剛教授突然發問,使大家不知可否,把目光投向王自治教授這位業余導游身上。秦乃正強作回答:“我看天黑前抓緊登頂,到千佛頂、萬佛頂看一眼了事。”大家面面相覷。
王教授說:“我覺得今天大家起了大早,收獲卻不小。看了蛾眉靈猴,登上金頂,又看了云海、佛光。我看找個地方休息一下,順便安排今晚的食宿好不好?”趙曉敏不同意地說:“你剛才介紹金頂有四絕,我們才看了一半呵?”王自治說:“別急,我早為大家想好了。大家中午沒太吃飽,聽說這臥云庵,是峨眉山接待旅游最為完善的地方,那里有飯堂,還有住宿的客房。我們吃飽喝足了,再訂好今晚住宿的房間,然后,再去萬佛頂,今晚還看我們是否有幸看到圣燈。這樣就可一心無掛地明早靜觀日出了。”大家一聽他安排的頭頭是道,無懈可擊,便欣然同意了。
臥云庵,海拔3065米。位于金頂的絕頂之處,即舍身崖畔。白云上涌,寺如臥云,故取名臥云庵。是中國海拔最高的漢傳佛教寺廟。臥云寺始建于我國唐代,以五律見長的唐代詩人賈島,有《送臥云寺僧》一詩為證:“下觀白云時,山房蓋樹皮。金枝落松子,側頂鶴聽棋。”寫出了初期臥云庵以木皮作瓦的特色。
到了宋代有范大成的詩《峰頂臥云庵》為據。明代嘉靖時性天和尚重建,因這里風高雪重,便以錫瓦蓋屋頂。又因其座落在云海波濤的銀色世界之上,故又稱為‘銀頂’,為金頂的名勝之一。
明代也多有詩人贊美此處之勝景,其中最為切景的數舒其志的《宿臥云庵》:“巖下云飛巖上宿,旁巖處處云相續。先生清夢不知疲,門外白云封板屋。”
清朝康熙初年可聞和尚再建,此庵建成時,他賜詩為其褒獎:“何處問津糧,行行到上方。天香飄廣殿,山氣宿空廊。”后又遭火災,清代重建改為鐵瓦作蓋。
1958年大煉鋼鐵時,庵上將所蓋鐵瓦全部拆下來,運重慶冶化。看人間之蒼桑,觀寺廟之劫難,就是仙山佛國的臥云庵也在所難逃。
王自治導游帶領大家瀏覽臥云庵后,就直接帶大家到臥云庵飯堂。一桌包括峨眉雪魔芋在內的素食齋飯,迅速填飽了隊員們的饑腹。飯后又來到了臥云庵客房,只見墻上僧人以書法形式寫著“借宿于臥云庵下,入夢于白云之上”,入情入理,恰如其分。單憑這個題詞,臥云庵的名字,就足夠讓人沉醉了。雖說這里是山鄉寺廟客房,但星級賓館的基本條件,一應俱全。大家立即訂好了房間,為了明天早晨能準時觀日出,還同服務臺定好了起床時間。王教授讓大家抓緊時間洗個澡,或休息一下,定為18點出發去萬佛頂。
金頂的傍晚,依然是瑰麗多姿的。賭光臺仍是云霧翻滾,西邊的晚霞還在襯托著山頭一樣高的斜陽。金頂上首先看到的還是48米高的四面十方普賢菩薩,騎著金象坐在蓮花寶座上。從哪個角度看普賢菩薩都是她那慈祥的面孔。普賢菩薩為我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為歌頌普賢菩薩的功德,特建造了普賢菩薩金像,以經常做為普賢菩薩道場之用。據說纏繞在金像周圍那冷杉枝干上的松蘿,當地人們美其名曰‘普賢線’,認為是普賢菩薩特意在懸崖陡壁上掛起這些長線,好引渡信徒登絕頂。金頂的銅殿,在夕陽下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輝。再往西南看去,峨眉山最高峰萬佛頂,海拔3099米。絕壁凌空,平疇突起,巍峨屹立于“大光明山”之巔。王自治下令,直奔萬佛頂!
到千佛頂海拔為3064米,為峨眉山的第三高峰。金頂的海拔為3077米,為峨眉山的第二高峰。峨眉山的第一高峰萬佛頂,還要登上3099米。所以,人們把金頂稱為“天堂的階梯”不無道理。這里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中海拔最高,自然生態保護最完好的名山之一。1996年峨眉山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遺產委員會列為《世界遺產名錄》。
萬佛頂景區植被豐茂,古樹參天,野藤纏繞,鳥獸眾多,原始景觀保存完好。登到極頂眺望,天高云淡,群峰起伏。貢嘎雪山如銀鍔直刺藍天;瓦屋山橫臥云端。回頭再看剛剛走過的金頂,,峭拔雄陡,絕壁千仞。站在這里觀日出,賞晚霞,感受天地之旋轉,我自巋然不動;看云海,睹佛光,體味人間仙境,夢幻無窮。歷代大詩人如李白、蘇東坡、郭沫若等等,無不留下膾炙人口的偉大篇章。
清光緒年間修建的萬佛庵,因天災人禍早已不復存在。現在萬佛頂上恢復重建的萬佛閣,雄偉莊嚴,金碧輝煌。還真有“普賢住處,萬佛圍繞”之意。既有廟堂之宏偉,又有景觀之秀美。萬佛閣高21米,立體共四層。懸于“祝愿古鐘”,莊重威嚴。宛如普賢菩薩親率眾弟子傳道行愿,俯視凡塵。人們敲響許愿的鐘聲悠悠,不絕于耳,使人融入佛海,浮想聯翩。
經萬佛閣主持介紹,萬佛閣撞鐘是很有講究的。晨暮各一次,每次都是緊敲18下、慢敲18下,不緊不慢再敲18下。如此反復兩次共108下。其會意是以應每年12個月、24個節氣、72物侯(5天為一侯)共合為108下。意思是一年輪回,天長地久,祈福國泰民安,人間幸福。主持還告訴隊員們:“峨眉山座落在北緯三十度線上,被稱為世界上最神秘的地方。尤其這金頂、千佛頂、萬佛頂一直被人們稱其為天堂的階梯。所以,我們希望全世界的人們到了這里,都要敲幾下祝愿古鐘,即可許下自已的意愿,又可以消除108種煩惱。禪語說‘聞古鐘,煩惱清,智慧長,菩提生’。撞個3、6、9下均可以,祈福安康,心想事成。”正是:
登峨眉絕頂,敲祝愿古鐘。祈萬佛祝福,保天下太平。
在萬佛閣主持的推薦下,十幾名隊員輪番撞鐘。有的心愿是‘祝愿環球科考順利’或‘盡快找到外星人’,了卻人類的心愿;也有的祈求‘佛祖保佑今晚能一睹神燈’。突然,撞鐘的游客紛紛向樓下跑去,原來有人在喊叫著“快來看佛燈啊”。
王教授看看手表,已是晚上七點半鐘,他告訴大家“我們也該出去觀看圣燈了”走在最后正在撞鐘的藤仁新野,不慌不忙地說:“不急,洪椿坪的方丈早就說過,要晚上八點以后才能看圣燈。”于是,他敲完了最后的第九下,才走出萬佛閣。大家先走出萬佛閣卻聚集在門前,不是在等藤仁教授,而是絕頂上咋一出來漆黑一片。漸漸地山下露出了整體籠括,太陽是早已下山了,現在正是月隱星稀的夜晚。王教授高興地告訴大家說:“這時正是觀看圣燈的最好時機”。山道也清晰了,大家向金頂走去。
峨眉山的圣燈,又名佛燈。同佛光一樣大有名氣,但它比佛光更是難得一見。試想佛祖是不會阻礙求新索異的探索者的,只要掌握其規律:如雨后初晴,天空無月,山下沒有云層,山頂沒有大風大雨等,總會有奇緣幸會的。王自治正是熟諳這些規律,來到了金頂舍身崖前的一片草坪上,同等待看圣燈的游客們擠坐在草坪上。
只見濃霧中,從不同方向飄來無數盞所謂的佛燈光。隨風游游蕩蕩,四處跳跳閃閃,有時就像點燃的蠟燭,有時勝似初開的蓮花,有時恰如流動的螢火。但有時迎面飄然而至,任你信手抓去,卻空空如也,頓時化為烏有。從而,更加勾勒起人們無限的遐思。
秦乃正見身旁是英國劍橋大學的地質學布特教授,就請教地說:“布特先生,請問這圣燈是怎么一回事啊?”他回答:“這里圣燈的現象較為奇特。到目前為止,峨眉山的圣燈還算是世界之最呢。之于這種現象的成因,我一時還說不準。分析起來有幾個因素:從地質學來講可能是山谷中的磷火;從生物學來講可能是螢火蟲發出的光;從植物學來講可能是樹木上有一種密環菌,當空氣中的濕度達到百分之百時,便會發光;佛教界是怎么認為的,我就不懂了。所以,峨眉山圣燈至今還是一個難解之謎。要聽準確答案,還得請張翰東先生給講講”大家都贊同他的意見。
張翰東謙虛地說:“我對佛教界的事根本就沒有研究。若按物理學來解釋,我過去來考察了幾趟。所謂的圣燈是因為峨眉山盛產磷灰石礦,它會釋放出磷化氫氣體,在適宜的溫度下,這種氣體遇到空氣便會自燃,并發出淡綠色的火光。其實白天也有亮光,只是人們看不到罷了。到了夜間這種火顯得格外明亮,而且氣體在燃燒之中,一閃一閃,忽明忽暗,時東時西,若隱若現,飄忽不定。自古以來,每當人們遇到此時此景時,就能附會出‘萬盞明燈照普賢’的神話來。”人們都認為他的解釋和情入理。在普賢菩薩的金像腳下,看到四周的圣燈點點,才體會到佛國仙山的盛況。
人們在金頂小廣場上暢談著、暢想著,久久也不愿離去。濃霧越來越重,頭上還飄下來迷蒙的細雨。隊員們為了明早觀日出,迎著小雨回到了臥云庵客房。大家都覺得這一天太累了,洗漱完畢就進入了夢鄉,真正體驗到“借宿于臥云庵,入夢于白云之上”的感受。
天還剛剛蒙蒙亮,臥云庵客房當班的小和尚,就準時四點半把科考隊員一一喚醒。迎著金頂那寒氣襲人的晨霧,整齊地排列在舍身崖上,在三千多米的高處遠眺東方。稍頃,只見天邊,好像一下子鑲上金邊的灰色云層在緩緩浮動,金邊映射周圍厚厚的云層在閃閃發光。慢慢地灰色云層像裂開了一條縫隙,縫隙中透出橙黃色的光芒。云縫越來越大,顏色也逐漸與周圍的云層變為金黃。接著,紅日露出一點弧形的金邊,弧形也越來越大,好像云層也為它拓開了一條道路。當橙色的紅日冉冉升起,露出大半個腦袋時,速度突然加快,像一個打足了氣的皮球,猛地一霎那,它跳出地平線。頓時光芒四射,穩穩當當地鑲嵌在地平線上。人們的臉上也頓時被涂上一層醉酒后的紅潤,金頂也像披上了一件金色的彩衣。人們盡情地歡呼跳躍,甚至達到了忘乎所以的程度。
是啊,游人們觀日出是經常的事。在飛機上、在海洋中、在沙漠、在草原都有。但在三千多米的金頂上,登高遠望,其日出的景象更加浩瀚壯觀。一輪紅日嵌在天邊,伴隨著旭日東升,朝霞滿天,萬道金光撒向大地。峨眉山宛如從頭到腳逐漸披上了金色的大氅,呈現出它那秀美的身軀。
峨眉山金頂觀日出,不僅使人開闊了視野,蕩滌了胸懷,振奮了精神,還能使地球上的人類更加親密了與大自然的和諧關系。
(第二部第四章第四節結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