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仗劍行天道2
- 光塵:晉世神俠錄
- 孤名釣魚
- 3248字
- 2024-07-22 22:40:24
送走了賈錫,在黃龍真人的安排下,秦毅三人住進了恩澤觀。當天傍晚,他們整理了隨身行李,收拾好房間,準備消滅剩下的干糧作為晚飯。忽然有一個穿著頭戴黃色道冠、身披灰色羽衣的猛漢子來訪,向秦毅抱拳道:“秦俠士,在下黃冠道士戴通,奉宗師之命來告知三位,于明日起,三位將隨在下熟習本門規矩與課業,若有不適之處,盡管告知在下。”
秦毅一時不知如何回應,何深先開口道:“我等初入道門,不知該如何稱呼足下?”
“按本門規矩,以入道先后排位次,三位呼我‘戴道兄’即可。”戴通拍拍胸脯,
“那,以后還得道兄多照應了。”秦毅瞥了一眼戴通的身形,發覺此人膘肥體健,可不像是吃齋的,“我看道兄應是習武之人,敢問本門可有什么絕技?”
戴通昂首道:“當然有了,本門有獨傳內功、拳法、劍法,以功練氣,以拳強體,以劍御敵,三術皆備。秦俠士若想學習,只要能成為本門弟子,我師自當傳授。”
“那便好,我等必定努力,以求入道。”秦毅當然不是來學武的,但對于武學,至少要假裝有興趣,不然該如何解釋自己的來意?
“你以前練什么拳?”戴通忽然拋出這個問題。
秦毅一時懵然,想起以前在隴右秦家堡學過秦家拳法,然而經久不用,幾乎已忘光了,只好搖搖頭道:“我甚少練拳,沒什么招數可言,所以不會拳法。”
“這可不好,行走江湖,難免要與人爭斗,但是不能什么情況都拔劍相向。對方如果只用拳腳,那我們也應當只用拳腳來‘說服’對手,分出勝負即可,而不需傷人性命,此固上蒼好生之德也!”
秦毅心忖道:“他說的很有道理,如果對方是不會功夫的人,隨便什么拳腳都能將其制服,那當然用不著什么拳法。如果是武人持兵器來攻,那便生死決斗即可。但如果需要打架決勝負,卻又不能取人性命,那就得會一套拳法才行了。自己應該學上一套拳法,將來說不定能用得著。”思索片刻,他恭謹答復道:“我等自當謹遵道兄指示,入門之后必定努力學習本門拳法。”
戴通見秦毅如此態度,滿意道:“善,明日且早起,再見!”說罷揚長而去。
何深望著戴通的背影,微笑道:“觀此人舉止,不似心機深沉之輩,黃龍真人讓他來帶領我們體會道觀生活,應該不是出于試探,我等可照其吩咐行事便好。”
秦毅懶得再操心這個,“先吃飯吧,吃飽了就好生歇息,趕了幾天路可是累壞了。”
過了一宿,秦毅一覺醒來,戴通已經在外頭敲門了。三人趕緊起床,隨戴通來到練武場,觀中的數十名道士、道徒皆已齊聚于此。
練拳,乃是天恩道弟子晨起第一課業,秦毅三個還沒有參與其中的資格,不過可以在場觀閱。
在大武師的監督之下,眾人整齊劃一地運氣揮拳,化勢為形,好一派雄壯氣魄。他們打的是同一套拳法,這套拳法中規中矩,沒有什么出奇之處,應是側重于修行而非實戰。所謂修行拳法,即是將內功運氣與拳術揮擊相結合的功夫,比起靜坐御氣,更易于強化體魄與外現之力;而比起操持兵器實戰,又更節省體力。
“這套拳法叫什么名字?”
“上天恩澤浩蕩,賜萬福于人間,正如此拳,故名曰‘恩賜拳法’。”
“恩賜拳法,這名字可真有趣,以我之拳,賜汝之恩。”秦毅感覺一種莫名的滑稽,不知將來自己若真學了這拳法,會否有機會“恩賜”于人。
練拳之后,便是早飯時間,所有人,不分尊卑等級,都吃一樣食物——混雜肉糜和香蕈的粟米粥以及面餅、小菜、雞蛋,甚是豐盛。
“如此看來,大家吃的還不錯。”秦毅不禁嘆道,這等供饗可比安賢院的層次還要高。
何深問起觀中糧食來源,戴通便道:“大抵可分作兩部分。一份來自道觀名下的田地收成,我們不會自己去耕作,而是租佃給本地的農民,每年向他們收繳一定的租稅。另一份,則是教眾捐贈,主要是一些大戶人家,我們吃的肉,多是來源于此。”
“工商之事,可有涉足?”多數江湖勢力都是靠經商,道家勢力或許不太一樣。
“我等乃修道之人,怎可行商作賈?”戴通聞之頗為不悅,“不過我等也并非置身塵世之外,凡教眾所求,必須回應,否則便是違背門規。”
“教眾多求何事?”
“待會你便知曉了。”
果然才過早飯,便有天恩道信徒踏階而來。所求之事,不外乎占卜吉兇、破災解禍、祈福頌安、求醫問藥之事。一上午時間,戴通便接見了十余名信徒,時而解讀卦象,時而撰繪符箓,時而口念咒語,時而作法驅邪,時而調配丹藥,將來訪教徒各自應付妥當。教徒感到身心治愈之后,便會往獻德箱內投下捐獻的銅錢或絹布,然而滿意而歸。
末了,戴通向在旁見識的秦毅等人自得道:“行天道除邪惡,此所謂道術也!”這一句算是總結道士的作用了。
恩澤觀中不供午飯,眾人皆以糕餅果腹,之后午睡三刻鐘,到下午便是眾道士修行課業的時間了。
修道課業大體可分為四類,戴通稱之為“修道四科”:其一曰經,其二曰戒,其三曰藝,其四曰法。
所謂“經”,便是要誦記經書,熟稔經文。作為道教門派,天恩道弟子首先要熟習《道德經》《南華經》《沖虛經》《黃帝內經》等上古經典,然后是《太平清領書》《周易參同契》《真武心經》等太平道典籍,最后才是《天賜恩澤書》《玉真子語》等本門獨有典籍。各種典籍經過歷代道家宗師的注釋和補充,文本相當詳實,有數十部之多,足夠讓人鉆研一生。這些書秦毅可讀不進去,當然他現在還沒必要讀,只是被戴通帶到書閣中參閱一番,便算是大致了解了這些經典的構成。戴通從書柜里取出一部經書,說這是自己當年還是道徒時抄寫的,如今已基本能夠一字不漏地背誦,經在心中,隨口可誦。
所謂“戒”,即戒律,道觀乃道士聚居之所,非凡塵之地。入觀修行自然與居家學道不一樣,必須要遵守門派的綱紀戒律,才可長期居住在道場中。一應禮儀、道德、修為,均須遵照成文門規施行,不得絲毫違悖。首要規矩是等級禮制,觀中門徒等級可分為三等:最高一層乃是紫冠道士,穿白色羽衣,尊稱“真人”,只有真人才可以收受徒弟,主持重要典禮;第二等是黃冠道士,穿灰色羽衣,尊稱“道長”,可長居道觀,并向外界信徒傳道解難;再次則是玄冠道徒,穿深青色羽衣,可稱“修士”,作為學徒,只有在一定期限晉升道士之后,才可以留居道觀,成為有弘道資格的道士。至于不入觀的普通信眾,皆呼為“居家信士”。掌門宗師及他處各分支道場的觀主,都只能由紫冠道士擔任。門人在道場內外發生的較大糾紛,皆由掌門宗師會同諸位紫冠真人共同裁決。各種制度戒律都寫在了一本厚厚的冊子上,足有一百多頁,不少于萬字。所有弟子都需要全部背誦,時時以戒條自律。
所謂“藝”,則是指占卜、行醫、施術、煉丹、用武等本領,可以看作是道士修為的外在體現。戴通指明天恩道的教旨乃是承天賜恩,行善積德。即只有知識與道行深厚之人,才可以自身藝能行善積德,將上天的恩德賜予世人,并以此獲得功德與位階。每日的藝科修行內容都不一樣,但若想成為道士,必須要全部掌握,武藝只占一小部分而已。秦毅心忖自己素來不信鬼神之說,更不喜歡做大善人,說話做事也不夠委婉,除了威懾之外幾乎無法讓他人尊敬自己。今日見到這些道士,個個衣食簡樸,神情淡泊,說話口氣溫和而堅定,言語間似乎有種可以馴服人心的魔力。秦毅猜想他們篤信著某種大義,或許自己也可從他們的作為中習得一些哲理,而不是像個莽夫一樣,只能以武力削平障礙。
最后的“法”,即修道之法,是最為玄虛的一科。什么才是正確的修道之法?念經誦咒?畫符繪箓?煉丹制藥?御氣習武?沒有人可以給出確切答案,全憑自身參悟。《道德經》的第一句便揭示了奧妙:“道可道,非常道。”修道之手段,因為各人的追求而不同:有人求長生,則養生煉丹;有人求登仙,則吐納天地;有人求福祉,則祈禱禳解;有人求真知,則冥思苦想;有人求經世之學,則無為而治;有人求處世之哲,則上善若水。凡此種種,不一而論。而秦毅知道,自己追求的是功名利祿,不是什么虛無縹緲的仙術,好像道法幫不了什么忙。不過一直以來,卻有幾個神秘的問題難以解答:“我為何會來這世間?歸宿又是何處?一切的根源,真的是天意嗎?那我的意志又算是什么呢?”這些個問題,很久以前他便突然地想起,但始終沒有答案,甚至也不知道如何探究,莫非通過修道能知悉?
在戴通逐項演示一番后,道士的一天要怎么度過,秦毅算是了解清楚了。但他才不愿意過這么枯燥的日子,只是為了查獲天恩道的秘密,還需再忍耐一段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