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卷一百三十七 人與環境
- 形意宗師
- 說自在
- 3029字
- 2018-06-08 22:19:08
韓珞在華夏,更像一個武夫。
因為他那個時候,身邊有一群習武的同伴。
青酋小鎮上,父親韓燦理,伯伯李玄國,山山叔叔,藥師傅,金娃叔叔,高文伯伯,都是一群練武的把式家。
父親精通器械,九節鞭十分流暢,精通太極,李玄國得少林某脈武術真傳,據他自己而言是達摩拳法,山山叔叔又是軍中出身,是百軍比武第一名,散打非常厲害,具備強大得實戰能力。藥師傅修十年太極拳,養一身溫潤肌膚。而金娃叔叔,又是樁功深厚,硬功插掌,更是威猛無比。高文伯伯又是市區摔跤隊出身。
韓珞從出身起,就跌進了武術堆里,又染又泡。
幸好母親秀文華,自幼喜愛文學,學習極好只是迫于家境貧困,才沒有上高中。字寫得十分秀氣,比起父親那一手自然大字,母親得字真是超過父親十幾倍。自韓珞上小學起,就強烈要求字寫得規規矩矩,方方正正,若有一點不好,就會逼其重寫,又帶韓珞學習畫畫,從小給韓珞講故事,買課外書,培養了韓珞閱讀文學的興趣和啟蒙。
父武母文。
這就是韓珞武學,哲學雙修的根本家庭環境。
在父親那一堆朋友圈里,韓珞染了武學,母親那里卻暗然種下了文學的種子,如果沒有母親秀文華對韓珞自幼的文學培養,韓珞很可能墜入武學,與人搏擊打斗,成為一名悍夫。
因為有母親,所以韓珞才走上了文學的道路,在青酋鎮練武的同時又自發動的去讀書。
母親種下的文學萌芽,在武學的世界里,砰然爆發。
離開青酋鎮之后,隨師學藝,又有萬肖一起磨礪切磋,武當山腳下的小珞莊,又有朱震山陪練磨礪。進入大學,如龍入海,先后相遇陳武象,徐傲冰,曹青羽,一起切磋武藝,更有頂尖化勁拳師,得天下第一得魏令姜親自指點,喂招。太極宗師陳當心指點,槍仙曹正雷,隱僧釋徳立,與這些人相處,韓珞是真正的不寂寞。
哲學上,又有同學一起討論,共同研究,院長周天修,教授汪泉,李震名,潘濤壽,韓名玉等一批哲學前賢,一起研討跟他們學習哲學以及人生觀念。
周天修恩師一直鼓勵不學他,而是發掘自己的天賦智慧,不需要依靠任何人,自己的本能就已經是很強大。周天修的宗旨一直都是‘不是在教導你,而是在引導你,發掘你自身的潛能,導致,潛能盡出。’
汪泉教授則有些古老,一直以‘釋儒道’的哲學核心為觀念,外求西方諸哲學,一直保持不失去華夏的根本而兼容外界的優點。否定完全西化。
李震名教授是心理系的明師,一直倡導‘心理學是了解自己與世界,他人的根本,也是哲學的根本。’
潘濤壽教授的宗旨是‘取全球各國之優點,而成就自己。不排斥任何一門學問,只取其長,成己大長。’
韓名玉前輩是名譽教授,乃是李震名教授的恩師,一直倡導‘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終極歸途’,一直探索兩種立場的終極歸路。
而韓珞,就是會聚了各位哲學大師的思想宗旨,成就了如今的自己的哲學學問。
而離開華夏之后,渡過汪洋大海,萬里之隔,韓珞來到北美,進入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在并不倡導武學為國民傳統精華的美國,在這個一切注重實踐的實用性方面的國家,可能在人人持槍的美國人眼里:“什么?練體育?真原始,一把槍可以解決武力的事情,一顆原子彈可以結束一場世界的大戰。人力?算什么?”
韓珞就失去了根本一般,沒有人在暢談武術,有的僅僅是不屑和不理解
倆個國家,對待同一個事物,完全是不同的方式。
這就是國際!
因為在華夏大陸上,可能平凡百姓,一見到練武的,絕對不會鄙視,反而覺得哇噢,好厲害!
可在美國,卻是,傻逼,還練武,多老套?
而韓珞本人又不屑去施展功夫,來證明什么來改變他人的看法。因為在武林,一直有一句遵守的根本規則,就是永遠不會顯露自己的實力。與人較勁,那是傻叉的活,真正的武學是隱藏,別人才對你捉摸不透,才能在關鍵時候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雖然不主動仗武欺人,但也不會主動保守,被人欺負。
韓珞雖然有佛門功課“尊勝咒”如今日日持誦,但也不會像佛門僧侶一樣,放棄攻擊,善良無比。
因為這個哲學現象,在韓珞大二的時候,侵淫三教學問半生的汪泉教授和大家已經討論講解過這個現象導致的后果和社會現象。
光明,永遠與黑暗同長。
如果放棄自身的‘刺’,完全變成一個光禿禿的‘無刺刺猬’,所謂‘善良’,但也會導致‘任被啃食’,失去了刺,平衡就不存在了。善良也即如此了。但在不傷害別人的同時,善的一方面不斷擴大,也同時會按照‘光明黑暗同正比’的規律,擴大黑暗的邪惡。
最光明的同時,也是最黑暗的時候。
光明越深,黑暗越長。
樹越像向陽花木生長,它的根越扎入地下的黑暗。
華夏有句古俗語‘樹有多高它的根就有多深’。
無比善良的善良,卻導致了別人的不斷攻擊。
這就已經違背了哲學上‘平衡’的定律。
而汪泉教授則不贊同這種善良,他認為也確定,這樣‘無刺善良’的下場只有一個,就是擴大惡的那一邊,你越善,惡越大!他確定以及肯定的是,保持一定的刺,但又不互相傷害,這是最完美的生活哲學規律。也是哲學上的高度平衡現象。
這就是哲學的藝術一角。
學會哲學,處理事情,認知萬物運行的規律,結果,去把事情盡可能做到最好。
有刺,卻不傷害別人。
………………
而韓珞也發現了一個哲學現象,就像‘孝徳’,華夏倡導了千年之久,但所有的子女都孝順嗎?并不是這樣子,青酋小鎮的街坊鄰居,就有孝與不孝的各家子弟出現。
韓珞學習了哲學,認為孝,是源自父母養育之恩。假如父母從小關心照顧,愛護有加,孩子長大之后,一定盡思報恩。如果父母從小欺凌侮辱,孩子長大之后只會討厭父母。而這就是孝的根源,不是學校學習了孝順二字之后,才去孝順。
哪怕不倡導‘孝道’,天下人不知有‘孝’,天下也會有‘孝事’不斷涌現。
孝,乃是人之天性,本能,潛能。而不是學習得來得。如果認為是先學習,才有孝,那是錯誤得。
人得本能為:道,善,惡,孝,美,需要學習的僅僅是,這個世界的存在規律。
而古代學問,卻一直放棄世界的現象,追求本來就具備的東西,還在不斷外求,才導致封建社會的種種與所倡導的‘五徳’幾乎背離,社會表面安穩善良,民間百姓內心,又是蘊含了怎樣的不平。
本有善,何其追善?
本有道,何需追道?
而韓珞認為,正是一直倡導孝道,人反而不會取孝順長輩,正是觸犯了哲學規律‘光明越長,黑暗越深’的規律。
韓珞的恩師,汪泉教授一直認為,社會一直沒有從人這個根本上去考慮一切,對‘人的本來具備的東西’一無所知。
人的先天之物是什么?
人的本來具備的是什么?
大自然富裕人生命的時候,給予了什么?
是不是人的‘不認識自己’,遮擋了大自然的東西。
就好像人與人,一開始的善,絕對會造就之后的‘惡’。
而一開始的強硬,反而造就了之后長久的和睦。
這與華夏文字中的正統學問,真的是‘背道而馳。’
華夏幾千年的學問,更像一個‘為了一個謊言,需要更多的謊言去圓滿’的規律。
周天修在教導韓珞的時候,一直感慨,華夏人不認識華夏人,不認識作為一個人具備的東西和力量。
韓珞因為有這些前輩和自身刻苦的學習哲學,才有了如今的哲學水平。
而脫離華夏大陸武人一樣的生活后,韓珞在北美,卻更像一個文人。生活的安靜,沒有突如其來的刺殺,身邊的同學不知道他過去發生了什么,武學,更像是一個附庸品,與他的生活沒有絲毫關系。
德州大學哲學系研究生。
上學下學。
完全是一個文人該有的生活。
他在北美,是這樣的身份!
久違的學習氛圍的環境,沒有突如其來的刺殺,沒有被某些大人物布局,沒有武學朋友的陪伴。更多的是哲學上的研究生同學,一起探討哲學未來的方向,和一些社會現象的辯論點,以及人類社會的終極文化!
韓珞方才深造!
對世界,對華夏也罷,對北美也罷,都有了新的看法!
雖然武術沒有當年飛速發展,但是哲學一路上,得到了空前未有的發展。
因為他此時身邊的人,都是哲學上的真正智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