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改變自己,一切就都變了
- 淡定·從容·心安之淡定
- 弘一法師
- 9596字
- 2016-11-02 22:23:35
遠離內心的煎熬
看似平靜的茫茫人海,誰又知道誰真正想什么。人們平靜的外表下都承受著內心的煎熬,想要遠離內心的煎熬,就要先改變自己。
弘一法師在回答某善友的問題時曾說:“心自在,不為外物所牽。”妙什禪師也曾教化眾僧:“于此聲色諸境,作地獄想、苦海想、火宅想;諸寶物作苦具想;飲食衣服,如膿血鐵皮想。”
人若為外物所牽絆就會動心起念,備受煎熬。有個婦人,經常為一些瑣碎的小事大發雷霆,雖然她知道這樣很不好,但是卻無法控制自己。天長日久,她終于再也忍受不了了,于是去向高僧求助,希望禪道可以幫助自己擺脫痛苦。
高僧聽了她的講述之后,沉默了片刻,隨后把她帶到了一座禪房中,然后將門反鎖之后離開了。
開始時,婦女氣得破口大罵,見高僧不理會,又開始哀求,但高僧依然沒有理她。后來,婦人見于事無補,終于沉默了。
高僧來到門外,問她:“你現在還生氣嗎?”
婦人說:“我現在真是恨死我自己了,我怎么會到這里來受這份罪?”
“連自己都不原諒的人怎么能心如止水?”高僧說完后拂袖而去。
過了一會兒,高僧又問她:“現在你還生氣嗎?”
婦人說:“不生氣了。”
高僧又問她:“那是為什么?”
婦人回答說:“氣也沒有辦法啊!”
“你的氣并未消逝,還壓在心里,爆發后將會更加強烈。”高僧說完后又離開了。
等高僧第三次來到門前,婦人告訴他說:“我已經不生氣了,因為我終于明白了不值得氣。”
高僧笑著說:“你現在還知道值不值,可見你的心中還有衡量,還是有氣根。”
當高僧第四次站在門外的時候,婦人問高僧:“大師,到底什么是氣呢?”
高僧緩緩地將手中的茶水傾灑于地。婦人看了,思悟了許久后,似有所悟,隨即叩謝而去。
我們常常將悲歡掌控在他人的一顰一笑間,為了一句話耿耿于懷,為了一件小事困坐愁城。佛法有云:增加一份定力,就減去一份痛苦,能放下一份是非比較,即能遠離人事的煎熬。所以,做人不要太計較,不要因為一些小事動不動就發火,這樣,你就會少一分傷害,多一分快樂。
自作聰明是劣智
有些人愛玩兒小聰明,其實真正聰明的人總是很低調,因為他們知道,自作聰明只不過是嘩眾取寵而已。真正有智慧的人從來不過度虛榮和過度表現,任何時候,他們都知道如何銘心智。
弘一法師身為一代宗師,但一直不忘謙虛自檢,他對自己說:“真正修行人的態度是如癡如呆。我們比古代大德比不上,即民初的先賢也比不上,自以為聰明是劣智,自以為了不起而看不起別人是修道人的大忌。先要知道自己的過失,工夫才能有進步。等覺菩薩還時時刻刻檢點自己的過失,何況我們凡夫,毛病習氣太多太多了。”
大師也曾以故事的形式點化世人不要故作聰明:有兩個寺廟相鄰不遠,一個寺廟的僧人外出辦事時,必定會經過另一個寺廟。每當這個時候,另一個寺廟的僧人總要想辦法出來“斗法”。
一天早上,一個小沙彌出去辦事,路過另一個寺廟門的時候,這個寺廟里的和尚攔住了他的去路。
“你要到哪里去?”和尚問道。
小沙彌回答道:“腳到哪里,我就到哪里!”
和尚無話可說,敗下陣來,回去請教自己的師父。
師父告訴他說:“明天你繼續問他,如果他還是這樣回答,那你就說,如果沒有腳的話,你到哪里去呢?那么他一定回答不了!”
第二天一早,昨天敗下陣的和尚早早地守候在廟門前。一會兒,昨天那個小沙彌從寺院里走了出來,和尚急不可耐地沖上前去攔住他,輕蔑地問道:“你要到哪里去?”
“風走到哪里,我就到哪里!”小沙彌不慌不忙地說。
和尚再次語塞,愣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小沙彌揚長而去,和尚只好垂頭喪氣地去請教師父。
師父聽了和尚的描述,很不高興,責備道:“你真是太笨了。你為什么不問他如果沒有風,你到哪里去?他一定答不出來!如果下次他再隨便編個名目,比如,水到哪里,我到哪里。那你就問他:如果沒有水,你到哪里?他一定答不出來!”
聽了師父的這番話,和尚高興極了,他心想,明天看你怎么應付我!
第三天,和尚又早早地等候在寺廟門前,等小沙彌過來后,和尚走上前去問:“你到哪里去呢?”
小沙彌被糾纏煩了,于是告訴他:“我要到菜場去!”
和尚本來準備了一大堆問題用來刁難小沙彌,可是聽到小沙彌這么說,和尚傻乎乎地站在那里無言以對。
一個有大智慧的人,不會無聊地去和別人做沒有任何意義的糾結。人應該多花一點時間去修正自己,提高自己,讓自己的生命得到釋放和解脫。
鎮靜從容是一門心法
真正的勇者,該前進時就決不退縮,該退后時也決不魯莽;真正有膽有識的人,該出手時絕對不能退縮,不能有半點畏懼之心,他們總是那么鎮靜。
淡定和鎮靜不但為世人所追求,也是佛門修煉的一門心法,只是他們善用佛法表達。弘一法師就對世人說過:“遇事只一味鎮定從容,雖紛若亂絲,終當就緒。待人無半毫矯偽欺詐,縱狡如山鬼,亦自獻誠。”
有一年的年景特別不好,有良知的人都在想方設法籌集資金救濟窮苦之人,佛教界的人士也想做些善事,以感謝平日里鄉親們的相助,于是請了戲班,希望募捐一些錢。演出當日,他們還請了附近寺院里的僧人。
在這些僧眾中,有一個學僧剛入道沒有多久,他覺得僧人是不該看這些東西的,本不想去,但是住持要求所有人都得出席,他只能勉強跟著去了。在節目表演時,他緊閉著眼睛,正襟危坐,似乎周圍的一切都根本不存在。
表演中途,佛教界的代表出來招呼觀眾募捐,這位學僧站出來反對說:“我進來后就一直閉著眼睛,根本不知道在演些什么,所以沒有必要捐助。”
代表一聽,樂呵呵地說:“如果是這樣的話,你應該比別人多捐一倍才行。”
學僧不解地問:“這是為什么呢?”
代表解釋說:“別以為你不看不聞就無事了,主要的是心動沒有。你沒有看表演,但是聽到人們的嬉笑,你一定會猜測,所以你在心里看了、想了。”
能夠騙人的不只是眼睛、耳朵、嘴巴,還有心,而且,眼睛、嘴巴、耳朵只能騙你一時,但是心卻會騙你一輩子。所以,無論何時,我們都要誠實地面對自己內心的矛盾和污點,不欺騙自己。無論何時何地,內心的鎮靜才是真正的淡定,一件事情是否流于形式,只有自己的心知道。
心定氣平淡定自如
心平則氣定,氣定則心智澄澈,這樣才能做到,小事不煩躁,大事不慌張。
弘一法師告誡眾生:“存心養性,須要耐煩耐苦,耐驚耐怕,方得純熟。”
寡欲故靜,有主則虛。
不為外物所動謂之靜,不為外物所實謂之虛。
宜靜默,宜從容,宜謹嚴,宜儉約。
敬守此心,則心定;斂抑其氣,則氣平。
心氣平和來自人的內心,但修身和修心一樣重要。有一個叫元持的學僧在無德禪師座下參學多年,學習非常勤奮,但始終對禪法不曾領悟。
有一次,在晚參的時候,元持特意向無德禪師請示說:“大師,弟子遁入空門多年了,可是對一切仍然懵懂不知,空受信施供養,請大師以慈悲為懷,告訴弟子,每天在修持、作務之外,還有什么是必修的課程?”
無德禪師回答道:“你最好看管好你的兩只鷲、兩只鹿、兩只鷹,約束口中一條蟲,并且時刻和一只熊斗爭,除此之外,還要看護好一個病人。如果你能做到這一切并善盡職責,相信對你會有很大的幫助。”
元持迷惑地說道:“大師!弟子來此參學,身邊并沒有帶什么鷲、鹿、鷹之類的動物,又怎么去看管呢?再說了,我想了解的是與參學有關的東西,和這些動物有什么關系呢?”
無德禪師笑了笑說道:“我所說的兩只鷲,就是你的眼睛,要你看管好它即是讓你做到非禮勿視;兩只鹿,是指你的雙腳,你要把持好,做到非禮勿行,別讓它走罪惡的道路;兩只鷹,指的是你的雙手,要讓它能夠盡到自己的責任,非禮勿動;一條蟲則是指你的舌頭,約束它做到非禮勿言;那只熊是你的心,你要克制它的自私,非禮勿想;而病人,就是指你的身體,希望你不要讓它陷于罪惡。”
聽了無德禪師的教誨之后,元持默默地點了點頭似有所悟。
修身和修心一樣重要,人只有不斷地認識自己,不斷地重新審視自己,克制自己的弱點,不斷修正自己的言行,讓自己不斷地完善,才能讓自己的內心不斷凈化和清潔,才能獲得社會的認可和尊重。
人如果耐不住煩苦,就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有一個游云僧找到了一座廢棄的寺廟棲身,不久之后,他居然也收了幾個門徒。
每天他都會讓徒弟打掃寺院,管理菜園,而他則像個禪師一樣,像模像樣地打坐,然后把書上的佛理背下一些,給徒弟們曲解一番。
每天中午,和尚都要到自己的禪房里睡午覺。徒弟們見了,就問道:“大師,你為什么每天中午都要去睡覺呢?”
和尚說:“孔子每天中午都要睡一會兒,在夢中向周公討教,醒來后用先賢的話教育弟子。我每天睡午覺,也是去見先賢。”弟子們聽了也就不再詢問了。
有一天中午,弟子們在禪房打坐時,實在熬不住睡著了。恰巧和尚進來了,于是把他們叫醒,訓斥道:“你們怎么能在打坐的時候睡覺呢,難道你們不知道打坐的時候應該心如止水嗎?”
弟子們回答說:“我們去見古圣先賢了,就如同孔子去見他們一樣。”
和尚一聽,愣了一下,他想,“這不是自己每天跟弟子們說的話嗎?如果不能自圓其說,那不是否定自己嗎?”想到這里,他靈機一動,問:“那么古圣先賢給你們作了什么訓示啊?說給我聽聽。”
弟子回答說:“我們見到了先賢,并問‘我們的師父每天都來向你們討教,你們都講了些什么,能不能也告訴我們一點呢?’但是令人奇怪的是,他們竟然說從來沒有見過你。”
和尚一聽,愣在那里,臉上紅一塊白一塊,非常尷尬。
每個人都要看管好自己的行為,以修身來修心,這樣才能心氣平和,淡定自如。
放下虛妄修自身
一個人的身軀雖然只有六尺之長,雖然有生有死,但我卻要告訴你們,苦的起源、苦的終止與導向終止的道路都在其中。你自己的天堂與你自己的地獄都在這六尺之驅里,所以人要注重自身的修行。
弘一法師勸誡世人要重視自身的修行:“心不妄念,身不妄動,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誠。內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獨。以虛養心,以德養身,以仁養天下萬物,以道養天下萬世。”
無際大師是有名的得道高僧,當人們遇到困惑時,都會來尋求他的幫助。
一天,一個年輕人背著個大包袱,氣喘吁吁地上了山,他找到無際大師說:“大師,我非常孤獨,非常寂寞,常常被傷害,我現在感到生活是那么沉重,祈求大師能幫助我解脫。”
大師微微一笑,說道:“施主,你的包袱里裝的是什么呢?”
年輕人痛苦地回答道:“包袱里裝著我每一次孤獨時的煩惱、遭受失敗的痛苦,還有每一次受傷后的哭泣,就是因為它們,使我覺得生活如此絕望。”
大師什么也沒說,站起身來,示意年輕人跟著他走。很快,大師帶著年輕人來到了湖邊,然后坐船到了湖的對面。
上岸后,大師對年輕人說:“施主扛著船上路吧!”
年輕人疑惑不解地問:“大師,你不是在開玩笑吧,船那么沉,我怎么可能扛得動呢?”
大師看著年輕人疑惑的眼神,笑著說道:“沒錯,施主,你是扛不動它。在我們過河的時候,船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但是過了河,我們就要丟下船趕路,否則它就會成為我們的負擔。同樣,孤獨和寂寞以及痛苦和眼淚,使我們的生命變得豐富多彩,但是如果我們老是糾纏在這些不快樂當中,它們就會成為我們生活的負擔。”
年輕人低下頭若有所思。
大師接著說:“施主,放下吧,生命承受不起太多的負重。”
年輕人依言放下了包袱。
他們繼續往前走,在趕路的時候,年輕人明顯輕松了很多。他終于明白了,放手后的生命原來如此輕松,并體驗到了放手的快樂。
生活中,我們不要給自己太多的思想壓力,其實有很多壓力都來自于我們的內在身心。所以要懂得及時放下,只有這樣,才能接受新的東西,才能健康快樂的生活,才會真正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不說空話只用真心
空話大話無非是一種裝點,不但障礙不了別人的耳目,反而覆蓋了自己的心智,倒不如挖掘自身潛力,從自己改變,誠信篤行反倒更有益處。
弘一法師面對眾多出家之人曾發出感慨:“今見好心出家在家之眾,多是好高騖遠,不肯認真專修凈業。總由宿世善根淺薄。今生未遇通人。”
大師痛切感慨之言,發人警醒。發心學佛者都是好人。佛門有句老話:“學佛一年,佛在跟前;學佛二年,佛在西天;學佛三年,佛化云煙。”
智者修行不是走的形式,而是挖掘自身內在的潛力。一天,希運禪師剛剛踏入禪堂,云游的僧眾就圍了過來,希望可以得到開示。
希運禪師問:“你們想得到什么啊?還是趕緊離開吧!”說著,他用手中的禪杖往外轟眾人。
但是慕名而來的眾僧卻不肯離開。
希運禪師只好坐下來,說:“你們這些人根本就不配讓人開示。表面上看來,你們在行腳修行,看到有千人的禪院就蜂擁而至,聽說某人已經開悟就趕過去希望得到開示。但是這種行為只能被人譏笑,你們根本就沒有明白到底什么是參禪悟道。
當初我行腳時,如果在荒野里能夠遇到人,也會跟他攀談,看他是否有所領悟。你們如果真心向佛的話就要振作精神。”
看僧眾們一臉茫然,禪師繼續說道:“如果你們連自己的事情都沒有搞明白,只知道一味學習別人的言語,然后將聽到的東西大肆宣揚,說自己已經悟道。難道這是真的悟道了嗎?”
你們不應該在我這里浪費時間,更不要輕率從事,空過了一生,要不然只會讓人譏笑。如果你們明白我說的話,那就趕緊離開這里。”
智者之所以為智者,并不是因為他們能從外界獲得更多的智慧和經驗,而在于他們能夠挖掘出自己的心智。
很多時候,我們通常看到的是自己的努力,盲目地去崇拜一些不切實際的東西,不能保持清醒的頭腦和理智,看清自己。盲目地追尋不會讓你前進,只有膚淺的人才會如此。人要看到別人的優點,正視自己的缺點,挖掘自身的潛力,才是誠信篤行。
放下心中的“怕”
人們的內心時常會被恐懼所籠罩,其實“怕”或者“不怕”又能改變什么呢?我們“怕”,只是因為我們放不下。
弘一法師最初出家也是因為身體常常有病弱之相。他皈依佛門之后,就曾對眾生說:“業障重、貪嗔盛、體弱,心怯,但能一心念佛,久之自可諸疾咸愈。”
貪、嗔、癡三毒是病根,常常發作,身體衰弱,心常恐懼,都是心中有毒,心理影響生理,但能把一句佛號認真地念,工夫得力,使貪嗔的習氣消除,才是究竟徹底的治療宿疾之法。
導致一個人恐懼的信息來自外界,想要真正消除恐懼,就要會辨識外界的信息,找到可以安心的一點,這樣心安自在其中。
一個學僧去拜訪行海禪師,希望禪師可以為他講解《臨濟錄》。
行海禪師道:“如果你真的想有所開悟,不妨去找圓覺寺的洪川禪師,他講解的《臨濟錄》是最好的。”
學僧說道:“不瞞禪師,我已經聽過他的講述了,你是天龍寺滴水禪師的真傳弟子,我現在想聽聽你的講解。”
行海禪師見推辭不得,于是示意學僧跟著他走。他把學僧帶到了平時僧人們操練的武場,并教了學僧一套劍法,直到學僧練得大汗淋漓才帶他回禪房。
行海禪師看著不斷擦汗的學僧問:“你覺得我講解的《臨濟錄》如何?”
學僧大驚,答道:“禪師何曾講解過《臨濟錄》,不是一直都在練劍嗎?”
行海禪師說:“我就是在講解《臨濟錄》,你覺得講得如何?”
學僧不解地問道:“難道禪師的《臨濟錄》就是一套劍譜嗎?”
行海禪師懇切地開示道:“我本來就善于劍道,所以我只能講解劍道,我雖然是滴水禪師的弟子,但是并沒有學習一般禪者的作為。但是《臨濟錄》絕非紙上談兵,根本不可能從語言口舌上去了解,師父雖然講過,但是我不是傳聲筒,所以沒有辦法學!”
學僧不以為然地說道:“照禪師這種說法,歷代祖師傳法傳心的功德豈不都成了傳聲筒了嗎?”
行海禪師搖頭反駁道:“傳法傳心是傳法傳心,傳聲筒是傳聲筒。”
世間豈止是學禪不能當傳聲筒,凡事都不可人云亦云,鸚鵡學舌,從外界接收到的信息或者知識一定要自我消化,融會貫通,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才能有所得。學禪是這樣,做其他事情也是這樣,學會了分辨信息,才能心中有數。人們越趨于理智,離恐懼和無知也就越遠。
放低心態吸納智慧
地低為海,人低為王,只有放低自己的心態,才能看到他人的成就,才能吸納別人的智慧。
弘一法師曾講過一個佛為老比丘穿針引線的故事:“佛在世時有老比丘補衣,因目昏花,未能以線穿針孔中,乃嘆息曰:‘誰當為我穿針?’佛聞之,即立起曰:‘我為汝穿之’。”
佛都能將心態放低,何況我們這些平凡之人呢?放低心態,是一種大智慧。
一個年輕人滿懷失望地來到少林寺,對住持方丈釋圓和尚說:“我一心一意想學丹青,但至今沒有找到一個能令我滿意的老師,為此我非常苦惱。”
釋圓和尚笑了笑說道:“你走南闖北也有十幾年的時間了,真的就沒能找到一個讓你佩服的老師嗎?”
年輕人重重地嘆了口氣說:“這十幾年里,我訪遍了很多的名師大家,但是他們幾乎都是徒有虛名之徒,我親眼見過他們的畫,畫技實在是不敢恭維啊,有些甚至還不如我呢,你說讓我怎么拜他們為師呢?”
釋圓和尚聽了,淡淡一笑說:“老納雖然對丹青一竅不通,但是平時頗愛收集名家精品。既然施主的畫技比那些名家要略高一籌,那么還請施主不吝賜教,為老納留下一幅墨寶吧。”說著便吩咐旁邊的小和尚取來了筆墨紙硯。
釋圓和尚繼續說道:“老納平生最大的嗜好,就是品茶,對那些造型流暢古樸的茶具情有獨鐘。施主可否為我畫一個茶杯和一個茶壺,以滿足老衲的喜好呢?”
年輕人聽了傲慢地說:“這有何難,對我來說猶如探囊取物。”
說罷,年輕人調了一硯濃墨,鋪開宣紙,寥寥數筆,一個傾斜的水壺和一個造型典雅的茶杯便躍然紙上,而且水壺的壺嘴正徐徐吐著一縷茶水,緩緩地注入茶杯之中。
年輕人畫完后,問釋圓和尚:“大師,你覺得這幅畫如何,還滿意嗎?”
釋圓和尚微微一笑,搖了搖頭,說道:“施主的畫確實做得不錯,但是施主卻把茶壺和茶杯的位置顛倒了,茶杯應該是在上面,茶壺應該在下面才對呀。”
年輕人聽了,不禁哈哈大笑起來:“大師為何如此糊涂?要是茶壺放在茶杯的下面,如何能將茶水注入茶杯呢?”
釋圓聽了,說道:“原來施主并不糊涂,懂得這個道理啊!你渴望丹青高手的茶注入自己的杯子,但你總是把自己的杯子放得比茶壺還要高,你想想茶怎么可能注入你的杯子里呢?只有把自己放低,才能得到一脈流水。一個人只有把自己的位置放得低一些,才能從別人那里吸納到智慧和經驗。”
年輕人頓悟。
如果一個人老是盯著別人的缺點和錯誤不放,那么他的眼里看到的只能是令他不滿的現象。有了偏見,又怎么會發現別人身上的優點呢?因此,在學習和工作中,一定要擺正自己的態度,放正自己的位置,要謙虛誠懇地向別人請教,只有這樣,才能發現自身的缺點和不足,才會真正地了解自己,檢討自己,改正缺點。
懂得回報他人
人要時時檢查自己,查看自己的言行,對別人施與我們的恩惠要懂得回報。
強求是世人的一種貪心,弘一法師在談及這種貪心時,引用了妙什禪師的一句話:“又復當護人心,勿使夸嫌,動用自若,息世雜善。不貪名利,將過歸己,捐棄伎能,惟求往生。”
大多數人都有這些障礙,須認真檢點自己,有無貢高我慢,嫌棄他人之習氣。
不強求功德自在其中,只要懂得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智慧,就能得到自己想得到的。
小和尚剛來寺院時只有七歲,所以僧眾們都當他是孩子,事事謙讓,時常會幫他做些雜物,天長日久,小和尚已經習慣了接受別人的幫助。
一晃十幾個年頭過去了,小和尚長大了,而且又高又壯,可是曾經幫助過他的人卻老了。
一天輪到小和尚和師兄擔水,十多年了,他們一直是搭檔,而且師兄非常照顧他,但是現在師兄老了,擔著水上山非常吃力,可是小和尚絲毫沒有憐惜他的意思,不停地催促,甚至抱怨他走得太慢,耽擱了時間。
天長日久,小和尚厭煩了和師兄一起擔水,于是找到方丈:“大師,我不想和師兄搭檔了,他年老力衰,根本趕不上我,太耽擱時間了,你還是給我換人吧!”
方丈聽后,問小和尚:“你來廟里時幾歲?”
“七歲。”
“當時你可擔得動水。”
“擔不動。”
“可敲得了鐘。”
“敲不了。”
“那你的工作是怎么完成的呢?”
“是師兄幫我的。”
“他可曾嫌棄過你,呵斥過你?”
“不曾。”
方丈語重心長地說:“誰都有所不能,都需要別人的幫助,也都幫助過別人。你現在還想換人嗎?”
小和尚羞愧地低下了頭。
對于他人的幫助,我們要心存感恩,懂得回報。
在參禪中凈化身心
參禪是為了修習一顆安寧的心,而達到這個目的需要學禪之人在參禪的過程中凈化身心。
在講佛的時候,弘一法師對“學”和“自省”分別作了透徹的講解:
學:須先多讀佛書、儒書,詳知善惡之區別及改過遷善之法。倘因佛儒諸書浩如煙海,無力遍讀,而亦難于了解者,所以讀書當在求索。
省:既已學矣,即須常常自己省察,所有一言一動,為善歟,為惡歟?若為惡者,即當痛改。除時時注意改過之外,又于每日臨睡時,再將一日所行之事,詳細思之。能每日寫錄日記,尤善。
盡信師不如無師,人的智慧是思考得來的。洞山良價禪師的剃度恩師是云巖曇晟禪師,雖然他后轉到了南泉普愿禪師座下悟道,但是每逢云巖曇晟禪師忌日,他都會設齋上供。一次,當他為恩師忌日忙碌時,一個學僧問道:“禪師每年都會為云巖忙碌,是因為在他那里得了開示,所以才會如此盡心?”
洞山良價禪師答道:“雖曾在他座下受教,但不曾垂蒙指示。”
學僧不解地問:“既然是這樣,為何要設齋供奉他?”
洞山說:“我怎敢違背他呢?”
學僧又說:“你現在在南泉普愿禪師處受教,完全可以不為云巖設齋!”
洞山平和地回答:“我雖然沒有得到先師的道德佛法,但是只為他不為我說破這一點,就勝過父母。”
學僧接著又問:“禪師為云巖設齋,是因為肯定他的禪風嗎?”
洞山答:“只能說一半肯定。”
學僧問:“為什么會是一半呢?”
洞山答:“如果我全部肯定恩師的禪風,那就是辜負了他。”
這些道理,洞山良價禪師是在恩師圓寂之后,見到水中自己的身影才開悟的,并做了一首悟道偈:“切忌隨他覓,迢迢與我疏,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應須恁么會,方得契如如。”所以他說感謝禪師沒有點破。
參禪悟道如果完全依賴師父就會失去自我,但是如果沒有師父的教導和指引,何能因見月?
豈止參禪悟道如此,這個道理同樣適用于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如果光靠他人的指點和幫助,就會失去自己的判斷力,當然如果沒有前人的指引,我們又會浪費很多沒有必要的時間,這就是禪師所說肯定一半的道理。
人們除了要懂得思考,還有要懂得自省,對待生活要有自己的目標,并時時自省自己的行為是不是違背了這個目標。無德禪師為了給學僧多講解佛法,經常會舉行小尋時(應學僧的要求舉辦的座談會或者開示)。在一次小尋時上,他問學僧:“你們在我這里參禪時日已經不短,不知你們可曾找到禪心沒有?”
一個學僧回答道:“禪師,我覺得自己找到了禪心,在沒有參禪之前,我是個以自我為中心的人,除了自己的事情,世間再沒有什么值得我去關心和在意,可是現在我發覺世上的萬事萬物都要靠因緣才能成就,不再只妄想我與我所,并為之前的行為深深自責。”
無德禪師聽后微微一笑,示意其他的學僧繼續說。
另一個學僧說:“以前我評判事物的標準是:看得見、摸得著、享受得到,但是現在我的目光開始放得長遠,心胸開始變得開闊,我這樣算是找到禪心了嗎?”
無德禪師聽后依舊保持微笑的表情。
第三個學僧說:“從前我做事情總是會有所保留,能走五十里路,一定只會走三十里,但自參禪后,我總感覺自己的生命有限,無法去證悟永恒的法身,甚至恨不得不眠不食地求索,我想這也許就是禪心吧!”
第四個學僧說:“我以前很自卑,大小事情都處理不好,但是參禪以后,我發覺自己肩負著弘揚佛法的重大責任,全身充滿了力量,做事情也很自信了,我想這就是禪心。”
第五個學僧說:“我身材矮小,所以常常持有這樣的心理‘天塌下來別人會頂著’,但自參禪以后感受到了爍迦羅(堅固的意思)心無動轉的信念,覺得自己突然變得高大起來,我想這也許就是禪心吧!”
無德禪師聽后,微笑著說:“看來你們都精進了不少,可是這些都只能是你們修行的法喜(自身在學佛過程中得到的快樂與自在的感受,是人性中流露出來的真實佛性的顯現),而非‘禪心’,真正的禪心在于明心見性,好好精進修持吧!”
學僧們聽后,個個斂目內省,繼續去尋找禪心。
參禪是為了修習清空安寧的心,而達到這個目的需要學禪之人在參禪的過程中凈化身心。
參禪是這樣,做人亦是這樣。人應該有自己的信仰和目標,要修煉和確立自己的價值觀和處世準則。人生的好壞成敗,關鍵在于自己如何定位和把握。人們要時時閉目自省,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聚沙能成塔,集腋能成裘。如果一個人反觀自身,并信心十足地朝目標邁進,終究會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