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 第31章 后記
- 第30章 進德修業,打造個人品牌——修煉職業品德的十項提升方案(4)
- 第29章 進德修業,打造個人品牌——修煉職業品德的十項提升方案(3)
- 第28章 進德修業,打造個人品牌——修煉職業品德的十項提升方案(2)
- 第27章 進德修業,打造個人品牌——修煉職業品德的十項提升方案(1)
- 第26章 老實做人,踏實做事——以德為訓的“四忌四宜”(3)
第1章 小勝憑智,大贏靠德——勝敗背后的思索(1)
為什么許多具有相同的發展機遇與空間,具有相似的組織結構,具有相當的資金實力和影響力的企業,有的能夠承續百年,基業常青;有的則猶如一顆流星,留下瞬間的光彩,便陷入沉寂。企業成敗沉浮的背后,究竟誰才是主宰?分析諸多成敗得失的原因,我們不難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小勝憑智,大贏靠德。
“陳餡門”絆倒老字號:產品就是人品,騙人者終是騙己
企業為了一時的利潤而損失了人品和信譽,失去了市場生存最起碼的道德基礎,最終只能黯然消逝。南京冠生園猶如現代版的“虞孚”,如果他們能早些以此為警戒……
2001年中秋前夕,中央電視臺《新聞30分》節目播出了這樣的畫面:賣不出去的月餅拉回廠里,刮皮去餡、攪拌、炒制入庫冷藏,來年重新出庫解凍攪拌,再送上月餅生產線……
相信看了這樣的陳餡再利用場面,人們在購買月餅時肯定會好好斟酌一番,更何況這家被曝光的企業居然是赫赫有名的老字號企業——南京冠生園食品有限公司。
冠生園是一家百年老字號,1918年在上海創立,主營各類食品、糕點。1925年前后,冠生園又先后在天津、漢口、杭州、南京、重慶、昆明、貴陽、成都開設分店,其南京分店即是南京冠生園的前身。
冠生園素以“童叟無欺、貨真價實”作為經商的理念,它生產的各類食品、糕點不但享譽中國,在日、韓、東南亞等國家都很有口碑。后來,南京冠生園已經成為一家獨立的企業,但“冠生園”依然是它的金字招牌。
央視的節目一播出,南京冠生園的月餅立刻成為眾矢之的,不僅它的產品全部滯銷,就連與之共享同一品牌的上海冠生園等都受到嚴重影響,各地冠生園企業的減產均在50%以上,而南京冠生園的廠區已經人去樓空。附近居民感慨道:“效益好的時候,提貨的車一輛接一輛。如今,說敗也就這么敗了……”
2002年春節剛過,南京冠生園食品有限公司正式向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申請破產。此時,距離陳餡曝光還不到半年。
一個有著金字招牌的企業就這樣倒下了。冠生園以信譽起家,名聞中外,而南京冠生園恰恰因信譽而破產,真是成也信譽,敗也信譽。
有位資深商業人士說:“經商要講信譽,產品就是人品,這是一個自我約束的良心問題。”其實,無論是信譽、人品,還是良心,都屬于自我約束的道德范疇。一個企業,如果沒有了這個起碼的道德基礎,它的行為就會受利益誘惑,為了盡可能地謀取利潤,它肯定會在產品等諸多方面進行“盤剝”,最終傷害到顧客。這種目光短淺的牟利行為可能會在短期內為企業帶來豐厚的利潤,但這是以自己的信譽和人品為代價的,最終受傷害的還是自己。在這方面,我國古人早有認識,并且留下一個“虞孚賣漆”的寓言來警示后人。
有個叫虞孚的人,為了養家糊口而決定栽種漆樹。他的漆樹長得很好,制得四百多斛(一斛為十斗)漆。當時吳越一帶人們好做漆器,于是他就套了一輛大車拉著漆去吳越賣。有人告訴他一個“捷徑”:把漆樹的葉子熬成膏,跟漆摻起來,一斗漆就能兌成兩斗漆,而且很難被發現,這樣就能多賺錢。虞孚一聽覺得是個好辦法,于是依計而行。用漆樹的葉子加水熬成膏,也有四百多斛。為了不讓人發現有問題,他把漆和膏分裝在不同的容器里,以避免人們看出質量問題。
油漆拉到吳越,有很多人立刻圍過來談價錢。有一個商人看到漆不錯,就給了很高的價錢,雙方約定第二天一手交錢,一手交貨。虞孚高興極了,他老早就睡下了,半夜里爬起來,悄悄地把漆和膏混合起來。第二天,那商人來了,一看那漆,不像昨天那么閃亮,覺得有問題,于是說:“今天沒帶那么多錢,我回去想辦法,你等我半個月好嗎?”虞孚沒辦法,只好硬著頭皮答應。
半個月很快就過去了,商人如期而至。可是,虞孚兌制的漆都發臭了。商人說:“你這漆是假的,我不要了。”虞孚這下血本無歸,連回家的路費都沒有,只得淪為乞丐,最后餓死在吳越。
虞孚因為貪圖暴利而作假,失去了信譽,失去了商機,失去了財富。在當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類似以上以假亂真、不講誠信、自斷商機的事也時有發生,這些企業為了一時的利潤而損失了人品和信譽,失去了市場生存最起碼的道德基礎,最終只能黯然消逝。南京冠生園猶如現代版的“虞孚”,如果他們能早些以此為警戒,也不至于最終破產倒閉。
因此,一個企業若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持久生存,除了重視利潤外,還必須重視自身的道德建設,如若不然,牟利的心理很可能會歪曲企業及其員工的心理,進而波及其市場行為,最終導致企業產品和信譽受損。只有建立良好的道德文化,并以此來約束、規范企業和員工的行為,才能在收獲利益的同時收獲商譽,才有可能基業常青。
狂飆猛進的蒙牛:小勝憑智,大贏靠德
蒙牛把“德”作為企業文化的精髓,“小勝憑智,大贏靠德”的思想在蒙牛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1999年1月,蒙牛正式注冊成立,注冊資金100萬,基本上是牛根生和他妻子賣伊利股票的錢。蒙牛創始人牛根生說:
“當時在呼和浩特的一個居民區里租了一間小平房作為辦公室,一共只有53平方米,月租金200多元。蒙牛成立的時候,僅僅在內蒙,以伊利為首的乳品企業就有數百家。和蒙牛同在呼和浩特市的伊利集團那個時候已經上市多年,有完整的冰品、液態奶和奶粉生產銷售體系,當年的純利潤達到8000多萬元。而1999年蒙牛剛誕生的時候,沒有奶源,沒有廠房,沒有市場,可以說是一無所有。”
但是,盡管起步如此艱難,蒙牛卻創造了火箭般的發展速度。2004年6月10日,蒙牛集團正式在香港主板掛牌上市。開盤后,蒙牛股價一路飆升,當天股價即上漲22.98%。2006年度財務報告顯示,蒙牛2006年銷售額比2005年的108億元人民幣上漲了50.1%,增加至162.46億元人民幣,而伊利2006年的主營業務收入為163.39億元,兩者已經很接近。牛根生要帶領還不足10歲的蒙牛成為“中國牛”,這個目標已經越來越近。
蒙牛的成功并非運氣和偶然,而是一種必然。其創始人牛根生給自己立下了一則座右銘:小勝憑智,大贏靠德。他還將這一“以德為先”的價值觀融入企業,他說,蒙牛存在的全部理由有兩條:第一,中國消費者需要健康;第二,中國“三農問題”需要龍頭企業。據此,蒙牛提出自己的使命,“百年蒙牛,強乳興農”;明確自己的心愿,“愿每一個中國人身心健康”。
資深策劃專家沈青曾評價蒙牛的發展策略,他認為牛根生的做法是以德經營人心的一種“統一戰線”策略,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和企業,包括競爭對手。
一個企業家要承擔社會責任,他們將這個責任貫穿于自己的工作中,這才是大德。他們通過企業的進步來推動社會的發展,為更多人創造幸福,這是他們做企業的真實目的,也是他們的使命。牛根生的蒙牛把德作為企業文化的精髓,“小勝憑智,大贏靠德”的思想在蒙牛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有德必有得,德為蒙牛聚攏了員工的心、供應商的心、客戶的心、消費者的心,推動著蒙牛層層遞進,步步扎實地描繪出了蒙牛的高速發展軌跡。
蒙牛的“人心經營”是其“德文化”的宗旨。“經營人心”在企業內部的表現是向下經營,而不是向上經營。尊重、關心下屬是首要的,財散人聚,財聚人散。聚的時候,先聚心,后聚人;散的時候,也是先散心,后散人。牛根生說,這個世界不是有錢人的,也不是有權人的,而是有心人的。其實他還漏掉了一點,這個世界也是有德之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