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國那些事兒:禪機卷(1912-1949)
最新章節
- 第41章 舞蹁躚:人生大小舞臺間(5)
- 第40章 舞蹁躚:人生大小舞臺間(4)
- 第39章 舞蹁躚:人生大小舞臺間(3)
- 第38章 舞蹁躚:人生大小舞臺間(2)
- 第37章 舞蹁躚:人生大小舞臺間(1)
- 第36章 大風歌:百家爭鳴競風流(4)
第1章 龍無首:山雨欲來風滿樓(1)
民國山川,英雄競逐。人物品藻,任誕風流。這是一個風起云涌的亂世,政事紛繁復雜,局勢動蕩不安。在這個非常時期出現了許多顯赫一時的人物,在內憂外患的民國,他們扮演著自己特殊的角色,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影響著民國的歷史。那些或耳熟能詳或鮮為人知的故事,為我們演繹了歷史的另一種“真實”,使我們對活躍在那個時代的風云人物有了全新的看法。我們且從這些風云人物的一言一行中捕捉當時的歷史真相,洞察近代中國的跌宕起伏。
對民國史實的片面理解導致了我們越來越傾向于自己的主觀臆造,而歷史本身的博大精深遠遠不是一兩句話,一兩個觀點就可以闡述清楚的。同是一個人一件事,在不同人的眼中,反射出不同的映像,而這些映像在大多數情況下,是不真實不完全的,這可能就是歷史本身的吊詭吧。
歷史的作用就是提供給今人以前人的經驗和教訓,以便從歷史的角度看待事物發展,同時歷史也留給人們思考和爭論的空間,而在中國歷史上,最能引起人們懷疑和爭論的,非我民國,則其誰哉?
一語成讖
戊戌政變之后,慈禧就一心想著廢掉光緒帝,但是光緒沒有兒子,廢帝需要一個“說法”。于是就上演了一場反復廢立阿哥的戲。光緒二十五年,慈禧太后懿旨,由載漪的兒子溥儁做“大阿哥”,將來繼承同治為嗣,兼祧光緒皇帝為嗣,就是既繼承同治又繼承光緒,并且傳話,第二年光緒皇帝要舉行禪位大典,同時舉行大阿哥登基大典。就在這個時候,發生了義和團事件,義和團沖到了東交民巷使館區,殺了日本駐華使館的杉山彬,還殺了德國公使克林德,這樣就把事情鬧大了,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大阿哥的父親載漪支持義和團,對慈禧說義和團是良民而非亂民。慌亂之中慈禧帶著光緒西逃,載漪和大阿哥溥儁也隨駕西逃,他們逃到大同的時候,慈禧傳下懿旨載漪為軍機大臣,沒多久慈禧就變卦了,說義和團和八國聯軍這場亂子,禍首就是載漪,于是革去載漪軍機大臣的職務,還把他遣戍新疆。第二年就是光緒二十七年,慈禧回京宣布溥儁的父親載漪有了過錯并且已經處罰了,那么他的兒子就不能再做大阿哥,就這樣廢除了“大阿哥”這個名號。
光緒病危,慈禧傳下懿旨,由醇親王載灃之子溥儀繼承皇位,入繼同治皇帝,兼祧光緒皇帝,也就是繼承同治又繼承光緒。當天軍機大臣、內務府大臣、太監就到了醇親王的北府,準備相關事宜。登基大典是融宗教與世俗于一體的,樂師、太監和牧師集結在太和殿,溥儀被放在又高又大的皇座上。那天,3歲的溥儀又驚又冷,渾身打顫。侍衛內大臣和文武百官列隊,一個個到他面前宣誓效忠。乳母是唯一能哄住他的人,只有跟乳母在一起,溥儀才安心,但那天按照規定不準她參加大典。詔書要求既是父親又是攝政王的醇親王載灃陪伴溥儀參加儀式。
大典在太和殿舉行,按照規矩皇帝先要在保和殿接見大臣,完了再到太和殿,溥儀有段回憶記載:“我父親單膝側身跪在寶座下面,雙手扶我,不叫我亂動,我卻掙扎著哭喊‘我不挨這兒,我要回家!我不挨這兒,我要回家’!父親急得滿頭是汗。文武百官的三跪九叩沒完沒了,我的哭叫也越來越響。我父親只好哄我說:‘別哭,別哭,快完了,快完了!’父親的話意在安慰我,但是卻給文武百官留下了慘淡的印象,登基大典剛結束,滿朝文武官底下是竊竊私語:怎么可以說快回家了呢,怎么說快完了呢?這是不祥之兆啊。大清王朝億萬斯年怎么快完了呢?說這預示著大清王朝的不吉祥。”這一次登基大典沒有一點喜慶歡樂的氣氛,反倒籠罩著一片悲哀的氣氛,而這一句話也成了讖語。
風雨飄搖的大清王朝,成為三歲的小孩子手中撥來弄去的玩具,一座沒落王朝的宮殿終于岌岌可危,等待著轟然倒塌的命運。
寶善里事件
十月的天氣仍是悶熱難熬,舉目望去是一片無精打采的景象。突然一聲巨響打破了彌漫在空氣中的沉悶。一時間濃煙滾滾,被炸飛的碎片四處飛散開來,夾雜著人們的叫喊聲和孩子的哭聲,慌亂中幾個被火勢嚴重燒傷的人飛快地跑出那間烏煙瘴氣的房子。
很快一些高大的俄國士兵聞聲趕來,他們沖開圍觀的人群,迅速包圍了這里,他們先是派幾個人四處搜查著,似乎已經找到了發生爆炸事件的原因,然后彼此交談著。還有幾個士兵手里攥著鮮艷的旗幟、文告還有名冊……
名冊上有一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名字:黃興、孫武、彭楚藩、劉復基、楊洪勝……
這就是武昌起義前一天發生的“意外事故”,1911年10月9日下午,孫武等人在漢口俄租界寶善里的政治籌備處忙于起義前的準備工作,正在裝填炸藥的時候,炸藥突然爆炸,聲響巨大,俄國巡捕聽見爆炸聲后立即趕來。孫武等人雖已火速撤離現場,但“現場”被抄查,起義計劃已然完全敗露,為起義準備的旗幟、文告、名冊全部被抄走。
俄國駐漢口總領事馬上將此事告知瑞澂。瑞澂立即宣布全城戒嚴,同時按照名冊、地址順藤摸瓜式地搜捕所有參與進來的革命黨人。當晚,起義中的主干力量被捕,楊洪勝在自己的小雜貨店被捕,蔣翊武、彭楚藩等在武昌小朝街85號起義最高指揮部被捕。蔣翊武乘機逃脫,彭楚藩、劉復基等被押至總督署,瑞澂連夜對他們進行審訊,隨后殘忍殺害。
寶善里事件一起,革命黨人被殺害,革命消息如同扶搖大風,卷地俱起,由此引刮一場史無前例的革命風暴,清政府土崩瓦解之勢,已成橫流之決。
謠言四起惹禍端
“不用掐,不用算,宣統不過二年半。”在武昌起義爆發前夕,社會上已經散布著這樣的政治謠言。這些謠言在根部蛀蝕著清政府的統治,謠言像野火一樣流傳開來,使得人們對政府的不滿與輕視與日俱增。
1911年10月9日,革命黨人孫武等在漢口俄租界寶善里趕制炸藥時發生意外爆炸,起義計劃暴露。不過,從對寶善里事件的處治看,湖廣總督瑞澂并不想擴大事態。可是一則謠言將事態再次引入白熱化。這則謠言是:清政府正在捕殺革命黨人。
寶善里事件之后,瑞澂決定接受軍官們的建議,銷毀繳獲的名冊,對新軍中存在的革命黨人置之不理。
當寶善里發生爆炸事件,孫武等人在逃脫之后,猜想清政府必定會按照名冊緝拿革命黨人。本打算不將事態擴大的瑞澂,按繳獲的名冊捉拿了革命黨人彭、劉、楊,并殘忍殺害。在第二天清晨,另一位革命黨人張廷輔被捕。政府的肆意捕殺使很多士兵意識到自己隨時可能會成為被殃及的池魚,面臨著“等死,死國可乎”的局面,他們最終做出了重大的決定,與其等死,還不如拼死抗爭,最終導致了這場大規模的政變。
先前在湖北武昌盡管盛傳革命黨要在八月十五起事,但整個中秋期間并沒有動靜,相反,武昌城里過中秋佳節的氣氛依然濃郁,完全看不出任何即將起事的跡象。只有革命黨人知道這些是一場帶來新生的暴風雨來臨之前的寧靜,但是原定的發難時間因為準備不充分而被迫延期。
寶善里事件后,起義計劃敗露,湖北總督瑞澂驚恐萬分,立即宣布全城戒嚴,大肆搜捕。當晚就提審并殺害了起義中的主干力量。
清兵軍事參議官鐵忠提審起義計劃中在指揮部任偵查員的彭楚藩。在清軍面前彭楚藩傲然屹立,毫無屈服之意。看到這個情形,鐵忠憤怒地咆哮道:“你是何人,見到官兵敢不跪下!”彭楚藩冷冷一笑,不屑一顧地說:“我彭楚藩是革命黨人,你這清狗,我豈會跪你!”鐵忠左右的衛兵把彭楚藩推坐在地上。鐵忠繼續拷問:“你為何革命?還有哪些余黨?”彭楚藩指斥道:“大好河山,被你們這些清狗毀壞,斷送,徇私舞弊,草菅人命!為何不要革命?!”鐵忠無言以對,只得稟明瑞澂,瑞澂做主判以極刑。接著提審“小諸葛”劉復基——整個起義計劃就是他起草的,劉復基自認革命不諱,大罵清官腐朽丑惡的嘴臉,楊洪勝臉部重傷,如黑炭一般,還不等清官吏發問,就怒吼道:“我就是革命黨,我也不會說出什么!要殺便殺!你們這些清狗奴才的未日眼看就要到了!”說完,便放聲大笑。被捕的革命黨人絲毫沒有畏懼退縮,見拷問不出結果,鐵忠只得再次報告瑞澂,氣急敗壞的瑞澂連聲說了“殺!殺!殺!”三個“殺字”。
10月10日凌晨,彭楚藩、劉復基、楊洪勝三人在督署東轅門被斬首。徐維賢哀悼烈士時曾賦七律一首:“一死名留萬古垂,臨刑罵賊志不虧。從容就義身甘殞,不怕犧牲世少為。首創共同三烈士,迎風響應兩湖師。卒成漢業恢疆土,特立千秋紀念碑。”為了紀念這三位烈士,現在武昌有一條以三位烈士的姓命名的路,叫彭劉楊路。
在得到彭劉楊三烈士死難的消息后,革命黨人集合在一起商定應變措施,最后決定“與其坐以待斃,不如乘機崛起,提前發難”。
此時的武昌城,各個軍營內紛紛謠言四起。工程營后隊隊長熊秉坤召集各隊代表,約定當晚發難。熊秉坤也因此有了“熊一槍”的美名。
晚上八時,二排排長陶啟勝領護兵巡棚查哨,看見金兆龍和程正瀛兩人荷槍實彈,持槍而待。就問金兆龍這么晚了,要干什么。金兆龍說:“準備不測。”陶排長厲聲喝問:“難道你想造反?”金兆龍反問道:“反就反,你能拿我怎樣?”陶啟勝上前死死扼住金兆龍的手腕,呼令護兵一起上來逮捕他。程正瀛見狀按住陶啟勝并用槍托撞擊陶啟勝的頭部,陶啟勝掙扎著忍痛逃跑。程正瀛向他開了一槍。這時熊秉坤剛剛走到本隊第一排第三棚,聽到第二排有呼喊和打斗的聲音,知道事情有變,立即取出手槍,邊裝彈藥邊往二排方向跑。遠遠看見痛苦不堪的陶啟勝從對面跑來,熊秉坤立即向他開槍射擊,陶啟勝僥幸從樓梯逃跑。
熊秉坤等人趁勢而起,鼓動眾士兵起義,軍營大亂,熊秉坤帶領跟隨他們起義的士兵們向楚望臺軍械庫沖去。這時槍聲大作,整個工程營都跟著轟動起來。清督隊官阮榮發、右隊隊官黃坤榮和司務長張文濤三人出來阻撓,起義眾人沒有一個退縮和屈服,阮榮發向人群里開槍,亂槍打死士兵一人,起義士兵將他們三人打死。之后起義的大隊人馬奔向楚望臺軍械所。
這時,工程營的其他士兵以及步、炮、輜重各營和軍事學堂的部分學生也相繼聚集到楚望臺。熊秉坤帶領著起義大軍在當晚守衛楚望臺軍械庫的革命黨人羅炳順等人的配合下,迅速占領了軍械庫。拿到了武器彈藥之后,革命軍戰士們群情激昂,一時間槍聲大作。
革命黨人張振武、蔡濟民聽到了起事的槍聲,得知熊秉坤正奔向楚望臺軍械所,立刻帶著各自的兄弟來到楚望臺和熊秉坤等人會合,起義的隊伍逐漸得到了擴大。起義隊伍壯大,指揮不便,需要一個總指揮指導隊伍行動。在營里有一個叫吳兆麟的人很有威信,他曾經進過參謀學校和軍官講習所學習,懂得軍事作戰,又是原日知會員、左隊隊官。于是起義隊伍臨時推舉吳兆麟擔任總指揮。吳兆麟受任后,立即部署向總督署發起進攻。
總督署位于武昌城的西南角,右毗城郭,左鄰市街,后屏圍墻,又緊靠大江。總督府坐落在這里,湖北總督瑞瀓就在這易守難攻的軍事據點里面。炮營鬧事,讓整天擔心革命黨鬧事的湖北總督瑞瀓大為恐慌,大罵手下的無能。當夜在總督署守衛的兵力大約有三千人,瑞澂利用這股精銳力量,拼死頑抗。為了一舉搗毀總督署,起義隊伍向總督署發動了數次進攻,槍林彈雨,戰斗十分激烈。進攻督署,仍以工程營為主力,其他隊伍輔助配合,這樣兵分三路,從三面夾擊總督署。后在炮隊的強力支援下,起義軍經過殊死戰斗,終于攻破了總督署的大門,瑞澂早就嚇得魂飛魄散,一見形勢不妙,馬上命人鑿開督署的圍墻,慌慌忙忙地登上楚豫兵艦,拖家帶口地逃往漢口去了。總督瑞澂帶著家小連夜逃跑,官兵見總督瑞澂已逃,早已無心抵抗,跟著棄械亡命。
這時天已大明,經過一夜浴血鏖戰,到10月11日上午,武昌全城光復。這個早晨因此具有了非比尋常的革命意義,九角十八星革命軍旗幟在武昌城頭上迎風飄揚。次日,起義軍又收復了漢口和漢陽,武漢三鎮全在革命軍掌握之中了。不久,傳來了湖南、陜西、江西、云南等省相繼獨立的大好消息,經過革命軍的不懈努力,終于發動了全國規模的辛亥革命。
計劃沒有變化快
武昌首義革命這樣打響,此后,全國各省紛紛響應,清王朝這條腐朽的船在絕望中掙扎了幾下,終于沉沒在辛亥革命的巨浪之中。
武昌起義是在倉促慌亂中由革命黨人決定臨時爆發的,也是在缺乏主要領導人的情況下取得勝利的。不但籌備起義的總指揮張振武、孫武等人由于意外原因一個都沒到場,孫中山和黃興更未親臨。
在形勢對革命黨人不利的情況下,武昌首義倉促爆發,但是武昌起義勝利,決非僥幸的偶然事件。有人說是因為武漢為九省通衢,地理位置和經濟地位重要,有人說功在新軍嘩變,有人說武昌起義成功得益于瑞澂連夜出逃,有的說武昌起義爆發應歸張之洞的治鄂。這些說法或多或少涉及了一些事實,但有的失于偏狹,有的不無錯舛。
就武漢本身而言,拋開地理位置不談,孫中山、黃興為代表的革命黨人長期在武漢進行革命活動,革命思想早已深入人心。組織一種新的政治力量并最終掌握一部分新軍武裝并非難事,相對來講,武昌地區的革命力量最為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