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 11評論第1章 譯者序
西方學者赫根漢認為,在人類歷史上,文明社會的自尊心曾遭到三次思想革命的沉重打擊。第一次打擊來自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說,它證明了地球并非宇宙的中心;第二次打擊來自達爾文,他的進化論指出人類并非地球的主宰,而是同其他生物一樣,是自然的一部分;第三次打擊來自弗洛伊德,他所建立的精神分析學無情地攻克了人類自尊的最后防線:人類的自我(ego)甚至連它本身的主宰也不是,人并不是一種理性動物。
1856年,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出生于奧地利摩拉維亞的一個猶太人家庭。四年后,弗洛伊德全家遷往維也納定居。1873年。17歲的弗洛伊德進入維也納大學學醫,八年后獲得醫學博士學位。1882年是弗洛伊德一生的轉折點,這一年他遇到了精神病學家布羅伊爾,兩人合作對一名名叫安娜·歐的癔癥患者進行治療。從此,弗洛伊德對精神分析的興趣就一發不可收拾,并將畢生的精力都投入了到精神分析的研究之中。正如他后來所說:“像我這樣的人,活著不能沒有嗜好,一種強烈的嗜好——用席勒的話來說,就是暴君。我已經找到了我的暴君,并將無條件地為之服務。這個暴君就是心理學。”
1897年,弗洛伊德創立了自我分析法。對夢的解析是自我分析法的核心工作。于是三年后,《夢的解析》出版了,但并未引起重視,在其出版后的八年時間里只賣出600本左右,幾乎無人關注。到了1905年,弗洛伊德發表了《性學三論》,這本離經叛道的書一經問世就引起了軒然大波,遭到了無盡的批評與唾罵,整個文明世界幾乎都與弗洛伊德為敵。然而,自從《夢的解析》問世以來,弗洛伊德創建的精神分析學就迅速發展起來,一批年輕的學者加入其中,其中就有后來的心理學大師榮格、阿德勒等人。弗洛伊德成立了精神分析小組,這個小組的討論地點就設在他的書房。
弗洛伊德早期的論著主要是基于神經癥病例的研究。到了20世紀2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論發生了重大轉變,開始從哲學的高度上審視人性。1920年,弗洛伊德發表了《超越快樂原則》,首次提出了生本能與死本能的二元對立。翌年又發表了《集體心理學與自我的分析》,對教會、軍隊等典型的集體組成形式中的心理活動進行了細致入微的剖析,并對自我的等級進行了劃分。1923年出版的《自我與本我》,系統地提出了后來舉世聞名的人格結構理論,將人格劃分為本我、自我與超我,這是弗洛伊德對他早期提出的無意識、前意識、意識的劃分法的修正與發展。
1925年,弗洛伊德在《自傳》中總結了這一階段的基本思想:“在我往后幾年的著作中,如《超越快樂原則》《集體心理學與自我的分析》《自我與本我》等,我讓自己的那種由來已久的思索方式任意馳騁,并且對本能問題的解決方案作了一番整頓的工作。我把個人的自衛本能和種族保存的本能結合起來,形成”生本能“的觀念,并和默默地進行著的死亡性或破壞性的死本能相對照。一般說來,本能被認為是一種生物的反應,是為保存某一種狀態以免外來的阻撓力的破壞的一種意向或沖動。本能的這種基本保存力的特征,因反復性的強迫觀念而更加明顯。而生命所呈現于我們面前的景象,正是生本能和死本能之間相合又相斥的結果。”
弗洛伊德一生致力于對人性進行外科手術般無情的精密解剖,面對文明世界的衣冠楚楚者對精神分析學的鄙夷與敵視,他毫不退縮,拒絕任何形式的妥協。為了真理,他冷酷無情地揭下人性最丑陋的面紗與最后一塊遮羞布,以雷霆萬鈞之力粉碎了文明世界的理性基石。如果說馬克思勾勒出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那么弗洛伊德則描繪出了人類內心世界的活動藍圖以及自我與本我、超我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的確,弗洛伊德以他那大理石般冷靜的頭腦,手術刀一般鋒利的洞察力,對人類的心理活動作出了驚世駭俗的解釋,改變了人類對自我的認識,無愧為刀鋒般的先知。他所創立的精神分析學對后世的心理學、哲學、歷史學、人類學、社會學、倫理學、政治學、美學等幾乎所有的人文學科和精神領域都產生了劃時代的影響,尤其是在文學與藝術領域。
當然,弗洛伊德的理論也或多或少存在著過于“泛性”、論據不充分、難以獲得實驗驗證、理論基礎不夠牢固等問題,因此在學術界一直爭議很大。我們閱讀本書時既不能全盤接受他的觀點,也不能徹底地加以否定,應當懷著敬仰與求真的心態進行獨立的思考,對其理論內容加以揚棄。
本書收錄了弗洛伊德后期的三部最重要的著作:《超越快樂原則》《集體心理學與自我的分析》以及《自我與本我》,這三部論著分別于1920、1921、1923年發表,在內容上具有的承接性,共同構成了弗洛伊德后期的理論體系。希望此書可以將精神分析學系統有序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戴光年
2014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