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懺悔錄
最新章節
書友吧 45評論第1章 導讀
生命就像一個圓
從起點出發,日夜不息
最終,卻回到原點,一切努力成為徒勞
那么,生命旅程的意義是什么?
《懺悔錄》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最著名的自傳作品,位列世界三大《懺悔錄》之一。1879年,在創作《安娜·卡列尼娜》行將結束時,因受到長期的精神困擾,作者發生思想波動,世界觀劇變,寫下影響了幾代人的不朽名作《懺悔錄》,它探討的核心問題是:生命的意義是什么?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1828年9月出生于俄國貴族家庭,童年不幸父母雙亡,轉由姑媽撫養。1840年進入喀山大學法律系,但逃避科班教育,喜歡自由求知,閱讀大量文學作品。后參軍入伍,初嘗文學創作便一舉成功。退伍后回到家鄉莊園居住,長期致力于農奴制改革和文學創作,其作品反映當時俄國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批判統治階級的殘暴腐朽,被當時和后世俄羅斯人稱頌。托爾斯泰因此成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最偉大的文學家,也是世界文學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代表作有《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
托爾斯泰在五十一歲時,遭受了一場精神苦難,這場苦難是長期抑郁生活的寫照,是種種紊亂和矛盾的集中爆發,是現實脫離理想的強烈憤懣:他本人擁有財富和地位,但經常為自己的富裕感到羞愧不安;他同情下層民眾,又對他們缺乏信心;他是一個孤獨的斗士,下決心推進農奴制改革,卻遇到農奴的麻木冷漠;他與貴族生活決裂,又不得不面對家人的不理解和爭吵。托爾斯泰是一個富有正義感的貴族知識分子,他試圖脫離舊秩序,創造一個博愛、公平的理想社會,在尋求新生活的過程中,清醒與軟弱、奮斗與彷徨、哭喊與苦悶一直陪伴著他。在這種精神危機中,“何去何從”成為托爾斯泰對自己生命的拷問,他的思想備受折磨。
為此他煩悶不已,祈求解脫。他尋找各類人幫助,讀了很多書,學習了很多知識,深入思辨,但是他越是思考,這種痛苦就越是揮之不去。在給地質學家斯特拉霍夫的信中,他發瘋似的抱怨自己的痛苦。1879年秋,在參觀完謝爾吉耶夫圣三位一體修道院和基輔洞窟修道院后,托爾斯泰決定講述自己新的世界觀。托爾斯泰在《懺悔錄》中詳盡細致地描述了自己對真理的探索,故事的主線圍繞尋找生命真諦展開,當人擁有了健康、財富、愛情、事業時,死亡卻無法避免,這種吞噬一切的毀滅,能把人生所有的追求變成徒勞,那么生存的意義何在?托爾斯泰說,在搞清楚這個問題前,他不得不拿走房間里所有的繩子,以免自己會想不開而上吊自殺。最終,在與人類偉大思想者的共鳴中,他找到了生存的意義,并揭露了最令人類吃驚的有關生命的秘密。
《懺悔錄》主體部分寫于1879年——1880年間,1882年完成后首次計劃出版,但因有反對東正教內容遭到教會書刊檢察機關的強烈反對,1884年第一次在日內瓦出版,第一部全俄文版于1906年出版。托爾斯泰《懺悔錄》與奧古斯丁《懺悔錄》、盧梭《懺悔錄》并稱“世界三大《懺悔錄》”,與前兩者相比,托爾斯泰版以對生命思考的深度見長,其思想性獨具魅力,對于生命的認知也最有啟發。
作者從質疑信仰的真實性開始,以顛覆性的視角重新審視生命,剖析自我,步步求索,在精微艱深的探求中最終找到生命意義之所在。從作者的自傳式敘述中,亦能看到這位享譽世界的作家獨特的生活經歷,以及19世紀俄羅斯社會的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