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

會員
葛劍雄文集9:也是讀書
最新章節:
乘飛機 ——當年的夢想與記憶
本書輯錄著名學者、歷史地理學家、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撰寫的各類隨筆七十余篇,寫作時間橫跨幾十年,包括序、跋、引言、后記等多種形式。讀自己的書,讀他人的書,讀學生的書,其內容或是陳述個人作品的主旨、創作的經過,或是對朋友、同道著作的點評,或是對學生作品的寄語。葛劍雄教授的學術研究之精、涉獵之廣,可窺一斑。這些文字既有思想價值,又內涵豐富,充滿了讀書的樂趣和人生的省思,集中展示了作者在學術和寫作上的研究與思考。
- 乘飛機 ——當年的夢想與記憶 更新時間:2025-08-29 18:03:39
- 童年生活中的江南“糞土”
- 我為藏書找到了歸宿
- 圖書館的難題
- 未建成的施堅雅文庫
- 藏書的歸宿(二)
- 藏書的歸宿(一)
- 為南京擬《世說新語》推介
- 我對上海通志館新館的一點期望
- 楓橋三賢文化館后記
- 仰望星空 依托大地 ——復旦大學學生會“星空講壇”5周年寄語
- 擇校與“學區房”
- 釋“小官巨貪”“清水衙門”
- 我對海派文化的幾點看法
- 移民史研究的精細化和地域化 ——2016年7月21日在重慶榮昌填川移民文化學術研討會上的發言(記錄稿)
- 古代地圖上的“中國”
- 存在與影響:歷史上的中外文化交流對“一帶一路”建設的啟示
- 是什么導致傳統文化斷裂
- 己所欲,如何施于人? ——中國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 不同文化應該相互理解和欣賞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歷史地圖集》第一冊問世
- 《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讀后
- 問題意識、創新精神、學術規范 ——學術寫作的基礎
- 科學、人文與跨界融合 ——在上海自然博物館“跨年論壇”上的演講
- 為什么要報考歷史專業
- 人文學科的科學與人文
- 行政區劃的合理和穩定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基礎
- 惟有人文足千秋
- 文化在新城市中的作用 ——在西咸新區五周年國際論壇上的演講
- 地名、歷史、文化 ——2015年5月28日在《光明日報》“光明論壇”的演講
- 成都,成“都”?
- 抵抗外敵入侵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 ——在“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論壇的主旨演講(記錄稿)
- 悠悠我思
- 劉春燕《茶:一片樹葉的社會生命》序
- 侯楊方《重返帕米爾:追尋玄奘與絲綢之路》序
- 胡列箭《廣西瑤人分布(1644—1955)》序
- 《從金山到上海:金山區歷史地理研究》序
- 安介生《中國歷史民族地理》序
- 王大學《政治、技術與環境:魚鱗大石塘形成史的考察》序
- 《環湖名鎮長臨河》序
- 鮑俊林《氣候變化與江蘇海岸的歷史適應研究》序
- 鮑俊林《15—20世紀江蘇海岸鹽作地理與人地關系變遷》序
- 張靖華《湖與山:明初以來巢湖北岸的聚落與空間》序
- 《成蹊集》序
- 馬孟龍《西漢侯國地理》序
- 張宏杰《曾國藩的收入與支出》序
- 謝湜《高鄉與低鄉:11—16世紀江南區域歷史地理研究》序
- 李強《偽滿時期東北地區人口研究》序
- 鄭維寬《清代廣西生態變遷研究——基于人地關系演進的視角》序
- 王加華《被結構的時間:農事節律與傳統中國鄉村民眾年度時間生活——以江南地區為中心的研究》序
- 王大學《明清“江南海塘”的建設與環境》序
- 吳軼群《清代新疆邊境地區城市對比研究——以伊犁、喀什噶爾為中心》序
- 胡云生《中國共產黨巡視制度研究(1921—1949)》序
- 吳滔《清代江南市鎮與農村關系的空間透視——以蘇州地區為中心》序
- 夏增民《儒學傳播與漢晉南朝文化變遷》序
- 孫宏年《中越關系研究(1644—1885)》序
- 路偉東《清代陜甘人口專題研究》序
- 鄭發展《民國時期河南省人口研究》序
- 胡云生《傳承與認同:河南回族歷史變遷研究》序
- 楊蕤《西夏地理研究》序
- 王衛東《融會與建構——1648—1937年綏遠地區移民與社會變遷研究》序
- 葛慶華《近代蘇浙皖交界地區人口遷移研究:1853—1911》序
- 蘇新留《民國時期河南水旱災害與鄉村社會》序
- 張根福《抗日時期浙江省人口遷移與社會影響》序
- 創建考古地理學的有益嘗試——高蒙河《長江下游考古地理》序
- 家山何止大槐樹——安介生《山西移民史》序
- 讀研究生的書
- 連清川《曹操的自白書》序
- 愿閣樓里永遠有這盞燈——讀沈昌文《閣樓人語》
- 《光明之城》不“光明”
- “戈十八”感言——代《成年禮:戈18》序
- 《陳橋驛書信選》序
- 《陳橋驛致靳生禾手札集(附致寒聲信)》序
- 李大海《文本、概念與政治過程——金元明清時期政治地理新探》序
- 《陳橋驛學術論文選編》序
- 《糧食的故事》序
- 什么樣的城市使生活更美好——建筑·民居·文化
- 張子欣書讀后感言
- 楊煜達主編《中國千年區域極端旱澇地圖集》序
- 何以端《瓊崖古驛道》序
- 文如其人,書如其人——讀來學齋《學齋集》
- 新聞和文學作品能成為歷史嗎——向繼東《善待肉身》序
- 讀《齊梁文化研究叢書》
- 《小天下·中華文明》叢書序
- 宋昌斌《中國官制漫談》序
- 張建智《西塞山前白鷺飛》序
- 《悅讀南潯》序
- 山東人民出版社《微閱讀》序
- 《中國黃河文化大典》序
- 《中國近代史地文獻叢刊》總序
- 《國立中央大學首任校長張乃燕博士文獻資料匯編》序
- 《民國才子張乃燕》序言
- 《南風潯韻——門樓里的家風》序
- 《湖州近代人物珍貴手札》序
- 《看見金山書系》序
- 孫俊《戰國秦漢西南民族地理的格局與觀念研究》序
- 揚子江水利系列刊物——近代長江檔案文獻的珍藏
- 《槜李詩文合集》序
- 《清朝地圖集》序言
- 《圖溯上海》序
- 《中國琉球文獻史料集成》序
- 陸劍《好個新世界——南潯邱氏百年往事》序
- 孔子應該是怎樣的——讀錢寧新作《圣人》
- 蔣高明《以自然之力恢復自然》序
- 梁二平《誰在地球的另一邊:從古代海圖看世界》書后
- 《世界探險史》再版序
- 《中國世界遺產影像志》前言
- 《南潯名人》序
- 《感動中國的紹興名人》序
- 《繁花幾度:江南十三城記》序
- 《上海一角·課植園》前言
- 大師之外有大樓——《傲然風骨——大學里的老建筑》序
- 《圖書館的故事》序
- 讓智慧的聲音更加響亮——文匯講堂《智慧的聲音》序
- 成吉思汗影響著今天的世界嗎——介紹《成吉思汗與今日世界之形成》
- 《浦東歷代文獻叢書》序
- 《晉商史料集成》序
- 《建德市地名志》序
- 《中國歷史文化地圖冊》序
- 《中國歷史地理文獻輯刊》序
- 《清代常州文化簡史》序
- 《近代學術名家大講堂》總序
- 《中國移民文化叢書》總序
- 《文明的垂顧:汪涌豪人文講演錄》序
- 《復旦大學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序
- 《話說中國千古之謎系列》序
- 讀姜鳴《天公不語對枯棋》
- 侯甬堅《歷史地理學探索》序
- 嚴其林《京口文化》序
- 讀《廈門市志》
- 行萬里天涯路 念天地之悠悠?——《旅游與探險經典文庫》序
- 人說山西好地方——《人說山西》的魅力
- 《河流文明叢書》序
- 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關問題1368—1953》譯者再記
- 我對學術批評的態度——答《中國歷代人口統計資料研究》編委會
- 何炳棣《1368—1953中國人口研究》譯文三聯書店版后記
- 張之《安陽考釋》序
- 讀他人的書
- 《中國頂尖學科出版工程·復旦大學歷史地理學科》序
- 《老照片·復旦大學》序
- 《中華大典·交通運輸典》序
- 《吾祖吾宗》總序
- 《中國制度文化叢書》總序
- 《滄桑河山》再版序
- 《滄桑河山》總序
- 《地圖上的中國歷史》總序
- 《中國歷代王朝興衰啟示錄》再版前言
- 《中國歷代王朝興衰啟示錄》總序
- 讀我編的書
- 《四海之內》前言
- 《往思錄》校后記
- 《說城》致讀者
- 《御風萬里——非洲七國日記》前言
- 《人在時空之間》新版序
- 《行萬里路》自序
- 《中國人口發展史》再版后記
- 《統一與分裂:中國歷史的啟示》(繁體字版)再版后記
- 《人文千秋》小序
- 《夢想與現實》再版后記
- 《夢想與現實》自序
- 《臨機隨感》自序
- 《碎石集》自序
- 《看得見的滄桑》再版后記
- 《看得見的滄桑》自序
- 《書人集》后記
- 《葛劍雄寫史》再版弁言
- 舊作新版——《葛劍雄寫史——中國歷史的十九個片斷》序
- 《葛劍雄寫史——中國歷史的十六個片斷》序
- 七十而思——《我們應有的反思》自序
- 我的1978年——《后而立集》代序
- 讀自己的書
- 也是讀書
- 選編小記
- 2015年后著作
- 作者簡介
- 版權信息
- 封面
- 封面
- 版權信息
- 作者簡介
- 2015年后著作
- 選編小記
- 也是讀書
- 讀自己的書
- 我的1978年——《后而立集》代序
- 七十而思——《我們應有的反思》自序
- 《葛劍雄寫史——中國歷史的十六個片斷》序
- 舊作新版——《葛劍雄寫史——中國歷史的十九個片斷》序
- 《葛劍雄寫史》再版弁言
- 《書人集》后記
- 《看得見的滄桑》自序
- 《看得見的滄桑》再版后記
- 《碎石集》自序
- 《臨機隨感》自序
- 《夢想與現實》自序
- 《夢想與現實》再版后記
- 《人文千秋》小序
- 《統一與分裂:中國歷史的啟示》(繁體字版)再版后記
- 《中國人口發展史》再版后記
- 《行萬里路》自序
- 《人在時空之間》新版序
- 《御風萬里——非洲七國日記》前言
- 《說城》致讀者
- 《往思錄》校后記
- 《四海之內》前言
- 讀我編的書
- 《中國歷代王朝興衰啟示錄》總序
- 《中國歷代王朝興衰啟示錄》再版前言
- 《地圖上的中國歷史》總序
- 《滄桑河山》總序
- 《滄桑河山》再版序
- 《中國制度文化叢書》總序
- 《吾祖吾宗》總序
- 《中華大典·交通運輸典》序
- 《老照片·復旦大學》序
- 《中國頂尖學科出版工程·復旦大學歷史地理學科》序
- 讀他人的書
- 張之《安陽考釋》序
- 何炳棣《1368—1953中國人口研究》譯文三聯書店版后記
- 我對學術批評的態度——答《中國歷代人口統計資料研究》編委會
- 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關問題1368—1953》譯者再記
- 《河流文明叢書》序
- 人說山西好地方——《人說山西》的魅力
- 行萬里天涯路 念天地之悠悠?——《旅游與探險經典文庫》序
- 讀《廈門市志》
- 嚴其林《京口文化》序
- 侯甬堅《歷史地理學探索》序
- 讀姜鳴《天公不語對枯棋》
- 《話說中國千古之謎系列》序
- 《復旦大學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序
- 《文明的垂顧:汪涌豪人文講演錄》序
- 《中國移民文化叢書》總序
- 《近代學術名家大講堂》總序
- 《清代常州文化簡史》序
- 《中國歷史地理文獻輯刊》序
- 《中國歷史文化地圖冊》序
- 《建德市地名志》序
- 《晉商史料集成》序
- 《浦東歷代文獻叢書》序
- 成吉思汗影響著今天的世界嗎——介紹《成吉思汗與今日世界之形成》
- 讓智慧的聲音更加響亮——文匯講堂《智慧的聲音》序
- 《圖書館的故事》序
- 大師之外有大樓——《傲然風骨——大學里的老建筑》序
- 《上海一角·課植園》前言
- 《繁花幾度:江南十三城記》序
- 《感動中國的紹興名人》序
- 《南潯名人》序
- 《中國世界遺產影像志》前言
- 《世界探險史》再版序
- 梁二平《誰在地球的另一邊:從古代海圖看世界》書后
- 蔣高明《以自然之力恢復自然》序
- 孔子應該是怎樣的——讀錢寧新作《圣人》
- 陸劍《好個新世界——南潯邱氏百年往事》序
- 《中國琉球文獻史料集成》序
- 《圖溯上海》序
- 《清朝地圖集》序言
- 《槜李詩文合集》序
- 揚子江水利系列刊物——近代長江檔案文獻的珍藏
- 孫俊《戰國秦漢西南民族地理的格局與觀念研究》序
- 《看見金山書系》序
- 《湖州近代人物珍貴手札》序
- 《南風潯韻——門樓里的家風》序
- 《民國才子張乃燕》序言
- 《國立中央大學首任校長張乃燕博士文獻資料匯編》序
- 《中國近代史地文獻叢刊》總序
- 《中國黃河文化大典》序
- 山東人民出版社《微閱讀》序
- 《悅讀南潯》序
- 張建智《西塞山前白鷺飛》序
- 宋昌斌《中國官制漫談》序
- 《小天下·中華文明》叢書序
- 讀《齊梁文化研究叢書》
- 新聞和文學作品能成為歷史嗎——向繼東《善待肉身》序
- 文如其人,書如其人——讀來學齋《學齋集》
- 何以端《瓊崖古驛道》序
- 楊煜達主編《中國千年區域極端旱澇地圖集》序
- 張子欣書讀后感言
- 什么樣的城市使生活更美好——建筑·民居·文化
- 《糧食的故事》序
- 《陳橋驛學術論文選編》序
- 李大海《文本、概念與政治過程——金元明清時期政治地理新探》序
- 《陳橋驛致靳生禾手札集(附致寒聲信)》序
- 《陳橋驛書信選》序
- “戈十八”感言——代《成年禮:戈18》序
- 《光明之城》不“光明”
- 愿閣樓里永遠有這盞燈——讀沈昌文《閣樓人語》
- 連清川《曹操的自白書》序
- 讀研究生的書
- 家山何止大槐樹——安介生《山西移民史》序
- 創建考古地理學的有益嘗試——高蒙河《長江下游考古地理》序
- 張根福《抗日時期浙江省人口遷移與社會影響》序
- 蘇新留《民國時期河南水旱災害與鄉村社會》序
- 葛慶華《近代蘇浙皖交界地區人口遷移研究:1853—1911》序
- 王衛東《融會與建構——1648—1937年綏遠地區移民與社會變遷研究》序
- 楊蕤《西夏地理研究》序
- 胡云生《傳承與認同:河南回族歷史變遷研究》序
- 鄭發展《民國時期河南省人口研究》序
- 路偉東《清代陜甘人口專題研究》序
- 孫宏年《中越關系研究(1644—1885)》序
- 夏增民《儒學傳播與漢晉南朝文化變遷》序
- 吳滔《清代江南市鎮與農村關系的空間透視——以蘇州地區為中心》序
- 胡云生《中國共產黨巡視制度研究(1921—1949)》序
- 吳軼群《清代新疆邊境地區城市對比研究——以伊犁、喀什噶爾為中心》序
- 王大學《明清“江南海塘”的建設與環境》序
- 王加華《被結構的時間:農事節律與傳統中國鄉村民眾年度時間生活——以江南地區為中心的研究》序
- 鄭維寬《清代廣西生態變遷研究——基于人地關系演進的視角》序
- 李強《偽滿時期東北地區人口研究》序
- 謝湜《高鄉與低鄉:11—16世紀江南區域歷史地理研究》序
- 張宏杰《曾國藩的收入與支出》序
- 馬孟龍《西漢侯國地理》序
- 《成蹊集》序
- 張靖華《湖與山:明初以來巢湖北岸的聚落與空間》序
- 鮑俊林《15—20世紀江蘇海岸鹽作地理與人地關系變遷》序
- 鮑俊林《氣候變化與江蘇海岸的歷史適應研究》序
- 《環湖名鎮長臨河》序
- 王大學《政治、技術與環境:魚鱗大石塘形成史的考察》序
- 安介生《中國歷史民族地理》序
- 《從金山到上海:金山區歷史地理研究》序
- 胡列箭《廣西瑤人分布(1644—1955)》序
- 侯楊方《重返帕米爾:追尋玄奘與絲綢之路》序
- 劉春燕《茶:一片樹葉的社會生命》序
- 悠悠我思
- 抵抗外敵入侵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 ——在“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論壇的主旨演講(記錄稿)
- 成都,成“都”?
- 地名、歷史、文化 ——2015年5月28日在《光明日報》“光明論壇”的演講
- 文化在新城市中的作用 ——在西咸新區五周年國際論壇上的演講
- 惟有人文足千秋
- 行政區劃的合理和穩定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基礎
- 人文學科的科學與人文
- 為什么要報考歷史專業
- 科學、人文與跨界融合 ——在上海自然博物館“跨年論壇”上的演講
- 問題意識、創新精神、學術規范 ——學術寫作的基礎
- 《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讀后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歷史地圖集》第一冊問世
- 不同文化應該相互理解和欣賞
- 己所欲,如何施于人? ——中國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 是什么導致傳統文化斷裂
- 存在與影響:歷史上的中外文化交流對“一帶一路”建設的啟示
- 古代地圖上的“中國”
- 移民史研究的精細化和地域化 ——2016年7月21日在重慶榮昌填川移民文化學術研討會上的發言(記錄稿)
- 我對海派文化的幾點看法
- 釋“小官巨貪”“清水衙門”
- 擇校與“學區房”
- 仰望星空 依托大地 ——復旦大學學生會“星空講壇”5周年寄語
- 楓橋三賢文化館后記
- 我對上海通志館新館的一點期望
- 為南京擬《世說新語》推介
- 藏書的歸宿(一)
- 藏書的歸宿(二)
- 未建成的施堅雅文庫
- 圖書館的難題
- 我為藏書找到了歸宿
- 童年生活中的江南“糞土”
- 乘飛機 ——當年的夢想與記憶 更新時間:2025-08-29 18:0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