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古人為何熬夜?
三更時分,長安城的更夫敲響梆子,沉悶的聲響在寂靜的街巷中回蕩,驚起一片犬吠。翰林院的燭火卻依然明亮,跳動的火苗將值夜學士的身影投在窗欞上,忽明忽暗。他揉了揉酸脹的眼睛,將飽蘸墨汁的毛筆擱在青瓷筆山上,轉頭望向窗外——月光如水,靜靜地灑在庭院中,樹影婆娑,偶有夜鴉掠過宮墻,發出一聲凄厲的鳴叫。這一刻,他忽然理解了為何前朝詩人總愛在詩里寫“夜如何其?夜未央”,原來黑夜并非只是白晝的終結,而是另一種生活的開始,藏著無數不為人知的故事。
古人并非不想早睡,但在沒有電燈的時代,仍有許多人不得不或自愿成為黑夜的常客。他們或許是挑燈苦讀、渴望金榜題名的書生,或許是觀測天象、守護王朝命運的欽天監官員,又或許是守著城門、等待遠方驛卒的吏員。夜,對他們而言不是休息的帷幕,而是充滿機遇與挑戰的舞臺,承載著生存的艱辛與精神的追求。
“日出而作”的例外
《詩經》里描繪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展現了一幅田園牧歌式的理想圖景,仿佛所有生活都遵循著太陽的軌跡。但現實遠非如此簡單,在城市與廟堂,黑夜從未真正沉睡。唐代的夜市繁華熱鬧,“晝夜喧呼,燈火不絕”,店鋪里的燈籠連成一片,照亮了人們忙碌的身影;街道上叫賣聲、歡笑聲此起彼伏,充滿了生機與活力。宋代的勾欄瓦舍更是“夜深猶有管弦聲”,戲曲聲、樂器聲交織在一起,吸引著無數市民流連忘返。
更不必說那些必須夜間當值的更夫、城門吏、獄卒,他們的生計就依賴于別人的沉睡。明代《警世通言》里記載了一個有趣的故事:蘇州有位賣油郎,每日三更起床擔油,踏著月光走街串巷,五更前要送到各家酒樓。某年元宵,他路過一處富貴人家,見院內張燈結彩,富家子弟通宵宴飲,歡聲笑語不斷。他不禁感嘆:“他們點燈是玩,我點燈是苦。”同樣的燈火,映照出截然不同的人生,一邊是奢靡享樂,一邊是為生活奔波的艱辛。
夜觀天象
欽天監的官員可能是古代最專業的“熬夜族”。他們肩負著觀測天象、制定歷法的重任,每一次重要天象的出現,都關乎著王朝的命運。據《宋史》記載,每逢彗星現、日月食等異象,監官們必須徹夜記錄,不敢有絲毫懈怠。元祐三年,蘇頌主持研制水運儀象臺時,為了精確觀測北斗七星的運行軌跡,曾連續七夜未眠。他和同僚們在寒冷的夜空下,目不轉睛地盯著星空,手中的筆不停地記錄著星辰的位置和變化。
最辛苦的是冬至夜的“候氣”儀式。官員們要守在露天的銅壺滴漏旁,記錄每一刻的地氣變化。冬至的夜晚,寒風刺骨,稍有不慎便會凍僵手指,但他們依然堅守崗位。銅壺中的水滴答作響,仿佛在訴說著時間的流逝,也見證著他們的執著與敬業。
民間也不乏夜觀星象者。詩人杜甫在《夜》中寫道:“露下天高秋水清,空山獨夜旅魂驚。”在寂靜的夜晚,他獨自凝視星空,感受著宇宙的浩瀚與自身的渺小。這種孤寂的星空凝視,或許比官方記錄更接近天文學的本質,它不僅僅是對天象的觀測,更是對生命和宇宙的思考。
文人的夜癖
有些熬夜純屬文人雅癖。東晉王徽之雪夜訪戴逵,乘著小船,冒著大雪,興致勃勃地前往友人住處。然而,當他到達戴逵家門口時,卻突然轉身返回。別人問他原因,他說:“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這種率性而為的行為,展現了文人獨特的精神世界。
宋代蘇軾在《記承天寺夜游》里坦然承認“月色入戶,欣然起行”。一個夜晚,月光透過窗戶灑進屋內,他被這美好的月色吸引,起身前往承天寺尋找好友張懷民,一同在庭院中散步賞月,感受著夜晚的寧靜與美好。最極致的是張岱,他在《陶庵夢憶》中自述:“極愛夜坐,四更乃寢,以為常。”他喜歡在深夜里獨坐,享受著這份寧靜與孤獨,思考人生,創作文章。
這些夜游神般的行徑背后,是對白日喧囂的逃避。正如李商隱所言:“永夜角聲悲自語,中天月色好誰看。”在白天,文人墨客們不得不周旋于世俗之間,應對各種瑣事;而到了夜晚,萬籟俱寂,他們才能擺脫束縛,讓思想如月光般清澈流淌,尋找內心的寧靜與自我。
更夫的辛酸
比起風雅的文人,更夫的生活更顯艱辛。清代《燕京雜記》記載,北京城的更夫冬夜需“持鑼巡行,風雪無阻”。寒風呼嘯,大雪紛飛,他們卻要走街串巷,敲響手中的鑼,提醒人們夜晚的時間,同時也守護著城市的安全。最苦的是臘月守夜,氣溫極低,他們的手腳常生凍瘡,疼痛難忍。
曾有位老更夫在墻上刻詩:“六街鼓絕行人歇,九衢茫茫空有月。”在寂靜的夜晚,街道上空無一人,只有他孤獨地敲著鑼,陪伴他的只有那輪明月。這些無名者的夜,沒有詩酒風流,只有生存的重量。
乾隆年間,揚州有個更夫因長期夜班患上“雀盲眼”,白天視物模糊如霧里看花。郎中診斷后嘆道:“此乃陰氣侵肝,當覓晝差。”然而,他別無選擇——更夫的微薄薪水,是一家五口的活命錢。為了家人的生計,他只能繼續在黑夜中堅守,忍受著病痛的折磨。
黑夜像一面鏡子,照見古人生活的明暗兩面。有人被迫醒著謀生,在黑夜中為生活奔波,承受著艱辛與困苦;有人自愿醒著謀心,在黑夜中尋找精神的寄托,追求內心的寧靜與自由。當我們翻閱那些夜窗下的詩稿、星圖上的墨跡、更鼓聲里的賬本,或許能觸摸到比歷史課本更鮮活的古代,感受到古人在黑夜中的喜怒哀樂,以及他們對生活的熱愛與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