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譯者序
日本著名的作家岸見一郎從阿德勒心理學的角度,圍繞“戀愛為何常常與痛苦相連”這一核心問題,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和分析。
本書認為,戀愛本質上是一種特殊形式的人際關系,而人們往往認為戀愛是一種非常獨特的親密關系,繼而對愛情產生了很多不切實際的期待,也導致了焦慮、嫉妒、依賴、沖突甚至分手。書中一再強調:愛是一種能力和技巧,并非純粹依靠情感沖動就能自然完成;戀愛要建立在平等與尊重的基礎上,而非以支配、索取或犧牲為前提;“合作”才是兩個人長期幸福的關鍵,既包括共同面對生活的困難,也包括精神層面的相互支撐。
總而言之,一段好的愛情不是找到了對的人,而是在親密關系里提高了自己愛的能力。岸見一郎認為,只有明白“愛情也需要學習和經營”這一點,才真正擁有幸福的可能。
作者在論述中不斷援引阿德勒、三木清、弗洛伊德、弗洛姆等人的觀點,通過大量實例和分析,幫助讀者理解:為什么初期的幸福感往往會被隨之而來的矛盾、嫉妒、疏遠沖淡?在對方的觀念或生活風格與自己產生差異時,如何避免用憤怒或哭泣等情緒武器互相傷害?又該如何讓關系重新回到互相尊重與共同成長的狀態?
如果處理親密關系的技巧不恰當的話,不管開始多么甜蜜,這段感情最終都會走入互相埋怨。
作者首先打破了傳統文學作品中所渲染的愛情幻覺,采用了“生活風格”“自卑情結”“合作關系”的理論,同時穿插了三木清對“嫉妒”的剖析、弗洛姆對“愛是能力,而非僅僅是對象選擇”的強調等,科學和哲學相互印證,讓讀者觸碰到更宏大的思想脈絡。
本書也針對實際的案例給出了具體的應對方法,如“對方沒時間陪伴”“對伴侶的絕對占有欲或盲目退讓”“焦慮與恐懼讓人不敢開始戀愛”等。即便“愛”是抽象的情感,也可以在生活中通過溝通、信任、尊重和學習愛的技巧一步步改善愛中的問題。愛并非天生,亦非被動發生,而是一種能習得的能力。
在我看來,岸見一郎的論述與我對“愛的藝術”的認識不謀而合。書中反復提到的“擺脫自我中心、放下恐懼與貪婪,主動給予對方支持和理解”,正呼應了“不求回報的愛是對人性的一種淬煉”的理念。不求回報的付出是對人的勇氣和智慧的試煉。
我們很多時候無法做到“無條件地愛”,根源是人性中的貪婪、恐懼和軟弱。換言之,人們希望對方滿足自己的欲望、害怕受傷、因幼稚而逃避親密關系——這就像岸見一郎在書中提到的:“缺乏自信”加上“以自我為中心”會讓人不斷編造各種理由去回避真摯地付出。
愛意味著點亮對方,也豐富自己。當我們肯花心思去理解對方,而不是只想占有、控制或責備對方,就能在對方有危機時給予真正的支持。對方若也能敞開心扉回應,兩個人最終就會達成良好的合作和深層次的共鳴。
擺脫對完美愛情的幻想,勇敢面對現實的難題。我誠摯地將這本書推薦給每一位在愛情之路上希望獲得更大啟發的人,或深陷困惑與痛苦無法自拔的人。愿每個人都能在關于愛的旅途中,體驗到靈魂的拓展與豐盈。
劍圣喵大師
2025年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