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心有多大,夢想就有多遠

神奇的出身

公元前156年,對于漢景帝劉啟來說,可謂雙喜臨門。

第一喜,他從父皇漢文帝劉恒手中接過大位,初登大統,實現了太子轉正,成為天下之主。

第二喜,他的第十個兒子這一年降生了。

劉啟抱著襁褓里的嬰兒,疼愛有加,興奮無比。

“請皇上給皇子賜名吧。”王夫人產后雖然身體虛弱,但清秀的臉上卻滿是欣慰的笑容。

“就叫劉彘吧。”漢景帝略一思索,喃喃地說。

漢景帝的話一出口,宮女們面面相覷,都怔住了。

“彘”本指豬,是賤名。一些老百姓給孩子起這種名字,無非是想辟邪,希望孩子順利長大成人。但是,皇子取這樣的名字顯然與皇家身份極為不符。而且,戚夫人被呂后折磨成“人彘”的慘劇還令人心有余悸,因此宮中歷來談“彘”色變。

按理說,漢景帝也會忌諱這個“彘”字。那么,他又為何要給自己的第十個兒子取這個名字呢?這得從兩個夢說起。

第一個夢:先帝托夢。

就在劉徹出生的前天夜里,漢景帝做了一個夢。他夢見一只紅色的豬從天而降直落宮中。正在這時,漢高祖劉邦從九泉之下活過來了,他說王夫人所生乃是“天蓬元帥”下凡,得取名劉彘。此事馬虎不得,切記,切記。

據悉,漢景帝為這個夢還專門找占卜大師姚翁請教,結果姚翁的話讓他吃了定心丸:“這是一個絕好的夢,代表著將來要在這里出生一位皇子,一定是一代明君,一定能平定四方,揚我國威。”它為王夫人肚中的兒子披上了一件神秘的外衣,更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第二個夢:日落其懷。

據說,王夫人在懷孕時就大放言論,說自己夢見一輪紅日落入懷中。《史記·外戚世家》中有這樣的記載:“男方在身時,王美人夢日入其懷。以告太子。太子曰:‘此貴徵也。’”

日落其懷,這是一個好策劃,一個為劉徹大造聲勢的好機會。

這個集兩夢于一身,集萬千神秘于一體的男嬰,就是千古一帝——漢武大帝劉徹。

漢景帝能做出這樣的美夢、奇夢來很正常,他是天下之主,享有至高無上的發言權。那么,這位王夫人究竟是什么來頭?她為何能做出“日落其懷”這樣一點都不靠譜的夢來,而且漢景帝還深信不疑呢?

說起王夫人,就得提一下劉邦當年建國時分封的一個諸侯——燕王臧荼。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七月,臧荼因為不滿劉邦對功臣的打壓,唱著起義歌曲,走上了反叛之路。

劉邦親自率兵征伐,結果沒有懸念,很快就平息了。史書的記載是:“秋七月,燕王臧荼反;上自將征之……九月,虜荼。”事實證明,臧荼的起義只是雞蛋碰石頭之舉。

臧荼死了,隨他而去的是整個臧氏家族。當然,凡事都有例外,盡管劉邦下了“誅滅九族”之令,但臧家還是留下了兩條漏網之魚。

第一條魚是鯉魚——臧荼的兒子臧衍。臧衍腳底抹油的功夫一流,為了逃避漢軍的追殺,他一溜煙兒跑到匈奴那里去了。從此一去不復返,成了神龍見首不見尾之人。

第二條魚是美人魚——臧荼的孫女臧兒。臧兒腳底抹油的功夫同樣一流,為了逃避追殺,她一溜煙兒跑到了扶風郡一個叫槐里(今陜西省興平市東南)的地方。從此一去不復返,最終淪為村婦。

《史記·外戚世家》記載:“王太后,槐里人,母曰臧兒。臧兒者,故燕王臧荼孫也。”

小隱隱于野。為了生存,已是布衣的臧兒很快就嫁給了當地一個老實巴交的農民——王仲。臧兒的肚子也很爭氣,很快連生三個孩子。兒子叫王信,兩個女兒分別叫王娡和王兒姁。

兒女雙全的臧兒在夫家確立了地位,日子慢慢安逸起來。然而,天有不測風云,不久,王仲突然雙眼一閉,死了。

成為寡婦的臧兒果斷改嫁到長陵田家。她的肚子依然很爭氣,接連生了兩個兒子:田蚡和田勝。對此,《史記·外戚世家》的記載是:“而仲死,臧兒更嫁長陵田氏,生男蚡、勝。”

淪為村婦,泯然眾人,這不是臧兒想要的生活。歲月的滄桑,時光的流逝,并不能磨滅臧兒膨脹的野心。夢回富貴,重振輝煌,臧兒的心中燃燒著一團熊熊大火。

然而,她有自知之明,人老珠黃,青春不再,她已無實現夢想的能力了。于是,她轉變思路,改變策略,把目光停留在了自己那對如花似玉的女兒身上。

大女兒王娡當時嫁給了當地平民金王孫。這金王孫名字倒是特別,一名含三姓,但他并沒有給王娡錦衣玉食、豪車名宅。漸漸地,臧兒對這個“清龜婿”不滿起來。

正在這時,一個相士的一句話徹底改變了臧兒和兩個女兒的命運:“你的兩個女兒是大富大貴之相,將來必定榮華富貴。”

臧兒一聽,喜,大喜,喜出望外。她心中的富貴夢再次豪邁地升起來了。于是,她做出了一個大膽的舉動——讓大女兒王娡悔婚。

失了顏面的金王孫不干了,他堅決不同意,但臧兒卻鐵了心。為了躲避金王孫的糾纏,她馬上把女兒送出了家門,送進了宮門。

《史記·外戚世家》對此的記載是:“臧兒長女嫁為金王孫婦,生一女矣,而臧兒卜筮之,曰兩女皆當貴。因欲奇兩女,乃奪金氏。金氏怒,不肯予決,乃內之太子宮。”

到了宮中后,王娡充分發揮成熟女人的魅力,把當時血氣方剛、年少輕狂的太子劉啟迷得醉生夢死。因為得到劉啟的寵幸,她很快就生了三個孩子,不過都是弄瓦之喜。相反,她的妹妹王兒姁雖然比她后來宮中,卻一口氣為劉啟生了四個兒子。這讓王娡很著急。于是,更努力討劉啟的歡心。畢竟母憑子貴。在后宮混,沒有兒子,就意味著一無所有。

付出總有回報,王娡的努力沒有白費。劉啟剛繼位成為皇帝時,她終于誕下了一個白白胖胖的兒子。

此時,漢景帝已有九個兒子了。按理說,她這個后生的兒子頂多只能當個諸侯王,但王娡不是一般的女人,她繼承了母親臧兒的血性和野心。她能甘心讓自己的兒子一輩子只當諸侯王嗎?

答案是否定的,因為王娡很快就把后宮攪得腥風血雨,拉開了太子爭奪戰的序幕。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王美人把目光瞄準了皇太子之位,而作為后宮掌門人的薄太后卻把目光瞄準了王美人。

薄太后是誰?

薄太后是漢高祖劉邦后宮中的一員,漢文帝劉恒的母親,漢景帝劉啟的祖母。提起她的發跡史,可以用痛并快樂著來形容。

這痛苦來源于劉邦。

薄太后原本是魏王魏豹最寵愛的薄姬,但當魏豹不幸成為階下囚后,薄姬也沒能逃出劉邦的手掌心。她最初被安排進了劉邦的“后宮”,不是做才人,而是做“裁”人——織布的女工。在滎陽保衛戰中,劉邦利用紀信當替死鬼,來了個不羞遁走后,一同鎮守滎陽的周柯等人對魏豹反復無常的舉動感到危機,將他殺死。魏豹被殺,薄姬的心也跟著死了。

她原本以為再無人會疼她、愛她,自己的一生將會在昏暗的織布房里耗盡。然而,她很快就重見天日了。一次,劉邦偶爾經過織布房,心血來潮的他走進去調研了一下,結果看見了薄姬。她雖然穿著粗布大衣,但依然掩飾不住清麗脫俗的絕世容顏。

偶遇一個人,邂逅一段緣。劉邦很快就把驚為天人的薄姬納入了自己的后宮。

如果你認為薄姬從此時來運轉,那就大錯特錯了。劉邦后宮佳麗三千,薄姬很快就“泯然眾人矣”,劉邦也把她淡忘了。

薄姬每天“縵立遠視,而望幸焉”,結果卻是“望穿秋水,不得語焉”。好不容易走出了一間房,卻又踏進了一座城,薄姬能不痛苦嗎?

然而,薄姬的快樂亦來源于劉邦。

薄姬年幼時,曾和兩個好朋友——管夫人和趙子兒有過這樣的約定:先貴無相忘。意思就是說,無論誰先發跡了,富貴了,一定不能忘了另外兩個姐妹。

薄姬原本以為這兒時的誓言抵不過歲月的侵蝕,但命運不然,此時她們三姐妹居然全都進了宮。而且,管夫人和趙子兒都得到了劉邦的寵幸。眼看薄姬被劉邦打入“冷宮”,她們自然很不忍心。三姐妹常常聚會,無意中聊起當年的誓約和薄姬坎坷的命運,大家都唏噓不已。

俗話說隔墻有耳。三人在一旁竊竊私語時,卻被一個“路人”聽見了。這個人正是劉邦。

劉邦一聽頗為憐憫薄姬。于是,當天夜里就召她入宮侍寢。

一夜侍寢,溫柔無限。一夜過后,劉邦還是那個劉邦,脂粉堆里醉生夢死;薄姬也還是那個薄姬,冷宮夢里翹首以待。

但是,劉邦不會料到,他的一夜情,會留給薄姬一生情。薄姬憑著這一晚的臨幸,居然懷孕了。十月懷胎之后,她為劉邦生下了第四個兒子——劉恒。

對清心寡欲的薄姬來說,還有什么比得子更加快樂的呢?

母憑子貴。薄姬雖然有一子在握,卻依然握不住劉邦的心。對薄姬來說,這是她人生中的不幸,遇到一個不愛自己的人。然而,這不幸的背后卻隱藏著萬幸。

因為得不到劉邦寵愛,所以,當呂后和戚夫人在后宮上演奪位生死戰時,心灰意冷的薄姬選擇了遠離是非,跟著兒子去了封地。也正是因為這樣,她遠離了后宮的是是非非,也給外人留下了“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的好名聲,從而也成全了劉恒的驚天大逆襲。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對外戚心有余悸的朝中大臣不會料到,劉恒上臺后,還是出現了他們最不愿意看到的場面——外戚專政。薄氏家族逐漸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漢文帝劉恒駕崩后,漢景帝劉啟上任。薄太后雖然沒有呂后那樣的野心,但為了薄氏家業,她還是把自己的內侄孫女嫁給了景帝做皇后,只為薄家人能控制住后宮這半邊天。

皇后的寶座只有一個。薄皇后自然也成了后宮眾佳麗的“公眾情敵”。

野心勃勃的王娡心里尤其不痛快。她原本最得景帝寵愛,再加上又生了個白胖兒子,自然不甘心居于人下。于是,她便唆使其他妃子一起對薄皇后進行圍追堵截。

事實證明,薄皇后空有花名,在抗擊打方面太弱了。就在王娡等人磨刀霍霍,準備和她打一場硬仗時,她卻很快敗下陣來。這倒不是王娡等人的招法有多么犀利和精妙,讓薄皇后毫無還手之力,而是因為她輸給了自己。

首先,薄皇后的靠山不爭氣。公元前155年,薄太后逝世。薄皇后即便哭得死去活來,也哭不回自己這座大靠山了。

其次,屋漏偏逢連夜雨,薄皇后在失去靠山的同時,自己的肚子也不爭氣。盡管得到了漢景帝的格外“恩惠”,但折騰了一年光景,她還是沒能為漢景帝生下一兒半女。因此,薄皇后的命運也就注定了是“薄而脆”的。

公元前151年,薄皇后被廢,《史記·外戚世家》記載是:“景帝為太子時,薄太后以薄氏女為妃。及景帝立,立妃曰薄皇后。皇后毋子,毋寵。薄太后崩,廢薄皇后。”

至此,王娡在這場后宮爭奪戰中輕而易舉地勝出了。然而,她并沒有在獲勝后沾沾自喜,因為她即將面臨一個更為強大的對手。

后宮紛爭,從來就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沒有永遠的壞人,也沒有永遠的好人。薄皇后這朵“牡丹花”凋零了,但其他鮮花卻還爭相綻放著。

除去薄皇后,漢景帝最為寵愛的妃子還有五位,她們分別是王娡、栗妃、程妃、賈妃和唐妃。

要想使自己的兒子登上太子之位,“野百合”王娡就必須沖破層層阻礙,從這五朵金花中脫穎而出。而這五人中,實力最強的便是有著“郁金香”之稱的栗妃。此時的后位之爭,說白了已是王娡這枝“野百合”和栗妃這朵“郁金香”之間的較量了。

相比王娡,栗妃入宮更早。她十四歲時就被選入宮,因為聰明伶俐,善解人意,被當時還是太子的劉啟納為太子妃。而且,栗妃還為劉啟生下了第一個兒子——劉榮。隨后她便一發不可收,接連生了劉德和劉閼。有三子在握,漢景帝自然對這個嬌妃寵愛有加了。

據說,在王娡入宮前,那時還是太子的劉啟就曾多次私下向栗妃許下海誓山盟,表示等自己成為九五至尊后,一定立長子劉榮為太子。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盡管栗妃擁有先入為主的優勢,但王娡卻抱著后發制人的態度,集中火力,誓與栗妃拼到底。

為此,王娡先在輿論上大造兒子“日落其懷”的聲勢。盡管當時通信技術不發達,但這件事還是很快傳遍了宮廷內外,很多人都認為劉徹是真龍化身。

漢景帝劉啟自然也對這個集“日落其懷”和“神豬下凡”兩大傳奇于一身的兒子格外看重。愛屋及烏,漢景帝對王娡更加寵愛了,甚至產生了立劉徹為太子,立王娡為后的想法。

然而,栗妃也不是吃素的,她拿著漢景帝的誓言當利劍,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用吹耳邊風的形式,對漢景帝軟磨硬泡。這樣一來,景帝左右為難,頗為頭疼。究竟立誰為皇后,立誰為太子,他也遲遲做不出決定。

現在,漢景帝的十四個兒子都有機會扶正。依照祖制,太子要么立長,要么立賢。

那么,誰為長,誰又為賢呢?栗妃的兒子劉榮是漢景帝的第一個兒子,當然為長子。至于賢,年幼的劉榮和劉徹都還是小孩,暫時還比不出高下。

思來想去,迫于輿論壓力,漢景帝最終還是決定立劉榮為太子,同時拜魏其侯竇嬰為太子太傅,同時冊封劉徹為膠東王。

就這樣,栗妃在后宮之爭中取得了開門紅。現在唯一的懸念就是后位之爭了。王娡如今已被逼到了懸崖邊上,太子爭奪戰的失利已把她的退路給封死了。說白了,她必須爭得皇后一位,將來才有翻盤的機會。

“郁金香”先下一城,“野百合”自然不會甘心認命。很快,王娡就出招反擊了。

本著“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的原則,王娡很快就找到了一個好幫手——劉嫖。

劉嫖就是館陶長公主。她是竇太后唯一的親閨女,又是漢景帝唯一的親姐姐,是紅透大漢朝半邊天的女子。出身皇家的劉嫖眼光長遠,頗有氣魄,雖然她自己已有至尊至貴的地位,但讓子孫后代都能享有這份榮耀,才是她的遠大理想。

為此,劉嫖決定將自己的獨生女兒打造成未來的皇后娘娘,把她嫁給弟弟漢景帝的兒子。這樣一來,弟弟的兒子將來繼承了皇位,自己的女兒理所當然地就成了皇后。

那么,在漢景帝的十四個兒子中,誰最有希望繼承皇位呢?答案不言而喻——太子劉榮。

劉榮擁有先入為主的絕對優勢。他年齡最長,又剛剛被封為太子,可以說半個屁股已經坐在了皇位上。

“栗夫人,咱們結為親家吧。”一天,劉嫖找到栗妃,單刀直入地說道。在她的潛意識里,只要自己這個大紅人一出馬,就沒有搞不定的事。

然而,她未曾料到,栗妃卻給了自己當頭一棒:“皇姐,對不起,我們家榮兒還小,還沒到談婚論嫁的時候。”

這原本是一個雙贏互利的合作,但因為一個有情,一個無意,一個如此直接地表白,一個如此露骨地拒絕,最后導致一個很痛苦,一個很痛快。

痛快的當然是栗妃了。她之所以直接拒絕了劉嫖的請求,是因為她怨恨劉嫖這些年來一直源源不斷地為漢景帝獻上年輕貌美的女子。但凡受景帝垂青的后宮佳麗,幾乎都是由劉嫖一手打造的。栗妃覺得自己從被漢景帝獨寵到現在失去這個優勢,跟劉嫖的瞎摻和有很大的關系。這讓心胸狹窄、睚眥必報的栗妃記恨于心。

當然,栗妃雖然逞了一時口舌之快,大大地出了口惡氣,但也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因為她在政治上的幼稚,導致自己錯過了一次強強聯合的絕佳機會。她痛快的背后是痛悔,但當她察覺到這一點時,已悔之晚矣。

痛苦的當然是劉嫖了。她這朵金枝玉葉,一向都是別人寵她、求她,這次她好不容易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主動出擊,卻被不識好歹的栗妃生生地嗆了回來。痛苦過后是痛擊,劉嫖記下了這筆賬,等著日后和栗妃狠狠地算一算。

這一切,作為旁觀者的王娡都看在眼里,喜在心頭。她立刻找到很受傷的劉嫖,表露出了自己的心意。

“栗妃真是太不識抬舉了,”王娡先勸劉嫖消消氣,隨即說出了自己的心里話,“要不您把阿嬌嫁給我的彘兒吧。”

劉嫖胸中的一口惡氣原本無處可出,王娡及時拋來的橄欖枝不僅讓她消了氣,而且還給了她臺階下。于是,面對王娡的提議,她幾乎想都沒想就答應了。

眼看劉嫖答應了,王娡先是一喜,隨即臉色又暗淡下來,最后大有烏云密布之勢。搞不清楚狀況的劉嫖自然問準親家怎么了,王娡卻一副欲語還休的樣子。在劉嫖的再三追問之下,王娡終于輕啟朱唇。

“彘兒不是太子,將來做不了皇帝,而阿嬌生來就是做皇后的命,這樣只怕委屈了阿嬌。”王娡很是為難地說。

“太子和皇帝是兩碼事,當了太子不一定就能當皇帝。古往今來,廢立太子的事難道還少嗎?”劉嫖的眼神中露出一絲恨意。

王娡和劉嫖此時是一個有情,一個有意,當真是一拍即合,很快簽下了親上加親的協議。當然,這個協議要想生效,還得一國之君的漢景帝認可。

漢景帝起初并不同意,因為阿嬌比劉徹大。在當時,女大男小通常被認為是一件很不般配的事。不過,在王娡和劉嫖的精心策劃下,漢景帝最終還是同意了這門親事。

魏晉時期的志怪小說《漢武故事》有這樣的記載:“數歲,公主嫖抱置膝上,問曰:‘兒欲得婦不?’長主指左右長御百余人,皆云不用。指其女問曰:‘阿嬌好否?’于是乃笑對曰:‘好,若得阿嬌作婦,當作金屋貯之也。’長主大悅。”

意思很簡單:有一天,館陶長公主劉嫖把小小的劉徹抱在膝上玩耍,笑著戲問:“你長大后想不想娶媳婦?”劉嫖用手指著宮中眾多宮女,問劉徹想娶哪個,劉徹全都搖頭。最后,劉嫖指著自己的女兒陳阿嬌問:“娶阿嬌好不好?”劉徹一聽,高興地回答:“要是能娶阿嬌做我媳婦,我將來一定建造一座金屋子給她住。”

這就是“金屋藏嬌”的由來。

愛與恨的邊緣

娃娃親塵埃落定后,王娡和劉嫖達成了統一戰線。接下來,王娡為了自己兒子的前程,勢必要對栗妃使出更厲害的手段;而劉嫖為了自己女兒的前程,勢必要助劉徹奪取太子之位。

廢榮立彘,這是她們共同的目標。而此時的栗妃卻因為在太子爭奪戰中勝得太容易,產生了輕敵之意。在她看來,既然自己兒子都當了太子,那自己當皇后也是遲早的事了。然而,她不會料到,因為自己這一時的麻痹大意,失去了徹底擊敗王娡的絕好機會,也與皇后寶座失之交臂。

一步行程錯,回頭已百年。栗妃在錯過的同時,也讓自己陷入了深深的危機之中。

這時候劉嫖也沒閑著,她開始利用各種機會,在漢景帝身邊說栗妃的壞話,同時聯合并利用后宮眾妃子,以各種方式在漢景帝面前對栗妃進行誹謗攻擊。

幾番下來,漢景帝很快就對栗妃由愛轉恨,由疼轉怨。偏偏漢景帝又是一個城府很深的人,喜怒哀樂都不形于色,有了怨氣,有了恨意,也沒有表現出來,只是把栗妃從自己心里一點一點地剔掉了,而栗妃對此竟毫無察覺。

《史記·外戚世家》有這樣的記載:“景帝長男榮,其母栗姬。栗姬,齊人也。立榮為太子。長公主嫖有女,欲予為妃。栗姬妒,而景帝諸美人皆因長公主見景帝,得貴幸,皆過栗姬,栗姬日怨怒,謝長公主,不許。長公主欲予王夫人,王夫人許之。長公主怒,而日讒栗姬短于景帝曰:‘栗姬與諸貴人幸姬會,常使侍者祝唾其背,挾邪媚道。’景帝以故望之。”

由此可見,王娡確實是一個相當聰明的人,她善于觀察局勢,抓住了難得的機遇,拉近了與館陶長公主的關系。館陶長公主深得漢景帝的信任,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資源。兩家結親之后,王娡不需要做什么,館陶長公主出于想讓女兒成為皇后的目標,也會大力幫助劉徹爭取太子之位,這就是借助外力來實現自己夢想的聰明之舉。

漸漸地,漢景帝對劉榮的態度也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而對“神豬下凡”的劉徹又看重了幾分。再加上劉嫖的影響,漢景帝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兩個兒子。

為此,漢景帝決定對栗妃進行一次“可信任度考試”。一天,他裝病躺在龍床上,一邊咳嗽一邊喘著粗氣,一副病入膏肓的樣子,然后命人傳栗妃覲見。

“栗妃啊,朕這病一發不可收拾了。朕百歲千秋之后,后宮諸妃所生的皇子就全交給你了,你一定要好好地對待他們啊!”栗妃來后,漢景帝緩緩地睜開眼睛,吃力地說。

面對此情此景,栗妃是如何表現的呢?栗妃的表現有三:一是“怒”,二是“不肯應”,三是“言不遜”。

栗妃之所以怒,是因為她覺得漢景帝把自己當成皇子們的保姆來使喚了。既然怒了、恨了,她自然不肯應漢景帝的請求。甩完臉色,發完脾氣后,栗妃覺得還不過癮,竟出言不遜,逞了口舌之快。

愚昧無知的栗妃全然沒有料到這是漢景帝對自己的測試。說白了,她能不能奪取后位,全在這一道題上。結果可想而知,漢景帝聞言非常憤怒,更加冷落栗妃。

《史記·外戚世家》對此有詳細記載:“景帝嘗體不安,心不樂,屬諸子為王者于栗姬,曰:‘百歲后,善視之。’栗姬怒,不肯應,言不遜。景帝恚,心嗛之而未發也。”

與此同時,他對王娡許下了封后的承諾。王娡的臉上終于笑開了花。“君無戲言,想不到皇后的位置來得這么快,這栗妃也太不經打了吧,我的組合拳才出了幾招,她就敗得一塌糊涂。”王娡站在猗蘭殿里大笑起來。這笑聲清脆悅耳,大有直透云霄之勢。

然而,王娡高興得太早了。她隨后天天在猗蘭殿倚門而望,但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并沒有等來漢景帝的冊封詔書。最后沒轍了,她只好唆使劉嫖去漢景帝那里打探風聲。

這些事交給劉嫖來做,簡直是小菜一碟。她很快就帶來了最新消息:漢景帝并沒有背叛自己的諾言,他的的確確簽發了冊封王娡為皇后的詔書,但不料半路殺出個程咬金,這詔書被竇太后壓下來了。

那么,竇太后又是何許人也呢?

在漢景帝眼中,如果說薄太后是吼一聲地板抖三抖的“老佛爺”,那么竇太后就是跺一腳震三震的“大姐大”。薄太后歸天后,竇太后取而代之,成了主宰后宮的一號人物。

竇太后原名竇漪房,是漢文帝的皇后。她從小便父母雙亡,與兩個哥哥相依為命,生活十分窘迫。好在天無絕人之路,正在他們兄妹為生計犯愁時,漢宮每年一次的選秀大賽召開了。竇漪房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參加了比賽,并憑借清新脫俗的美貌和氣質從眾佳麗中脫穎而出,順利進入漢宮。

當時國家大權都集于呂后一人身上,而當時的皇上劉盈又體弱多病,自身都難保,自然無福消受這些美女了。

有一天,呂后心血來潮,為了籠絡人心,她決定將宮中的一些“剩女”賜給劉姓諸侯王。

竇姬因為是趙地觀津(今河北省武邑縣)人氏,所以,她自然想去趙國了。她找到當時管分配的主管太監,表達了自己的意愿,并把辛辛苦苦在后宮攢下來的錢財悉數雙手奉上。

拿人錢財,替人辦事。主管太監收了這么多錢,自然笑開了嘴,馬上拍著胸脯說:“這事是舉手之勞,沒問題。”

然而,因為想走后門的宮女太多,主管太監貴人多忘事,臨到分配時,竟把竇姬這事給忘了,最后把她分去了代國。

臨行時,竇姬有一千個不心甘,一萬個不情愿,但她是呂后潑出去的水,是收不回來的。哭過、鬧過之后,她最終還是無可奈何地來到了代國。

然而,命運就是這般陰差陽錯。竇姬不會想到,這一去,竟然徹底改變了自己一生的命運。

和竇姬一同被分到代國的五位宮女中,除了竇姬哭哭啼啼地不肯去,其他四人都是喜上眉梢,都為自己的新生感到慶幸。但是,到了代國后,這一情況很快便反轉了——竇姬笑逐顏開了,而另外四位宮女卻愁容滿面,因為當時的代王劉恒很快迷戀上了竇姬,對她到了獨寵的地步。

又過了幾年,竇姬為劉恒生下了一女兩男,分別是長女劉嫖、長子劉啟、次子劉武。他鄉生貴子,并且是兒女雙全,這無形中再次提升了竇姬的身價。

就在竇姬得寵得子,無限風光時,代王明媒正娶的原配王妃一命歸西了。更令人驚奇的是,不但代王妃不明不白地去了,她所生的四個兒子也都相繼夭折。這一切都成全了竇姬,她很快便取而代之,成了新代王妃。

公元前180年,代王劉恒時來運轉,突然被朝中眾臣推上了皇帝的寶座。隨后,竇姬所生的劉啟因為年齡最長,被眾人一致推為太子。母憑子貴,她也順利坐上了皇后的位置。她的女兒劉嫖被立為館陶長公主,小兒子劉武被立為代王,后來又被改立為梁王;她的父親被追尊為安成侯,母親被追尊為安成夫人。

這一次,竇太后之所以要為難王娡,是因栗妃的一系列遭遇使她對王娡的人品產生了極大的懷疑。如果不是景帝對王娡寵愛有加,她早就把王娡踢出宮門了。

眼看太后出面堅決反對立皇后的事,漢景帝自然不敢蠻干了,因此,這件事就這樣被擱置了下來。

最后一擊

面對竇太后的阻撓,王娡并沒有灰心。她一邊唆使劉嫖去做太后的思想工作,一邊揮舞著手中的屠刀再次砍向栗妃。

王娡將宮中的大行(負責掌管宮中禮儀的官員)請到自己住的猗蘭殿里,好酒好菜地招待了一番,最后送大行出來時,她眉頭緊鎖地說道:“國不可一日無君,后宮不可一日無后。如今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如果因為后宮無主而鬧出一些事來,只怕有損咱們大漢國的威儀啊。”

“是啊!”大行點了點頭,若有所思。

“你是負責宮中禮儀的官員,你有責任向皇上建議冊立皇后之事。依照祖制,皇太子的母親栗妃理應被封為皇后才對啊。”王娡說出了重點。

“嗯!”大行點了點頭,不再猶豫。在他看來,王娡是在成人之美,而這件事又是自己的職責所在,于是馬上向漢景帝上奏請求冊封栗妃為皇后。理由是:子以母貴,母以子貴。解析是:現在太子的母親沒有封號,理應立她為皇后。

漢景帝正在絞盡腦汁地想如何才能立王娡為皇后,不想,大行居然建議立栗妃為皇后。于是,他懷疑這件事是由栗妃主使的,心中大為反感。

皇帝很生氣,后果很嚴重。這名大行也白白搭上了一條性命,成了后宮爭奪戰中的犧牲品。

漢景帝殺了一個大行還不解恨,他堅持認為,栗妃才是真正的幕后主謀。

公元前150年正月,漢景帝不顧一切阻攔,下了兩道詔書:一是廢太子劉榮為臨江王;二是將栗妃打入冷宮。

《史記·外戚世家》記載:“王夫人知帝望栗姬,因怒未解,陰使人趣大臣立栗姬為皇后。大行奏事畢,曰:‘子以母貴,母以子貴,今太子母無號,宜立為皇后。’景帝怒曰:‘是而所宜言邪!’遂案誅大行,而廢太子為臨江王。”

至此,王娡此計取得了圓滿成功,但她并沒有得意忘形。為了防患于未然,她決定斬草除根,把劉榮往火坑里推,把栗妃往死里整。

劉榮被降為臨江王后相當郁悶。不過,他生性仁厚豁達,到了封地臨江的都城江陵后,很快便從儲位之爭的陰霾中走了出來,努力造福一方,為自己贏得了不錯的名聲。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一個相士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切。

“恭喜王爺,賀喜王爺。”一天,一個相士主動找上門來,一見面就像老朋友一樣,向劉榮稱喜道賀。

“何喜之有?”劉榮很是驚愕,自己從太子之位跌落到一個普普通通的王爺,何喜之有?

“王爺天庭飽滿,龍鳳之姿,此番遭貶乃人生中的一道小小的坎,不出數月,王爺定當時來運轉,回到京城再去做太子。只是……那個……”相士欲語還休。

“先生有話但說無妨。”劉榮聽說不出數月自己就能重回京城做太子,心中自然高興。

世上的事就是這樣,你越是打啞謎,就越引人好奇;相士越是欲語還休,劉榮就越是刨根問底。最后沒轍了,相士告訴劉榮他之所以不順利,是因為所住的宮殿風水有問題,南面的宮墻在修建時動了太歲爺頭上的土,如果能把宮墻向前再移三尺的話,那時“龍抬頭”,他恢復太子之位就只在朝夕了。

按理說,這樣的鬼話不聽也罷,但劉榮卻聽進去了。畢竟他只是個十來歲的孩子,迫切希望能回到原來的生活中去。

話又說回來,把宮墻向外移三尺,按理說也不是什么大事,但那三尺之地卻不是一般的地,而是一塊風水寶地——宗廟。按祖制,宗廟之地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劉榮人雖小,但祖宗的規矩還是懂的。不過,此時的他已對相士之言深信不疑,只要能盡快恢復自己的太子之位,移它三尺又何妨?冒點險又何妨?

墻馬上就移好了,相士也滿意地走了。臨走前,他對劉榮說道:“你且在這里安心等著,京城的消息很快就會來了。”

事實證明,相士就是相士,預言還真準。他前腳剛走,京城馬上就來人了。這些人參觀完劉榮的新建筑后,立即宣讀了漢景帝的緝拿令。

顯而易見,能如此處心積慮謀害劉榮的定是王娡了。王娡也沒想到,自己派去的相士竟能如此順利地說服劉榮動土。

據說劉榮被押進京時,江陵城中成千上萬的百姓自發地為劉榮送別。在他們心目中,劉榮不是一個廢太子,而是一個圣明賢德的大王,他們多么希望劉榮能留下來啊。

劉榮見狀很是感動,他原本也想本本分分、安安穩穩地在臨江過完自己的一生,但現在看來,這只是他一廂情愿的美夢罷了。夢醒后,他什么都不是了,不但一無所有,而且還成了階下囚。

人生無常,富貴易變,潮起潮落,興旺兩嘆。劉榮強忍著淚水,保持著冷靜,朝眾人揮了揮手,然后鉆進了囚車。哪知他剛一上車,車軸竟然斷了,這可不是一個好兆頭。

劉榮被押送到京城后,漢景帝把他交給“奪命判官”——中尉郅都審查。

郅都是大漢朝家喻戶曉的酷吏。當時的酷吏分兩類:一類是懲治豪強、裁抑權貴的真酷吏,另一類是嗜殺成性、草菅人命的偽酷吏。郅都雖然屬于前一類,但他的鐵面無私和冷酷無情還是讓人望而生畏。有例為證。

漢景帝時期,濟南郡有一個閑姓的富豪,仗著家底殷實和家族勢力,在濟南郡呼風喚雨,為所欲為,干的是黑社會的勾當,行的是土霸王的威風,罪行自然罄竹難書。但是,當地太守本著惹不起躲得起的原則,對閑家的事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任其胡作非為,一手遮天。

漢景帝知道這件事后,高度重視,馬上派郅都去做濟南太守。郅都可不是吃素的,他上任后,馬上搜集了閑氏家族的罪行。在掌握了充分的人證、物證后,郅都來了一次“掃黑行動”,對閑氏來了個一窩端。一年后,原本以黑惡勢力著稱的濟南郡成了“治安先進文明郡”,家家夜不閉戶,百姓安寧。從此,酷吏郅都天下聞名。

俗話說,不是冤家不聚首。就是這個郅都,和劉榮的母親栗妃有著很深的淵源。

一次,漢景帝狩獵,把栗妃也帶上了。狩獵中,栗妃突然內急,就去上廁所。這時,一只餓極了的野豬突然沖進了廁所。

漢景帝見狀,便對身邊的郅都道:“快去救栗娘娘啊!”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郅都卻仿佛沒有聽到皇上的話一般,站著一動也不動。

漢景帝拔出寶劍便欲親自去救栗妃。這時郅都不但動了,而且還說話了,他跪在地上勸道:“陛下不可以千金之軀去冒險。死了一個栗妃不打緊,天下可以找到很多個栗妃,但陛下您只有一個啊,您可要為大漢的江山社稷著想啊!”

漢景帝最終沒有以身犯險。栗妃也是福大命大,她一見野豬便嚇昏了過去,而那野豬也沒把她怎么樣,溜達了一圈便揚長而去。

事后,太后特賞郅都百金以嘉獎其做法,而栗妃則對郅都深惡痛絕,總在漢景帝耳邊吹風。漢景帝沒有辦法,為了心愛的女人,他只能委屈郅都到雁門關去吹吹山風了。

郅都風風火火地就任雁門關的太守后,把時常來搗亂的匈奴人打得屁滾尿流,不久便揚名雁門關。竇太后聽說郅都的戰績后,便要求漢景帝把這樣的人才調回朝中重用。于是,郅都又回到了闊別十年之久的長安,并上任中尉一職。

當了中尉后,郅都秉公執法,從不徇私舞弊,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管你是皇親國戚,還是王侯重臣,總之,該怎么著就怎么著,從不含糊。也正是因為如此,他得了一個響當當的綽號——蒼鷹。

此時,劉榮落到郅都手中,且不說郅都當年和劉榮的母親栗妃有過仇怨,就算沒有仇怨,劉榮破壞和褻瀆大漢宗廟也是罪不可恕的。

就在劉榮萬念俱灰時,一個人的出現讓他仿佛又看到了生的希望。這個人便是他的老師魏其侯竇嬰。

竇嬰在朝中也算是風云人物,再加上他是竇太后的親侄子,凡人都得給他三分面子。但是,他在這件事上卻無能為力,唯一能做的就是帶來了筆墨紙硯。

劉榮自然明白,他落入了“郅青天”手里,要想出去那是白日做夢。他悲傷地看著老師,淚水滑過他稚嫩的臉龐。師生倆相視無語,一切盡在不言中。

竇嬰走后,劉榮不再遲疑,拿起筆墨紙硯,奮筆疾書,一篇血淚交織的《絕命書》一揮而就。寫畢,悲憤交加的劉榮再無牽掛之情、眷戀之意,解下褲腰帶,懸梁自盡了。

聞訊后的竇太后怒不可遏。劉榮畢竟是她的長孫,死得如此凄慘,如此悲涼,她能不悲痛交加嗎?竇太后馬上找到景帝,要他治郅都的罪,給自己一個交代。

開始,漢景帝有意包庇郅都,說他是個忠臣,只是秉公辦事而已。竇太后聽后大怒道:“這么說來,我的孫子劉榮就是個奸臣了?我的孫子就白死了?”

幾番周折,最后,漢景帝沒轍了,只好揮淚把郅都送上了斷頭臺。

接著,王娡采取了斬草除根的政策,在劉榮自殺后,又把利劍對準了冷宮里的粟妃。當然,要想除去栗妃并非一件容易的事,且看王娡是如何出招的吧。

第一招:下毒。

這一招簡單實用,就是派人在栗妃吃的飯菜、喝的茶水中放毒。這樣一來栗妃如果中毒而死,死無對證,可以神不知鬼不覺地除去栗妃,可謂成本低、風險小、見效快。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栗妃被打入冷宮后,卻有一個侍女死心塌地地跟隨著她。據說,這個侍女是為了“報恩”,至于恩從何而來,這是她們的私事,我們不必去做過多的調查。我們只要知道這個侍女在栗妃落難的時候,并沒有拋棄主子就是了。

隨后的事是這樣,這位侍女在栗妃吃東西前“飯必嘗、茶必喝”,王娡想下毒,根本就沒門。當然,據說不甘心的王娡還花重金想去買通這名侍女,但侍女給她的回答干凈利落、簡單明了:對不起。

王娡一招不成,反而打草驚蛇,她知道事不宜遲,馬上出了第二招:攻心。

兵法有云:攻城為下,攻心為上。王娡眼看暗的不行,便來明的了。她知道栗妃之所以在冷宮還能“心如止水”,無非是對自己的三個兒子還抱有很大的希望和幻想。大兒子劉榮雖然被廢了太子一職,但好歹也還是個臨江王(她尚未知曉劉榮自殺之事),而其他兩個兒子也是王爺,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栗妃肯定對自己重回后宮當皇后充滿希望。好,既然你認為你的兒子能救你出去,那我就告訴你一些你兒子的情況吧。

于是,那個為兩小兒爭梨而和栗妃打了一架的程妃出場了。事實證明,王娡精心挑選的人果然沒錯,那程妃提著點水果晃悠晃悠地去了一趟“冷宮”,美其名曰:探望栗妃娘娘。

隨后的過程極為簡單,程妃借探望之名告訴了栗妃她兒子在獄中畏罪自殺的事。栗妃一聽,哇的一聲,吐出一口血來。程妃還裝模作樣地對栗妃進行了一次急救,最后才含笑而去。

栗妃最終還是挺住了壓力,并沒有在噩耗中一氣身亡。然而,不管怎樣,劉榮的死對栗妃已是致命的打擊。換句話說,她以前雖然身在冷宮,但心還是在皇后冊封上。她認為漢景帝只是一時遷怒而已,等漢景帝消了氣,她的兒子還是照樣回京城來當太子,而她離她的皇后之夢也只是一步之遙。

然而,黃粱美夢,如此短暫。程妃的話無異于晴天霹靂,把她所有的夢想、所有的憧憬都擊碎了。劉榮死了,意味著什么?意味著再也沒有東山再起的機會了。哀莫大于心死,這一刻栗妃雖然還茍活著,但心已經死了。

栗妃以前之所以在冷宮中還能保持一顆平常心,無疑是把兒子劉榮視為最大的精神支柱,而這個精神支柱一旦倒塌,對她的打擊是巨大的。栗妃在精神崩潰后,死亡離她已越來越近。不出幾天,絕望的栗妃也懸梁自盡了。

品牌: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
上架時間:2025-06-16 14:57:19
出版社: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耿马| 琼中| 化隆| 四川省| 蒙自县| 疏附县| 昂仁县| 晋州市| 河曲县| 灵寿县| 萨迦县| 蛟河市| 土默特右旗| 婺源县| 东港市| 蕉岭县| 海门市| 辛集市| 靖西县| 泰来县| 库尔勒市| 玉树县| 连云港市| 宜君县| 峨眉山市| 武清区| 龙井市| 台湾省| 南宫市| 东辽县| 嵊泗县| 武汉市| 禄劝| 湖口县| 乐至县| 定日县| 鹤庆县| 本溪| 宁武县| 明光市| 辽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