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揭開劉邦的家底

出生“三怪事”

說劉邦,首先要搞清他的來龍去脈。他出生在沛縣(今江蘇省西北部)豐邑中陽里村,他的父親劉太公和母親劉媼是當地老實巴交的農民。他在家里排行第三,他的大哥叫劉伯,二哥叫劉仲,而“季”是最小的意思,劉太公應該是認為劉邦是最小的,不會再有更小的了,所以沒有按“伯仲叔季”這個傳統來排,而是直接給劉邦取了“季”字。但后來,劉太公又生了個兒子,無奈之下,他只好給這個小兒子取名為劉交。

對此,《史記·高祖本紀》的記載是:“高祖,沛豐邑中陽里人,姓劉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劉媼。”

當時的沛縣雖屬于泗水郡,但卻與山東的薛郡和河南的碭郡交界,是典型的“三不管”地帶,環境特殊,人居復雜,治安也差,是一個毫不起眼的縣城。而中陽里村更是一個被世人忽略的地方,劉邦的父母又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按理說劉邦的出生應該是不顯山不露水才對。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劉邦的出生卻在當地產生了轟動效應,為什么呢?

第一,劉邦母親的懷孕很不靠譜。

據史書記載,劉邦落入娘胎與其母之前回了一趟娘家有關。當時交通工具非常落后,出門基本靠走,交流基本靠吼。劉媼一介女流,在路上一折騰,自然累得夠嗆。于是,她坐在大澤邊上的一棵大柳樹下休息。也許是累極了,微風吹來,她不知不覺地進入了夢鄉。

然后,故事進入了高潮階段:“……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于其上。”(《史記·高祖本紀》)

眼看突然下起了大雨,擔心妻子的劉太公馬上去尋妻。當他走到大澤邊時,遠遠地看見了驚人的一幕:在風雨交加、電閃雷鳴之中,一條巨大的赤色蛟龍伏在妻子身上……于是,“已而有身,遂產高祖”。

這樣的記載自然不可靠,但卻為劉邦的出生披上了神秘的外衣。

第二,劉邦的相貌很不一般。

翻看中國的史書時,總會看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即有點名氣的人,不管是圣賢還是大惡,出生和長相都很離奇,如商湯是玄鳥的后代、劉邦有七十二顆大痣、朱元璋腳踩七星等。

《史記·高祖本紀》中說:“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須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可見劉邦的長相有三個特點:一是鼻梁突出,長相威武,可以稱之為容顏美;二是兩頰蓄著烏黑的長須,可以稱之為美髯公;三是左邊大腿上長有七十二顆黑痣,可以稱之為“黑腿”。

無獨有偶,《合誠圖》是這樣記載的:“赤帝體為朱鳥,其表龍顏,多黑子。”

從相貌上來看,大腿或腳底痣多是大富大貴的標志。據說,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小時候,曾到舅父家做小童。他的舅父當時任元朝的千總。有一天,朱元璋替舅父洗腳,看見他腳底有一顆黑痣,于是好奇地問:“腳底有痣,有什么作用?”舅父驕傲地說:“腳踏一星,能管千馬萬軍!”他是千總,這句話確實不假。朱元璋一聽,脫口而出:“那我腳底有七顆痣,腳踏七星,能管天下太平了。”日后,朱元璋果然成了開國皇帝。

但是,老實巴交的劉太公顯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當他看著劉邦大腿上密密麻麻、一溜兒排開的小黑痣時,瞬間有種失落感。他已經有了兩個兒子,本想來個尾上結大瓜——生個女兒,調節一下家里的陰陽比例,沒曾想生了個“丑八怪”。

好在劉太公的失落心理隨著劉邦的長大逐漸改變了。他發現,劉邦大腿上的黑痣不多不少,正好七十二顆。

古人對“七十二”這個數字情有獨鐘。古代奉行陰陽論,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陰陽是我國古代傳統哲學和文化思想的基點,籠罩著大千宇宙、細末塵埃。按照陰陽論的推斷,“七十二”這個數字相對應的是一個“赤”字,而劉邦母親又是因赤色蛟龍而懷孕,所以,原本身為平民后代的劉邦一躍成為“赤帝”的化身。這也使他成了眾人關注的焦點。

第三,劉邦的出生不孤單。

在中陽里村,還有一個人與劉邦同一天降生,他就是盧綰。

從某個角度來看,盧綰很幸運,不但與劉邦同年同月同日生,而且還同地生,這就注定了他極為不平凡的一生。

盧綰的父親是當地有名的大地主,屬于有頭有臉的“大人物”。而劉邦的父親卻來自貧苦大眾,屬于一無所有的“小人物”。正是因為身份不同,盧、劉兩家以前是不來往的。但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同一天兩家都生了兒子后,盧老爺竟不顧自己“高貴”的身份和地位,提著雞蛋等禮品主動去了劉家。兩家從此成為“莫逆之交”,這讓許多人大跌眼鏡。

《史記》對此記載如下:“盧綰者,豐人也,與高祖同里。盧綰親與高祖太上皇相愛,及生男,高祖、盧綰同日生,里中持羊酒賀兩家。及高祖、盧綰壯,俱學書,又相愛也。里中嘉兩家親相愛,生子同日,壯又相愛,復賀兩家羊酒。”

總之,蛟龍纏身而孕,腿上長有七十二顆黑痣,和地主家的兒子同日降生。三管齊下,劉邦的出生讓小小的中陽里熱鬧起來。

劉邦出生有“三怪事”,但也留給后世一道謎——年齡之謎。

關于劉邦的出生時間,《史記》和《漢書》這兩部最權威史料都沒有記載。但根據種種資料顯示,大概有兩種說法:一種說他是在秦始皇嬴政三歲那年出生的,也就是公元前256年;還有一種說他是在秦始皇嬴政十二歲那年出生的,也就是公元前247年。

那么,劉邦出生于公元前256年的說法又源自哪里呢?

南朝時著名的歷史學者裴骃在給《史記》作注解時,引用了西晉學者皇甫謐的一段話:“高祖以秦昭王五十一年生,至漢十二年,年六十三。”

秦昭王五十一年即公元前256年,這就是劉邦出生于公元前256年的出處。皇甫謐可能是參考了其他記載劉邦歷史的權威史料,而且這些史料記載了劉邦的年齡信息,皇甫謐于是采納了其中一種。

裴骃是為《三國志》注解的著名史學家裴松之之子,他胸懷韜略,博學多才,和父親裴松之、孫子裴子野,并稱“史學三裴”,他推引的話自然很有分量。

然而,三百多年后,唐代學者顏師古提出了另外一種觀點。

顏師古不是一般的人,他的爺爺顏之推是位名人,代表作有《顏氏家訓》。而顏師古在給《漢書》作注解時,引用過晉代一位名叫瓚的學者的一段話:“帝年四十二即位,即位十二年,壽五十三。”

按顏師古的說法,劉邦即漢王位時虛歲四十二歲,而那一年是公元前206年,如此推算,他出生于公元前247年。

這就是劉邦年齡的第二種說法的主要來由。

要知道秦始皇的出生時間是沒有爭議的,《史記·秦始皇本紀》明確記載:“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鄲。”

秦昭王四十八年即公元前259年,所以秦始皇出生于公元前259年。

如果按裴骃的記載,劉邦出生于公元前256年,他確實只比秦始皇小三歲。如果按顏師古的記載,劉邦出生于公元前247年,他比秦始皇小十二歲。

以上兩種說法,哪種才是歷史真相?

《漢書·惠帝紀》記載,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時,與呂后生下的第一個男孩劉盈才五歲。《史記·高祖本紀》記載,劉邦在擔任亭長職務時,“呂后與兩子居田中耨”,其中“兩子”是長女魯元公主、長子劉盈。

劉盈的年齡可以確認,但魯元公主出生時間史無記載,不過根據公元前202年劉邦將她嫁給四十一歲的趙王張敖來看,她的年齡應該在十四五歲,因為在那個早婚早育的年代,女子一般會在十四五歲的年紀出嫁。由此推斷,劉邦大概四十來歲時娶了呂雉,隨后生下了長女魯元公主,起義前一年生下長子劉盈。

無獨有偶,《史記·項羽本紀》記載:“楚漢久相持未決,丁壯苦軍旅,老弱罷轉漕。項王謂漢王曰:‘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人耳,愿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漢王笑謝曰:‘吾寧斗智,不能斗力。’”

項羽單挑劉邦的事大概發生在公元前203年,這一年,項羽剛好到了三十而立的年齡。

如果按第一種說法,公元前203年,劉邦五十三歲,項羽找比他大二十四歲的老同志單挑,確實有些不講武德。但如果按第二種說法,劉邦當時四十五歲,一個三十歲的人找四十多歲的人單挑,于情于理還是說得過去的。

不過,大概考慮到裴骃《史記集解》比顏師古《漢書注》早成書約兩百年,學界還是普遍采納《史記集解》的說法,認為劉邦出生于秦昭王五十一年,也即公元前256年。

求學“三重門”

唐代的章碣詩中有云:“劉項原來不讀書”,對劉邦、項羽的學識進行了否定。其實,他們并非大字不識的文盲,相反,還都是知識分子,只是兩人在戰場上的功績把其學識的光芒遮掩住了。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劉邦求學的三段經歷。

第一段:正兒八經的私塾生涯——學生時代。

劉邦七八歲以前過得很瀟灑、很快樂,而劉太公卻很傷神、很頭疼,原因是劉邦太調皮了,每天都變著花樣地出亂子,屬于典型的三天不打,就上房揭瓦的人。

為了讓兒子改邪歸正,劉太公只好把他送到私塾去讀書。

劉邦家里窮,而且兄弟姐妹又多,按理說,他這個劉老三是很難讀到書的,但劉邦是幸運的,這是拜和他同年同月同日生的盧綰所賜。盧綰的老爹是當地有名的地主,在請私塾老師上自然不差錢。

雖然正史上沒有記載盧老地主出錢讓劉邦上學,但我們不妨從劉邦和盧綰在浪跡江湖時如影相隨、不離不棄的鐵伙伴關系大膽推測,兩人很有可能曾經是同窗。要知道劉邦的家里窮得叮當響,顯然供不起他上學,因此,盧老地主可能曾對劉邦施以援手,資助過他。

第二段:痛并快樂著的社會大學生涯——游俠時代。

當時還沒有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因此,原本不好學的劉邦并沒有坐在那間古色古香的書堂里熬日子,而是很快就被勸退了。

離開了私塾,劉邦踏入了社會大學,開啟了自己無拘無束的新時代——游俠時代。

讀書時,劉邦沒學到什么安身立命的本事,唯一的收獲就是友情——他和盧綰的感情日益深厚,已經到了形影不離的地步。在沛縣,無論是大街小巷,還是山村田野,凡是有劉邦的地方,盧綰就一定在。在這所無拘無束、海闊天空的社會大學里,劉邦帶著鐵哥們兒盧綰我行我素,放蕩不羈。

少年的腦子里總是充滿了幻想與憧憬。此時的劉邦相貌堂堂,身材魁梧,方臉寬額,頗具黑社會大哥的潛質。因此,一些小混混也甘愿當他的小弟。很快,劉邦就在沛縣一帶闖出了名堂,成了響當當的“腕兒”。

按理說,在黑道上混的人,日子應該過得很瀟灑。然而,劉邦的日子卻并不好過,他甚至連溫飽問題都不能解決。為何劉邦會混成這樣呢?原因有二。

一是蹭飯傷了自尊。

干黑社會,當時的劉邦畢竟還嫩了點兒,還不夠黑,不夠狠,不夠火候。因此,很多時候,他都只能帶著自己的小弟到大哥劉伯家去蹭飯。

當時劉伯家里也不富裕,劉邦總帶著一幫人來打牙祭,他也吃不消。但礙于兄弟情深,他也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劉伯可以忍,劉嫂可忍不了了。除了“橫眉冷對”以外,她還想出了一個“大招”。每當劉邦帶人來蹭飯時,她都用勺子、筷子使勁敲碗,造出氣勢洶洶的響聲,用行動直截了當地告訴劉邦:孩子他三叔,對不起,飯菜已經吃完了,你哪兒涼快哪兒待著去吧。

然而,劉邦也不是吃素的,不能被人隨便糊弄。他本著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的原則,親自跑到廚房去看個究竟。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他發現鍋里還有很多沒吃完的飯菜。

人都是有自尊的,當時的劉邦只能強忍著屈辱,從此再也不登大哥家的門了。

雖然這只是一件小事,但劉邦卻一直銘記于心。若干年后,當他經歷了傳奇般的奮斗歷程,終于登上皇位,大封特封功臣良將、親朋好友時,唯獨漏下了自己大哥的兒子。最后,還是劉老爹拉下面子,親自去跟劉邦求情,他才給自己這個親侄子封了個侯,但封號卻極具諷刺意味——羹頡侯。

“羹”是飯的意思,“頡”是刮的意思,“羹頡侯”說白了就是刮鍋底的侯。

這樣的封號對人而言,是一種帶有污蔑性的嘲諷。不過,當年身為堂堂七尺男兒的劉邦受到的傷害也不可謂不深。他這樣做,只不過是以傷害之深還施傷害之深罷了。

《史記·楚元王世家》對此有詳細記載:“始高祖微時,嘗辟事,時時與賓客過巨嫂食。嫂厭叔,叔與客來,嫂詳為羹盡,櫟釜,賓客以故去。已而視釜中尚有羹,高祖由此怨其嫂。及高祖為帝,封昆弟,而伯子獨不得封。太上皇以為言,高祖曰:‘某非忘封之也,為其母不長者耳。’于是乃封其子信為羹頡侯。而王次兄仲于代。”

二是永遠賒欠的酒飯錢。

撕碎了大哥家的長期飯票,劉邦馬上又找到了新的“港灣”——村里王媼和武負的兩個酒館。

要知道在豐沛地區,王媼和武負的酒館是主要社交場所,在這里流傳著官場和江湖上的各種信息,是當時“游俠”經常光顧的地方。

從此,劉邦經常帶著小弟到這里蹭吃蹭喝,打下了厚厚一沓“白條”。

面對一直賒欠的酒飯錢,王媼、武負的表現和劉嫂的截然相反。她們兩家非但沒有把劉邦拒之門外,還總是笑臉相迎,而且到了年終算總賬的時候,兩位女老板不但不要劉邦一分錢,還當著他的面把“白條”全部撕毀,把劉邦從“負翁”的困境里解放出來。

《史記·高祖本紀》的記載是:“高祖每酤留飲,酒讎數倍。及見怪,歲竟,此兩家常折券棄責。”

她們為什么會這樣做呢?

首先,劉邦是“財神爺”,他到哪家店里吃飯,哪家店里的生意就會越來越火。因為劉邦有強大的人脈資源,而且“粉絲”眾多,所以他到哪里,哪里的客源就必定增多。為了生意的紅火,王媼和武負自然爭先恐后地把劉邦這個財神爺往自家店里請了。

其次,劉邦身帶“龍氣”。據兩位女老板口述,喜歡喝酒的劉邦經常會在酒店的廂房里酣睡。每當這個時候,她們總能看見一條若隱若現的巨龍在他頭頂盤旋,久久不離去。龍豈是池中物?這樣特別的人物,她們能不敬讓三分嗎?

第三段:不遠千里的“追星”生涯——求學時代。

也許是長達數年的游俠生涯過得并不如意,也許是一直叛逆的內心不安于現狀,而立之年的劉邦終于大徹大悟,高調宣布金盆洗手,揮別了他的小伙伴,帶著執念,跋過千層山,涉過萬道水,來到了魏國一個叫外黃縣的地方,開始了令人咂舌的“追星”之旅。

以前是別人追他,現在是他追別人,由此可見劉邦對自己的現狀還是不滿意。而他追的人也非同一般,是當時名震天下的大人物,被譽為戰國四君子之一的信陵君魏無忌。劉邦之所以把他當成偶像,原因有三。

其一,信陵君是魏國國君的親弟弟,地位顯赫,是個不折不扣的“高富帥”。

其二,信陵君人品好,是如假包換的“愛才士”。他求賢若渴,不管對方身份如何,地位如何,不論是守城門的老夫,還是殺豬的販子,只要是賢士,他都會放下身段,親自去向對方請教,甚至還會邀請對方到自己家里來,好酒好飯地招待,只為和對方交朋友。

其三,信陵君計謀足,是力挽狂瀾的“謀略家”。秦趙兩國在長平之戰時,趙國四十萬大軍一夜之間灰飛煙滅,首都也被攻破。因為信陵君的姐姐是趙國國相平原君的妻子,所以平原君自然請魏國出手相助。

當時魏國大王被秦國強大的氣勢震住了,不敢發兵相助。信陵君在勸說無果后,先是準備親率手下三千門客前去救援,后又設計說服魏王寵妾如姬夫人為他盜來兵符,從而指揮魏國邊防八萬精兵前去救援,并在邯鄲大敗秦軍,從而徹底粉碎了秦昭襄王的大一統夢。

總而言之,信陵君在劉邦眼里就是一個值得自己去追的偶像。然而,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很快,劉邦滾燙的心就被潑了一盆冷水,當他不遠千里來到魏國時,信陵君已然英年早逝了。原本想求教于他的劉邦,此刻只能緬懷他了。

信陵君雖然死了,但他手下的門客還在。其中較為知名的一位,是正在魏國當公務員的張耳。

人間再無信陵君,人間還有張耳君。劉邦只好退而求其次來找張耳,當張耳的弟子。

張耳敏而好學,聲名遠播,頗有威望,后憑借賢名而被推舉為外黃縣的縣令,被稱為“小信陵君”。

在跟隨張耳求學的這段時間里,劉邦不斷汲取知識,積累經驗。在張耳的言傳身教下,劉邦對信陵君的為人處世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時,他的眼界也變得開闊起來,各方面的修養都發生了質的改變,這無疑為他日后厚積薄發、一鳴驚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對此,《史記》是這樣記載的:“高祖為布衣時,嘗數從張耳游,客數月。”然而,好景不長。此時,天下已不是亂成一鍋粥的戰國時代了,而成了秦始皇一個人的天下。秦始皇新皇上任三把火,開始搜殺全國的“外客”,張耳因為名氣太大,成了秦始皇懸賞千金捉拿的對象。為了保命,張耳開始了并不光彩的逃亡生涯。據悉,他逃到了楚國的舊都陳,當了一名村里的監門(被村里雇用的守門人)。

張耳逃匿去了,劉邦當然也得打道回府了。就這樣,劉邦又回到了闊別已久的沛縣。沛縣還是那個小沛縣,街道還是那些舊街道,房屋還是那些破房屋,親朋還是那些親朋……唯有他的心境已然不是那種心境了。

此時的劉邦不再滿足于逍遙快活地混日子。他胸懷一顆火熱的心,心中藏著鴻鵠之志,如深埋地下的種子,正破土而出,拔節而長。

義結四方友

結束游俠回歸故土,劉邦眼前的現實依舊殘酷——如何生存?如何糊口?因此,再就業成了他面臨的第一個尷尬難題。

為此,他做了兩件改頭換面的事。

第一件事:改名字。

劉邦認為“季”字太文氣,像個姑娘的名字,與自己的形象不符。于是,他索性把名字從“劉季”改成了“劉邦”。

“邦”是他對自己游俠生涯的總結,寓意要講哥們兒義氣,才能獨霸一方。同時,改名也代表著劉邦此刻已經下定決心,要洗心革面了。

第二件事:結賢人。

如果說以前的劉邦只滿足于召集幾個小混混,和“小人物”一起混,那么,此時的他,眼光已經變高了,開始結交“大人物”。而這些“大人物”中,最有分量的就是蕭何。

蕭何是豐沛之地土生土長的人,出生于地主之家,蕭氏家族在豐沛之間的影響力比劉太公家族高出不止十倍。他自幼飽讀詩書,文筆精湛,尤其擅長寫文書,可以說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蕭何本人才華橫溢,再加上家族的非凡影響力,走入仕途后也是一帆風順,成為了沛縣的主吏。

《史記·蕭相國世家》記載:“蕭相國何者,沛豐人也。以文無害為沛主吏掾。”

主吏是什么官職呢?相當于現在的縣委組織部部長,可以說蕭何是僅次于縣令的“二把手”。當然,在古代,“官”和“吏”是有區別的,“官”是有國家正式編制的,而“吏”卻沒有。吏,是用來輔佐官的。秦朝實施郡縣制,最基層的官員正是縣令。但是,吏也是古代統治系統中的管理人員,也是有相對應的績效考核的。

蕭何在考核中,幾乎年年拿下第一名,令人驚嘆不已。蕭何為什么工作能力這么強呢?用現在的話來說,那就是因為專業對口。蕭何一直敏而好學,而他最精通的就是歷代律令。而和這些先進的管理制度打交道,對主管人事的蕭何來說自然是如魚得水。

再加上蕭何生性勤儉節約,性格隨和,為人正直,辦事公正,這對他的工作也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因此,他深受沛縣人的稱贊也就不足為奇了。

因為蕭何工作太出色,秦朝中央政府除了多次表彰他之外,還想把他調到中央機關單位去工作。

縣令順水推舟地對他說:“蕭何啊,你才華非凡,我愿意向上舉薦你。”然而,令縣令感到意外的是,蕭何居然想都沒想,就以“無德無才無能”為由直接拒絕了。

其實,蕭何不想到秦朝中央政府為官,真正的原因是他早就看出秦王朝有迅速衰敗的跡象,倘若在朝廷為官,只怕將來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更重要的是,此時的他認識了一個人——一個很特別的人,一個大腿上長著七十二顆黑痣的人。

那是一個天氣很熱的夏天。蕭何和縣衙的幾個小吏到城外的護城河洗澡。洗完澡躺在河邊休息時,蕭何不經意間看見了一個躺在草地上的人,他那高高蹺起的左腿上還長著幾排黑痣。為了弄清他腿上究竟有多少顆黑痣,蕭何主動上前和那人聊天。

“啊,這不是蕭大人嗎?”蕭何還沒說話,那人便驚叫著坐起身來。

“嗯,你是……”

“在下劉邦!”

就這樣,蕭何一邊和劉邦聊天,一邊數他腿上的黑痣,最后確定不多不少正是七十二顆。蕭何不由得大吃一驚,一下聯想到了一個古老而神秘的傳說:上古時期,五位主持天事的帝王中,赤帝的臉上就有七十二顆黑痣……

“這人難道是赤帝的化身?”蕭何想。

偶然相識后,兩人一見如故,大有相見恨晚之意。后來據蕭何說,當他看到劉邦腿上那幾排奇特的黑痣時,就斷定這人一定非同尋常。

從此,蕭何和劉邦成了莫逆之交。

蕭何是幸運的,因為他遇到了劉邦,后來才能成為大漢的開國丞相。

劉邦是幸運的,因為他遇到了蕭何,后來才能成為大漢的開國皇帝。

當時泗水亭正好缺一個亭長,蕭何立即向縣長舉薦了劉邦。從此,劉邦告別了“無業游民”的身份,得到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

秦始皇當初設立郡縣制之后,又在縣里設立了亭鄉制。所謂亭鄉制,就是十里為一亭,十亭為一鄉。每亭設亭長,每鄉設里正。

那時的亭長不但管轄的地盤有十里之多,而且管轄的范圍也很廣,包括解決各種治安問題、民事糾紛,以及登記和檢查本地的流動人口等。當然,亭長還有一項最為重要的職責,就是兼任這十里之地的捕頭。

由此可見,亭長是一個吃力不討好的崗位,弄不好還有傷身子掉腦袋的風險。但無論如何,身為亭長的劉邦好歹成了一個正兒八經的“公務員”,可以拿國家俸祿了,這可比吃了上頓沒下頓的游俠強多了。

而這一切,自然要歸功于蕭何的舉薦。

很多人都感嘆劉邦的運氣實在太好,遇到了貴人相助,但很少有人往深里去想這事兒。蕭何之所以愿意助劉邦一臂之力,必定是因為看到了他身上的閃光點。劉邦好施,寬仁大度,所以三教九流的人都愿意跟他交往。

在沛縣,除了蕭何這個鐵哥們兒,劉邦還結交了夏侯嬰。

夏侯嬰屬于典型的三種人,一是粗人——一個趕車的車夫,二是閑人——喜歡吹牛,三是文人——被任命為沛縣的文吏。

有一天,有個讀書人聽夏侯嬰又在那天南地北地吹,忍不住嘲笑說:“你一個車夫,好好趕車才是你該做好的事,整天關心天下大事,你不怕別人笑話你嗎?”

夏侯嬰聽了也不生氣,解釋說:“我不過是好奇而已,說幾句讓自己開心的話,你們也不要當真啊。”

夏侯嬰和劉邦可以用“相愛”兩個字形容,他們經常在一塊玩,暢談天下大事。夏侯嬰作為沛縣“專職”馬車夫,通過接送來往官員,獲取了眾多官府和官員的內部消息和秘密,而這些正是劉邦所期待聆聽的“天外之音”。因此,兩人每每相談甚歡也不足為奇了。《史記》用了十個字概括:“與高祖語,未嘗不移日也。”

當然,兩人也有不和諧的時候。有一次,夏侯嬰和劉邦喝完酒后,一時興起,拿著劍“切磋”時,劉邦不小心把夏侯嬰給刺傷了(《史記》記載:“高祖戲而傷嬰。”)。

這件事本來是民不舉官不究的,然而,被一個不懷好意的好事者無限放大了——他向官府告發了劉邦。

所謂的好事者顯然是劉邦得罪過的人,《史記·高祖本紀》記載:“及壯,試為吏,為泗水亭長,廷中吏無所不狎侮。”

從“廷中吏無所不狎侮”可以判知劉邦為人之高調,當了泗水亭長后到了肆無忌憚的地步,對各級公務員發展到了“狎戲侮辱”的地步。因此有人抓他的小辮子也就不足為奇了。

當時的《賊律》規定,過失或者開玩笑刺傷他人,是要除去官職的。因此,作為泗水亭亭長的劉邦面臨開除公職的嚴懲。

劉邦這下慌了,趕緊找到夏侯嬰說情。

夏侯嬰當然不愿劉邦葬送前程,他為朋友兩肋插刀,馬上去沛縣縣令那里說是自己不小心劃傷自己的。

在對簿公堂時,劉邦堅稱自己沒有擊傷夏侯嬰,夏侯嬰也一個勁兒地點頭稱是自己不小心傷到了自己。

好事者卻聲稱親眼目擊到了劉邦將夏侯嬰刺傷,并說夏侯嬰是由于家屬被劉邦道上的兄弟脅迫而不得不撒謊。最終,夏侯嬰因為作“偽證”而受牽連,被關在了監獄里一年多。

其間,他被“掠笞數百”,受嚴刑逼供。出人意料的是,夏侯嬰威武不屈,始終堅持原來的證詞,保全了劉邦。

一年后,在蕭何的“打理”下,夏侯嬰被保釋出來,得以重見天日。

因此,劉邦對夏侯嬰感激涕零:“是我不小心傷了你,你不僅沒有怪我,還為我申辯下獄,將來我一定要厚報你。”

夏侯嬰聽了,搖頭傻笑著說:“千萬別謝我,如果因為我受傷而讓你受到刑罰,那樣我的心里也不會好受。”

在日后劉邦與項羽楚漢爭霸時,正是因為夏侯嬰的存在,才使劉邦逢兇化吉,勝利逃亡。而劉邦沒有食言,在漢朝建立后,他把夏侯嬰列入了漢初十八功臣之列,并封其為汝陰侯。

此外,劉邦和曹參也是很要好的朋友。

曹參,字敬伯,漢族,泗水沛人,在沛縣大小是個名人,他和蕭何兩個人是沛縣政府部門的好搭檔。蕭何、曹參都是任職于監獄機構的,不同的是蕭何是主吏,曹參是典獄長,蕭何是曹參的上司,但是這并不影響二人的感情,兩人交往比較密切。

要知道,秦朝法令嚴苛,人們動輒得咎,特別是楚地百姓,不習秦法,獲罪者尤多。曹參作為獄官,為人低調,大智若愚,結交了不少朋友。劉邦便是其中一個。他和劉邦心有靈犀,惺惺相惜,一見如故,兩人關系相當鐵。劉邦沒錢,哥嫂又不太待見他,經常找曹參蹭吃蹭喝,曹參對此絲毫不以為意,每每拉上蕭何,不醉不歸。

總之,劉邦在草根創業時期,跟隨他的基本上都是同鄉親朋、故舊知己,他日后在沛縣起兵,最初的依仗也就是二三千人的沛縣子弟兵。其中就包括蕭何、曹參、夏侯嬰、樊噲、奚涓、王陵、王吸等人,他們都是劉邦在當泗水亭亭長時走得極近的朋友。

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在日后的發跡史中,劉邦不斷用實際行動證明了這樣一句話:所謂好運氣,就是機會正好落在了你努力的時候。

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劉邦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通過朋友的幫助和支持,成了泗水亭的亭長,邁出了成功轉型的第一步。

都說“時勢造英雄”,與其說是“時勢”,不如說是“環境”。當然,這里所說的環境更多指的是社會環境以及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環境。這點很好理解,生活在海邊的人學會游泳的概率總比生活在內陸的人更大。同樣的道理,長久處于某個角色的人也自然能掌握更多與角色相關的技能,哪怕最開始不會,在周圍現實環境的壓迫下,也會迅速學習。

劉邦日后起義主要是依靠豐沛故交起家的,后來,他對豐沛功臣集團頗為寬和,同鄉雍齒與他不對付,曾經多次反叛他,他也念著故舊之情,不僅沒有要他性命,反而封他為侯。

劉邦之所以這么做,顯然更多的是看在當年出生入死的同袍之情上。

懷揣一夢想

當上亭長后的劉邦,痛并快樂著。痛是因為亭長官雖小,但事情卻多而雜,常常讓他忙得四腳朝天。快樂是因為他從此徹底改變了自己的平民身份,可以利用職務之便,結交更多的達官顯貴了。

如果說以前的劉邦喜歡廣交五湖四海的朋友是天性使然,那么,此時的他已含有鮮明的“政治目的”了。

劉邦“政治覺悟”的開啟,是因為一次京城之行。

一天,蕭何急匆匆地找到劉邦,語重心長地對他說:“老劉啊,有一件差事需要你去京城一趟。”

其實也沒什么大事,就是縣衙里有人犯了法,犯了法按法律辦事,也是合乎常理的,但事情難就難在這個犯法之人不一般,他是縣里監獄廳的廳長。

管罪犯的領導自己犯了罪,這叫知法犯法,罪加一等。但他畢竟是個官,怎么判,縣令為難了。于是,縣令寫了封文書,讓蕭何派人去咸陽,問問最高法院的意見。

蕭何想來想去,覺得讓縣衙里的人去辦這件事情有些不妥,于是就找到了劉邦。蕭何這么做,也是為了劉邦著想。一來,可以讓劉邦提高點威信。再怎么說,劉邦此番也是代表沛縣百姓去京城的。二來,可以讓守在沛縣這個巴掌大地方的劉邦,去首都見見世面,順便也了解下官場人情。

事實上,劉邦也沒有辜負蕭何的用心。他這一趟京城之行,再次打開了自己的世界。倒不是劉邦又得到了高官重臣的青睞,要提拔他“連升三級”,而是他有了更遠大的理想。

游俠時代的劉邦,理想是有吃有穿,有幾個喜歡的姑娘;而官吏時代的劉邦,理想已發生了質的變化,他的目光投向了秦始皇風光背后的本質所在——權力。

劉邦馬不停蹄地趕到咸陽城,雷厲風行地完成自己的任務后,順便去鬧市逛了逛街。

秦首都咸陽位于渭水北部,九嵕山之南。因為山之南、水之北稱為陽,而此地在山、水之陽,因此取名咸陽。到了漢朝,在咸陽南部越過渭水之處建造了一個新的大都市,這就是著名的長安。

作為秦朝的國都,秦始皇對咸陽當然要重點打造。據悉,秦始皇一統天下后,把原六國地區的富豪及家屬共十二萬多人都遷到了這里,使得這里經濟發達,人口眾多,非常富庶。

劉邦上了街,一切的人和事都是那么新鮮,更令他大飽眼福的是,他竟然看到了秦始皇出巡。

在擂鼓喧天中,眾人迅速分站成兩排。無論男女老少,都齊刷刷地看著緩緩而來的一隊人馬。

最先映入劉邦眼中的是一面迎風飄展的皇旗,后面跟著訓練有素的儀仗隊。儀仗隊的后面是雄赳赳氣昂昂的護衛隊,再后面才是秦始皇乘坐的豪華得令人咋舌的“黃金馬車”。

皇旗、儀仗隊、衛士、黃金馬車……對劉邦來說,只恨沒多生幾雙眼睛來看。

“皇帝陛下!皇帝陛下!”

眾人齊刷刷地跪在地上,呼天喊地。

劉邦當時是什么表現呢?《史記》記載他“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劉邦顯然被端坐在華美莊嚴車馬中的秦始皇折服了,他打心里羨慕這樣風光的生活。“啊,作為男兒,就要成為他這樣的人。”劉邦的一聲長嘆,道出了心中最真實的想法,更道出了他的野心和不甘。

劉邦的這句言論可謂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大丈夫”,從字面意思來說,“夫”是一個正面站立的人,在“人”上面加兩橫,表示把頭發用發簪束起來。古時候男子十五歲束發,表示成年,開始約束自己、承擔責任。而“丈”是古代的計量單位,一丈那么高的“夫”自是非常高大威猛,所以被稱為大丈夫。按照這樣理解下去,大丈夫的定義實在過于廣泛。所幸《孟子·滕文公下》中進行了具體的解釋。何為“大丈夫”?孟子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劉邦在貧窮、卑微之時仍能堅守自己的志向,可謂“貧賤不能移”。劉邦入關中稱王與贏得楚漢戰爭稱帝時正是其人生的巔峰期,在功成名就時,能做到節制而不揮霍,可謂“富貴不能淫”。無論是何危難,他敢于應對,努力向前,從另一種角度講可算得上是“威武不能屈”。

水千條,山萬座,歷史的烽煙吹過了幾許。“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大風歌》)是如此豪氣,盡顯劉邦的胸懷與志向。如此,劉邦自然可以稱得上大丈夫了。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為了圓夢,劉邦從此開始了自己不屈不撓的奮斗之旅。

迎娶一富婆

對劉邦來說,好事一件件接踵而至。當上公務員后,他不僅收獲了事業,還收獲了愛情。

盡管三十好幾的劉邦一直單身,但這并不代表他沒有姑娘。相反,他一直都不缺姑娘。

前面提到,劉邦經常光顧王媼和武負的酒店,而且從來不付錢,到了年底還都一筆勾銷。究其原因,除了劉邦是“財神爺”、自帶“龍氣”,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理由,那就是王媼、武負與劉邦關系親密,非同一般。

不僅如此,相傳,劉邦還和一個年輕美女曹氏生了個兒子。這個兒子便是后來漢屬齊國的開國之君——劉肥。

這些畢竟只是傳說,真假我們也無從分辨,因此,劉邦這些“艷史”先按下不多說,下面且讓我們來看看他的“正史”,他的老婆大人——呂雉。

呂雉的父親呂公是齊魯大地的一個個體老板,富得流油,但在經商時得罪了當地的地頭蛇,導致地頭蛇對他恨之入骨,總把他往死里整。呂公覺得為了這樣的惡霸而拼命不值得,于是本著惹不起躲得起的原則,舉家搬遷到了沛縣。

《史記·高祖本紀》記載:“單父人呂公善沛令,避仇從之客,因家沛焉。”

沛縣縣令自然歡迎財神爺呂公的到來。為了拉攏關系,他不顧自己已有三妻四妾,馬上派人向呂公提親,想求呂公把閨女嫁給自己。

然而,縣令的熱臉貼了冷屁股。呂公竟直接拒絕了——“沛令善公,求之不與。”

盡管如此,縣令還是極力挽留呂公在沛縣安身。而沛縣的達官顯貴和富豪名流聽說縣令家里來了重要客人,于是紛紛登門拜訪,以達到拉關系套交情的目的。

功曹蕭何擔任賬房,負責收賀禮,對客人們說:“送一千錢以上的坐上堂,禮金在一千錢以下的坐到堂下。”

據《史記》載,漢代大米的價格大抵是一斗七十錢,按照現在一公斤合三至四錢來計算,一千錢相當于二百五十至三百公斤大米的價格,顯然是一筆不菲的金額。

劉邦也加入了祝賀的行列,他本來“素易諸吏”,根本瞧不起縣中的官吏。再加上他本身就沒有什么多余的錢,自然拿不出厚禮來。然而,為了在眾人面前顯擺,他一到呂公家,故意大聲說:“賀錢萬。”

拜帖遞進去之后,劉邦的賀禮數驚得眾人紛紛回頭。呂公正在招待客人,忙得不亦樂乎。一聽“財神爺”來了,趕緊出來迎接他。

眾人都對劉邦知根知底,蕭何唯恐怠慢了賓客們,趕緊向呂公解釋說:“劉季這個人,最喜歡吹牛,從來不付諸行動的。”

但劉邦卻邁出浮夸的步伐,公然侮辱了沛縣那幫達官顯貴們——“因狎侮諸客,遂坐上坐,無所詘”,大大咧咧地坐了上座的位置,然后無所顧忌地大吃大喝起來。

令眾人驚訝的是,劉邦不但風光地白吃白喝了一頓,正當他要拍拍屁股走人時,“呂公因目固留高祖”。

劉邦眼見主人盛情相留,自然沒有走的道理,于是端坐在那,做洗耳恭聽狀。

“小伙子,你結婚了沒有?”眼看客人走得差不多了,呂公問道。

劉邦搖了搖頭,說:“沒有,我還是光棍一條。”

“你可知道自己長了一張富貴臉?”呂公又問。

劉邦笑了笑:“是嗎?”

“我有一個女兒,我想把她嫁給你,讓她每天執箕持帚地伺候你,不知你意下如何?”呂公的第三問當真是送驚喜。

面對這天上掉餡餅的好事,劉邦當然沒有拒絕的理由。他二話不說,馬上認領了這門“倒貼”的婚事。

其實,呂公在賓客散盡之后單獨將劉邦留了下來,然后便敲定了劉邦與呂雉的婚事,主要原因是“呂公善相面”。

根據《史記》的記載,呂公見到劉邦第一眼便說出:“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無如季相,原季自愛。”用今天路邊擺攤的算命先生的話來說就是:“我看施主你天庭飽滿、地閣方圓,將來必定是大富大貴之人啊!”

也就是說呂公看面相,認為劉邦將來是大富大貴之人,于是毫不猶豫地把女兒嫁給了他。

然而,現在的一些史學專家對“相面之說”并不完全認可,并提出了兩個疑點。

疑點一:呂公見到劉邦的拜帖后為何“大驚,起,迎之門”?要知道拜帖上只有劉邦的名字和他那“萬錢”的禮錢數。雖說“萬錢”在當時的確是巨款,但以呂公殷實的家資來說,也不至于被嚇一跳,并且慌忙地拋下其他客人,親自迎至門口。

疑點二:呂夫人對于將呂雉嫁給劉邦極為不滿,但呂公的回答很是蹊蹺。呂公的老婆質問呂公:“公始常欲奇此女,與貴人。沛令善公,求之不與,何自妄許與劉季?”意思是說,你常說我們的女兒貴不可言,沛縣令多好的人啊,向你提親你都不同意,如今卻隨便把呂雉嫁給了一個老光棍兒,你是不是老糊涂了?

呂公淡然地回了八個字:“此非兒女子所知也。”

呂夫人顯然對此事極為不滿,而面對夫人的質問,呂公用一句類似于“女人家懂什么”的話搪塞過去,為什么不直接告訴夫人“劉季就是我常說的貴人呢”?

有專家認為,呂公和劉邦極有可能在此之前就已經認識,甚至懷疑呂公逃難至沛縣,并非與沛縣縣令交好,而是沖著劉邦來的。與沛縣縣令交好極有可能是采用了“金錢攻勢”,畢竟呂公乃是原齊國呂氏貴族后裔,而沛縣縣令則是秦國中央朝廷直接派遣的(并非原六國人士),兩人此前很難相識。

那么,呂公與劉邦是何時認識的?呂太公又因何來到沛縣?

呂公一家極有可能也是反秦人士,原因是劉邦在沛縣起兵之后,逃難至沛縣的呂太公一家非但沒有迅速撇清關系,反而全力予以資助,呂雉甚至為此陷入大牢。而呂澤(呂雉的哥哥)更是迅速在山東單父發動了起義,“發兵佐高祖定天下”。需要注意的是,司馬遷在這里用的是“佐”,而并非“從”,說明雙方僅是聯盟關系,而并非從屬關系。

如果呂公與劉邦、張耳等人一樣同為反秦人士,那么身為齊國貴族后裔的呂公,極有可能在此之前便已經和劉邦有過交集。秦始皇滅六國之后,六國貴族一直蠢蠢欲動,呂公或許正是因在齊地積極開展反秦活動,因事泄而不得不舉家逃亡。

呂公之所以會從山東逃到江蘇,恐怕并不是因為和沛縣縣令相熟,而是投奔劉邦來了。與沛縣縣令交好,或許只是為了掩人耳目,這想必也是呂太公拒絕縣令而將女兒嫁給劉邦的原因。他們既然反秦,自然不可能與秦國官吏結親,而與同為反秦人士的劉邦聯姻,則符合情理。

因此,呂雉和劉邦的結合則完全是一場政治聯姻,而他們的共同目的就是推翻秦國統治。或許正是因為這種聯盟關系,才為漢朝建立之后的“劉呂之爭”埋下了伏筆。

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呂雉嫁給劉邦后,便死心塌地為劉家服務。做小姐的時候什么都不用干,成為人妻后,她還得下地干農活。

一日,呂雉與兩個孩子在田間鋤草時,一名鶴發童顏的老者走了過來,問道:“能否借口水喝?”

呂雉拿出水壺遞給他。

“能否借口飯吃?”

呂雉又拿出自己的飯給他吃。

吃飽喝足后,老者說話了,不是“謝謝”,而是一句“天哪,夫人是貴人”。

呂雉一聽,很是開心。她對老者說:“您再幫我相一相這兩個孩子吧。”呂雉指著坐在田埂上的兒子劉盈和女兒劉魯元說。

“您之所以富貴,是因為這個男孩。”老者指著劉盈說。“這個女孩日后也跟你一樣富貴無比。”老者又指著劉魯元說。

老者剛走,劉邦就來了,于是呂雉把這件事告訴了他。劉邦一聽大驚,撒腿就追,追上了老者,請老者為他也看上一相。

老者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左左右右,直把劉邦看得如芒在背時,才發話道:“您夫人和兒女都是沾您的光,才成為貴人的,您的相貌,實在是貴不可言。”劉邦答道:“假如真如您所說的那樣,我絕對不敢忘了您。”

當然,可以想象到的是,等劉邦貴為皇帝之時,誰也不可能再見到老人的蹤影了。

而上述故事是否是真實的呢?

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如果按這個故事所述,劉邦的兩個孩子都已經長大到可以幫助家人鋤草了,至少也有四五歲了。

然而,史書記載劉盈生于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而劉邦第二年便揭竿起義了。因此,劉邦在擔任泗水亭長時,劉盈顯然還是剛出生的嬰兒,只能抱在懷里,離鋤草的年齡還是有差距的。

由此可以推斷,上述故事純屬虛構,這和劉邦是劉媼與神龍交配所生,劉邦在酒館里喝得爛醉,昏睡時身上有龍影浮現等傳說故事,是個有機的系列宣傳,大肆渲染的目的只有一個:劉邦是天命所歸。

品牌: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
上架時間:2024-09-23 14:37:42
出版社: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丰市| 阿克陶县| 宜昌市| 茶陵县| 永州市| 广饶县| 濮阳县| 湘潭市| 伊金霍洛旗| 陈巴尔虎旗| 鹤庆县| 乡宁县| 宁强县| 遂川县| 会理县| 三江| 唐河县| 藁城市| 陇南市| 浦东新区| 承德市| 武平县| 渝北区| 安康市| 岫岩| 达拉特旗| 绥宁县| 沾化县| 蒙山县| 青川县| 郯城县| 九龙坡区| 汝州市| 阜阳市| 永定县| 忻城县| 东辽县| 和顺县| 桓台县| 奈曼旗| 辛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