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讓這徒勞發生(自序)
在大學講臺上一晃悠,已經十多年了。我認同錢理群先生的說法,就是教學這個工作讓你想想會哭,讓你想想也會笑。我多年前選擇從教,一直把教師這個標簽刻在心中,至今不改初衷。
生活,平平淡淡,乏味甚至無聊,猶如流水一樣把今天置換成昨天,我幾乎在匆匆流逝的光陰中,暈頭轉向。不過,我認為希望多于失望,每天還要按時迎接東方升起的一輪朝陽。為了不斷砥礪自己,也希望為平淡若水的教學生涯增添詩意,我試著記錄教學過程中會然于心的感動,或者稍縱即逝的思索。我不是為了炫耀,并非心存別的什么目的,只是以寫作的形式調節心情。
“人生百味皆成文”,作為教師,教學活動是人生的重要組成部分。我珍惜生命中遇到的一切,盡管看似悠閑,但不愿意散漫,結合對周遭細致的觀察,對人和事的關注,把微風掠過湖面一樣的思緒記錄下來,然后以文字的形式沉淀下來,積少成多,等著有一天再次回首,從中尋找久違的那份感動和激情。
在楊絳先生所著《我們仨》中,記述了她們一家三口有個很好的習慣,就是喜歡收集生活中的“小石子”——也就是偶爾觸發的一些靈感。積累下來,錢鐘書著述甚豐,錢瑗也是受用不少,而楊絳本人也是名家學者。
我列出她們一家,只是見賢思齊,心中樹立前行的目標,總比漫無目的,跌跌撞撞要強吧。
寫教學手記,哪怕寫成流水賬,我想這也是我生命在歌唱。因此,文字講究真情實感,不愿欺騙自己,更不想誤導別人。堅持自己所做是對的,繼續保持下去。對于不足之處,也不想遮遮掩掩,坦然以對,剖析自我,壓榨出靈魂之中的“小”。我盡管不屬于青春,但是心中仍有生命的源泉在涌流,因此我內心中仍然青春常在。
另外,借助不間斷寫教學手記,提醒自己,不管再怎么行走,不要忘記自己曾以教育學研究為志向。走得再遙遠,不要忘記當初的起點。盡管進入這所美術院校,以英語作為載體傳道授業,但也要保持旁觀者的姿態,審視自己和他人,洞幽燭微,理性看待周圍的一切。坦而言之,我從不反感英語教學,盡管置身英語學習氛圍不濃厚的美院,很多時候覺得缺少成就感,甚至所做的種種嘗試有點挫敗。但是,我不認為我的所為毫無意義,渺小而微弱,甚至是飛蛾撲火。無甚悲壯,這不過是人生的一種選擇。
英語教學屬于我基礎教育階段的老本行,本來我在后來的人生轉彎處,試圖另辟蹊徑,可是陰差陽錯又和英語舊友重逢。我想,這是一種天緣。既然割舍不到對于英語的情結,那么我不如順其自然,接受命運的饋贈,惜福惜緣。如果說英語教學不過是小小的溪流,那么教育學的研究就是浩浩蕩蕩,一瀉千里,澎湃奔流的大河。百川奔流,一瀉千里,小溪和大河同行,終究會達到煙波浩渺的大海。為了不使自己被“正業”拋得太遠,那么我就把英語教學作為觀察和研究的對象,采取教育敘事的方法,思考當下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困惑、不足和存在的意義。結合教育學的相關知識,就教學過程中形成的心得,收集整理,編輯成系列札記。然后,將它們儲藏起來,風干、晾曬,若干年后重新拿出來,供我品味行走教育路上的苦樂酸甜。
等有一天我或許還在從事教學工作,或者遠遠守望教學歲月,那么這段光陰中的故事都是很有意義的,都值得我慢慢品咂。這樣去做,也許在他人眼中顯得無聊,甚至覺得好笑,我想生命中很多事情都是乏味的,我只是忠實于我的內心,忠實于這段時光,僅此而已!
教學工作本身就像西西弗斯推石頭,石頭到了山頂還會滾到山下,一切顯得徒勞。即便是徒勞我也坦然接受這種徒勞,讓這種徒勞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