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道光末年
【第一節】鴉片戰爭慘遭失敗,清朝農民生活困難
十九世紀中葉(1840年之后.道光末年),
資本主義列強用大炮轟開了古老中國的大門。
喪權辱國的中英《南京條約》簽訂,陷香港,開五口,
殘害生命的鴉片如潮涌進,而大量白銀卻向外流去;
土地兼并日趨嚴重,農民生活舉步維艱。
腐敗的清王朝,
政以賄成,刑以銀免。
貪官酷吏,如同虎狼。
壓迫越深,反抗越烈,
底層人民準備揭竿而起,
反對帝國主義,反對鴉片,反對不平等的賣國條約,
掀起農民戰爭風暴。
【第二節】洪秀全夢斬狼之劍,林紹璋夢五個太陽
在深沉的夜色中,洪秀全陷入了沉睡。他的夢境猶如一幅波瀾壯闊的畫卷,緩緩展開。他仿佛置身于一座巍峨的山巔之上,四周云霧繚繞,唯有腳下的山川清晰可見。
然而,令他感到不安的是,山下竟有一群惡狼,它們眼中閃爍著貪婪而兇狠的光芒,仿佛隨時準備向他發起攻擊。
洪秀全的心中充滿了恐懼,他感到自己仿佛陷入了絕境。然而,就在此時,天空中突然閃現出一道耀眼的光芒,一把神劍從天而降,穩穩地落在了他的面前。神劍閃耀著清冷而神圣的光輝,仿佛擁有無窮的力量。
洪秀全拿起神劍,感受著它傳遞而來的力量。他的心中涌起了一股勇氣,仿佛這神劍給了他無盡的信心和力量。他不再感到恐懼,而是勇敢地面對著山下的惡狼。
與此同時,林紹璋也在夢中經歷著一段奇妙的旅程。他夢見自己置身于一個奇異的世界,天空中竟然出現了五個太陽。這五個太陽分別位于東、西、南、北、中五個方向,它們散發著熾熱而耀眼的光芒,將整個天空都映照得如同白晝一般。
林紹璋被這奇異的景象所震撼,他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一個神話般的世界。他凝視著這五個太陽,心中涌起了一股莫名的敬畏和好奇。他不知道這五個太陽預示著什么,但他相信這一定是一個重要的預兆。
兩個夢境雖然截然不同,但都充滿了神秘和奇妙。它們仿佛預示著某種即將發生的重大事件,讓人充滿期待和好奇。
【第三節】馮云山與楊秀清
馮云山出身于殷實農家,其自幼通讀經史,博覽天文、地理、歷算、兵法。科考不中,以塾師為業。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馮云山接受洪秀全拜上帝教,為拜上帝會的創始人之一。1847年10月,馮云山與洪秀全一起設立拜上帝會總機關,制定“十款天條”和各種儀式,加緊發展會員。1848年10月,與洪秀全籌劃武裝起義。1851年1月11日,金田起義后,顧全大局,推尊楊秀清為正軍師,自任副軍師、后軍主將。
楊秀清生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祖籍是廣東嘉應州,屬于客家人。在曾祖父那一輩,楊家從廣東遷到廣西桂平縣平隘,世代以“種山燒炭為業”。當時的桂平縣紫荊山地區,有不少貧苦農民,他們大多備受壓迫,生活極其困苦。楊秀清不識文字。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加入上帝會,翌年假托“天父”下凡,逐漸取得了上帝會的主導權。農歷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公歷1851年1月)參與發動金田起義,拜中軍主將、左輔正軍師。
楊秀清是苦人家的苦孩子,太平天國的《天情通理書》說:“至貧者莫如東王,至苦者也莫如東王;生長深山之中,五歲失怙,九歲失恃,零丁孤苦,困厄難堪。”楊秀清曾對侍讀的人說過,他“五歲喪父,九歲喪母,養于伯父,失學不識丁,兄弟莫笑;但緩讀給我聽,我自懂得。”楊秀清的伯父叫楊慶善,楊秀清小時候父母雙亡,楊慶善將他養大。定都天京后,洪秀全追封楊慶善為“天朝九門御林開朝王伯”以旌其養育東王的功勞。
在太平天國的文書檔案中,楊秀清的親人還有楊潤清、楊元清、楊輔清、楊長妹。他父母的相關記載信息則一點也沒有,可見楊秀清的確出生悲苦,從小被剝奪了讀書識字的權利,成了“目不識丁”的窮孩子。
【第四節】石達開與石鎮吉
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石達開出生在貴縣(今貴港市港北區奇石鄉達開村)北山里。石達開原籍廣東和平縣,十六世祖才從廣東遷到廣西。其父石昌輝靠替人家放牛做工,買了一些田地。石達開家被稱為“中資”之家。后來石達開自幼讀書未成,在家耕種為業。
石達開的父親石昌輝約在達開五至九歲時便已早逝,家庭境況大不如前。石達開少年時,種田之外,兼做生意。買賣雞鴨,做牛販。運炭到平天山礦區出售。《貴縣志》記載石達開“年十二,凜然如成年人,自雄其才,慷慨經略四方志,喜談孫子兵法”。為人豪爽,好結交,受到鄰居各鄉豪杰的擁戴。他尤其與當時在潯梧一帶活動的天地會首領羅大綱、大頭羊張釗有交往,也與平天山礦區工人和廣大農民建立了密切的關系、為后來參加拜上帝會準備了良好的社會條件。所以后來太平軍被困永安州時,能密檄龍山礦工馳援解圍。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9月,馮云山自貴縣到桂平紫荊山,其后創立拜上帝會,在鄰近各縣發展了信徒。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洪秀全第二次來廣西,仍住在貴縣賜谷村的親戚家。大約就在這時候,洪秀全、馮云山結識了石達開。在洪秀全的啟發下,石達開加入拜上帝會,并成了貴縣很有名氣的人物。
石達開的堂弟石鎮吉,15歲時參加金田起義,當時是個意氣風發的少年。
【第五節】胡以晃
家世出身:胡以晃是廣西平南.羅文村人,生于1812年至1816年左右。胡家先祖是江西臨江府人,多是仕宦富有者,遷到廣西后,成為廣西山區罕見的巨富。家世傳承到了胡琛之手,更以狠毒的剝削手段,“手創糧租四千八百石”,占有的山場田地,橫跨平南、藤縣和金秀瑤山區三個縣區。他建造了幾座富麗堂皇的房屋,而今朱簾繡戶已不存在,但畫棟雕梁仍在。像這樣闊氣的大地主,別說在山區,就是廣西的平原乃至城鎮,在當時也是少有的。
胡以晃便是出生在這個家庭,胡琛就是胡以晃的父親。在太平天國重要人物中,胡以晃是出身最富的一個。以晃兄弟三人,他排行第二,兄以昭,弟以旸。胡琛在以晃不到十歲時死去,家產由三個兒子繼承。兄弟們長大,為了講排場,比闊氣,家道衰落。后來又鬧意見,分了家。
胡以晃二十七歲時離開羅文村,遷到大同里山人村結造廬舍居住。山人村的廬舍一座三間,河石砌腳,泥磚作墻,不過是山莊田寮,和他的羅文祖居相比,真有天淵之別。以晃讀書不成,學習武藝,得進武學,成了一員武秀才。他曾上省應武舉考試,武藝出眾,因尾場考弓箭時,用力過猛,致硬弓折斷,手臂扭傷,名落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