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秦朝的墜落史
- 劉邦傳:鴻門宴上的天選之人
- 飄雪樓主
- 9995字
- 2024-09-23 14:38:17
好大喜功的秦始皇
讓劉邦感嘆大丈夫當如此的秦始皇是何等人物,如果只用一句話來形容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的話,那就是:少年坎坷,中年輝煌,老年悲催。
首先,來看秦始皇坎坷的少年。
在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襄王執掌秦國時,當時的趙國正如日中天,兵強馬壯,是個惹不起的主兒。為了維持兩國關系,按照慣例,秦昭襄王把自己的兒子,也就是嬴政的父親送到趙國當人質。
后來,嬴政便出生在了趙國。雖然貴為秦國公子,但因為寄人籬下,他的童年受盡冷落,可以說是灰暗的。
九歲時,嬴政終于守得云開見月明,回到了自己的國家。十三歲時,祖父秦昭襄王突然暴崩,歷經坎坷的嬴政時來運轉,從此登上秦王之位,開啟了一統天下的征程。
公元前230年,秦軍多年積蓄的力量得以爆發,以摧枯拉朽之勢滅掉了韓國。韓國成了戰國七雄中,第一個出局的國家。
兩年后,秦將王翦一騎鐵騎如尖刀直插趙國腹地,迫使趙國國君簽下了“城下之盟”。趙國出局。
又過了兩年,秦軍攻陷燕國首都。燕王無奈之下,來了個大義滅親,殺了太子求和,暫時保全了燕國的“生存權”。燕國待定。
接下來的楚、魏兩國是最難啃的骨頭。善于用人的嬴政重用青年將才李信和王賁,這對“雙子座”大將不負眾望,一路風雨無阻地攻下了魏國首都大梁城,并且活捉了魏王。魏國成了第三個出局的國家。
拿下了魏國后,嬴政重用老將王翦,對楚國發難。楚軍憑借天才軍師項燕,和秦軍斗智斗勇,展開了艱苦的拉鋸戰。
結果,王翦笑到了最后。隨著項燕兵敗自刎,楚國成了第四個出局的國家。
這時候的秦國,已無人能與之爭鋒。接下來,秦國毫無懸念地撕毀了與燕國的“和約”,清除了燕國的殘余勢力。燕國出局。
同年,秦國又撕毀了和齊國的“盟友”條約,揮師進軍齊國。這時的齊王哪還有反抗的勇氣和膽量?他直接放棄抵抗,向嬴政獻上了齊國這塊沃土……
十年磨一劍,個中辛酸和艱苦誰人知,頗具雄才大略的嬴政揮舞手中利劍,不畏風雨,勇往直前,結束了四分五裂的戰國時代,于公元前221年完成了統一大業。
其次,來看秦始皇輝煌的中年。
嬴政一統天下建立大秦帝國后,豪氣云天的他做了兩件大事。
第一件事:安內。
為了讓后人記住自己的豐功偉績,嬴政為自己起了個獨一無二的稱號——皇帝,他自稱為秦始皇。在隨后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里,“皇帝”這個稱謂被沿用下來,成了千古創舉。
接下來,為了鞏固皇權,秦始皇在全國施行郡縣制,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并下令收繳民間兵器,統統扔進火爐里熔鑄成銅人、銅像、銅鼓、銅鑼等。為了把權力高度集中在自己手中,他還親自批閱所有奏折,處理一切政務……
就這樣,大秦王朝建立起了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權制”,說白了就是“一切權力皆歸中央”,也就是秦始皇一個人說了算。
但是,秦始皇得到了天下,卻沒有得到人心。隨后,他做出了一系列驚天動地、毀譽參半的事,使得大秦王朝由強盛迅速走向衰敗。
第二件事:攘外。
做好“強基固本”的安內之事后,秦始皇并沒有停歇,而是馬上開始“攘外”:征南越和伐匈奴。
按理說,本著睦鄰友好的原則,秦始皇沒必要去招惹鄰邦,引起邊境騷亂;但這時的他,得到了方士盧生獻上的一本從海上得來的寶書《錄圖書》,書里有這樣一句讖語:“亡秦者胡也。”就是為了這五個字,他傷透了腦筋。
是啊,秦始皇忍辱負重,費盡了千辛萬苦才統一天下,實現了自己的千古帝王夢,他自然希望秦國能萬代永傳。
可是現在,居然出現了“亡秦”這兩個毒刺般的字眼,始皇帝當然不能忍了。于是,對這個“胡”,他開始高度重視起來。
思來想去,秦始皇下了這樣的決斷:“胡”分兩種,一種是“南胡”南越,另一種是“北胡”匈奴。為子孫萬代著想,秦始皇開始調兵遣將,對其實施軍事行動。
首先是征南越。
當時的南越包括現在的廣東、廣西和越南的部分地區。之所以先拿南越開刀,原因有二:一是這些南越人很不安分,時不時就越境搗亂;二是南越一帶盛產犀角、象牙等物品,征服這里就能得到可觀的財富。
在靠鐵騎征服天下的秦始皇心里,征服南越只不過是輕而易舉的事。但是,這一次,他的如意算盤落空了——秦軍在南越遭到了當地民眾的頑強抵抗。南越人全民皆兵,利用復雜的地理環境大搞游擊戰,成功擊破了強大無比的秦軍,連秦軍主帥、名將屠睢也命喪黃泉。
得知前線潰敗的消息后,秦始皇震驚了。等他清醒過來,馬上下令舉國征兵,不惜一切代價,再征南越!
于是,全國最底層的強壯民眾都被征送到了前線,包括犯人、商人、女人等。最后,整個南征大軍竟超過了五十萬人。
五十萬大軍是什么概念呢?要知道,當時全國總人口只有三千萬左右,相當于每六十個人中,就有一人踏上了征途。再加上糧草和其他物資的需求,可想而知,如此規模的軍事行動給國家帶來的負擔有多重。
最后,南征大軍幾乎是用尸骨把南越這塊彈丸之地給填平了。剩下的士兵原本還慶幸自己走到了最后,以為出生入死的付出會得到豐厚的回報,然而,秦始皇的一道圣旨卻把他們再次打入萬劫不復的深淵:南征大軍原地不動,留守邊疆。
君令如山,南征大軍一個不少地留了下來,但他們的心卻在這一刻死了。哀莫大于心死,誠如斯也!
其次是伐匈奴。
在秦始皇眼里,南胡是“胡”,匈奴更是“胡”,為了消除“亡秦”的威脅,剛平定完南越,秦始皇就立馬對北面的匈奴發起了進攻。
南征五十萬大軍一去不復返,那么現在打匈奴,就得重新征兵了。這時候的秦始皇不顧上次征兵弄出來的怨聲載道,依然故技重演,硬生生地從全國各地征調了三十萬士兵。
如此看來,秦始皇“征南胡”和“伐北胡”總共動用了八十萬人馬,這是一個非常驚人的數字,相當于當時的秦朝每四十個人就有一個人被送到了戰爭第一線。
考慮到匈奴也不是吃素的主兒,這次秦始皇派出了自己最得力的大將蒙恬。蒙恬在秦始皇一統天下的過程中,建立了赫赫戰功。此時派他掛帥,自然志在必得。
名將就是名將,一出手就知道有沒有。蒙恬帶領的大軍一路所向披靡,勢不可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拿下了被匈奴人奉為“黃金寶地”的河套牧場。
對此,大驚之下的匈奴人決定避其鋒芒,選擇往北邊的草原和沙漠撤退,同時改變戰術,打起了游擊,時不時地南下劫掠。
為了鞏固戰斗成果,秦始皇做了三個決定:首先,將河套牧場一分為二,設立了云中和九原兩個郡;其次,實施南人北調,遷徙三萬戶百姓去那里安家;最后,嘉獎蒙恬及其手下將士,鼓勵他們再立新功。
蒙恬自然不愿讓秦始皇失望。他率領軍隊,與匈奴進行了長期的僵持戰。
此時的攻防形勢已經發生了逆轉。以前匈奴人居有定所,秦軍可以鎖定目標集中打擊,而現在,匈奴丟了大本營,反而放開了手腳,不斷騷擾秦軍,而秦軍一旦出城反擊,面臨的只有一片荒蕪,不僅很難找到匈奴人,而且因為不熟悉地情,無法找到水源,所以很難長期生存。想守,整個河套地區一望無垠,根本無險可守。
攻又不能攻,守又不能守,如何才能更有效地防止匈奴的騷擾呢?作為統帥的蒙恬犯難了。正在這時,秦始皇雙管齊下,來幫他排憂解難了。
首先,秦始皇下令修直道,也就是從秦國首都咸陽向北修一條“高速公路”,直抵北方邊境。其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配合軍隊打匈奴。一旦匈奴大規模入侵,陜西的秦軍可以通過這條“綠色通道”,以最短的時間增援邊境。
其次,秦始皇下令筑長城。他果然是軍事天才,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一個極富創造力的想法誕生了:從隴西的臨洮到遼東,將原秦、趙、燕的北邊長城連起來,筑成一條人工屏障,徹底把匈奴關在國界之外!
有了這樣一條高不可越的萬里長城,眼前的邊境之虞不僅可以解決,后世子孫也可以高枕無憂了,而匈奴人則只能望“城”興嘆。
設想確實高妙,但秦始皇卻忽略了一個最為關鍵的條件,那就是在當年,沒有任何現代化的工具,要完成這樣一項巨大的工程,得花費多少人力、物力和財力呢?修建萬里長城一共死了多少人,現在我們已無法統計,但有史學家說,萬里長城是用尸骨堆積而成的。
萬里長城血肉筑,筑就長城千夫苦,苦盡悲來卿奈何,何止孟姜一人哭。
秦始皇在無形中創造了一個神話,但在這個過程中,他也破壞了自己在百姓心目中“神”的形象。
對一個剛剛成立的王朝,秦始皇如此勞民傷財,顯然傷到了大秦王朝的根基。根基一旦動搖,即使萬丈高樓也會頃刻倒塌。
如果說南征北伐、修直道、筑長城都是為了保疆衛國,那么如此大費周章也無可厚非,但接下來這幾個工程,就純屬秦始皇的個人享樂了。
萬里長城修好了,秦始皇惦記著不能讓那些長年勞動的民工都“下崗待業”,所以創造條件,大手一揮,讓大家轉戰后方,統統去幫他蓋房子。
秦始皇之所以想起了干這個,首先,是為了改善居住條件。秦始皇現在居住的宮殿,還是他在夷平六國之前的。可如今,天下歸一,他已經是整個泱泱中華的皇帝了,那小小的咸陽宮,與他九五之尊的高貴身份不般配。
其次,是為了滿足個人的欲望。秦始皇后宮佳麗太多,要想金屋藏嬌,就得多造一些宮樓別苑。
最后,可能也是為了懷舊。相傳,秦始皇還是秦王時,曾瘋狂地愛過一個美麗的民間女子,芳名阿房,但這段愛情的最終結局卻很悲慘。為了紀念這位自己深愛過的女子,秦始皇不惜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修建這座極度奢華的阿房宮。
其實,自打建好了萬里長城,秦始皇的思想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他眼里,如今國家統一,最大的威脅——匈奴又被擋在了關外。無內憂,無外患,一切都平靜下來了。秦始皇認為從此便可人生得意須盡歡了。
傳說后來項羽入駐咸陽時,一怒之下放火燒了阿房宮。那把大火整整燃燒了三個月,方圓百里盡成灰燼,由此可見這座皇家宮殿的規模之大!
冥冥之中,仿佛自有天意。如美女般風華絕代的它就這樣結束了自己來去匆匆,而又凝聚著無數血淚和情仇的命運。
除了修建生前的寢宮,秦始皇還著手為自己修建死后的陵墓——驪山陵。驪山陵是個不折不扣的地下工程,但它一點兒也不比長城和阿房宮這樣的地上工程簡單,因為秦始皇有自己的宏大計劃——死后繼續在陰曹地府做皇帝。
因此,與其說驪山陵是座陵墓,倒不如說它是一座規模巨大的地下皇宮。據說,這項工程穿過了三道地下水流,里面存放了大量的金銀寶石。為了防賊防盜,四周都以水銀為河,布成天羅地網,讓人難以進入。為了讓秦始皇到了陰間都能坐擁千軍萬馬,陵墓旁還建造了列陣以待的冥兵,或駕駛戰車,或挾弩握戟,威風凜凜,不怒自威。
據說,這項工程因為規模太過龐大,到秦始皇死時都沒有竣工。最后,還是秦始皇的兒子胡亥快刀斬亂麻,砍掉了許多輔助工程,集中精力加快了主體工程的進度,才得以讓秦始皇早日入土為安。
人生得意須盡歡
最后,來看秦始皇悲催的晚年。
秦始皇長年征戰,登基后更是殫精竭慮,處理大小政事,開建各大工程。雖然他每餐吃的都是山珍海味,但身體卻不好,大有“青春一去不復返”的態勢。
為了長生不老,永享人世榮華,秦始皇聽信了徐福之言,派他帶了五百童男童女去海上尋仙丹。結果不僅沒找到仙丹,徐福也從此沒了蹤影。
秦始皇不甘心,繼續斥巨資派方士求仙尋丹。結果這幫人竟然在求仙失敗后,用言語誹謗秦始皇,并且還卷款出逃了!
至高無上的權力第一次受到如此赤裸裸的挑釁,秦始皇震怒了。他咆哮著,遷怒于朝中儒生,不惜大量坑殺,并下令銷毀了許多典籍,制造了震驚歷史的一大慘案——“焚書坑儒”。
對于秦始皇臭名昭著的“焚書坑儒”事件,學術界爭論不休。有專家認為,秦始皇是“焚書”但不是燒盡所有的書。還有專家認為,秦始皇并沒有坑儒,他坑的是一些江湖術士而已。那么,秦始皇焚的到底是些什么書,坑的到底是些什么人呢?
關于“焚書”,《史記·蕭相國世家》中的一段記載也可以證明秦始皇并沒有燒毀所有的書:“……何(蕭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漢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戶口多少,強弱之處,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圖書也。”意思是說,當初劉邦軍隊攻下咸陽城后,蕭何先行沒收了秦朝丞相、御史所藏的律令和圖書;后來,劉邦坐擁天下后,從這些圖書中獲得了天下要塞、戶口多少、強弱之處、民所疾苦等資料。
從這段話中不難看出,秦始皇只不過下令收繳民間圖書,藏在官府和學官之手,并沒有將它們燒了,至少沒有全燒了。否則,蕭何能收到這么多典籍嗎?
種種跡象表明,秦始皇是“焚書”但不是燒盡所有的書。
關于“坑儒”,《史記》是這樣記載的,秦始皇建立政權以后,視天下蒼生為芻狗,貪婪暴虐,濫施刑罰,弄得民不聊生。特別是他為了控制思想,聽從丞相李斯的建議,燒毀天下之書,引起了讀書人的強烈不滿。
當時有兩個為始皇求長生藥的人,一個姓侯,一個姓盧,兩個人私下議論說:“始皇為人,天性剛愎自用,因為滅了諸侯,統一了天下,就以為自古以來的圣賢誰也比不上他。他高高在上,聽不到批評之聲,日益驕橫;官員們為了討好他,只能戰戰兢兢地說謊欺瞞。”
“他還頒布法律,規定方士之術不靈就要被處死。如今大家因為畏懼,誰也不敢指出始皇之過,致使天下之事無論大小皆取決于皇帝。他竟然還用秤來稱量大臣們的上疏,如果大臣們每天呈上的疏奏(竹簡)不足一百二十斤,就不讓休息。像這種貪權專斷的人,我們不能為他求長生不死之藥。”
侯、盧二人眼看事風不對,趕緊腳底抹油,跑出宮來了個“躲貓貓”。
秦始皇知道后當然很生氣,屋漏偏逢連夜雨,正巧當時又有人舉報咸陽的諸生中有人妖言惑眾,擾亂老百姓的思想。秦始皇一怒之下,下令逮捕了一些散布“妖言”的讀書人,并且嚴刑拷打,令其互相檢舉揭發,有四百六十多名儒生被牽連進來,最終被秦始皇活埋于咸陽。
就這樣,秦始皇通過南征北伐、大興土木、焚書坑儒這幾件大事一折騰,秦朝已是民不聊生了。但是,秦始皇對此渾然不覺,依然在做他的千秋大夢。他天真地認為自己這幾個大手筆一出,不但能強基固本,還能有效地防止“亡秦者胡也”這個預言的擴大。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如果秦始皇地下有知,知道這個“胡”是指他兒子胡亥,只怕會后悔莫及。
秦始皇很喜歡出巡,每隔一段時間都要到外面游山玩水一番。公元前211年,他第四次出巡,也是他最后一次出巡。與以往不同的是,秦始皇這次出巡時間更久,歷時將近一年,名義上是視察各地、調研各方,實際上是為了尋山訪神,祈福延壽。
就這樣,秦始皇一路向東,一路陽光,一路風雨,一直來到了東南沿海的吳越地區(今江蘇、浙江地區)。之后,秦始皇沿海北上,結果染上了風寒。
隨行的大臣們焦急萬分,但秦始皇認為這只是小疾,不足為慮,于是強打精神繼續深入北國大地,涉濟水,渡漯水,最后來到一個叫沙丘平臺(今河北省廣宗縣)的地方。這時,他已病入膏肓。
此時年過半百的秦始皇終于體會到了什么叫“天命”。走到人生盡頭的他,趕緊令最寵愛的宦官趙高替他寫臨終遺言:讓扶蘇將兵權交給蒙恬,然后趕緊回咸陽。秦始皇的言外之意很明確:讓扶蘇來接班。
據說,秦始皇的兒子有許多,他平常偏愛最小的兒子胡亥,此番出巡還把他帶在身邊。但他最終還是決定傳位給厚道仁義的長子扶蘇。從這一點來看,秦始皇并非到了老眼昏花的地步。
如果真讓厚道仁義的扶蘇繼承了皇位,秦朝可能不至于這么快走向滅亡。然而,世界上沒有如果。
當時朝中分為兩派:擁蘇派和擁胡派。
擁蘇派的代表人物是著名大將軍蒙恬。蒙恬出身名門,一家三代為秦朝統一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公元前221年,蒙恬因破齊有功被拜為內史。秦朝建立后,秦始皇派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收復河套牧場,修筑萬里長城,威震匈奴。
而扶蘇作為秦始皇的長子,為人正直、厚道,是個有理想、有文化、有抱負、有修養的“四有青年”。為了國家利益,在一些問題上,他甚至敢公然和秦始皇叫板。
現在,扶蘇擔任蒙恬三十萬國防軍的監軍(相當于現在的政委),長期駐扎上郡(陜北延安一帶),抗擊匈奴,保家衛國,深受百姓愛戴,甚至連擁胡派的趙高都忍不住夸他“信人而奮士”。可以說,蒙恬的軍功里也有扶蘇的一半功勞。
總而言之,這對強強組合在百姓心目中是最完美的,是正義和光明的代表。
擁胡派的代表人物是趙高。歷史上的趙高臭名遠揚。一提到他,大家就會想起“阿諛奉承”這四個字。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其實趙高也是個才華橫溢的才子。
趙高小時候,他母親因為過失受了刑罰,落得個終身殘疾的悲慘下場,但趙高并沒有在磨難中自暴自棄,而是一邊學知識,一邊練特長,全面發展。是金子總會發光的。因為趙高的高素質,長大后的他得以躋身公務員的行列。
初入仕途的趙高只是個基層小吏,跟劉邦這個亭長的級別差不多。他一步一個腳印,堅持不懈地努力,很快就爬到了中車府令的位置。
雖然這只是一個負責掌管皇上御用轎車的官職,但卻是個肥差。一來這個職務油水多,二來有機會接觸皇帝。果然,趙高利用秦始皇經常出巡的機會,一路上鞍前馬后地為他排憂解難,很快就贏得了秦始皇的賞識,隨后一路平步青云,還做了胡亥的老師。
俗話說“公婆愛長孫,爹媽愛晚兒”。胡亥是秦始皇最小的兒子,也是最受他疼愛的。最后一次出巡,秦始皇就帶了胡亥,這就是證明。所以,趙高常常抱有這樣的幻想:秦始皇在暗示將來會讓胡亥繼承大統。
也正是因為這樣,極富野心的趙高目標很明確:堅決打倒以蒙恬為代表的擁蘇派,為胡亥,更是為他自己,謀取不可限量的大好前程。
總而言之,這也是另外一對強強組合,是當時官場上黑暗與無恥的代表。
除了擁蘇派和擁胡派,還有個不可小覷的中立派。中立派的代表正是秦始皇最為倚重的老丞相——李斯。
李斯在大秦帝國的地位,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以他的實力,無論是對擁蘇派還是擁胡派來說,都是決定性的重要砝碼。本來平衡的天平,一旦有李斯的加入,就會發生質的傾斜。
江山易主
這次出巡,秦始皇就這樣不聲不響地走了。而此時擁蘇派還在邊疆抗擊匈奴,離得天高地遠。擁胡派自然不會放過這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于是趙高出手,想一舉得到李斯的支持。
這一次,趙高改變了以往常用的“金錢美女”攻心法,而對正直廉潔的李斯展開了一輪“政治理論”的攻心戰。通過五大連問,把“鐵齒銅牙”的李斯問蒙了。
“丞相的才能與蒙恬相比,如何?功績與蒙恬相比,如何?謀略與蒙恬相比,如何?人心所向與蒙恬相比,如何?與諸位公子的感情與蒙恬相比,如何?”
趙高這五問可謂一針見血,問得李斯頭上冷汗涔涔,呆了半晌才說出了一句話:“我都比不上啊!”
“一朝天子一朝臣。”趙高不緊不慢地分析道,“如果讓扶蘇繼承了皇位,丞相的位置還有你李斯的份嗎?”
官場如戰場,面對趙高的咄咄逼人,李斯終于動搖了,決定倒向擁胡派。他還與趙高簽下了盟約:擁立胡亥為帝,共享榮華富貴。至此,這次帝位之爭已毫無懸念。
隨后,趙高和李斯制定了三步走的方針路線。
第一步,秘不發喪,火速回朝。為了掩蓋尸體的臭味,連鮑魚都用上了。
第二步,偷梁換柱。在火速回朝途中,一封由趙高主筆,李斯做技術總監的“偽詔書”,被快馬加鞭地送到了擁蘇派那里。
偽詔書以秦始皇的口吻闡述了三層意思:
首先,朕巡幸天下,禱祀名山諸神以延壽命,何等辛苦;其次,公子扶蘇與蒙恬率數十萬大軍與匈奴作戰十余年,士卒多耗死于外,至今仍無尺寸之功,何等無能;最后,公子扶蘇為人不孝,沒有功勞也罷,竟還一直從政治上批判朕之所為,何等狂妄。
總結陳詞:蒙恬身為臣子不忠,扶蘇身為人子不孝,特賜劍以自裁。
接到詔書后,蒙恬先是震驚,隨即感到很疑惑。“還是不動聲色,靜觀其變吧。”他對扶蘇建議道,“我相信真相很快就會水落石出了。”
然而,扶蘇卻拒絕了蒙恬的好意,執意選擇遵從皇命。臨死前,扶蘇感嘆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隨后便揮劍自刎了。
扶蘇死了,蒙恬傻了。在蒙恬的計劃中,原本在萬不得已時,他可以挾皇子以令諸侯,以清君側為借口,揮師南下。如果是這樣,憑借自己強大的精兵,誰人能掠其纓?
然而,扶蘇的死打亂了他的計劃。此一時彼一時,如果他再起兵,那就是大逆不道,是謀反了。如果這樣,不但他一世英名被毀,而且還會連累先祖蒙受不白之冤、奇恥大辱。在生存與名利面前,他茫然了、猶豫了、困惑了,不知道該何去何從。
就在蒙恬猶豫不決時,趙高給他上了一堂生動的政治課。
高瞻遠矚的趙高料定假傳圣旨這招只是緩兵之計,僅靠這樣一封沒頭沒腦的假圣旨,是不能將扶蘇和蒙恬趕盡殺絕的。于是,在送詔書時,趙高還順帶派出了一支由精銳士兵組成的“特工隊”。
事實證明,這支“特工隊”果然不辱使命。他們趁蒙恬恍惚之際,出其不意地生擒了他。最終,趙高以“莫須有”的罪名將蒙恬打入大牢,置于死地。
沒有最狠,只有更狠。在這場帝位之爭中,心狠手辣的胡亥和趙高之所以不費吹灰之力就搞定了扶蘇和蒙恬,原因很簡單:扶蘇和蒙恬太謙讓,或者說太小瞧對手了。對手出拳后,他們根本就沒有還手的意思,所以只能眼睜睜地付出生命的代價。
趙高和李斯三步走的最后一步:假詔繼位。
載著秦始皇遺體的馬車一路快馬加鞭地回到咸陽后才發喪。此時,李斯拿出了一份由趙高篡改的遺詔,宣布胡亥繼承皇位,是為秦二世。至此,這場政治陰謀總算是塵埃落定了。
在整個過程中,趙高充分發揮了高人一等的組織策劃能力,一系列組合拳緊湊有力,看似完美至極,無懈可擊。然而,事實上,有一個人原本可以拔劍而起,打碎趙高的美夢,改變這一切的。
他,就是蒙毅。
蒙毅是蒙恬的親弟弟,和從武的蒙恬相反,他選擇的是從文。因為才華出眾,蒙毅很得秦始皇信任,被封為上卿(僅次于丞相的文官)。在處理朝中大臣的奏章時,秦始皇常常求計于蒙毅,而且每次出巡,都會將他作為貼身侍從留在身邊。如果秦始皇在臨終時把遺詔交給蒙毅,那么,歷史將從此改變。
然而,秦始皇病重期間,早有預謀的趙高把蒙毅支走了,讓他到各地名山大川去祈禱,保佑秦始皇龍體康健。
缺乏斗爭經驗的蒙毅怎能料到趙高的心機,馬上興沖沖地上路了。對他來說,明知這種做法沒有效果,但只要能為秦始皇做一點事,他也是心甘情愿的。
其實,趙高和蒙毅很早之前就結下了梁子。當時趙高犯了大罪,秦始皇叫蒙毅依法懲治他。蒙毅不敢枉法,剝奪了趙高的官職,并將他定為死罪。可是,就在趙高要被送上斷頭臺的這一天,秦始皇突然回心轉意,不但特赦了趙高,還恢復了他的官位。
這樣一折騰,趙高明確了蒙毅這個敵人。
支走了蒙毅,趙高才有機會篡改遺詔,假傳圣旨。而等后知后覺的蒙毅再回來時,已經物是人非了。皇宮還是那座皇宮,趙高還是那個趙高,李斯還是那個李斯,但皇帝已經不是那個皇帝了。
很快,蒙毅便被睚眥必報的趙高強加上了各種罪狀,送上了斷頭臺。
這真是“一步行來錯,回頭已百年。古今風月鑒,多少泣黃泉”!
胡亥奪位后,繼承了秦始皇的“光榮”傳統,進一步發揚了專權獨斷的作風。他下令,秦始皇生前搞的工程一律繼續進行,秦始皇生前留下來的大臣一律格殺勿論。
因此,胡亥理所當然地接手了阿房宮和驪山陵的修建。為了能讓父皇的尸骨早日入土為安,他又征調了幾十萬民眾,加班加點地干。
在做形象工程的同時,胡亥開始了最為殘酷的殺人游戲。第一輪,他把秦始皇留給他的老臣全都殺光了;第二輪,把各郡縣的主要負責人該殺的殺,該貶的貶,該流放的流放了;第三輪,他舉起屠刀,對準了自己的兄弟們。于是,一夜之間,秦始皇二十多個兒子都被強加上各種罪名,統統掉了腦袋。
在對朝內臣子進行了大洗牌后,胡亥又從全國抽調了五萬精兵,組成了一支“皇家御林軍”,專門負責自己的安保工作。
一切都在計劃之中,一切都出奇順利。然而,令胡亥意想不到的是,當他按照趙高的計劃,一步步地往下走時,竟把自己帶入了一個無比尷尬的境地——他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傀儡皇帝”。
為了控制胡亥,掌握大秦王朝的實際統治權,趙高干了兩件最具代表性的事情:排除異己和指鹿為馬。
在利用胡亥對朝野上下進行了大換血后,趙高的眼里還有一根“刺”必須要拔。這根“刺”正是李斯。
此番胡亥能順利當上皇帝,多虧了李斯相助,胡亥自然對他格外器重。然而一山不容二虎,待時機一成熟,趙高便利用胡亥的信任,將刀鋒對準了李斯。可憐李斯還沒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就倒在了血泊中。
臨死前的李斯一定萬分悔恨。如果當年他選擇了擁蘇派,憑公子扶蘇的為人和蒙恬的正直,定不會落到如此凄慘的地步。
李斯是冤死的,他在獄中被屈打成招。當趙高拿著李斯畫押的“罪證”給胡亥看時,胡亥只得痛苦地下了“立處斬”的命令。
處斬的那天,咸陽城的百姓們淚如雨下,他們都知道,朝廷現在唯一一個還算正直的清官就這樣走了。據說那天雨一直下個不停,導致黃河河水泛濫,也許老天也在為李斯鳴不平吧!
排除異己后的趙高,權力一手遮天,他說一誰敢說二?連秦二世胡亥也不例外。
為了證實自己的權威,順便試探一下自己在群臣中的地位,“聰明絕頂”的趙高打出了一張詭異的牌。
一天上朝,他牽著一頭鹿就往皇宮里闖,衛兵們自然都不敢阻攔,也不敢詢問。
見了胡亥后,他便說自己牽的是一匹馬。胡亥也不是好糊弄的,就問群臣到底是鹿是馬,結果毫無懸念,大部分人都說是馬。
“嗯,這明明是一匹馬嘛。”胡亥揉了揉眼睛,無奈地下結論了。
“皇帝英明。”趙高說這話時,一雙刀子般的眼睛早已掃視了一遍那些說是鹿的人,“連皇上都說這是馬了,你們居然敢說是鹿,太沒有眼光了,還是打好鋪蓋卷回家養老吧!”
就這樣,待那批指鹿說鹿的人走后,朝廷只剩下指鹿為馬的人了。從此,趙高一手遮天,奠定了自己至高無上的權勢和地位。
乾坤顛倒,朝廷腐敗如斯,天下百姓處于一片水深火熱之中,大秦王朝只等壓垮它的最后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