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

會員
區塊鏈技術與應用
最新章節:
參考文獻
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已成為數字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在此背景下,區塊鏈技術以其去中心化、防篡改、高度可擴展性等特點,成為各國技術創新與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并逐步滲透至經濟發展的各個領域。本書以區塊鏈的產生、技術發展及應用為主線,系統介紹了區塊鏈的關鍵技術,例如,P2P網絡、隱私保護技術、共識算法和智能合約等。通過實際應用案例,從具體技術設計與實現角度,進一步分析和闡述了區塊鏈作為一種全新的分布式存儲技術與計算范式,如何與金融、電子政務、跨境貿易、醫療、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等多領域融合,最終實現從技術創新到應用創新的“區塊鏈+”時代。本書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內容深入淺出、通俗易懂、重難點突出,適合經濟類、管理類、商貿類本科及高職高專學生作為教材使用,同時也可以作為公務員、企業管理者、信息技術人員區塊鏈技術與應用入門的參考用書或培訓教材。
最新章節
- 參考文獻
- 13.2.3 區塊鏈政務信息資源共享與交換的業務流程
- 13.2.2 政務信息資源共享的區塊鏈模型
- 13.2.1 政務信息資源共享的區塊鏈技術研究
- 13.2 區塊鏈與政務信息資源共享
- 13.1.6 跨境貿易單證數據的隱私保護方案
上架時間:2024-08-12 15:06:06
出版社:電子工業出版社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已經獲得合法授權,并進行制作發行
- 參考文獻 更新時間:2024-08-12 15:27:16
- 13.2.3 區塊鏈政務信息資源共享與交換的業務流程
- 13.2.2 政務信息資源共享的區塊鏈模型
- 13.2.1 政務信息資源共享的區塊鏈技術研究
- 13.2 區塊鏈與政務信息資源共享
- 13.1.6 跨境貿易單證數據的隱私保護方案
- 13.1.5 跨境貿易數字身份及其認證方案
- 13.1.4 區塊鏈數據安全共享現狀
- 13.1.3 區塊鏈技術在跨境貿易相關領域的研究
- 13.1.2 跨境無紙化貿易的發展歷程
- 13.1.1 跨境無紙化貿易背景
- 13.1 區塊鏈與跨境無紙化貿易
- 第13章 區塊鏈應用案例
- 12.4.2 后端智能合約的設計
- 12.4.1 前端頁面的設計
- 12.4 基于區塊鏈的投票系統之加密算法解析
- 12.3.2 投票功能的前后端設計
- 12.3.1 登錄功能的前后端設計
- 12.3 投票系統前后端設計
- 12.2.3 投票智能合約設計
- 12.2.2 系統搭建與測試
- 12.2.1 環境搭建
- 12.2 基于以太坊的投票系統設計
- 12.1.4 熱門的DApp
- 12.1.3 DApp中的用戶身份
- 12.1.2 DApp程序設計架構與分析
- 12.1.1 什么是去中心化應用
- 12.1 去中心化應用概述
- 第12章 去中心化應用開發
- 11.2.2 ChainLink中間件
- 11.2.1 ZeppelinOS
- 11.2 以太坊開源庫與中間件
- 11.1.4 以太坊交互工具
- 11.1.3 以太坊開發語言與集成開發環境
- 11.1.2 以太坊網絡
- 11.1.1 以太坊開發框架
- 11.1 以太坊開發工具
- 第11章 以太坊開發工具、組建及其服務
- 第4部分 區塊鏈應用開發
- 10.3.5 Quorum合約模型
- 10.3.4 Quorum區塊鏈數據
- 10.3.3 Quorum的共識機制
- 10.3.2 Quorum區塊鏈網絡
- 10.3.1 Quorum交易流程
- 10.3 Quorum
- 10.2.5 Corda合約模型
- 10.2.4 Corda分布式賬本
- 10.2.3 Corda的共識機制
- 10.2.2 Corda區塊鏈網絡
- 10.2.1 Corda交易流程
- 10.2 Corda
- 10.1.5 Fabric合約模型
- 10.1.4 Fabric區塊鏈數據
- 10.1.3 Fabric的共識機制
- 10.1.2 Fabric區塊鏈網絡
- 10.1.1 Fabric交易流程
- 10.1 Fabric
- 第10章 企業級區塊鏈技術
- 9.4.6 非同質化代幣(NFT)生態
- 9.4.5 去中心化金融(DeFi)生態
- 9.4.4 去中心化自治組織生態
- 9.4.3 以太坊Token標準
- 9.4.2 Coin與Token
- 9.4.1 Token經濟學
- 9.4 以太坊生態價值鏈
- 9.3.4 以太幣與以太坊激勵機制
- 9.3.3 以太坊的狀態轉換
- 9.3.2 以太坊交易與消息
- 9.3.1 以太坊虛擬機
- 9.3 以太坊區塊鏈核心
- 9.2.2 以太坊節點與客戶端
- 9.2.1 以太坊整體架構
- 9.2 以太坊體系架構
- 9.1.3 以太坊的發展路線圖
- 9.1.2 以太坊的設計原則
- 9.1.1 以太坊發展歷程
- 9.1 以太坊概述
- 第9章 以太坊區塊鏈技術
- 8.5.3 比特幣激勵機制
- 8.5.2 Merkle樹
- 8.5.1 比特幣區塊
- 8.5 比特幣區塊鏈
- 8.4.4 簡易支付驗證節點
- 8.4.3 比特幣網絡發現
- 8.4.2 節點類型與分工
- 8.4.1 比特幣網絡架構
- 8.4 比特幣網絡
- 8.3.2 交易的腳本和腳本語言
- 8.3.1 UTXO交易模型
- 8.3 比特幣交易
- 8.2.2 比特幣錢包
- 8.2.1 比特幣密鑰及地址
- 8.2 比特幣密鑰、地址與錢包
- 8.1.3 比特幣核心
- 8.1.2 比特幣的歷史價格
- 8.1.1 比特幣的發展背景及歷史
- 8.1 比特幣概述
- 第8章 比特幣區塊鏈技術
- 第3部分 區塊鏈開源平臺
- 7.3.3 以太坊智能合約示例
- 7.3.2 不同平臺的智能合約對比
- 7.3.1 以太坊智能合約的部署
- 7.3 以太坊智能合約
- 7.2.2 智能合約的挑戰
- 7.2.1 智能合約的理論模型
- 7.2 智能合約基本架構模型及其挑戰
- 7.1.3 智能合約的工作原理
- 7.1.2 智能合約與區塊鏈的關系
- 7.1.1 智能合約的定義
- 7.1 智能合約概述
- 第7章 智能合約
- 6.6 本章小結
- 6.5.3 其他共識算法的改進
- 6.5.2 基于權益證明的改進算法
- 6.5.1 基于工作量證明的改進算法
- 6.5 共識算法的改進
- 6.4.2 DPoS共識過程中的區塊生產
- 6.4.1 DPoS共識過程中的見證人選舉
- 6.4 股份授權證明機制
- 6.3.3 第二代純PoS共識算法
- 6.3.2 第一代PoS+PoW混合共識算法
- 6.3.1 PoS共識算法的起源
- 6.3 權益證明
- 6.2 工作量證明
- 6.1 共識算法概述
- 第6章 共識算法
- 5.4.2 分布式一致性算法
- 5.4.1 分布式一致性協議
- 5.4 一致性協議和算法
- 5.3.2 CAP原理的特性
- 5.3.1 CAP原理的定義
- 5.3 CAP原理
- 5.2.2 正確理解FLP不可能原理
- 5.2.1 FLP不可能原理的定義
- 5.2 FLP不可能原理
- 5.1.8 P2P網絡的發展趨勢
- 5.1.7 P2P網絡的應用研究
- 5.1.6 P2P網絡技術的應用
- 5.1.5 P2P網絡的主要模式
- 5.1.4 P2P網絡的優勢與不足
- 5.1.3 國內P2P網絡技術的發展歷程和研究現狀
- 5.1.2 P2P網絡的特點
- 5.1.1 P2P網絡的定義
- 5.1 P2P網絡
- 第5章 區塊鏈與分布式一致性
- 4.6.4 基于多變量的公鑰密碼學
- 4.6.3 基于格的公鑰密碼學
- 4.6.2 基于編碼的公鑰密碼學
- 4.6.1 基于哈希的公鑰密碼學
- 4.6 后量子密碼
- 4.5.4 橢圓曲線簽名算法
- 4.5.3 數字簽名算法
- 4.5.2 ElGamal數字簽名方案
- 4.5.1 RSA簽名方案
- 4.5 數字簽名技術
- 4.4 哈希算法
- 4.3.4 橢圓曲線密碼體制
- 4.3.3 基于離散對數問題的公鑰密碼體制
- 4.3.2 RSA密碼體制
- 4.3.1 數學基礎
- 4.3 公鑰密碼體制
- 4.2.3 仿射密碼
- 4.2.2 愷撒密碼
- 4.2.1 數學基礎
- 4.2 對稱密碼體制
- 4.1 引言
- 第4章 區塊鏈中的密碼學
- 第2部分 區塊鏈核心技術
- 3.2.2 國內區塊鏈產業發展趨勢
- 3.2.1 國際區塊鏈行業趨勢
- 3.2 區塊鏈行業展望
- 3.1.2 以太坊和比特幣的發展之路
- 3.1.1 加密貨幣市場的發展
- 3.1 區塊鏈行業綜述
- 第3章 區塊鏈產業與趨勢
- 2.4.3 區塊鏈技術前沿綜述
- 2.4.2 區塊鏈技術發展趨勢
- 2.4.1 區塊鏈的“不可能三角”
- 2.4 區塊鏈技術的局限性和發展趨勢
- 2.3.2 區塊鏈融合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創新應用
- 2.3.1 新一代信息技術
- 2.3 區塊鏈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融合
- 2.2.2 區塊鏈工作流程
- 2.2.1 區塊鏈術語
- 2.2 區塊鏈工作原理
- 2.1.2 區塊鏈的特點與分類
- 2.1.1 區塊鏈的定義
- 2.1 區塊鏈的定義與分類
- 第2章 什么是區塊鏈
- 1.2.2 Web 3.0技術堆棧
- 1.2.1 萬維網的發展歷史
- 1.2 從Web 1.0、Web 2.0到Web 3.0
- 1.1.2 區塊鏈技術賦能數字經濟
- 1.1.1 區塊鏈技術發展綜述
- 1.1 從互聯網、P2P網絡到區塊鏈
- 第1章 區塊鏈的發展歷史
- 第1部分 區塊鏈導論
- 前言
- 序
- 編委會
-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
- 版權信息
- 封面
- 封面
- 版權信息
- 作者簡介
- 內容簡介
- 編委會
- 序
- 前言
- 第1部分 區塊鏈導論
- 第1章 區塊鏈的發展歷史
- 1.1 從互聯網、P2P網絡到區塊鏈
- 1.1.1 區塊鏈技術發展綜述
- 1.1.2 區塊鏈技術賦能數字經濟
- 1.2 從Web 1.0、Web 2.0到Web 3.0
- 1.2.1 萬維網的發展歷史
- 1.2.2 Web 3.0技術堆棧
- 第2章 什么是區塊鏈
- 2.1 區塊鏈的定義與分類
- 2.1.1 區塊鏈的定義
- 2.1.2 區塊鏈的特點與分類
- 2.2 區塊鏈工作原理
- 2.2.1 區塊鏈術語
- 2.2.2 區塊鏈工作流程
- 2.3 區塊鏈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融合
- 2.3.1 新一代信息技術
- 2.3.2 區塊鏈融合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創新應用
- 2.4 區塊鏈技術的局限性和發展趨勢
- 2.4.1 區塊鏈的“不可能三角”
- 2.4.2 區塊鏈技術發展趨勢
- 2.4.3 區塊鏈技術前沿綜述
- 第3章 區塊鏈產業與趨勢
- 3.1 區塊鏈行業綜述
- 3.1.1 加密貨幣市場的發展
- 3.1.2 以太坊和比特幣的發展之路
- 3.2 區塊鏈行業展望
- 3.2.1 國際區塊鏈行業趨勢
- 3.2.2 國內區塊鏈產業發展趨勢
- 第2部分 區塊鏈核心技術
- 第4章 區塊鏈中的密碼學
- 4.1 引言
- 4.2 對稱密碼體制
- 4.2.1 數學基礎
- 4.2.2 愷撒密碼
- 4.2.3 仿射密碼
- 4.3 公鑰密碼體制
- 4.3.1 數學基礎
- 4.3.2 RSA密碼體制
- 4.3.3 基于離散對數問題的公鑰密碼體制
- 4.3.4 橢圓曲線密碼體制
- 4.4 哈希算法
- 4.5 數字簽名技術
- 4.5.1 RSA簽名方案
- 4.5.2 ElGamal數字簽名方案
- 4.5.3 數字簽名算法
- 4.5.4 橢圓曲線簽名算法
- 4.6 后量子密碼
- 4.6.1 基于哈希的公鑰密碼學
- 4.6.2 基于編碼的公鑰密碼學
- 4.6.3 基于格的公鑰密碼學
- 4.6.4 基于多變量的公鑰密碼學
- 第5章 區塊鏈與分布式一致性
- 5.1 P2P網絡
- 5.1.1 P2P網絡的定義
- 5.1.2 P2P網絡的特點
- 5.1.3 國內P2P網絡技術的發展歷程和研究現狀
- 5.1.4 P2P網絡的優勢與不足
- 5.1.5 P2P網絡的主要模式
- 5.1.6 P2P網絡技術的應用
- 5.1.7 P2P網絡的應用研究
- 5.1.8 P2P網絡的發展趨勢
- 5.2 FLP不可能原理
- 5.2.1 FLP不可能原理的定義
- 5.2.2 正確理解FLP不可能原理
- 5.3 CAP原理
- 5.3.1 CAP原理的定義
- 5.3.2 CAP原理的特性
- 5.4 一致性協議和算法
- 5.4.1 分布式一致性協議
- 5.4.2 分布式一致性算法
- 第6章 共識算法
- 6.1 共識算法概述
- 6.2 工作量證明
- 6.3 權益證明
- 6.3.1 PoS共識算法的起源
- 6.3.2 第一代PoS+PoW混合共識算法
- 6.3.3 第二代純PoS共識算法
- 6.4 股份授權證明機制
- 6.4.1 DPoS共識過程中的見證人選舉
- 6.4.2 DPoS共識過程中的區塊生產
- 6.5 共識算法的改進
- 6.5.1 基于工作量證明的改進算法
- 6.5.2 基于權益證明的改進算法
- 6.5.3 其他共識算法的改進
- 6.6 本章小結
- 第7章 智能合約
- 7.1 智能合約概述
- 7.1.1 智能合約的定義
- 7.1.2 智能合約與區塊鏈的關系
- 7.1.3 智能合約的工作原理
- 7.2 智能合約基本架構模型及其挑戰
- 7.2.1 智能合約的理論模型
- 7.2.2 智能合約的挑戰
- 7.3 以太坊智能合約
- 7.3.1 以太坊智能合約的部署
- 7.3.2 不同平臺的智能合約對比
- 7.3.3 以太坊智能合約示例
- 第3部分 區塊鏈開源平臺
- 第8章 比特幣區塊鏈技術
- 8.1 比特幣概述
- 8.1.1 比特幣的發展背景及歷史
- 8.1.2 比特幣的歷史價格
- 8.1.3 比特幣核心
- 8.2 比特幣密鑰、地址與錢包
- 8.2.1 比特幣密鑰及地址
- 8.2.2 比特幣錢包
- 8.3 比特幣交易
- 8.3.1 UTXO交易模型
- 8.3.2 交易的腳本和腳本語言
- 8.4 比特幣網絡
- 8.4.1 比特幣網絡架構
- 8.4.2 節點類型與分工
- 8.4.3 比特幣網絡發現
- 8.4.4 簡易支付驗證節點
- 8.5 比特幣區塊鏈
- 8.5.1 比特幣區塊
- 8.5.2 Merkle樹
- 8.5.3 比特幣激勵機制
- 第9章 以太坊區塊鏈技術
- 9.1 以太坊概述
- 9.1.1 以太坊發展歷程
- 9.1.2 以太坊的設計原則
- 9.1.3 以太坊的發展路線圖
- 9.2 以太坊體系架構
- 9.2.1 以太坊整體架構
- 9.2.2 以太坊節點與客戶端
- 9.3 以太坊區塊鏈核心
- 9.3.1 以太坊虛擬機
- 9.3.2 以太坊交易與消息
- 9.3.3 以太坊的狀態轉換
- 9.3.4 以太幣與以太坊激勵機制
- 9.4 以太坊生態價值鏈
- 9.4.1 Token經濟學
- 9.4.2 Coin與Token
- 9.4.3 以太坊Token標準
- 9.4.4 去中心化自治組織生態
- 9.4.5 去中心化金融(DeFi)生態
- 9.4.6 非同質化代幣(NFT)生態
- 第10章 企業級區塊鏈技術
- 10.1 Fabric
- 10.1.1 Fabric交易流程
- 10.1.2 Fabric區塊鏈網絡
- 10.1.3 Fabric的共識機制
- 10.1.4 Fabric區塊鏈數據
- 10.1.5 Fabric合約模型
- 10.2 Corda
- 10.2.1 Corda交易流程
- 10.2.2 Corda區塊鏈網絡
- 10.2.3 Corda的共識機制
- 10.2.4 Corda分布式賬本
- 10.2.5 Corda合約模型
- 10.3 Quorum
- 10.3.1 Quorum交易流程
- 10.3.2 Quorum區塊鏈網絡
- 10.3.3 Quorum的共識機制
- 10.3.4 Quorum區塊鏈數據
- 10.3.5 Quorum合約模型
- 第4部分 區塊鏈應用開發
- 第11章 以太坊開發工具、組建及其服務
- 11.1 以太坊開發工具
- 11.1.1 以太坊開發框架
- 11.1.2 以太坊網絡
- 11.1.3 以太坊開發語言與集成開發環境
- 11.1.4 以太坊交互工具
- 11.2 以太坊開源庫與中間件
- 11.2.1 ZeppelinOS
- 11.2.2 ChainLink中間件
- 第12章 去中心化應用開發
- 12.1 去中心化應用概述
- 12.1.1 什么是去中心化應用
- 12.1.2 DApp程序設計架構與分析
- 12.1.3 DApp中的用戶身份
- 12.1.4 熱門的DApp
- 12.2 基于以太坊的投票系統設計
- 12.2.1 環境搭建
- 12.2.2 系統搭建與測試
- 12.2.3 投票智能合約設計
- 12.3 投票系統前后端設計
- 12.3.1 登錄功能的前后端設計
- 12.3.2 投票功能的前后端設計
- 12.4 基于區塊鏈的投票系統之加密算法解析
- 12.4.1 前端頁面的設計
- 12.4.2 后端智能合約的設計
- 第13章 區塊鏈應用案例
- 13.1 區塊鏈與跨境無紙化貿易
- 13.1.1 跨境無紙化貿易背景
- 13.1.2 跨境無紙化貿易的發展歷程
- 13.1.3 區塊鏈技術在跨境貿易相關領域的研究
- 13.1.4 區塊鏈數據安全共享現狀
- 13.1.5 跨境貿易數字身份及其認證方案
- 13.1.6 跨境貿易單證數據的隱私保護方案
- 13.2 區塊鏈與政務信息資源共享
- 13.2.1 政務信息資源共享的區塊鏈技術研究
- 13.2.2 政務信息資源共享的區塊鏈模型
- 13.2.3 區塊鏈政務信息資源共享與交換的業務流程
- 參考文獻 更新時間:2024-08-12 15:2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