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序
讀肖林盛先生的《竹影泉聲》,想寫點文字,如何寫才適合他的作品?思索最終以“有人說祠堂是村落的明眸,它端詳著族人的日常生活,關注著宗族的繁衍發展,審視著族人的言行舉止。我認為祠堂是古木的年輪,它銘刻著族人忠孝之道,引導著族人追本溯源,啟迪著族人開拓創新”這段作者的話蕩漾開來。
他以理性審美、道德取值、大情懷為文章立品,用詩詞古韻、歸田居的恬淡為文品立性,將浪漫與現實緊緊聯系讓詩文有肉有魂,夾雜一些俚語俗話,又使得詩文接地氣。
正因為肖先生的理性審美,他筆下的山水、村莊都是風光勝景。用心瞄準,奪美于心,而行于詩文,這是“田園詩派”審美基因的傳承。于是在他的散文、詩詞中沒有任何審丑之筆,完全是以美傳美,以善傳美,以德范美。肖先生集散文、詩詞、歌賦、楹聯于一爐,但不管哪種文體,這種理性的審美成了他的取向,共同鑄就了他作品的品質。同時他不是表達小情感、小情趣,他的作品沒有絲毫的“為賦新詞強說愁”矯揉造作之態,他是大情懷。正如散文《培根鑄魂》中寫道:“文學藝術界的每個分子,在‘獅子城墻,文壇漢幟開新眼;東洋池柳,藝苑鑼聲入遠天’的百花齊放中,培根鑄魂尤為重要,只有做到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做學問,努力挖掘地方特色的文化底蘊,方有創作的源頭活水。”情懷遠,格局大,格局一大就有了多維空間,只有能馳騁多維空間的思維,才能撰寫出“當世知音,楹聯蕩漾歸千界;即時海量,國粹飄然入萬家”這樣氣度不凡的楹聯。
肖先生一直在古詩詞這塊園地上耕耘,挖出的是詩根詞韻,長出歸田居恬淡之美。他的詩、詞、聯自然就是這個根脈的新花,就是散文抒寫也一樣有這個特性,短句有賦一般的凝練,排句有律詩一樣的簡潔,如《生如夏花》中的“行者似風,飄縷如云,暮春與初夏就這樣不經意地轉換。祥云藍天,陽光如灑,賞夏花爛漫,感年輪飛轉。立足山崗,放眼眺望,映入眼簾是滿山遍野的繁花似錦”。有的散文開頭干脆以詩入境,如老屋主廳的對聯,讓讀者觸目感染詩意古韻。就如《詩聯話閩侯》,以“三千茉莉韻無限,一地商機價幾城”“井下村搖浪漫枝,且游且樂;知青點破燃燒史,宜憶宜思”等等,有如章回體小說,以詩當概述。再如《楓葉映紅象運村》每一段絕句冠之,別開生面。他以“山村籬落野花香,溪路縈紆帶夕陽。夾岸鶯啼楓樹里,隔簾人語峭峰鄉”之詩句帶出村情。又以“冬來崩石嶺,賓至入松篁。地僻孤人跡,天空有鶴翔”寫出通往象運村的古道,且每段詩引詩回,起承轉合,如絕句一樣嚴謹。以這樣的心性寫作,就讓作品溢滿古詩詞的韻味和傳統詩文之美。同時肖先生的詩意秉承“歸田園詩派”的基因,他抒寫的村莊就是一處處的世外桃源。
想象是浪漫主義寫作的翅膀,又是現實主義寫作的橋梁。肖先生有豐富的閱歷,把他與大家共有的學生生活拎出,他還當過兵,做過老師,干過機關工作,等等。大多數的作者,一旦閱歷豐富,寫作便成了閱歷的記錄員,然而肖先生沒有這樣,他的想象力十分豐富,正因為他的想象力強,作品永葆生機。例如他的散文《紫云深處》這樣寫道:“天,拎著村莊;村,踩著云端。”詩歌《掛在云端的故鄉》這樣抒寫:“掛在云端的故鄉/凡夫與神仙分不出差異/戰神般的宗祠對聯/把守著長壽之鄉的芯片密碼。”想從這樣的文字去琢磨作者的年歲,仿佛有點難,因為想象豐富而準確,作品生機勃勃,沒有一點腐酸味。肖先生的想象且有浪漫主義的大境大美,例如楹聯“云海為宣,展卷長思桑梓愿;鷲峰做筆,揮毫細語故人情”。他,心中藏丘壑,文境勢磅礴。
肖先生從鄉村出發,走出鄉村又回到鄉村,在這樣的情愫里,他比起一直在家鄉的人多了一份包容,比起遠離他鄉的人又多了一份理解。兩份情感的交集便有了一種使命感。正如他的詩歌《年檢》中寫道:
家不僅僅是/旅程中的風雨衣/更是一條催促奮蹄的鞭子/讓你拼搏拉車、犁地/年檢親情/重在架構三陽開泰的勝景。
家不僅僅是/生活里的糖蜜罐/更是一盞指點迷途的航標燈/讓你調整航向,追逐夢想/年檢親情/意在編織五星出東方的護臂。
家不僅僅是/天倫之樂的黏合劑/更是一輛日夜兼程的私家車/載你追日逐星/年檢親情/旨在查閱各部零件是否融會貫通。
《竹影泉聲》雖容文、詩、詞、聯一體,但文脈一氣,審美統一,感情基調不變,是用情懷堅守的一部邏輯性極強的作品集。值得細品慢讀!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禾源
2021年5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