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識樓坪,緣于十六七前年在記者站工作,隨同縣領導下鄉“抗臺”救災時的事。后來雖有幾次蜻蜓點水般的造訪,但樓坪與我的心靈始終沒有撞擊出火花。由于這些年李墩鎮樓坪古村的佳話與石門攝影作品不斷在網上涌現,腦海里的樓坪印象逐漸從混沌走向清晰。
丁酉秋,作協一行20人乘車盤旋于青山綠水之中,由于前往龍井的道路窄小,大家只好從涼爽的車廂里出來,閑庭信步拜訪龍王。剛下車,那如火的秋陽,讓皮膚頓時有種被灼的感覺。不過舉目望去,蔚藍的天宇清澈得纖塵不染,溪中的碧水蕩滌著煩躁的心靈。
一
從北洋自然村向西一公里,河流兩旁的高山,或如龍騰虎躍,或如奇幻變遷,或如倒立千尺,一座座山峰盡顯神功,她們似乎非常友好而善意地向我們展示綺麗,凸顯宇宙造物的神奇。讀山閱水的人們陶醉其中,走走停停,呼吸空氣,聆聽自然。這里雖沒有油畫典雅,也沒有詩詞深邃,可置身于這大山里的美景中,不由肅然起敬。穿過路亭,拐過山彎,只見“之”字的溪流河段形成三疊瀑,急流把溪床沖撞出三個大石井。一同前往的老張說:這就是古人所傳的“龍井”。險峻的峽谷中,一股急流從第一瀑布跌入第一口井,潛流從井底冒出隨后轉入第二口井。第二口井的水又經過沖力直瀉的第三口井再潛流到一個寬暢的深潭。龍井的奇,在于井井相同,井口井底大小一致,顯得十分圓而深,井水格外的碧綠清澈?!扒嗌綌r去路,拊石自潛行。蓄勢沖仙境,濤聲曠野驚?!睅讉€大膽之人,登上突兀的危巖,欲登高望遠,來一場凡人與神龍的對話,暢談一番天地人間之滄?!诜祷爻塑圏c時,溪面上的“橋丁”引起我的興趣?!爱斁趁魍酢鼻暗?0個“橋丁”,每一塊石頭如果不是百年來的洪水沖刷,哪來其身上的累累傷痕?老張戲說這是羅隱(周寧民間神話人物)的杰作,傳說是否當真?且不必去考究,但只要你細致觀察,30個“橋丁”不僅數百年來屹立不倒,十分牢固,而且連“橋丁”下方的堆石,經歷數百萬次的洪水襲擊,至今依然那樣堅強地相依相偎守護著“橋丁”,這是羅隱的神功?還是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超高?
二
一彎幽徑,一路稻香,一段神奇傳說游離于樓坪,醉了往來穿梭的秋風,也醉了欲來探幽的我。一腳踏進樓坪村,石門山景區導游員就十分地熱情地向我們走來。據說她剛剛從縣里培訓回村。緊跟她的腳步,聽著其如數家珍的解說,樓坪底蘊的厚重、昔日村莊的輝煌,如同一幅畫卷慢慢舒展開來。
站在橫額為“紫氣揚輝”的石門樓前,眾人翹首,被兩旁“春回禹甸山川外,人樂堯天雨露中”的對聯所迷住。橫額兩邊雕刻的卷書立體圖案更是精雕細刻,左邊“漠漠煙村一古城,郊壇離殿草茅生。青山不解知興替,銷黯開顏為雨晴”,右邊“舍宅風流尚可追,王郎別墅幾人知。即今誰令桓公喜,正是山花欲笑時”的語句,足以讓采風人員揣摩半天。
徜徉在古樸端莊的古屋間,仿佛穿越時空回到古代。樓坪土豪似的經典名居30來棟,幾乎每棟都是青石大門,房子的大門雖各有千秋,但做工都極為細致,整片磨鑿光潔的青色或紅褐色的石塊做倚石、梁楣、案板。石門兩旁均鐫刻著諸如“清河家聲遠,厚水世澤長”“一勤天下無難事,百忍堂中有太和”等的對聯,對聯腳下的小香爐或是書卷,或是葫蘆,或是人物造型圖案,十分唯美。古屋里每扇窗都鏤空雕刻著各類飛禽走獸、草木花卉、人物故事,木雕里的人物形神兼備,獨具匠心。坐落于村中心的“炮臺厝”最吸引人,該房子大小房間70多間,上下樓梯36條,除了光線孔外,整個房子的炮眼就達30多個。一個年輕會員為了把這棟房子探個究竟,兜兜轉轉,竟然把自己迷失在房間與房間的幽靜之中。樓坪古民居布局集中且不擁擠,一棟與另一棟、古街、古巷相通。在這偏遠的小山村竟然有這么多精美的上百年古建筑,令人遐想萬千。行走在村道之間,歲月已將它昨日的輝煌一雨滌去,但滄桑的故事依舊在青苔石縫間若隱若現?!皩幵跇瞧赫疽徽?,不去外地吃雞蛋”這句順口溜,足以證實樓坪村曾經有過的富庶與繁華。
導游介紹說:“這些民宅的石門樓,當時都是請很著名的石雕名匠,雕刻二至三年時間,其工錢是以雕刻出的石粉重量兌換同樣重量的銀圓。”其造價的高昂,不言而喻。就連那百余年土墻也那么細膩如新,可見當時是用造價極高的三合土夯成的。面對樓坪的壯美民宅,我不由得暗暗贊嘆,同時,一股從未有過的莊嚴與凝重瞬間壓向了我的心頭……
三
石門山的揚名源自攝影愛好者的一張照片,近景是一溜古宅的青瓦頂與古典的馬頭墻,中景是被人嘖嘖贊美的兩扇恢宏石門,閃亮在古樹翠竹之中,遠景是富有造型感的幾朵白云點綴蔚藍的天空。整個畫面剛柔并濟,層次分明,色彩搭配俱佳,給人以絕美的感覺。到樓坪的游客大多都是沖著如此意境深遠的畫面,而去尋找大山里的美。
拾級石門山頂的路途中,導游介紹說:相傳石門山右側的鑼鼓巖專司鳴鑼之職,朝鳴鑼,石門開,夕鳴鑼,石門閉,石門左邊佇立一位嚴肅石人,專門監管石門開閉。石門天長地久地守護一座山一個莊,守護農耕時代的安詳與綿長。遠古石門山的故事讓石門山更加顯得神秘。一眼望去,石門山區域寬曠無比,同行的老肖告訴我兩扇石門的山巒約有3公里長,貌似“門框”的兩塊巨石高出地面80余米,相隔100余米,老虎巖、老君巖、紗帽巖、鑼鼓巖、三層嵯巖、石筍、旗山、田螺巖等眾多自然景觀,錯落有致地排列在石門附近的山巒中。“玉柱擎天,石門映日祥云護;翠竹俯地,山川攬月瑞氣居?!蔽遗c老肖為了一睹老君巖的風采,脫離隊伍直插峰頂,也許是緣分的因素,還是未能如愿地到達老君巖身前,只能隱隱約約地遠望老君巖的飄逸神采。面對秀美的石門山,許多采風人員對著那片綠意蔥蔥、婀娜多姿、生機盎然的竹林引吭高歌,對那些屹立山峰、櫛風沐雨、滿山遍野的巨大巖石贊嘆不已,對那些迎風搖曳、姿態萬千的蒼蒼古樹抒情無窮,對那些纏樹繞石、溫柔溫婉的藤蔓驚奇百般,對那些萬般美麗、生機盎然的野花小草柔情無限……
“寶地宜居,宅后石門迎百福;山人有夢,書中錦繡照千家?!闭麄€樓坪村坐落在一個布袋形的山坳中,口外是一方偌大的池潭,水面如鏡,在陽光的作用下,周邊的一切景物全都倒映在水中,神秘莫測,足以讓游人停下腳步。朗朗乾坤,“繁華落盡是滄桑”是文人墨客筆下常用的詞。然而,世間雖有萬物興旺衰敗的鐵律,但從某一視角理解,似乎“滄桑”還有另外一種解釋。人事更迭,星移斗轉,從衰敗中崛起的案例比比皆是。我不僅感嘆樓坪村的歷史厚重,更感慨于樓坪村當下的人美、景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