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底 更新時間:2023-04-25 09:35:05
- 文后
- 后記
- 18.6 精華回顧
- 18.5 如何使用COLA
- 18.4.4 COLA 4.0的改動點
- 18.4.3 COLA組件
- 18.4.2 技術維度與領域維度的劃分
- 18.4.1 架構的頂層設計
- 18.4 COLA 4.0
- 18.3.5 用Adatper代替Controller
- 18.3.4 優化類掃描
- 18.3.3 去掉Validator等
- 18.3.2 去掉Interceptor
- 18.3.1 去掉Command
- 18.3 COLA 3.0
- 18.2.4 新二方庫定位
- 18.2.3 新擴展點設計
- 18.2.2 新組件劃分
- 18.2.1 新架構分層
- 18.2 COLA 2.0
- 18.1.3 COLA 1.0的整體架構
- 18.1.2 COLA 1.0的設計
- 18.1.1 復雜度來自哪里
- 18.1 COLA 1.0
- 18 COLA的演進過程
- 參考文獻
- 17.5 精華回顧
- 17.4.2 能力下沉
- 17.4.1 上下結合
- 17.4 復雜業務應對之道
- 17.3.4 結構化分解后的問題
- 17.3.3 問題的本質在于結構
- 17.3.2 無用的流程引擎
- 17.3.1 復雜的商品上架流程
- 17.3 商品上架重構
- 17.2.3 產品架構
- 17.2.2 概念模型
- 17.2.1 領域概念
- 17.2 深入商品領域
- 17.1.4 熟悉文化
- 17.1.3 熟悉技術
- 17.1.2 熟悉業務
- 17.1.1 熟悉人
- 17.1 落地新團隊
- 17 我的商品團隊之旅
- 第三部分 思維能力的綜合應用
- 16.6 精華回顧
- 16.5.3 平臺產品化
- 16.5.2 平臺化建設
- 16.5.1 企業平臺化
- 16.5 平臺化
- 16.4 產品化
- 16.3 產品架構
- 16.2.4 產品形態角度
- 16.2.3 用戶類型角度
- 16.2.2 用戶需求角度
- 16.2.1 用戶關系角度
- 16.2 產品的分類
- 16.1.3 場景
- 16.1.2 需求
- 16.1.1 用戶
- 16.1 產品的三要素
- 16 產品思維
- 15.6 精華回顧
- 15.5 用數據說話
- 15.4.3 看敵情
- 15.4.2 看行情
- 15.4.1 看我情
- 15.4 數據產品平臺
- 15.3.3 事實匯總表
- 15.3.2 事實明細表
- 15.3.1 維度模型
- 15.3 數倉建模
- 15.2.5 數據應用
- 15.2.4 元數據
- 15.2.3 ETL
- 15.2.2 數據倉庫
- 15.2.1 數據源
- 15.2 數據體系概覽
- 15.1 “精通”數據
- 15 數據思維
- 14.6 精華回顧
- 14.5 量化技術貢獻
- 14.4 量化網站運營
- 14.3.3 不要迷信指標
- 14.3.2 OKR考核指標
- 14.3.1 SMART原則
- 14.3 目標管理
- 14.2.2 力求合理的度量
- 14.2.1 度量不是“指標游戲”
- 14.2 研發效能度量
- 14.1.3 優化指標
- 14.1.2 將指標數字化
- 14.1.1 定義指標
- 14.1 量化的步驟
- 14 量化思維
- 參考文獻
- 13.8 精華回顧
- 13.7 巧用便簽貼
- 13.6 基礎設施即代碼
- 13.5 ORM工具
- 13.4 組合創新也是創新
- 13.3 TestsContainer小工具
- 13.2 工具化的一般步驟
- 13.1 你我都是“工具人”
- 13 工具化思維
- 12.5 精華回顧
- 12.4.3 兩種模型各司其職
- 12.4.2 錯把數據模型當領域模型
- 12.4.1 錯把領域模型當數據模型
- 12.4 領域模型與數據模型
- 12.3.2 上下文映射
- 12.3.1 限界上下文
- 12.3 領域模型
- 12.2.5 類與接口的實現關系
- 12.2.4 類的泛化關系
- 12.2.3 類的依賴關系
- 12.2.2 類的關聯關系
- 12.2.1 類的UML表示法
- 12.2 UML建模工具
- 12.1.5 模型不能代替實物
- 12.1.4 思維模型
- 12.1.3 概念模型
- 12.1.2 數學模型
- 12.1.1 物理模型
- 12.1 模型及其分類
- 12 模型思維
- 參考文獻
- 11.5 精華回顧
- 11.4 掌握標準制定權
- 11.3.2 基于配置數據的擴展
- 11.3.1 基于接口的擴展
- 11.3 依賴契約的擴展機制
- 11.2.3 API設計標準
- 11.2.2 Java規范
- 11.2.1 前端標準化之路
- 11.2 軟件設計中的標準
- 11.1.4 規范的維護
- 11.1.3 架構規范
- 11.1.2 異常處理規范
- 11.1.1 命名規范
- 11.1 軟件設計中的規范
- 11 契約思維
- 10.6 精華回顧
- 10.5 應用架構中的解耦
- 10.4 解耦的技術演化
- 10.3.2 CDN的解耦設計
- 10.3.1 DNS的解耦設計
- 10.3 中間層映射解耦
- 10.2.3 應用與日志框架的解耦
- 10.2.2 面向接口編程
- 10.2.1 抽象比具體靈活
- 10.2 依賴倒置解耦
- 10.1 耦合與解耦
- 10 解耦思維
- 第二部分 專業思維能力
- 9.6 精華回顧
- 9.5 成功人士的成長型思維
- 9.4.8 掌握表揚的技巧
- 9.4.7 慢也是快
- 9.4.6 守住平常心
- 9.4.5 保持好奇心
- 9.4.4 持續精進
- 9.4.3 擺脫精神內耗
- 9.4.2 改變歸因習慣
- 9.4.1 明確努力的意義
- 9.4 培養成長型思維
- 9.3 大腦的可塑性
- 9.2 成長型思維與固定型思維
- 9.1 走過至暗時刻
- 09 成長型思維
- 8.6 精華回顧
- 8.5 復雜的產品沒人用
- 8.4 COLA的壯士斷腕
- 8.3.5 極簡狀態機的使用
- 8.3.4 無狀態設計
- 8.3.3 連貫接口設計
- 8.3.2 極簡狀態機的模型設計
- 8.3.1 領域專用語言的分類
- 8.3 極簡狀態機的實現
- 8.2 干掉流程引擎
- 8.1.3 奧卡姆剃刀
- 8.1.2 減少選擇
- 8.1.1 壓縮、隱藏與賦予
- 8.1 簡化是逆向做功
- 08 簡單思維
- 參考文獻
- 7.6 精華回顧
- 7.5.2 分布式數據庫
- 7.5.1 流式計算
- 7.5 “分治并”的應用
- 7.4 解決問題的黃金三步
- 7.3 分治算法
- 7.2.4 xyz軸拆分對比
- 7.2.3 z軸拆分
- 7.2.2 y軸拆分
- 7.2.1 x軸拆分
- 7.2 分布式系統
- 7.1.2 責任鏈模式
- 7.1.1 管道模式
- 7.1 分治設計模式
- 07 分治思維
- 參考文獻
- 6.8 精華回顧
- 6.7 互聯網產業分類
- 6.6.2 職能型組織
- 6.6.1 業務型組織
- 6.6 組織架構中的分類
- 6.5.3 領域分類
- 6.5.2 構建分類
- 6.5.1 對象分類
- 6.5 軟件設計中的分類
- 6.4 沒有“完美”分類
- 6.3.3 多種多樣的分類角度
- 6.3.2 經典分類與概念聚集分類
- 6.3.1 尋找共同屬性
- 6.3 分類的本質
- 6.2 分類無處不在
- 6.1 分類是本能
- 06 分類思維
- 5.7 精華回顧
- 5.6.3 需求管理矩陣
- 5.6.2 人才盤點矩陣
- 5.6.1 人員分工矩陣
- 5.6 組織管理中的維度思維
- 5.5 設計模式中的維度思維
- 5.4.5 相關系數矩陣
- 5.4.4 邏輯推理中的矩陣
- 5.4.3 RFM模型
- 5.4.2 訂單要素分析
- 5.4.1 波士頓矩陣
- 5.4 無處不在的矩陣分析
- 5.3.4 殊途同歸
- 5.3.3 矩陣分析
- 5.3.2 代碼分離
- 5.3.1 多態擴展
- 5.3 不做if else程序員
- 5.2 多維度思考
- 5.1 維度究竟是什么
- 05 維度思維
- 參考文獻
- 4.6 精華回顧
- 4.5 自我批判
- 4.4.3 脾氣超火爆
- 4.4.2 業務不思考
- 4.4.1 技術不作為
- 4.4 批判技術管理者
- 4.3.3 人人都是架構師
- 4.3.2 尷尬的架構部門
- 4.3.1 尷尬的架構師
- 4.3 批判架構師
- 4.2.3 解決中臺的困境
- 4.2.2 業務中臺為何低效
- 4.2.1 中臺的底層邏輯
- 4.2 批判中臺
- 4.1 理解批判
- 04 批判性思維
- 3.7 精華回顧
- 3.6 更多結構思維框架
- 3.5.3 上下結合
- 3.5.2 自下而上
- 3.5.1 自上而下
- 3.5 如何搭建結構
- 3.4.2 橫向邏輯關系
- 3.4.1 縱向邏輯關系
- 3.4 金字塔中的邏輯
- 3.3 金字塔結構
- 3.2 從無序到有序
- 3.1 結構與架構
- 03 結構化思維
- 參考文獻
- 2.8 精華回顧
- 2.7 非理性思考
- 2.6.5 滑坡謬誤
- 2.6.4 以偏概全
- 2.6.3 循環論證
- 2.6.2 錯誤假設
- 2.6.1 偷換概念
- 2.6 邏輯謬誤
- 2.5.2 5So思考法
- 2.5.1 5Why思考法
- 2.5 邏輯鏈
- 2.4.3 溯因推理: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 2.4.2 歸納推理:從特殊到一般
- 2.4.1 演繹推理:因為,因為,所以
- 2.4 邏輯三要素之推理
- 2.3 邏輯三要素之判斷
- 2.2.3 管理者的概念技能
- 2.2.2 制定團隊通用語言
- 2.2.1 概念要明確且清晰
- 2.2 邏輯三要素之概念
- 2.1 邏輯就是關系
- 02 邏輯思維
- 參考文獻
- 1.7 精華回顧
- 1.6 鍛煉抽象思維能力
- 1.5.4 抽象層次一致性原則
- 1.5.3 強制類型轉換中的抽象層次問題
- 1.5.2 軟件中的分層抽象
- 1.5.1 對抽象層次的權衡
- 1.5 抽象的層次性
- 1.4.6 不要為了抽象而抽象
- 1.4.5 抽象設計要完整
- 1.4.4 抽象缺失之重復代碼
- 1.4.3 抽象缺失之基礎類型偏執
- 1.4.2 抽象設計的評判標準
- 1.4.1 面向對象的核心是抽象
- 1.4 軟件設計中的抽象
- 1.3 語言的抽象性
- 1.2 抽象是哲學思維的基礎
- 1.1 抽象=抽離+具象
- 01 抽象思維
- 第一部分 基礎思維能力
- 前言
- 推薦語
-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
- 版權信息
- 封面
- 封面
- 版權信息
- 作者簡介
- 內容簡介
- 推薦語
- 前言
- 第一部分 基礎思維能力
- 01 抽象思維
- 1.1 抽象=抽離+具象
- 1.2 抽象是哲學思維的基礎
- 1.3 語言的抽象性
- 1.4 軟件設計中的抽象
- 1.4.1 面向對象的核心是抽象
- 1.4.2 抽象設計的評判標準
- 1.4.3 抽象缺失之基礎類型偏執
- 1.4.4 抽象缺失之重復代碼
- 1.4.5 抽象設計要完整
- 1.4.6 不要為了抽象而抽象
- 1.5 抽象的層次性
- 1.5.1 對抽象層次的權衡
- 1.5.2 軟件中的分層抽象
- 1.5.3 強制類型轉換中的抽象層次問題
- 1.5.4 抽象層次一致性原則
- 1.6 鍛煉抽象思維能力
- 1.7 精華回顧
- 參考文獻
- 02 邏輯思維
- 2.1 邏輯就是關系
- 2.2 邏輯三要素之概念
- 2.2.1 概念要明確且清晰
- 2.2.2 制定團隊通用語言
- 2.2.3 管理者的概念技能
- 2.3 邏輯三要素之判斷
- 2.4 邏輯三要素之推理
- 2.4.1 演繹推理:因為,因為,所以
- 2.4.2 歸納推理:從特殊到一般
- 2.4.3 溯因推理: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 2.5 邏輯鏈
- 2.5.1 5Why思考法
- 2.5.2 5So思考法
- 2.6 邏輯謬誤
- 2.6.1 偷換概念
- 2.6.2 錯誤假設
- 2.6.3 循環論證
- 2.6.4 以偏概全
- 2.6.5 滑坡謬誤
- 2.7 非理性思考
- 2.8 精華回顧
- 參考文獻
- 03 結構化思維
- 3.1 結構與架構
- 3.2 從無序到有序
- 3.3 金字塔結構
- 3.4 金字塔中的邏輯
- 3.4.1 縱向邏輯關系
- 3.4.2 橫向邏輯關系
- 3.5 如何搭建結構
- 3.5.1 自上而下
- 3.5.2 自下而上
- 3.5.3 上下結合
- 3.6 更多結構思維框架
- 3.7 精華回顧
- 04 批判性思維
- 4.1 理解批判
- 4.2 批判中臺
- 4.2.1 中臺的底層邏輯
- 4.2.2 業務中臺為何低效
- 4.2.3 解決中臺的困境
- 4.3 批判架構師
- 4.3.1 尷尬的架構師
- 4.3.2 尷尬的架構部門
- 4.3.3 人人都是架構師
- 4.4 批判技術管理者
- 4.4.1 技術不作為
- 4.4.2 業務不思考
- 4.4.3 脾氣超火爆
- 4.5 自我批判
- 4.6 精華回顧
- 參考文獻
- 05 維度思維
- 5.1 維度究竟是什么
- 5.2 多維度思考
- 5.3 不做if else程序員
- 5.3.1 多態擴展
- 5.3.2 代碼分離
- 5.3.3 矩陣分析
- 5.3.4 殊途同歸
- 5.4 無處不在的矩陣分析
- 5.4.1 波士頓矩陣
- 5.4.2 訂單要素分析
- 5.4.3 RFM模型
- 5.4.4 邏輯推理中的矩陣
- 5.4.5 相關系數矩陣
- 5.5 設計模式中的維度思維
- 5.6 組織管理中的維度思維
- 5.6.1 人員分工矩陣
- 5.6.2 人才盤點矩陣
- 5.6.3 需求管理矩陣
- 5.7 精華回顧
- 06 分類思維
- 6.1 分類是本能
- 6.2 分類無處不在
- 6.3 分類的本質
- 6.3.1 尋找共同屬性
- 6.3.2 經典分類與概念聚集分類
- 6.3.3 多種多樣的分類角度
- 6.4 沒有“完美”分類
- 6.5 軟件設計中的分類
- 6.5.1 對象分類
- 6.5.2 構建分類
- 6.5.3 領域分類
- 6.6 組織架構中的分類
- 6.6.1 業務型組織
- 6.6.2 職能型組織
- 6.7 互聯網產業分類
- 6.8 精華回顧
- 參考文獻
- 07 分治思維
- 7.1 分治設計模式
- 7.1.1 管道模式
- 7.1.2 責任鏈模式
- 7.2 分布式系統
- 7.2.1 x軸拆分
- 7.2.2 y軸拆分
- 7.2.3 z軸拆分
- 7.2.4 xyz軸拆分對比
- 7.3 分治算法
- 7.4 解決問題的黃金三步
- 7.5 “分治并”的應用
- 7.5.1 流式計算
- 7.5.2 分布式數據庫
- 7.6 精華回顧
- 參考文獻
- 08 簡單思維
- 8.1 簡化是逆向做功
- 8.1.1 壓縮、隱藏與賦予
- 8.1.2 減少選擇
- 8.1.3 奧卡姆剃刀
- 8.2 干掉流程引擎
- 8.3 極簡狀態機的實現
- 8.3.1 領域專用語言的分類
- 8.3.2 極簡狀態機的模型設計
- 8.3.3 連貫接口設計
- 8.3.4 無狀態設計
- 8.3.5 極簡狀態機的使用
- 8.4 COLA的壯士斷腕
- 8.5 復雜的產品沒人用
- 8.6 精華回顧
- 09 成長型思維
- 9.1 走過至暗時刻
- 9.2 成長型思維與固定型思維
- 9.3 大腦的可塑性
- 9.4 培養成長型思維
- 9.4.1 明確努力的意義
- 9.4.2 改變歸因習慣
- 9.4.3 擺脫精神內耗
- 9.4.4 持續精進
- 9.4.5 保持好奇心
- 9.4.6 守住平常心
- 9.4.7 慢也是快
- 9.4.8 掌握表揚的技巧
- 9.5 成功人士的成長型思維
- 9.6 精華回顧
- 第二部分 專業思維能力
- 10 解耦思維
- 10.1 耦合與解耦
- 10.2 依賴倒置解耦
- 10.2.1 抽象比具體靈活
- 10.2.2 面向接口編程
- 10.2.3 應用與日志框架的解耦
- 10.3 中間層映射解耦
- 10.3.1 DNS的解耦設計
- 10.3.2 CDN的解耦設計
- 10.4 解耦的技術演化
- 10.5 應用架構中的解耦
- 10.6 精華回顧
- 11 契約思維
- 11.1 軟件設計中的規范
- 11.1.1 命名規范
- 11.1.2 異常處理規范
- 11.1.3 架構規范
- 11.1.4 規范的維護
- 11.2 軟件設計中的標準
- 11.2.1 前端標準化之路
- 11.2.2 Java規范
- 11.2.3 API設計標準
- 11.3 依賴契約的擴展機制
- 11.3.1 基于接口的擴展
- 11.3.2 基于配置數據的擴展
- 11.4 掌握標準制定權
- 11.5 精華回顧
- 參考文獻
- 12 模型思維
- 12.1 模型及其分類
- 12.1.1 物理模型
- 12.1.2 數學模型
- 12.1.3 概念模型
- 12.1.4 思維模型
- 12.1.5 模型不能代替實物
- 12.2 UML建模工具
- 12.2.1 類的UML表示法
- 12.2.2 類的關聯關系
- 12.2.3 類的依賴關系
- 12.2.4 類的泛化關系
- 12.2.5 類與接口的實現關系
- 12.3 領域模型
- 12.3.1 限界上下文
- 12.3.2 上下文映射
- 12.4 領域模型與數據模型
- 12.4.1 錯把領域模型當數據模型
- 12.4.2 錯把數據模型當領域模型
- 12.4.3 兩種模型各司其職
- 12.5 精華回顧
- 13 工具化思維
- 13.1 你我都是“工具人”
- 13.2 工具化的一般步驟
- 13.3 TestsContainer小工具
- 13.4 組合創新也是創新
- 13.5 ORM工具
- 13.6 基礎設施即代碼
- 13.7 巧用便簽貼
- 13.8 精華回顧
- 參考文獻
- 14 量化思維
- 14.1 量化的步驟
- 14.1.1 定義指標
- 14.1.2 將指標數字化
- 14.1.3 優化指標
- 14.2 研發效能度量
- 14.2.1 度量不是“指標游戲”
- 14.2.2 力求合理的度量
- 14.3 目標管理
- 14.3.1 SMART原則
- 14.3.2 OKR考核指標
- 14.3.3 不要迷信指標
- 14.4 量化網站運營
- 14.5 量化技術貢獻
- 14.6 精華回顧
- 15 數據思維
- 15.1 “精通”數據
- 15.2 數據體系概覽
- 15.2.1 數據源
- 15.2.2 數據倉庫
- 15.2.3 ETL
- 15.2.4 元數據
- 15.2.5 數據應用
- 15.3 數倉建模
- 15.3.1 維度模型
- 15.3.2 事實明細表
- 15.3.3 事實匯總表
- 15.4 數據產品平臺
- 15.4.1 看我情
- 15.4.2 看行情
- 15.4.3 看敵情
- 15.5 用數據說話
- 15.6 精華回顧
- 16 產品思維
- 16.1 產品的三要素
- 16.1.1 用戶
- 16.1.2 需求
- 16.1.3 場景
- 16.2 產品的分類
- 16.2.1 用戶關系角度
- 16.2.2 用戶需求角度
- 16.2.3 用戶類型角度
- 16.2.4 產品形態角度
- 16.3 產品架構
- 16.4 產品化
- 16.5 平臺化
- 16.5.1 企業平臺化
- 16.5.2 平臺化建設
- 16.5.3 平臺產品化
- 16.6 精華回顧
- 第三部分 思維能力的綜合應用
- 17 我的商品團隊之旅
- 17.1 落地新團隊
- 17.1.1 熟悉人
- 17.1.2 熟悉業務
- 17.1.3 熟悉技術
- 17.1.4 熟悉文化
- 17.2 深入商品領域
- 17.2.1 領域概念
- 17.2.2 概念模型
- 17.2.3 產品架構
- 17.3 商品上架重構
- 17.3.1 復雜的商品上架流程
- 17.3.2 無用的流程引擎
- 17.3.3 問題的本質在于結構
- 17.3.4 結構化分解后的問題
- 17.4 復雜業務應對之道
- 17.4.1 上下結合
- 17.4.2 能力下沉
- 17.5 精華回顧
- 參考文獻
- 18 COLA的演進過程
- 18.1 COLA 1.0
- 18.1.1 復雜度來自哪里
- 18.1.2 COLA 1.0的設計
- 18.1.3 COLA 1.0的整體架構
- 18.2 COLA 2.0
- 18.2.1 新架構分層
- 18.2.2 新組件劃分
- 18.2.3 新擴展點設計
- 18.2.4 新二方庫定位
- 18.3 COLA 3.0
- 18.3.1 去掉Command
- 18.3.2 去掉Interceptor
- 18.3.3 去掉Validator等
- 18.3.4 優化類掃描
- 18.3.5 用Adatper代替Controller
- 18.4 COLA 4.0
- 18.4.1 架構的頂層設計
- 18.4.2 技術維度與領域維度的劃分
- 18.4.3 COLA組件
- 18.4.4 COLA 4.0的改動點
- 18.5 如何使用COLA
- 18.6 精華回顧
- 后記
- 文后
- 封底 更新時間:2023-04-25 09:3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