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 1評論第1章 譯本序
上冊
《戰爭與和平》是一部史詩性歷史小說,涵蓋十九世紀初葉歐洲和俄國的重大歷史事件,時間跨度為十五年(1805—1820),以俄國一八一二年的衛國戰爭為中心。俄國、法國、奧地利、普魯士等國的政治、軍事、外交斗爭為歷史人物,諸如拿破侖、亞歷山大一世、庫圖佐夫等提供了廣闊的活動空間,并為眾多虛構的人物展現了多種多樣的典型環境,運用豐富的藝術手法塑造了眾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在這個時代背景下,小說著重寫了鮑爾康斯基、別祖霍夫、羅斯托夫和庫拉金四個俄國貴族家族,以這些家族的年輕一代安德烈公爵、瑪麗亞公爵小姐、皮埃爾、娜塔莎和尼古拉·羅斯托夫等作為情節發展的貫穿始終的線索。
《戰爭與和平》創作于一八六三至一八六九年。作者在他的《關于<戰爭與和平>一書的幾句話》中說,這是他“在優越的生活環境里,付出五年連續不斷的辛勤勞動的作品”,“在我的這部長篇小說里,凡是涉及歷史人物的言行的地方,都不是出于臆造,而是利用資料,我在寫作期間所積累的資料構成了我的大量藏書,我覺得不必在此羅列書名,然而我隨時可以使用需要援引的書籍。”
書中對戰爭以及和平生活的描寫是穿插進行的,全書分為四部,情節的脈絡大致如下。
第一部寫一八〇五年。開卷的場景是在首都彼得堡,安娜·帕夫洛夫娜在家里舉行招待晚會。作家對出席晚會的來賓的性格和特點進行了初步的刻畫,成為展開全書情節的一個引子。書中敘述了四個貴族家族在和平時期的生活,生動地描繪了俄國的社會風貌。其中寫到別祖霍夫伯爵病危時瓦西里公爵謀奪遺產的不光彩的行徑,老伯爵的遺囑將全部財產和爵位傳給他鐘愛的私生子皮埃爾;皮埃爾與瓦西里公爵的女兒海倫結婚;貴族家庭少男少女的初戀;鮑爾康斯基家族在童山的莊園生活。
庫圖佐夫在盟國奧地利的布勞瑙檢閱部隊。奧地利馬克將軍率部向法軍投降,俄軍處境極其危險。申格拉伯恩戰役,驃騎兵士官羅斯托夫沖鋒時受傷,安德烈公爵在巴格拉季翁將軍主持的軍事會議上贊揚孤軍奮戰的炮兵連長圖申。奧斯特利茨戰役,在敗兵潰逃、庫圖佐夫負傷的危急時刻,安德烈公爵手執軍旗沖在最前面,身負重傷;尼古拉·羅斯托夫執行命令時在前線看到,俄國近衛重騎兵“漫山遍野”地洶涌而至,正在對相向而來的法國騎兵發動攻擊。“后來羅斯托夫膽戰心驚地聽說,從他身旁經過的那健壯的美男子所組成的大軍,所有那些光彩照人、騎著價值千金的駿馬的富家子弟、青少年、軍官和士官,在進攻之后只剩下了十八個人。”對一八〇五年俄軍在申格拉伯恩戰役和史稱“三皇大戰”的奧斯特利茨戰役中的“失敗和恥辱”(托爾斯泰語)的描寫為一八一二年戰爭的勝利做了鋪墊。
第二部從一八〇六年寫到一八一一年。普烏圖斯克和普魯士艾勞之戰在敘事中一筆帶過,弗里德蘭戰役后宣布停戰,這是一八〇六至一八〇七年戰爭中的最后一次戰役。重大歷史事件有亞歷山大一世與拿破侖的蒂爾西特會晤和蒂爾西特和約的簽訂、斯佩蘭斯基的改革。穿插其間的情節有:皮埃爾與妻子海倫的情夫多洛霍夫決斗;安德烈公爵意外地康復,回到童山,他的妻子當夜難產而死;皮埃爾參加共濟會,他決心解放農奴的計劃和措施;皮埃爾拜訪安德烈公爵,他們關于人生意義的長談。安德烈公爵偶遇娜塔莎。安德烈公爵在彼得堡參與斯佩蘭斯基的改革,對他由崇拜到失望;他在舞會上邂逅娜塔莎,不久訂婚;羅斯托夫家引人入勝的大規模狩獵活動;娜塔莎受到阿納托利的誘惑,解除與安德烈公爵的婚約;皮埃爾在心里指責她,“竭力想鄙視她”,但是在與她短暫的交談之后,不覺流下了感動和幸福的眼淚。從她家里出來后,“皮埃爾一雙含著淚花的眼睛快樂地遙望那顆明亮的星星(“1812年的彗星”),它仿佛以無法形容的速度沿著拋物線劃過無垠的空間……”他覺得,這正是他心情陡變的真實寫照。
第三部集中寫了一八一二年的戰爭。法軍于六月十二日越過俄國邊界,戰爭的性質起了變化。俄軍第一和第二軍團在斯摩棱斯克會師,斯摩棱斯克失守;庫圖佐夫被任命為俄軍總司令;波羅金諾戰役,安德烈公爵的團是預備隊,在敵軍猛烈的炮火下他被榴彈擊中腹部;俄軍主動放棄莫斯科,法軍占領莫斯科和莫斯科的大火。羅斯托夫伯爵一家和一批傷員撤離莫斯科,娜塔莎獨自在深夜去見負傷的安德烈公爵,相愛如初;瑪麗婭公爵小姐在兵荒馬亂中長途跋涉,探望兄長;安德烈公爵之死和娜塔莎的絕望;皮埃爾留在淪陷的莫斯科企圖行刺拿破侖,他從大火中救出一個小女孩,法軍以縱火罪拘捕了皮埃爾。
波羅金諾戰役是一八一二年戰爭的高潮。作家刻意追求歷史的真實,曾于一八六七年九月乘驛車整整走了一夜,到達波羅金諾,下榻于斯帕索·博洛京修道院的旅館,這個修道院是一八一二年在波羅金諾戰場上犧牲的圖奇科夫將軍的寡妻修建的。次日晨曦初露,“托爾斯泰就開始巡視波羅金諾戰場。他的目光久久地凝視著那些遍布戰場的紀念碑和堡壘,凝視著這場殘酷戰爭的歷史見證。”[1]作家在這里緬懷先烈,憑吊古戰場,并就地草擬了波羅金諾戰役的寫作要點。
第四部,彼得堡上層的復雜斗爭;伯爵夫人海倫的荒淫生活以及她的“病”和死。亞歷山大一世寫信責問總司令庫圖佐夫,為什么決定全軍撤離莫斯科。俄軍撤離莫斯科,退往塔魯季諾。一個月后俄軍軍糧充裕,兵員得到補充,求戰心切,另一方面法軍在莫斯科大肆劫掠,喪失斗志,兩軍兵力對比發生了變化,強弱易勢。俄軍發動塔魯季諾戰役,這次打擊促使法軍望風而逃,俄軍由退卻轉入進攻。尼古拉·羅斯托夫邂逅瑪麗婭公爵小姐,皮埃爾與娜塔莎不期而遇。
俄國的游擊戰爭開始于敵人進入斯摩棱斯克。作者寫道:“此類行動經常在具有人民性的戰爭中表現出來。”又說:“這種行動就是不以集群對抗集群,而是化整為零,擊敵一部,打了就跑,以免遭到大部隊的進攻,然后再待機出擊。”書中詳細描述了杰尼索夫和多洛霍夫的兩支游擊隊襲擊敵軍龐大運輸隊的經過。他們解救了一批俘虜,皮埃爾是其中之一。托爾斯泰把游擊戰爭形象地比喻為“人民戰爭的大棒”,滿腔熱情地肯定人民戰爭的偉大力量。他明確地指出:“拿破侖的法國軍隊之所以覆滅,一方面是由于進軍太晚,對冬季深入俄國腹地的遠征缺乏充分的準備,另一方面是由于在焚燒俄國城鎮、激起俄國人民的同仇敵愾之后的戰爭性質”。
《尾聲》寫了皮埃爾和娜塔莎、尼古拉和瑪麗婭公爵小姐婚后的幸福生活。皮埃爾從彼得堡回來,評論時局,談到彼得堡的“秘密團體”和他的活動(他是該團體的創始人之一),他說:“我的全部思想就在于,既然那些為非作歹的人們聯合起來,形成一股力量,那么正直的人們也應當照此辦理。就是這么簡單。”這個情節暗示著一八二五年俄國開明貴族旨在反對農奴制的十二月黨人起義。
《戰爭與和平》這部不朽的巨著再現了歐洲的一個波瀾壯闊的歷史時代,氣勢磅礴,風起云涌,與此同時,全面地反映了十九世紀初葉俄國的社會風貌,而又筆意縱橫,揮灑自如,將萬千氣象熔于一爐,構成精彩紛呈的藝術整體。
婁自良
2011年3月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