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聯網與生態環境
- 溫宗國等
- 1321字
- 2022-05-06 12:17:36
1.1.1 何為物聯網及“物聯網+”生態環境
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作為現代信息與技術的一部分,字面意思為物物相連的互聯網。其內涵有兩點:互聯網仍然是物聯網的核心工具,只有在互聯網的基礎上不斷擴展才能形成物聯網;物聯網的客戶端能夠在任何物品之間延伸,從而進行信息交換。可以說,物聯網是對互聯網的應用進行的拓展,是互聯網之后的又一次信息浪潮。
由于物聯網屬于新生事物,其內涵還在不斷發展和豐富中。物聯網理論體系還沒有完全建立,認識不深入;物聯網與互聯網、移動通信網、傳感網等都有密切關系,不同領域的研究者對物聯網的認識因基于的出發點各異,在短期內沒達成共識。所以,對于物聯網的概念業界一直存在很多不同的意見,至今都沒有一個公認的、統一的定義。
1.國外對物聯網的定義
物聯網的概念最先是由MIT Auto-ID實驗室于1999年提出來的,即“把所有物品通過射頻識別(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和條形碼等信息傳感設備與互聯網連接起來,實現智能化識別和管理”。這實質上等于把互聯網和射頻識別等技術結合并應用,自動識別物品,實現互通互聯和信息共享。
ITU(國際電信聯盟)于2005年發布的互聯網報告給物聯網下了定義:運用RFID、紅外感應技術和全球GPS系統,通過二維碼識讀設備和激光掃描傳感設備,依照既定協議連接互聯網和各類物品并進行信息交換,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和監管[1]。
2.國內對物聯網的定義
工業和信息化部與江蘇省聯合向國務院上報的《關于支持無錫建設國家傳感網創新示范區(國家傳感信息中心)情況的報告》中定義:物聯網是以感知為目的,實現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全面互聯的網絡。其突出特征是通過各種感知方式來獲取物理世界的各種信息,結合互聯網、移動通信網等進行信息的傳遞與交互,再采用智能計算技術對信息進行分析處理,從而提升人們對物質世界的感知能力,實現智能化的決策和控制。
2010年6月,在北京召開的中國物聯網大會上提出:物聯網是以對物理世界的數據采集和信息處理為主要任務,以網絡為信息傳遞載體,實現物與物、物與人之間的信息交互,提供信息服務的智能網絡信息系統。
中國物聯網校企聯盟將物聯網定義為:與計算機、互聯網技術相結合,實現物體之間的信息實時共享及智能化的收集和處理等。廣義上講,物聯網的范疇可以包含所有信息技術;狹義上講,物聯網是基于傳統電信網絡和互聯網,能夠讓所有物體之間實現互聯互通的網絡。
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對物聯網的定義為:通過信息傳感設備,按照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體與互聯網連接起來,進行信息交換和通訊,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它是在互聯網基礎上延伸和擴展的網絡。
鑒于以上概念和定義,結合我國物聯網發展實際,本書認為,應該以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對物聯網的定義為準。
生態環境系統是一個復雜的自然、經濟、社會復合系統,而現代監測、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的發展及大數據的綜合應用,為研究生態環境復合系統的多層次、多規律提供了良好的應用平臺。“物聯網+”生態環境借助物聯網等高新技術,利用傳感器等先進設備裝備對環境保護領域內的物體進行識別監控,系統化地對生態環境業務進行整合,實現環境管理和決策的精細化管理、智慧化操作和動態更新。物聯網技術的發展有利于生態環境的建設,將高效貫徹落實環境保護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