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奧勃洛莫夫
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卓越的肖像畫畫家
李輝凡
一
岡察洛夫是十九世紀俄國著名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是與果戈理、屠格涅夫、托爾斯泰等齊名的藝術大師,他的作品,特別是他塑造的沒落貴族階級的典型——奧勃洛莫夫的形象,已成了世界文學寶庫中聞名遐邇的不朽形象。
岡察洛夫的文學作品先后出現過許多版本。1952年他的祖國出版了他的八卷本文集,1977年至1980年再次重版了這部八卷本文集(內容略有刪增)。1997年由俄羅斯科學院俄羅斯文學研究所(普希金之家)編輯出版了二十卷的《岡察洛夫著作和書信全集》,這是迄今為止最全最完善的版本,它除了包括八卷本中的內容外,還增加了手稿和大量的書信及其他材料。但應該說明的是,岡察洛夫文學遺產的規模不是特別龐大的,在過去出版的八卷集里已經涵納了他的最主要的著作,其中有三部長篇小說:《彼得堡之戀》(原名《平凡的故事》)、《奧勃洛莫夫》、《懸崖》;一部兩卷本旅游隨筆《戰艦巴拉達號》;三部中篇小說:《文學晚會》《癲癇》《因禍得福》;三部回憶錄:《在大學里》《在故鄉》《東西伯利亞之行》;幾篇出色的文學論文:《萬般苦惱》《遲做總比不做好》等;另有短篇小說、特寫、小品等多篇。岡察洛夫的作品雖不算很多,但他對俄羅斯文學和整個俄羅斯的精神文明卻無疑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提出了當時社會上最迫切、最令人關注的問題,引起了讀者最廣泛的注意和文藝界的熱烈討論。當時最著名的文藝批評家別林斯基、杜勃羅留波夫、謝德林等人對岡察洛夫作品都做過重要的闡述。岡察洛夫創作的文學典型和藝術概括已成了俄國讀者乃至整個社會自我認識和自我教育的手段。
伊凡·亞歷山大羅維奇·岡察洛夫(1812—1891)出生在伏爾加河岸辛比爾斯克省一個貴族兼商人的家庭,祖父和父親都是當地的糧食巨商,父親死后,由母親繼續接管商務。十九世紀四十年代俄國資本主義已有所發展,這在岡察洛夫的家庭及其青少年生活中就有所反映。他早年在莫斯科商業學校讀書,后來上了大學,大學畢業后,便在財政部外貿司任職,對商業及外企等問題十分熟悉。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彼得堡之戀》中的企業家形象就是在這段工作期間形成的。
俄國農奴制改革前后,國內社會階級矛盾和社會沖突已達到空前激烈的程度,隨著資本主義在俄國的發展,新舊生產關系的矛盾沖突不斷加劇,農奴制經濟危機日益加深。1861年沙皇尼古拉二世的農奴制改革,并沒有讓農民獲得真正的解放,農民生活更加困難,農民的騷亂和起義遍及全國。雖然圍繞如何解決俄國社會矛盾、通過什么途徑來拯救俄羅斯的問題存在各種不同的主張,但反對農奴制度的呼聲是主流。岡察洛夫長達四十年的創作反映的就是俄國歷史的這個時期。作家站在新興資產階級立場上,揭露和批判腐朽的農奴制度,并最終消滅這種制度,讓資本主義制度取而代之。這就是他的創作的全部激情和意義。
在岡察洛夫最重要的三部長篇小說《彼得堡之戀》《奧勃洛莫夫》和《懸崖》中,《奧勃洛莫夫》是代表作。不過,按照作者的構思,這三部小說是一個整體,是相輔相成的三部曲。他多次強調說:“這不是三部小說,而是一部。它們是由俄羅斯生活從我所經歷的一個時代到另一個時代的過渡這一條共同的線索,一個首尾一貫的思想聯系著的。”[1]
二
《彼得堡之戀》(原名《平凡的故事》)是作家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寫作始于1844年,1847年發表在《現代人》雜志上。小說發表后,立即得到廣泛的好評。別林斯基在給友人的一封信中寫道:“岡察洛夫的小說在彼得堡博得了熱烈的喝彩,成就是空前的——它會給社會帶來多大的益處啊!它對于浪漫主義、愛好空想、溫情傷感和鄉下人的保守落后等現象是一個多么可怕的打擊啊!”[2]小說描寫一個在外省貴族莊園長大、不諳世態炎涼、滿腦子充滿幻想的青年來到彼得堡,與新興資產者實業家彼得叔叔相遇,經過曲折的道路最終也成了有產者的故事。
貴族青年亞歷山大·費多雷奇·阿杜耶夫在自己的莊園里安逸、舒適地度過了二十年。母親寵愛這個獨生子。他從襁褓時候起就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保姆沖著搖籃哼曲子,祝福他將來盡享榮華富貴,一大群仆人侍候得無微不至,學校老師夸獎他前程遠大,街坊的閨女們都朝他嫣然微笑,連家里那只公貓也對他似乎特別親熱。然而世道在變,生活在變,思想也在變。亞歷山大并不滿足于這種生活,他不久就覺得“家庭這個天地太狹小了”。農村美麗的大自然景色,慈母的撫愛,保姆及仆人的順從,柔軟的床鋪,佳肴美饌,甚至那柔情蜜意的初戀都留不住他,他向往城市生活,在他面前展現著許多美好的前景。但不幸的是,貴族家庭卻沒能培養他具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奮發圖強的雄心壯志”,去戰勝他所面臨的,也是每個人在前進道路上通常會遇到的困難。亞歷山大就這樣帶著滿腦子田園式的浪漫主義幻想,來到了彼得堡實業家彼得叔叔的家里。
十九世紀四五十年代俄國資本主義已有所發展,彼得堡新興資產階級文化及其生活方式與傳統的貴族莊園文化和宗法制生活方式是格格不入的。首先亞歷山大的浪漫和幻想氣質與實業家彼得叔叔的世界觀就發生了激烈的碰撞。彼得·伊萬內奇在彼得堡經營了十七年,他已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業。他不僅成了工廠主,還當上了四品文官,他是一位新興資產階級的實業家的代表。他精明、練達,要求腳踏實地地實干,擯棄一切空談和幻想,信奉金錢萬能的人生哲學,因此他對人冷漠,只崇尚實際目的,不講半點溫情。他對侄兒亞歷山大來到彼得堡,也采取這種態度,拒絕與他擁抱,只像對一個房客那樣給他安排住處。他要用自己那套人生哲理來教導侄兒:一切必須從實際考慮,切莫想入非非,異想天開!要從事實際事業……“事業可以掙得金錢,金錢能帶來舒適。”“不發財,那算是什么前途!”亞歷山大則年輕氣盛,不諳世事,既不想升官,也不想發財。他覺得叔叔雖然“很聰明,但極沒有情趣,老是忙于做生意、算賬”。叔叔不懂得愛情,不相信愛情、友情一類的東西,開口閉口不離事業。所以亞歷山大開始時并沒有聽從叔叔的教導,他雖然有了職業,卻沒有腳踏實地地干事,而是沉湎于紙醉金迷的社交和舞場,開始談情說愛,很快便愛上了輕浮的姑娘娜堅卡。可惜好景不長,娜堅卡很快便拋棄了他,交上了另一個年輕的伯爵。這使亞歷山大十分傷心。接著他又想入非非地要當作家,寫起小說來,可是命運又一次捉弄了他:編輯部沒有發表他的作品。一氣之下,他把書稿付之一炬。后來叔叔出于自己工廠的私利,交給他一個任務,讓他去拆散年輕寡婦尤麗婭同蘇爾科夫(叔叔工廠的合伙人)的愛情。結果卻自己陷了進去,弄得十分狼狽。最后他遇見一個真正心愛的姑娘麗莎,又由于姑娘父親的堅決反對而告吹。就這樣,他在彼得堡混了七年,最終一事無成。公職上由于缺乏業績,加上官場上的相互傾軋,每次提職都沒有他的份兒;愛情方面也連連失意。于是他心灰意冷了:“愛情上受人欺騙,友誼上受無禮的冷遇……瞧著就令人惡心,討厭跟他們來往!他們的思想、言論和行動全都建筑在沙丘上。今天一窩蜂地追逐一個目的物,急急忙忙,你擁我擠,不惜使用卑劣手腕,阿諛奉承,不顧廉恥,更有人耍陰謀詭計,可是到了明天,便把昨天的事忘諸腦后,又去追逐另一個目的物了。今天對一樣東西贊嘆不已,明天便罵不絕口;今天熱情如火,明天便冷若冰霜……瞧,生活多么可怕,多么叫人厭惡!人哪……”這一段表述把當時社會生活中的血淋淋的現實關系描繪得多么淋漓盡致!亞歷山大對生活完全喪失了信心:“我活著有什么意思,丑惡的人生真叫人受不了!”他甚至想到了自殺。不過他沒有自殺,而是回老家去了。他在家鄉待了一年多,然而停滯、落后的農村已完全失去了誘惑力。母親死后,亞歷山大又回到了彼得堡,決心要為自己開辟一條新路。現在的亞歷山大已今非昔比了,他終于認同了叔叔的一套人生哲學和處世態度,并最后取得了成功。“時代是這樣嘛!我要與時俱進,落后不得!現在我同意叔叔的看法了。”小說結尾時,他已經是一個氣派十足地挺著大肚子、脖子上掛著勛章的六品文官了,并且找到了一個擁有三十萬盧布陪嫁和五百個農奴的未婚妻,真可謂“仕途順利、財運亨通”了。小說不僅真實地表現了兩種文化兩種生活方式的激烈碰撞,而且成功地塑造了彼得這個俄國新興資產階級的人物形象,并讓他的侄兒亞歷山大最后也步他的后塵,表明俄國貴族地主的傳統關系的消亡,代之而起的是資產階級的新型關系。
三
著名長篇小說《奧勃洛莫夫》的創作始于1849年,由于作家1852年至1855年參加了俄國海軍中將普佳京率領的艦隊的環球旅行,小說直至十年后的1859年才問世。在這部杰出小說里,作者更深刻更有力地揭露和抨擊了俄國農奴制社會的腐朽和沒落,塑造了一個具有永恒藝術魅力的沒落貴族階級的典型——奧勃洛莫夫形象,極其深刻地揭示了“奧勃洛莫夫性格”的特點、它形成的社會條件,及其最終的結果。
小說主人公奧勃洛莫夫是一個三十歲開外的貴族地主,性情和善,有文化,有公職,有財產。他擁有祖傳的莊園領地,有三百多個農奴,每年可以獲得七千至一萬盧布的收入,過著無憂無慮、養尊處優的寄生生活。小說一開始,出現在我們眼前的就是一個已經辭去了公職,慵懶,委頓,只能靠奴仆侍候的貴族老爺了。他早晨醒來,雖然知道有許多事情在等著他去做,卻仍舊眷戀溫暖的被窩、柔軟的沙發,躺著不肯起來。對于種種事情他既懶得去做,也不知道如何下手,只好在腦子里勾畫些不切實際的藍圖,去代替實際的工作。直到下午三點鐘,他身上依舊穿著睡衣,躺在沙發上。天天如此。
小說里的另一個人物施托爾茨是奧勃洛莫夫的朋友。這是一位精明能干的商人。他不忍看著奧勃洛莫夫沉淪,想幫朋友一把,讓他振作起來。他帶他去訪友、赴宴,催促他制訂田莊計劃,并介紹他認識了少女奧麗加。奧麗加是一位美麗、善良的姑娘,她和施托爾茨一樣,想幫助奧勃洛莫夫從萎靡不振的生活中解脫出來,改變他的懶散、消沉的性格,并且一度愛上了他。奧勃洛莫夫在她的真情和愛情的感召下,也一度恢復了青春,看到了美好的現實生活,但是慵懶、委頓的積習實在太深了,他懷疑、懼怕愛情會給他帶來動亂和不安,終于在他們快要結婚的時候,他退卻、躲避了。奧麗加最后離開了他而與施托爾茨結為伉儷。奧勃洛莫夫又回到了舊的巢穴里,后來他在維堡區找到了另一個奧勃洛莫夫田莊——普舍尼琴娜寡婦的住所。他在這位寡婦身上及她的家務工作中看到了他十分熟悉和習慣了的奧勃洛莫夫田莊的生活方式,終于和這位小市民寡婦結了婚,重新爬上了軟床,過起了渾噩麻木的寄生生活。他離不開這種生活,正如他對施托爾茨說的:“我的弱點已經使我跟這個炕長在一起了,你若把我拉開,我會死的。”就這樣,他終日吃、喝、睡,發胖,中風,終于過早地走進了墳墓。
一部優秀的文藝作品,總要給人們的認識帶來一些新的啟迪。《奧勃洛莫夫》的新貢獻在于,它鮮明、透辟地塑造了“奧勃洛莫夫性格”,通過這一性格,讓讀者入木三分地認識了農奴制度的本質及其腐朽性。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作者鞭辟入里地從三個方面對奧勃洛莫夫性格進行了剖析,層層深入:首先是形象而具體地凸現了“奧勃洛莫夫性格”表現的最基本的特征點——懶惰、委頓。奧勃洛莫夫受過高等教育,有文化有知識,卻不做任何事情,連襪子也要仆人替他穿。他害怕任何勞動,不但把公職看作是重負,連看書、寫字也認為是累贅。他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成天躺在沙發上睡大覺,完全是一條寄生蟲,一個廢物。慵懶是奧勃洛莫夫不可克服的惡習,也是他的性格的基本特征。接著作者進一步地揭示了“奧勃洛莫夫性格”形成的社會根源——沒落的農奴制度。這一內容特別集中地表現在小說第一部的第九章《奧勃洛莫夫的夢》中。奧勃洛莫夫家族的世襲領地——奧勃洛莫夫田莊位于離彼得堡一千二百俄里的與世隔絕的偏僻地方,奧勃洛莫夫就在這里度過了他的童年。在這里,人們過著封閉式的傳統宗法制生活,吃、喝、睡覺差不多就是生活的全部內容。傳統的禮儀統治著人的一生。小奧勃洛莫夫連做夢都能看到田莊的一幕幕生活場景。人生的三場大戲是:出生,婚嫁,喪葬。孩子一落地,父母最關心的第一件事就是盡量體面地為孩子舉行俗禮要求的名目繁多的受洗禮、命名禮……孩子長大結婚時又是一連串的禮儀、宴會,最后還有死后的葬禮……生活就是按照這種程序單調地、重復不斷地延續下去,直至墳墓前才終止。還有一系列五花八門的復活節、主顯節、家慶、齋后宴、盛宴、家族團聚、道喜、禮節性的眼淚和微笑……此外,這里的人十分迷信,既信家神、妖精,也信僵尸鬼。如果有人說,有一捆麥秸在地里走來走去,他們連想也不想,就會信以為真;百葉窗咔嚓一響,風在煙囪里發出嘯聲,都會使男男女女、大人小孩嚇得臉色發白。他們從孩提時期起腦子里就埋存了許許多多奇怪的幻影、恐懼和苦悶,并在靈魂中生了根。他們把一個人死亡的原因歸結為上次抬死人出門時沒有讓他的腳先出去,而是讓他的頭先出去了;火災之所以發生,是因為有只狗在窗戶下面吠了三夜。他們還相信各種古怪的預兆,說什么鼻尖兒癢了要死人,眉毛癢了要流淚,耳朵癢了要下雨,胡子癢了有人送禮……奧勃洛莫夫田莊就是這樣一個落后、封閉、停滯、愚昧和充滿迷信色彩的世界。
奧勃洛莫夫年幼時是一個活潑好動的小孩,敏于觀察,富于好奇心,但是他的所有符合天性的素質都受到了人為的壓制,被家庭的溺愛扼殺了。人們不讓他下樓,不讓他自由跑動,每當他從樓梯往下跑或想自己做點什么事時,立即就會有許多人來制止,在他背后響起叫喊聲:“哎喲喲!快去扶著他!快去拉住他!可別讓他摔著……”他就“像暖房里一朵珍奇的小花,讓人精心照看著,也就像花一樣,開得既慢,又缺少生氣。他的精力不能向外施展,便轉而向內,漸漸衰弱、委頓了”。在他上學的時候,慈愛的雙親也繼續找出各種借口,盡量把兒子留在家里:冬天太冷,夏天太熱,下雨路不好走……因此奧勃洛莫夫直到大學都沒有學習的興趣和習慣,后來大學畢業任職后,立即就感到公務厭煩,很快便辭了職,成了地道的社會寄生蟲。作品合乎規律地表明,奧勃洛莫夫的這條人生道路,這種“奧勃洛莫夫性格”,正是在俄國農奴制宗法制的環境下自然地形成的,它乃是這一制度的產物。
最后,作者讓這條寄生蟲在壯年時期過早地死去,其用意也是十分明顯的,那就是:奧勃洛莫夫所走的道路是一條毀滅之路。這既是對奧勃洛莫夫的判決,也是對農奴制度的最后判決。
從這里讀者可以看到,《奧勃洛莫夫》這部作品比起前一部小說《彼得堡之戀》來,已具有了更深刻的意義,特別是對農奴制度的批判力度無比地加大了,這是無疑的。不過,我們在字里行間也體察到,雖然作者對農奴制度做出了最無情的批判,給它下了必然滅亡的判決書,有時有意無意地也流露出作者與這個制度,特別是貴族階級及田園的宗法制觀念有著千絲萬縷的血肉聯系。這特別表現在作者對奧勃洛莫夫的個人情感關系上。岡察洛夫雖然尖銳批判了奧勃洛莫夫的慵懶、委頓,否定了他的生活道路,卻又把奧勃洛莫夫寫成一個極富個人魅力的人,反復強調他的善良、純潔,像“鴿子一般溫柔”,“靈魂像鏡子一樣純潔清白、人品高尚”……有時甚至對奧勃洛莫夫的那套懶人、庸人哲學似乎也帶點欣賞和同情的意味。不過,同樣要指出的是,即便有這種瑕疵,它在作品中所占的地位也是十分次要的。整個作品無疑是一部具有高度藝術真實的嚴格的現實主義珍品。作家為了藝術的真實,“不得不違反自己的階級同情”;“他看到了他心愛的貴族們滅亡的必然性,從而把他們描寫成不配有更好命運的人”。
作品的藝術手段新穎、獨特,語言清新簡約,構思縝密。杜勃羅留波夫認為:“岡察洛夫的最強有力的一面,就在于他善于把握對象的完整形象,善于把這形象加以鍛造,加以雕塑。從這一點出發,他的才能的其他一些特質,也就容易說明了。他有一種令人震驚的能力——能在隨便一個特定的瞬間,攝住那正在飛馳過去的生活現象,把握它的全部完整性與新鮮性,把它保持在自己的面前……而且對于小說中所有個別事件,也能給予同等程度的注意。”[3]別林斯基稱贊他的語言“清純、正確、輕快、順暢流利”。[4]在《奧勃洛莫夫》中,除主人公奧勃洛莫夫外還有三個重要人物,即施托爾茨、奧麗加和普舍尼琴娜。這四個人物在作品中是相輔相成和相反相成的:奧勃洛莫夫的對立面是施托爾茨;奧麗加和普舍尼琴娜也是相互對照的形象。整部小說就建立在這兩組形象的性格對比上。奧麗加是一位有追求、有理想的進步女性,普舍尼琴娜則是一個小市民式的家庭主婦,她們各自按自己的方式行動著,但是殊途同歸,都是共同為闡明小說的主題服務。施托爾茨的出身、教養、性格都與奧勃洛莫夫不同,他有德國血統,自幼刻苦、用功,慣于獨立思考,活動能力強,善于經營、管理,是一位精明能干的新興資產階級的形象。不過這個形象塑造得并不十分成功。作者自己也承認,這個形象是“不現實的,不是活生生的……”盡管如此,施托爾茨這個形象對于整個作品的構思仍具有重要的意義。奧麗加最后離開奧勃洛莫夫而與施托爾茨結合,以及施托爾茨事業的成功,表明了俄國新興資產階級對貴族地主的勝利。總之,作品的總體構思、形象結構和人物安排都匠心獨具,故事引人入勝,人物有聲有色。小說雖然篇幅較大,卻沒有冗長感。
四
《懸崖》是岡察洛夫的第三部,也是最后一部長篇小說。這部小說的構思始于1849年。這一年作家回家探親,目睹了周圍的許多事情,從而萌發了寫《懸崖》的意圖。由于當時公務繁忙,小說《奧勃洛莫夫》又還沒有脫稿,因此只好把寫作《懸崖》的計劃暫時擱置下來,一直到退休后,即1868和1869年才終于寫成。關于這部小說,作者說過:“這部小說就是我的一生,我把我的一部分、同我接近的人們、祖國、伏爾加河、故鄉,可以說,凡是使我感到親切和親近的生活,統統都寫進去了。”(《遲做總比不做好》)根據最初的構思,小說取名為《藝術家》,因為它的中心主人公賴斯基是一位頗富藝術天賦的貴族青年,他醉心于繪畫、寫詩和雕刻,有著旺盛的藝術想象力和豐富多樣的內心世界;他聰明、善良,也不乏高尚的思想,例如他贊成農奴解放,宣傳人道主義,禮贊勞動等,但這一切不過是口頭宣言而已,實際上他對社會改革和進步事業沒做過一件實際的事情。他生活浪漫,成天玩愛情游戲,接連地追求三個表妹。他身上保留著許多“奧勃洛莫夫性格”的特點,例如懶散、意志薄弱、耽于幻想、夸夸其談等;他沒有腳踏實地、辛勤勞動的毅力,對什么事情都是三心二意,淺嘗輒止,最后一事無成。作者對賴斯基的詮釋是:“賴斯基是下一個時代,亦即過渡時代的英雄,是覺醒了的奧勃洛莫夫,強烈的新的光芒照進了他的眼睛,但是他還在伸懶腰,東張西望,還要回過頭去看看他的奧勃洛莫夫的搖籃。”(《遲做總比不做好》)就是說,賴斯基乃是奧勃洛莫夫的后裔,只不過是他們所處的時代有所不同罷了,奧勃洛莫夫是農奴制改革前的地主,賴斯基是農奴制改革后的地主。時代的氣息在賴斯基身上雖有所反映,但他們的本質沒有什么區別。作者最初是要把賴斯基寫成一個具有某些自由主義思想的貴族青年,帶有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多余人”的特點,但由于創作時間耽擱得太久,作品的構思發生了變化,這個人物的獨立地位受到削弱,所以賴斯基的形象是不連貫、不完整的。作者在這個形象上顯然抨擊了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無能。
在小說的后半部,描寫的重點已由賴斯基轉到了沃洛霍夫和韋拉及他們的戀愛故事上了。馬克·沃洛霍夫在小說里是革命民主主義思想的代表者,他聰明、直爽,信仰唯物主義。他在外省積極宣傳唯物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與保守主義進行堅決的斗爭,被沙皇看作是危險人物,曾兩次被流放。他的熱情、正直和博學,贏得了正在尋找革新思想的少女韋拉的尊敬和崇拜。韋拉愛上了沃洛霍夫,兩人常在“懸崖”下幽會。但是唯物主義的革新者沃洛霍夫又是一個否定一切道德準則的“虛無主義者”,無恥之徒。他隨意摘別人的蘋果,借錢不還,說這是對私有財產的否定;他標新立異,干脆拿窗戶代替房門;他宣傳不負責任的戀愛觀,等等。韋拉終于離開了他。謝德林則在《街頭哲學》一文中批評作者說,把這些言行同革命思想“聯系起來”,“是一種極不道德的傾向”,是在對探索者和革新者“投擲石子”。[5]《懸崖》中還有一個作者著意刻畫的人物——圖申。他是彼得·阿杜耶夫、施托爾茨一類的人物形象,作者把他寫成一個有文化、有教養、精明能干的實業家,用資本主義經營方式管理生產的資本家,地主兼企業家,并稱他是“行動著的人”。顯然作者把俄羅斯的未來寄托在圖申的身上。
岡察洛夫除上述三部長篇小說外,兩卷集游記《戰艦巴拉達號》也是重要作品。游記對世界各國,特別是亞非各地的人情風土、自然風光,作了翔實、生動的真實描寫,筆調清新,情趣盎然。作品在觀點上也許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但它對了解世界人民生活的多彩性、豐富讀者的自然地理知識,都有積極的意義。此外他的一些文學論文和回憶錄,如《遲做總比不做好》《萬般苦惱》等,也有不少精辟的見地,值得后人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