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序
黨的十九大以來,全國銀行業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秉持服務黨和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切實服務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的目標,在加強業務發展的同時,積極主動適應法律規范的調整,取得了顯著成效。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大成果。民法典及首批司法解釋已于2021年1月1日開始施行,這標志著我國各類民商事活動正式進入民法典時代。銀行業如何“切實實施民法典”已然成為我們必須正視的新課題。
與此同時,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對銀行業帶來的沖擊會在未來幾年逐步顯現。銀行業從業人員既要深刻領會民法典頒行的重大意義,又要結合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民法典司法解釋、司法政策開展全面學習,準確把握民法典條文精髓,深刻認識民法典對銀行業各項業務和經營管理的深遠影響,主動將民法典學習成果運用到工作實踐之中,進一步提升銀行業合規和風險管控水平,實現“法治銀行”建設的美好愿景,助力推進全面依法治國。
銀行業授信從業人員應當至少從以下三個方面做好準備:一是依法調整銀行內部經營管理制度。要依據民法典規定、相關司法解釋、司法政策以及監管規制及時對經營管理制度進行修正。例如,民法典新增加的居住權、超級抵押權、非典型性擔保等規則,需要銀行根據自身業務的特點及時調整產品規則和信貸制度。二是及時完成格式合同的修訂工作。民法典承繼了原合同法格式合同等規定,并做出了一些調整。值得注意的是,最高人民法院在起草《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擔保部分的解釋》過程中,多次與中國銀行業協會組織召開專題研討會,傾聽銀行業的訴求,公平保護銀行業金融機構的合法權益。該司法解釋對銀行業授信業務以及擔保業務的影響超出我們的想象,如最高額擔保的范圍、保證人相互追償等規則變化。銀行需要根據法律規定和自身業務發展的需要,確定內部管理規則,并及時修訂格式合同。三是要把民法典等法律規則切實運用到不良貸款清收處置工作中,提升清收處置工作的效率和質量。例如,《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擔保部分的解釋》明確了“企業破產重組”和“債權人起訴保證人”的規則,這就為銀行清收破產重組類不良貸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另外,還需要注意的是,民法典中關于對個人信息保護的規定,也將對銀行業授信業務風險管理產生重大的影響。
本書以銀行授信從業人員在工作中常見的70個法律問題為切入點,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對問題進行了解答,配合相關法律條款和各級法院的真實判例幫助讀者深入理解并掌握相關知識點。另外,作者還針對每個問題提出了“信貸管理建議”,實現了從“法律問題—法律答案—信貸管理”的思維閉環。銀行業授信從業人員可以從本書中找到法律問題的答案,外部法律工作人員可以從本書中找到信貸管理的方式方法,這些內容對商業銀行及相關工作人員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我與本書的作者在推動我國金融仲裁事業發展的工作中結識,作者李敏具有豐富的銀行授信工作經驗,尤其在信貸法律風險管理領域有獨到的見解。從本書來看,內容根植于實務,又不限于實務。我相信,本書的出版,能夠為讀者提供解決問題的思路,開闊讀者的眼界,將對我國商業銀行授信業務法律風險管理水平的提升起到積極的作用。
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法律顧問
2021年3月